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激励学生自信坚韧的励志故事
1611000000033

第33章 诺贝尔奖得主费曼的“滑稽”沟通

19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费曼由于在量子电动力学上的成就,获得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在我们的印象中,埋头搞科研的人,都是那种不善言辞的人,但费曼先生却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费曼讨厌某些科学家“用难懂的术语和修辞唬人”,他阐述物理学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时,总能找到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易懂。一次科学会议间隙时,速记员问费曼:“您肯定不是教授吧?”“为什么这么问?”“您知道,我是个速记员。这儿说的每句话我都得记下来。但其他人的话,我一句也不懂。可您提问和发言时,我全懂。我想您不可能是位大教授。”然而费曼通俗易懂的口才,也不是时时灵验,也有碰壁的时候。

费曼到康奈尔去教书的时候,正是他私人生活比较郁闷的时候。他太太早就去世了,他在罗沙拉摩斯研究原子弹的时候,生活颇为枯燥乏味。现在他来到康奈尔大学任教,就迫不及待地去参加那里的社交晚会。

但是他和每个女孩子跳舞,都只能跳一次,当下支曲子响起,他约那些曾经与他跳过一曲并颇有好感的女孩子时,她们往往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费曼百思不得其解。他觉得自己长相应该说可以啊,风度气质也自不必说,要知道他曾被按摩院请去画过裸体画的,还曾在巴西桑巴乐团担任过鼓手,是个很有人缘的男士。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他反复琢磨,觉得问题出在跳舞时他和女孩子的对话上:

女孩问:你是大学部的,还是研究生部的学生?

费曼答:我是教授。

女孩问:你教什么?

费曼答:理论物理。

女孩问:你大概还研究过原子弹呢。

费曼答:是呀,战时我都待在罗沙拉摩斯。

女孩大叫:你真是个该死的骗子。

说完,就走开了。扔下费曼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呆在那里。

每每这样回答之后,女孩就不再与他跳第二支舞了。从头到尾他表现得很有礼貌、自然又大方,有问必答的,一切都很美好。然后突然“呼”的一声,什么都不灵了,一个个女孩都离他远远的,直到这个女孩说你真个是骗子之前,费曼真的是一头雾水。费曼想,一定是这些类似夸口的自我介绍吓跑了女孩们。什么都清楚了,费曼跟每个女孩子说那单纯、愚蠢的实话,却一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所以下次再跳舞,女孩问他基本情况的时候,他就做如下这些模模糊糊的回答--

女孩问:你是新生吗?

费曼答:不。才不呢。

女孩问:研究生?

费曼答:不。

女孩问:那你是干什么的?

费曼答:不。我不要说。

女孩问:为什么不肯告诉我?

费曼答:我不想说……

女孩一直追问下去,不觉中开始了交谈。

费曼如此傻傻地回答,不但没有让女孩子讨厌,反而引起了女孩子的兴趣,女孩常常会无限追问下去,还满怀同情,以一付学姐口气告诉他不要因为自己是大一新生就觉得尴尬,没有关系的。并且还会跟他继续交谈下去。至于后来的故事,自然是费曼可以约到心仪的女孩子跳舞,并且还可以与之交往。

我想如果他再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和一个陌生的女孩跳舞,他再回答这样的话--“我是教授”、“教理论物理”、“战时我都待在罗沙拉摩斯”,之后,女孩再要问他:“说不定你还得过诺贝尔奖呢。”他回答:“是啊,诺贝尔物理奖。”那之后会怎么样呢?这个女孩还会等到这支舞曲跳完吗?而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费曼那样,在某些场合装得傻傻的呢?在很多时候,我们出席一些较为陌生的场合,和一些陌生人在一起,我们尽量装得糊涂一点儿,懵懂一点儿,尽量装得一无所知,这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让对方天南海北、夸夸其谈,自以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他知道的,成了你知道的;他不知道的,你也不必急于告诉他。他不觉得你自私,倒觉得你深沉,善于倾听,何乐而不为呢?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倾听的妙处”,是与陌生人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捷径。

费曼教授很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花样百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费曼时说:“这家伙,一半是天才,一半是滑稽演员。”而正是在这种看似滑稽的沟通方式中,融入了科学家的大智慧。

