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哈伦阿尔山的记忆
16109200000024

第24章 内蒙古阿尔山发现大量侵华日军军事工事遗址

中国东北地区资源和土地丰富,是一块风水宝地。否则,日本军队入侵我国后不会在东北投入这么多兵力。在整个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在东北待的时间最长,精力最充沛。他们甚至从日本移民到东北,好像东北是他们入侵中国的大本营。为了防止苏联突然从背后偷袭,日本军队在大兴安岭修建了许多堡垒,并派人严密守卫,如虎头要塞、东宁要塞等等。

有一处位于中蒙交界的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发现了大量侵华日军的军事工事遗址。

据当地史志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第三方面军第107师团5万余人进驻阿尔山地区,除大肆掠夺木材资源外,还修建了大量的军事、生活和交通设施。抗日战争期间,阿尔山地区曾发生过多次战斗,留下了许多战争遗址。这些军事工事及相关的设施,现已成为日军侵华的铁证。

在阿尔山地区,最大的日军军事工事当数花炮台日军军事要塞。这个要塞因山顶有5处炮台呈梅花型排列而得名。这片要塞主要在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的制高点上,跨度为40多公里,建有地下兵营、碉堡、野战工事、部队营房、劳工营房、铁匠铺、浴池、水井等,在与蒙古邻近的边境上,设置了12个监视哨。

可以看到,穿山而建的地下兵营比两个100米跑道还长,内有大小房间25个,为混凝土结构,里面有指挥室、办公室、值班室和洗手间等,每个房间都有通气孔和射击孔。外观上看,山形地貌保持原态,建于山体内的兵营非常隐蔽,门前设置了一条防坦克壕和两座暗堡,暗堡各有4个射击孔,用以防御要塞遭遇袭击。在要塞南部的地面上,还设有车库和发电房。

侵华日军在阿尔山地区修建的另一处重要军事工事是南兴安隧道堡垒。南兴安隧道位于白阿线兴温段,全长3218.5米,是内蒙古最长的铁路隧道。1935年6月,隧道从东西两侧用手工挖掘,由于隧道中的岩石多为花岗石,非常坚硬,施工难度大,后改用机械挖掘,1937年6月隧道完工。

隧道竣工后,日军在隧道两侧的出口各修建了一个用来守护隧道的堡垒。记者看到,这个堡垒共有5层,里面有执勤室、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浴池等,堡垒四面还设有100多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周围的山上和公路旁,还建有10多个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防护体系。

从南兴安隧道乘车向五岔沟方向行驶半小时左右,便见到路边几个庞大的馒头状水泥包。这些水泥包是日军当年修建的机库。1935年,日军先后在五岔沟建了两处野战机场。

另外,在阿尔山市区内还有日军修建的大和旅社、火车站、火车转盘等遗址。如今,这些遗迹已被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其中侵华日军阿尔山要塞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侵华日军阿尔山要塞遗址始建于1935–1945年,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阿尔山市。

由花炮台阵地、五叉沟机场、南兴安隧道、碉堡、大和旅社、阿尔山车站等组成。

花炮台阵地:位于阿尔善河上游河谷,由日军指挥部、营房、碉堡、暗堡、观察所、车库、发电室、军犬舍、水井、铁器加工铺、劳工棚、防坦克壕等组成。其中以日军指挥部保存较好,为隧道式,呈东南西北走向,170延长米,内设房间12处。

五叉沟机场:位于阿尔山市五叉沟镇,修建在洮儿河冲积平原上。由飞机跑道、飞机库、弹药库、地面掩体组成,为半圆形混凝土结构。其中,飞机跑道2条,飞机库、弹药库18个,1个飞机库对1个弹药库分成9组,呈s形分布,地面掩体1个,五岔沟要塞是日本关东军西、南部的主要阵地,可驻步兵9个大队,炮兵4个大队。同时在各山岭主峰上建有大量碉堡、仓库、掩蔽部、指挥所、野战工事、交通壕、兵营等军事设施,并在五岔沟建有飞机场。

南兴安隧道、碉堡:位于阿尔山市白狼镇南兴安,由隧道、碉堡组成。隧道1条,贯穿南兴安山,长3218.5米,隧道内避车洞、排水沟、渗水井、信号等设施完备;碉堡2个,分别位于南兴安隧道东西入口处,碉堡为混凝土结构,共6层,地下2层,地上4层,建筑面积600平方米。

大和旅社旧址位于阿尔山温泉疗养院内,距阿尔山火车站约200米,紧临34号温泉,背靠青山。为石头砌筑的三层欧式楼房。1934年建成,由日本人经营,称大和旅社,为当时阿尔山最大建筑,将34号泉水用管道引入旅社的5个砌池内,是当时一高级旅社。

地下兵营

地下兵营在白狼西北18公里处,是当年日军修筑的地下隐蔽兵营。这座兵营是在一座山体中挖通后修筑的,内部是钢筋混凝土浇铸,中间是过道,两边是住人的一个挨一个的小房间,房间依次排列。

