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管理有道 领导无形大全集(超值金版)
1607300000058

第58章 用人——每个人的才能都能施展(1)

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须能做到:“发现人才、识别人才、爱护人才,充分发挥每个人才的智能和潜能。”因为善于牧羊的人,知道羊的天性,知道它们要吃什么,住在什么环境,如此方能适时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使它们依天性,长得又肥又大;善于养花弄草的人,知道花草的天性,让它们的需要能充分满足,并且依天性使它们长得又美又好。

才能与职位尽量相称

古人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源也。”可见,能当其位是用人的重要原则,是判断领导者用人是否正确的首要标准。在用人时,领导者对人才一定要量体裁衣,既不能让统御千军的将帅之才去做伙头军,也不能让县衙之才去当宰相;既不能让温文儒雅、坐谈天下大事的文官去战场上驰骋,也不能让叱咤风云、金戈铁马的武将成天待在宫廷内议事。应该辨清各自的特长,派其到相符的地方或授予其相应的职位。不当其位,大材小用或者小材大用都是用人的失败。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必挫伤人才的积极性,使其远走高飞,另谋高就;小材大用只会把原来的局面越弄越糟,成为专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古人已经给现代领导们作出了榜样。

狄仁杰就是一位善于用人的官吏。有一天,武则天问狄仁杰:“朕欲得一贤士,你看谁能行呢?”狄仁杰说:“不知陛下欲要什么样的人才?”武则天说:“朕欲用将相之才。”狄说:“文学之士温藉,还有苏味道、李嵋,都可以选用;如果要选用卓异奇才,荆州长史张柬之是大才,可以任用。”武则天于是擢升张柬之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问贤,狄说:“臣已推荐张柬之,怎么没任用?”武则天说:“朕已提拔他做洛州司马。”狄仁杰说:“臣向陛下推荐的是宰相之才,而非司马之才?”武则天于是又把张柬之升迁为侍郎,后来又任他为宰相。事实证明,张柬之没有辜负重任。可见狄仁杰多么懂得任人应当其位的道理。

在考虑能当其位的过程中,领导不能仅仅以人才能力的高下来衡量,还得考虑人才的性格、品行。如果此人性格懦弱、不善言辞,则不宜让他担任公关和推销方面的任务;如果他处事较随意,且常出一些小错,不拘小节,就不应任用他做财务方面的工作;如果品行不太端正,爱占小便宜,且比较自私,对这种人尤其要小心任用,最好不要委以重任或实权,还要使其处于众人的监督之下,不至于危害大局,一旦发现其恶劣行为,立即严惩不贷,绝不心慈手软,以防止“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所以,作为领导,在用人时一定要从人才的能力、性格和品行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再授予一个适当的位置。

此外,作为领导还需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即年龄。年轻人热情奔放,充满活力,且敢拼敢闯,创造力强;中老年人沉稳、冷静,忍耐力强,且经验丰富、老到。年轻人缺乏的是经验,中年人缺乏的是闯劲。了解到这些,领导就可以根据该项工作的特征确定合适的人选。同时,领导还不能忽视年龄层次问题,机关部门、事业单位的年龄层次可以适当偏大一些,姜毕竟还是老的辣。而企业的年龄层次宜年轻化一些。因为年轻人精力充沛,后劲十足,工作年限还很长。这样就避免公司出现人才断层,有利于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

宁缺毋滥要求领导者在用人时选用精兵良将,如果在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宁可让职位空缺,也不要滥竽充数。

1.“官”不必备

古人曰:“官不必备,惟其才。”用人之多少,应根据工作需要而定。在确保工作质量的情况下,再合理安排职位,然后根据一人一职的原则任用人员,既不可备位,也不可备人,更不能在找不到合格人选的情况下随便以人顶替。否则,就会影响整体效率和质量。

古人对任人时宁缺毋滥的原则也早有认识。早在唐朝吴兢就提出“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宋朝苏轼曾强调“省事不如省官”。西魏苏绰在其《奏行六条诏书》中极力主张裁减官吏以避免人浮于事的弊端。他说:“官省,则善人易充。善不易充,则事无不理;官烦,则必杂不善之人。杂不善之人,则政必有得失。”北宋包拯坚持用“勤”,不用“冗”。他针对北宋冗员众多,“居官者,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的情况,向仁宗皇帝指出:“欲救其弊,当治其源,在于减冗杂而节用度。”他主张“留神深察”,对于“固位无职”而又无所事事的官员坚决予以清除。可见,“官不必备,惟其才”古往今来就是用人任人的一条重要准则。这句话对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2. 任之以专