在很多时候,我们出席一些较为陌生的场合,和一些陌生人在一起,我们尽量装得糊涂一点儿,懵懂一点儿,尽量装得一无所知,这将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音乐语言的特殊交际作用

音乐的标题是抽象的,但是,经由速度、节奏、旋律等组成的乐句--音乐语言,它沁入人的心扉后,其作用是任何语言所不能替代的。

曾与友人一起倾听韦伯的弦乐三重奏《回忆》。徐缓的节奏、深沉的旋律,不知不觉间拨动了各人心灵中的回忆之弦。一友人忆起“文革”中被逼疯而惨死的两个哥哥,并说大提琴低沉的弱音,仿佛是母亲经常出现的叹息;另一友人却忆起初恋时的女人;而我则忆起年轻时在一个山冈上的小学校,自己伫立在山谷边,向着朝阳中无语的山峰,吹奏竹笛……在这里,《回忆》乐曲流出的优美的音乐语言,勾引起各人的回忆,而回忆的内容,又是这样的具体细致和迥然不同。

音乐语言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交往中,能起到使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列子》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战国时薛谭曾向秦青学唱歌,学了没多久,薛谭以为已学到了全部技艺,提出告辞,秦青也不挽留。师徒俩饯别时,秦青“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动人心弦的歌声,使薛谭震惊了、醒悟了,“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使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是秦青“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歌声,精通音乐语言的秦青知道,只有他的歌声,才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其他任何语言,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如此的劝说效果!

音乐语言极易渗入人心,唤醒有时沉睡着的美好人生。书籍、话语等开导启发人的作用较缓慢,而音乐语言潜移默化的速度极快。唐朝文学家韩愈曾听颖师弹琴:琴声有时像恋人说悄悄话;有时像勇士赴战场;有时如浮云柳絮般的悠扬自如;有时又如百鸟喧鸣……一曲才罢,把个韩愈感动得泪水盈眶、湿透衣裳。音乐语言不但感化人的速度极快,并且极易触动人心灵深处不易被感化的那根弦,使其为之共鸣。有“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他的第45交响乐的创作动机和最后取得的效果,很能说明这一点。海顿在公爵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中担任乐队指挥。有一年公爵宣布要解散宫廷乐队,几十位乐师要解雇,出于对相处多年的乐师们的同情,海顿写了一首名为《止别交响曲》的乐曲,在乐队解散前的最后一次音乐会上演奏。在乐曲的最后乐章,海顿别出心裁地对各声部结束,作了巧妙安排:圆号声部结束了,圆号的乐师轻轻地吹熄了谱架前的蜡烛,悄然地离去,接着依次是大提琴、长笛……最后只剩下两位小提琴师,这时,两支孤零零的红烛在舞台上闪光,哀怨凄凉的琴声在迷漫回荡。琴声还未消失,被乐曲和这个场景所感动得不能自禁的公爵当即做出决定:不再解散宫廷乐队。海顿用动人的交响乐曲解决了被解雇者难以启齿的要求,使乐师们和公爵皆大欢喜。即说明音乐语言在人们的交往中,有其他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音乐语言能直接刺激听觉,引起人们深层次的情绪反应。

音乐语言也可以消除人们在等级层次上的隔阂,拉近和沟通不同行业上人的心灵距离。1939年5月11日,鲁艺在延安举行周年纪念音乐会,冼星海亲自指挥百余人的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声势浩大,相当成功。冼星海在日记中记载:“今晚的大合唱可真是中国空前的音乐晚会。……当我们唱完时,毛主席都跳起来,很感动地说了几声‘好’。我永不忘记今天晚上的情形……”看,音乐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当时中共最高领导和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而且会把毛泽东感动得“跳起来”说“好”。

荀子在《乐论》中说:“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顺。”音乐语言能在不同环境和不同人之间,产生“和敬”、“和亲”、“和顺”的和谐作用。语言有美有丑、有纯有脏。音乐语言似乎要比语言更纯净、更透明,更易直接触动人们感情这根弦,更易使人产生和敬、和亲、和顺的凝聚力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