阿尔山车站:位于阿尔山市内,正面朝西,南北向排列,建筑面积671.49平方米,为起脊式砖石瓦结构,三层六顶,一层墙体用石材砌成,中间墙体用砖,门、窗使用木材,屋顶瓦,外墙采用彩绘工艺。

火车头自动转盘

在阿尔山市火车站北侧1000米处,有一座日伪时期修建的火车头自动转盘,至今保存完好。性能是火车头停在转盘上,只需要两个人就可以短时间内可掉转车头,用于蒸气机车。

1996年5月28日被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侵华日军阿尔山要塞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兴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距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阿尔山市区25公里,距阿尔山林俗文化景区---兴安林俗村10公里,紧邻S203公路。1996年被批准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自治区文明办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兴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南兴安隧道、南兴安隧道堡垒等部分组成,是日军在东北地区修建的军事设施,是日军侵华的重要铁证之一。

1939年5月,日本自恃国力、军力强盛,在内蒙古和蒙古国之间的诺门罕荒原攻击苏军,发动了诺门罕战争,南兴安防御工事就是日本关东军为防御兴安南地区和备战诺门罕于1935年6月至1937年6月修建的。

南兴安隧道位于白阿铁路阿尔山境内,呈东西走向。白阿铁路修建于1929年8月至1939年11月,南兴安隧道作为其中的一段重要工程,全长3218.5米,是全区最长的铁路隧道。隧道所在山体岩石多为质地坚硬的花岗岩,三千多米长的隧道有一半多是当年中国工人用手工挖掘的。隧道南北出口各有一个守卫的堡垒。其中,南兴安隧道堡垒建筑面积600多平方米,共5层,内部设施完备,有执勤室、发电室、弹药库、宿舍、卫生间、仓库、盥洗室、浴池等。堡垒四面设有100余个射击孔。在隧道出口的山上和公路旁,还建有10多个碉堡。山上山下火力交叉配置,形成完备的防护体系。日本投降后,南兴安隧道成为阿尔山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交通大动脉。

1939年诺门罕战争失败后,日本关东军认识到中蒙边界的阿尔山、白狼、五岔沟直至吐列毛都一线对其非常重要,于是从1940年起开始在上述地区修筑军事要塞。其中,阿尔山要塞主要在中蒙边境各主要山岭制高点上修筑,纵深10—40公里,在山岭主峰上建有钢筋混凝土的掩蔽体、碉堡、观察所、地下通道、交通壕、野战工事、营房等。在与外蒙古邻接的边境设置了12个监视哨,监视蒙军的情况。

日本关东军在修筑南兴安隧道和堡垒过程中,通过骗招、摊派、捕获等手段强行征集了数以万计的劳工。由于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恶劣及日军的肆意杀戮,许多劳工在劳动期间--待致死。日军为了保密,在军事工程完工时,对劳工进行了集体屠杀。日军在占领兴安南地区期间,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经济掠夺,给各族人民造成了深重的历史性灾难:设置了兴安南省和各旗公署及努图克(区)、嘎查等行政管理机构,由日本人掌握实权,对各族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对南兴安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大兴安岭木材是其掠夺的主要对象;在各小学和中等学校强令建立童子军、青少年团,对青少年强行灌输*******思想,并进行奴化教育。

阿尔山要塞是侵华日军在中苏蒙边境地带修筑的17处要塞之一,也是这条被日军自喻为“东方马其诺防线”要塞群中唯一的中蒙边境要塞。由于苏军迂回绕过阿尔山、五岔沟阵地,以闪电式进攻占领了索伦及附近战略要地,并截断了关东军的撤退路线,日军苦心经营多年的防御工事没有派上用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曾经的要塞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曾经被日军侵占过的土地上,郁郁葱葱的群山拥抱着一座崭新的欧式风格“袖珍边城”,在中蒙边境的努木尔根河畔,耸立着一座崭新的口岸——阿尔山—松贝尔口岸。

据阿尔山口岸介绍,阿尔山—松贝尔口岸批准于1992年,2014年正式开放。截至2014年,口岸道路、口岸现场及非现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31亿元。阿尔山口岸是内蒙古16个对外开放口岸中唯一一个具备铁路、公路、航空及水路口岸条件和优势的口岸。

2014年,中国编制了“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框架下中国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规划,明确将阿尔山列为重要节点,并且将“两山”(中国阿尔山至蒙古国乔巴山)铁路、公路建设列入该项规划。

据了解,“两山”铁路建成后,将构成由珲春经长春、乌兰浩特、阿尔山、蒙古乔巴山至俄罗斯赤塔,与俄罗斯远东铁路相连接的一条新欧亚大陆桥,使内蒙古、辽宁、吉林乃至日本、韩国和朝鲜等获得通向蒙古、俄罗斯及欧洲的口岸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