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要为人民用好权
16181600000003

第3章 序言二 权力的逻辑

韩春晖 北京大学软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李松嘱我为其新著《要为人民用好权》作序,实在诚惶诚恐。与他兄弟相交,皆因性情相投,可谓是“倾盖如故”。当我细细读完他的这部大作之后,更是由衷平添许多敬意。

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深度报道的优秀记者,李松几乎是以一种“横刀立马”的大无畏勇气来揭露当前中国的种种“权力乱象”。比如领导干部思想上的“霸权”思维、“二号首长”的权力验收问题、“隐性权力”、“萝卜招聘”、“政治家族”、“吃空饷”等等。这些权力异化的面相都被他以一种近乎赤裸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展现手法多样,让人触目惊心。既有鲜活的实例,又有数字的佐证,还有原因的剖析,甚至有文化的追问。比如对“铁帽子王”的历史梳理,让读者更添了一种摆脱历史窠臼的使命感。

显然,李松并不满足做一个简单的“揭露者”或“批评者”,尽管大多数的记者都以此为最高荣誉。在他的大作中,关于权力逻辑一直若隐若现,却贯穿始终,构成了他解决当前“权力异化”这一痼疾的内在依据。他强调“权力是人民赋予的”,重申了权力的最高来源;强调“对权力要有敬畏之心”,凸显了权力的谦抑性特征;强调“让人民监督权力”,指出了权力不被异化的关键所在;强调“为人民谋利益”,则指明了权力行使正当性。由此可见,按照“产生—属性—保质—持久”的内在脉络,李松建构了一个关于权力运行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恰恰是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认知前提。

但李松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将法治的核心要素真正引入他所构建的框架中。他指出,要防止权力被异化,应当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最大的尊严,而人民的尊严要以人权进步为保障。可见,他认为“民主”与“人权”构成了“法治笼头”上非常重要的两把锁,将权力深囿其中,可谓深得法治之精髓。正是以权力的逻辑为指引,以法治的要素为重锁,李松成功地在其大作中为权力打造了一个“黄金囚笼”。权力,就是这个囚笼中最尊贵的囚徒,虽然享有众生的膜拜,却不会有人扔给权力一把打开囚笼的钥匙。

我一直以为,批评是一种热爱。最真诚的批评往往是最真诚的热爱。作为一个批评者,李松对这个国家无疑是充满热爱的。我还以为,若无积极努力的建构,就无真诚负责的批评。作为一个建构者,李松对这个国家也是真诚负责的。可以断定的是,李松的这种责任感绝非纯粹地源于记者这个现代职业,而更多地源于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在这部书中,他非常执着地为权力的执掌者提供种种具体的治理方略,期望以此“驯服权力”。对中国的知识分子而言,“法授圣”从来都是一种“行大道”的事业。

为行大道,骑马者向前!

是为序。

2015年10月于北京寸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