西方一位著名银行家的经历应该对我们识才有所认识。他早年工作极不顺利,好几次都没有应聘成功,当他带着一颗受伤的心走进一家银行,不幸的是,他又被拒绝。默默地,他走向了大厅的出口,不经意间,他发现地上有一枚闪亮的图钉,就蹲下身去把他拾了起来。这时银行的董事长恰巧从这儿经过引看到了这细小而又平常的一幕,但董事长却别具慧眼,认为这种人正是银行职员所需的,任用他一定会把银行的事办好。第二天,他就接到了银行的聘任书。此后,他努力工作,并把银行管理得井井有条,董事长死后由他接任,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银行大王。
这位银行大王的产生得益于生前的董事长慧眼识人。如果董事长稍微粗心一点,或者是虽然看到这感人的一幕却没有思考一番,那么这粒闪亮的“金子”还会继续埋在沙堆里。
用人是领导成功的关键,而用人之前提是要识人。领导者能以小识人,可见其与众不同。
领导者任人要注意协调
人之为人,就会有很多个性。领导者在用人过程中应注意下属们的个性,安排合适的工作;另外还要有容人之心,不在小事上过于苛求,使组织成为一个统一团结、不可拆散的整体。
但即使如此,就一个组织来说,上下级之间、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分歧,仍是经常发生的。其实这并不为奇,黑格尔曾精辟指出:
矛盾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协调和排解这些矛盾,就是领导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让我们首先关注一下组织中易产生矛盾的几个因素:一是利益的冲突。集体有集体利益,个人有个人利益,虽然说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多数人还是极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的,工资、奖金、福利处理不好,极易产生矛盾;二是观点分歧。这种矛盾虽不由个人恩怨引起,但若不能及时排解,也极易变成人与人的对立;三是感情冲突。有些个人素质差,或出言不逊,或盛气凌人,招人反感,最终引起敌视。当然,引发矛盾的因素还有很多,但这不是本章重点,不再多说,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矛盾的解决上。
追本溯源,这些矛盾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领导者在用人方面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在一个团队中,领导与下属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多的关系,这就要求领导不仅要重视个人,而且要重视整体,尽量做到协调用人。比如一个课题需要由几个人来同时完成,那么在选用人才时,不仅要注意人专其才,而且应尽量选取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工作,这样就减少了产生矛盾的隐患。另一方面,就是不要闲人,一个人能完成的工作,就绝不安排第二个人,这一点也是极其重要的。如果人有其责,那么就没有更多的心思去放在勾心斗角上了。
用人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地当和事佬,哪儿出现险情,就去哪儿救火,而是要合理用人,设法使组织保持一种科学而合理的结构,各种人才比例适当,相得益彰,实现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用人协调,一般来说要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注意年龄结构;二是注意志趣相投;三是注意健全制度。
就年龄方面而言,一般来说老年人深谋远虑,经验丰富,但思想易保守固执;中年人思想开阔,成熟老练,但创新精神锐减;青年人思想解放,敢想敢干,但缺乏经验和韧性。如能将这三个年龄段的人才合理搭配,梯次配备,就可以充分发挥各年龄段的自然优势,获得理想的整体效果。
当然这里说的合理搭配,并不是要搞平均主义。总体比较而言,较为合理的方式是两头小,中间大,即以中年人为主,兼用老年人丰富的经验和青年人敏锐的创新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结构具有较强的耐压性,也能够保持工作的稳定性。