一个人能力再高,在短时期内都难作出重大成绩,人的聪明才智的发挥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其能力和功绩须在较长时间内才能体现出来。领导者在任人时一定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经常更换人事,这样做会适得其反,离自己所要求的目标越来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旦确定了人选,就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其潜心研究,放手施为,反而能够作出显著成绩。举个例子,美国科学家的科研水平乃世界一流,但如果美国政府要求他们在短期内便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在上边正常生活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因此而将科学家们撤职查办,那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可见,任人以专的效果明显地比经常更换好。

北宋王安石曾特别强调任人必须“任人以专”,“久于其任”。他主张一旦确定合适的人选,就让其多干几年,予其充分展示才华的时间,则“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之赴功,而不患其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古人尚且如此,今天的领导更应理解其内涵。经常更换人事不仅对事情本身于事无补,而且会弄得人心惶惶,纪律涣散。

法国经济学家亨利·法约尔对人员任期问题有一段深刻的解释。他说,人员任期稳定是一个均衡问题。雇员适应新的工作和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都需要时间,即使是假设他有相应的能力,如果在他已经适应工作或在适应之前被调离,那么他将没有时间提供良好的服务。如果这种情况无休止地重复下去,那么工作就永远无法圆满完成。因此,人们常常发现,一个能力一般但留下来的管理人比一个刚来管理人更受欢迎。这段话虽然是针对企业而发的,但同样适用于其他组织和机构。它深刻地告诉领导者任之以专的重要意义。

当然,任之以专并不是任期越长越好,它并不排斥工作人员的正常变动,只是强调要给人以充分展示才华的时间,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事业的发展。

适时扩大下属的职责

每个人都喜欢有责任性的工作,在座谈会中,大部分人都有如此的想法:“让我从事责任更大的事吧!”或者说“责任感愈重之事做起来越有价值”。

为什么人们想负这么多的责任?最大的原因在于愈有重责则表示此人愈有能力。不过给了某人责任之后,相对的也要赋予相当的权限。在此权限内,可以依照自己的方法做事。低层工作人员或从事单纯、辅助性工作的人员,即使能圆满完成任务,也不觉得有什么自豪感,这是因为他们不能依自己理想做事之故。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别人看重他,故想多负担一些责任。因为负担了责任,自己就有责任感。换句话说,给了某人责任与权限,他就可以在此权限范围内有自主性,以自己个性从事新观念的工作,因此他就拥有了可自己处事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1. 不要做啰唆的领导

领导若过于啰唆,无论大小细节都要说明、吩咐,只会徒增下属的烦腻,同时下属也会觉得自己根本无需负责,于是欠缺责任感,工作热情也随之降低。在啰唆的领导吩咐下的工作人员,其责任感较公司给予概括的指示,然后一切细节由工作人员自行负责者来得低。比如:

某公司里一位A股长调职,继任者是B股长。不到一年的时间,该部门生产量增加了16%,在此我们研究了A、B股长的作风。A股长一天到晚从楼梯爬上爬下,不厌其烦地指示下属;B股长作风却迥然不同,任何事仅指示大纲,一切细节则由下属自行负责,他也不限制下属的自由,完全尊重他们。下属因为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愈做兴趣愈浓,也希望将该事做到完美的境界,因此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因二人作风不同,工作成效也大不相同。

照这个例子看来,不仅要让工作人员负责任,而且要赋予他们相当的权限,使其可依照自己的意志做事,如此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2. 权责必须均衡

责任与权限必须均衡。我们所说的赋予工作人员权限就是让他们在自己意识下工作。很多领导对下属只强调责任,而极少赋予权限,只是一次次地指示他们,以致下属根本毫无机会依照自己的办法去做,在此状态下,无论如何强调责任都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许多企业、机关中,责任与权限无法合二而一。权限都集中于上级,下属仅负责任而已。须知无论何事,一旦欠缺权限则产生不出责任,因此责任与权限必须始终一致。

那么,责任到底是什么呢?工作人员有完成工作的义务,假无法完成或工作成果不好时,就非要负责任不可了。但所谓的责任并非要提出辞呈,或者要等待受罚,而是将失败之处加以弥补,使其不良影响降至最低限度,而且要找出失败的原因,绝不再重犯。

另外,下属做错了事,领导也不能免除责任。当自己的下属失误时,在处罚下属之前必须自己先反省一番,看看自己的做法是否妥当,导致失败的原因何在,并且要改正缺点,这才是领导的职责所在。