就志趣而言,不妨以马克思、恩格斯两人为例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具有非凡建树,不仅在于两人超人的天才,而且在于两人实现了知识、才能、性格上的互补。马克思善于思考观察,分析问题透彻,老成持重,从不讲未经深思熟虑的观点;而恩格斯思维敏锐,性格外向,性子急,能及时捕捉到新思想、新事物。马、恩在一起工作,恩格斯能帮马克思捕捉灵感和信息,而马克思又能使恩格斯的认识得到深化和提高,两人相互配合,共同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堪称典范。两人之事对今天的用人者来说,是有不少借鉴之处的。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领导用人,如果一味靠感情用事,即使是再高明的领导,恐怕也无法完全解决矛盾。制定一套健全的用人制度,是实现协调用人、优化结构的保证。
一个组织,就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一个系统的根本特点就是整体性。一个组织就如同一个健全的人,各个部门就如同人的各个器官,对于一个人来说,多余的器官是毫无用处的,同样对于一个组织来说,多余的部门和人员也是无益的。
有情有义是人才的基本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能爱己爱人爱国,这样的人可信;能知恩图报,勇于献身,是为“义”,这样的人更难得。要考察一个人,观其情义亦可。
1. 无爱人之心者勿用
人性本善,爱人之心本应有之,但往往有一些人总是那么薄情寡义,或是为一己之私,爱人之心尽无。没有爱人之心又何谈助人,故领导识才应注意人的品性。古时有“举孝廉”,只要是孝顺父母、品德高尚就可以被选人官,因为他们有一颗爱母之心,用这样的人领导放心;没有爱人之心,处处为自己着想而不管别人如何,这样的人不会很好地与同事协作,不会与下属处好关系,也不会让所在的集团勃兴。爱人之心能使下属深知他人难处,主动与他人合作。同时,他们还时时地关心集体的情况,誓与这个集体共存亡。有情才能有义,无情者无义,用有爱心之人是企业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
领导用人最应注意,切忌用奸邪之人,即使他们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也不应重用他们。明代英宗用人就很注意属下是否有一颗爱人之心。都指挥使马良很受英宗赏识,他的妻子死了,皇子便去安慰他,恰巧遇上他已数日不出门。旁人说:“马良正在办喜事,新娶了一个妻子。”于是英宗心想:“这个家伙对前妻薄情寡义,又怎会忠心于我。”于是就从此疏远马良。事实也是这样,爱人之心是人的本性,连爱妻之心都没有了又何谈爱人,又何谈爱国忠君?这样的人确实不能用。
2. 为大义舍小义者应重用
古人讲义,义一直成为指导人们行动的行为准则。即使是在现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义仍为人们所追求。现实中常常有疾恶如仇、伸张正义之人,有不计名利给他人以帮助之人,也有“大义灭亲”之人,这些我们都称为义。能以义待人处事,实在难得,而要为大义舍小义实是不易,这需要极大的勇气,这需要有一颗伟大的心。他能判断孰轻孰重,他也知道自己应有所补救。
3. 重情怀意志更坚
人们交友,爱交有情有义之人,用人亦是如此。用有情有义之人,他们会尽职尽责地把工作做好,同时他们为报知遇之恩,也会鞠躬尽瘁。有一大批有情义的下属,攻城不怕城不破,办事不怕事不成。这些人一旦被领导予以重任,便会死心塌地的跟随于领导,成为领导的得力助手。
古之君王、贤臣爱重用有德有义之人,这些人也忠心耿耿,以报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由此而来。这批人为所在的国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国家由此而兴。君王事业的成功与其说是臣下的努力不如说是君王慧眼识人、善于用人的结果。领导能有“为自己而死”的人才在身边,是具有何等的眼光!
领导善于用重情义之人不仅在古代,在现代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使海外的科学家们欣喜不已,他们知道报国有望了。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发展,一大批科学家冲破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中央领导极其重视,把他们分配到重要的岗位上。在这百废待兴的时候,条件极其艰苦,他们还是以顽强意志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他们的任务。
不为利所动者才是真才
人要活着必须吃饱穿暖,这是生活的必需,但不是最终的目的。满足基本的生存之后,人们会把眼光投向更高一层的精神和物质消费,并为之奋斗。于是有些人就铤而走险,因为“孔方兄”太诱人了、漂亮小姐又太迷人了,他们拜倒在金钱和女色面前,不成大器。难怪“有钱能使鬼推磨”,“英雄难过美人关”为后世所咏叹。领导者识人,可以利试之,看其是否廉洁有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