在与年轻人的交谈中,大家都认为:“任何一件事,上司若信任我们,可放手让我们单独去做,我们必定会更加卖力。”新来的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逐渐积累了工作经验,新鲜感再加上适当的经验,使他愈做愈有味道。反之,若积年累月做同样的工作,时间一久会觉得枯燥无味,单调无比,原先的工作热忱也渐渐消失了。故领导应依照员工工作熟练程度,由最基本的D级工作晋升做C级工作,再由C级工作跳到B级工作,如此一级级地赋予较高级的工作,使他们做起事来也不致有厌倦感。

但是工作编排并不只限于纵的方面赋予高级工作,有时也可在横的方面赋予范围更广的工作,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不任用任何多余的人

社会上有种情况屡见不鲜,即某个职位由一人担任便足以应付,却安排了好几人。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体制问题,实际上是领导者在任人上的严重失误。不用余人是领导者应该严格遵守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机构臃肿,冗员繁多,效率低下。

1. 兵不在多而在精

唐太宗李世民,任人就一贯坚持“官在得人,不在员多”的原则。他多次对群臣说:“选用精明能干的官员,人数虽少,效率却很高;如果任用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数量再多,也人浮于事。”他曾命令房玄龄调整规划30个县的行政区域,减少冗员。唐太宗还亲自监督削减中央机构,把中央文武官员由两千多人削减为643人。他还提倡让精力旺盛、精明能干的年轻官员取代体弱多病的年迈官员。通过这种方法,朝廷上下全都由能人主持,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政通人和,出现了繁荣昌盛的“贞观之治”。

相反,太平天国在南京建立政权以后,洪秀全滥封王位,至天京失陷前,封王竟达二千七百多人,造成多王并立,各自拥兵自重,争权夺利的混乱局面,从而致使天京事变的发生,促使太平天国由盛而衰,走向败亡。这成为领导者以后用人的深刻教训之一。不用余人,是保证令行禁止和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兵不在多而在精”越来越为众多领导人重视。近年来,中国上自国务院,下自县乡机构都大刀阔斧地展开了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的政治体制改革。企业也不甘落后,都大力实行下岗分流的改革。这样削减了大量不必要的机构和冗员,既减轻了国家和企业的负担,又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许多企业逐渐扭亏为盈,一些国家机关、部门也由原来的一片混乱变得井然有序。可见,“能者上,庸者下”,同时把好数量关,是做到不用余人的关键之处。

2. 人多未必好办事

中国自古以来有“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以及“人多好办事”等形容人多好处大的词句,但这些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领导者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盲目应用。尤其在任人问题上,人多未必好办事。

首先,人多了不利于统一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机关部门都必须统一管理,才能有高效率的出现。而如果本该一个人办的事却安排几个人去做,就可能产生意见分歧,互不相让,甚至产生矛盾,最后分头行事或者大家都一走了之,谁也不办。人多了,各有各的看法,加上一些人可能心怀不轨,就难以统一意见,办事效率可想而知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领导者在任人时就不用余人。

其次,冗员繁多易形成懒散的作风,效率低下。古语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无疑是人多未必好办事的生动写照。不难理解,由于一职多官,遇到事后相互推诿,都怕惹火烧身,都想明哲保身,做一个好好人,效率当然上不去了。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一个人是条龙,两个人是条蛇,三个人是只虫”,可能就是形容这类现象吧。

最后,冗员繁多不利于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由于没有集中的权力,加上相互牵制,都怕对方超过自己,一些人才的想法和看法得不到尊重,策略也无法实施,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一些有才之士虽有满腹经纶却无法施展,这对公司或部门的发展都非常不利。

不同性格,区别对待

所谓性格,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是一个人个性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到人际关系及工作效率。因此,在领导过程中,根据人的不同性格采用不同的领导方式是提高领导水平的重要手段。人与人之间性格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有几类人的性格较为突出,也比较难领导,下面分别做出介绍,为领导者提供借鉴。

1. 脾气暴躁、常与人结怨者

哈维自卑感很重。他在工作中表现很认真,也很执著,但不顺利时,他总认为是其他人故意刁难他,为此经常大发雷霆,甚至到领导那里“投诉”,造成办公室火药味浓重,人际关系紧张,直接影响了其他人的工作情绪。

当这类情绪激动、怒气冲冲的员工跑到你办公室“投诉”时,你首先应让他们坐下来,然后仔细聆听他们的谈话,不要发言,因为他们在激动时所说的话往往是杂乱无章的、未经组织的,你要让他们把事情的经过说完,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让他们宣泄完愤怒的情绪,相对冷静下来之后,再来表示你的处理方法。你不必试图改变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不要敷衍他们,更不能从中转换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