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八届五中全会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一个五年规划,中国又将开启一段怎样的新航程?
2016—2020的“十三五”规划,将是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主持编制并完整实施的一个五年规划,将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艰难跃升,将是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最后冲刺,也是跋涉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关键一程。
1.“十三五”规划围绕实现的奋斗目标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2.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
(1)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坚持深化改革;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制度体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坚持依法治国;法治是发展的可靠保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轨道。
(5)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方位对外开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既立足国内,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6)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3.“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4.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1)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2)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3)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4)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5)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5.五大发展理念
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推动我国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是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四个全面是我们党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
“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1.全面小康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把全面小康放在中国梦的大格局中,把全面小康目标升华成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这个“全面”,也体现在涉及的领域是全面的。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全面小康,是“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创新精神开拓国防和军队建设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力量支撑”的全面小康,核心就在全面。这个“全面”,体现在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小康。
2.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3.全面依法治国
在“四个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相辅相成,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
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重大改革需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需要法治固化,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在法治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只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全社会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把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落实到改革发展的大棋局,法治才能成为中国前进的坚强保障,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
4.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点,以作风建设为突破口,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以反腐倡廉为动力,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在实践中不断成熟。全面从严治党,核心问题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重点是从严治吏、正风反腐、严明党纪,目标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从严治党,关键在治、要害在严。全面从严治党,意味着党的建设要在“严”字上铆足力气、下足功夫。思想上要把好“总开关”,作风建设要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制度落实强调“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反腐败斗争强调“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严”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全面从严治党,体现了治标和治本的统筹兼顾、自律和他律的双管齐下。这一党建战略思想,开创了党建新格局,表明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党建规律、治国理政规律有了新探索、新认识、新创见。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2016年7月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作了一万余字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
为了便于理解记忆,我们梳理了总书记讲话中的一些要点。
1.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贡献:实现了三次伟大飞跃
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1)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2)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3)进行了改革开放
这个伟大历史贡献,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一伟大历史贡献的意义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三个“告诉我们”
(1)成功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
(2)95年的历程是继往开来的现实基础
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
(3)我们的事业、道路、战略是正确的
历史还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
(1)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党从未动摇马克思主义信仰
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2)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为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提供了坚实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永无止境
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4.持“四个自信”——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2)要坚定四个自信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于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
(3)新加的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5.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不断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向前进。
(1)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到2020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进而到本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为实现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形成并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形成并积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2)发展是一切的关键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是我们谋划发展的基本依据。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世界科技发展酝酿新突破的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有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地发展,加快形成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机制和环境,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6.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1)改革开放的定位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最鲜明的旗帜。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2)改革的方向目的
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让发展更有质量,让治理更有水平,让人民更有获得感。
(3)改革的具体条目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改革的精神动力
改革往往都是从易到难。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我们要以勇于自我革命的气魄、坚忍不拔的毅力推进改革,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5)改革的法治保障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关键在于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7.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
(1)人民立场是根本政治立场,力量源泉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正所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使我们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2)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奋斗目标
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
(3)在制度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地位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4)把各方面人才用起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党和人民事业要不断发展,就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们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8.党的建设要常抓不懈
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
(1)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根本命脉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我们党作为一个有88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作为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2)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全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3)管党治党,严字当头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管党治党,必须严字当头,把严的要求贯彻全过程,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
(4)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党要管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首先要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我们要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全党同志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
(5)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实践证明,只要真管真严、敢管敢严,党风建设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己不正,焉能正人。”我们要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6)反腐坚持零容忍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得到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我们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腐败分子在党内没有任何藏身之地!
四、“两学一做”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面向8800万党员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是什么?学什么?怎么学?现梳理如下:
1.开展背景及时间
什么是“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开展“两学一做”的目的是什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进一步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象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两学一做”开展时间
党中央决定,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
《方案》指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用心用力,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2.总体要求
●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实现4个“进一步”,即:
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正确政治方向;
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
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两学一做”针对的现实问题是什么?
即,着力解决5个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理想信念模糊动摇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党的意识淡化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精神不振的问题;
着力解决一些党员道德行为不端的问题。
●做到“5个坚持”,即:
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效;
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
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
3.学习教育内容
●具体学什么?
学党章党规
(1)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等;
(2)认真学习《准则》和《条例》等党内法规;
(3)学习党的历史、革命先辈和先进典型等;
(4)从周永康、薄熙来、徐才厚、郭伯雄、令计划等违纪违法案件中汲取教训,守住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学系列讲话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重要思想;
(2)学习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方案》指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要区别普通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确定学习的重点内容。
做合格党员
(1)做到“四讲四有”:
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2)做到5个方面:
引导党员强化政治意识,保持政治本色;
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
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4.主要措施
围绕专题学习讨论
(1)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党小组要定期组织党员集中学习;不设党小组的,以党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党支部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会议,每次围绕一个专题组织讨论。
(2)学习讨论要做到“5个能否”,即:
能否坚守共产党人信仰信念宗旨;
能否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个人与组织、个人与群众的关系;
能否努力追求高尚道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健康生活方式;
能否自觉做到党规党纪面前知敬畏守规矩;
能否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积极为党的事业担当作为。
创新方式讲党课
如何创新?
党员领导干部要在所在党支部讲党课,到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党支部讲党课。
组织党校教师、讲师团成员、先进模范到基层一线党支部讲党课。
要鼓励和指导基层党组织书记、普通党员联系实际讲党课。
注重运用身边事例、现身说法,强化互动交流、答疑释惑,增强党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方案》提出,“七一”前后,党支部要结合开展纪念建党95周年活动,集中安排一次党课。
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
年底前,党支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支部班子及其成员对照职能职责,进行党性分析,查摆问题;
面向党员和群众征求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
组织全体党员对支部班子的工作、作风等进行评议。
开展民主评议党员
以党支部为单位召开全体党员会议,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
对照党员标准,按照个人自评、党员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评定的程序进行评议。
结合民主评议,支部班子成员要与每名党员谈心谈话。
党支部综合民主评议情况和党员日常表现确定评议等次,对优秀党员予以表扬,对有不合格表现的党员,区别情况给予组织处置。
立足岗位作贡献
针对不同群体党员实际情况,提出党员发挥作用的具体要求:
在农村、社区,重点落实党员设岗定责和承诺践诺制度;
在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重点落实党员示范岗和党员责任区制度;
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重点落实党员挂牌上岗、亮明身份制度;
在机关事业单位,促进党员模范履行岗位职责,落实党员到社区报到、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
在学校,重点要求党员增强党的意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
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表率
党员领导干部要走在前面、深学一层,严格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支部的组织生活。
要召开党委(党组)会,专题学习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等形式组织集中研讨,深化学习效果。
年度民主生活会要以“两学一做”为主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自己摆进去,查找问题。
5.组织领导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进行,由中央组织部牵头组织实施,中央纪委机关、中央宣传部、中央党校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层层落实责任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
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门(系统)党委(党组)要结合实际作出部署安排,加强具体指导。
县级党委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保障工作力量,加强督促指导把关。
基层党委要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现场指导,帮助党支部制定学习教育计划,派员参加党支部各项活动。
各级党组织书记要承担起主体责任,要管好干部、带好班子,管好党员、带好队伍,从严从实抓好学习教育。
强化组织保障
加大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工作力度,配齐配强班子特别是带头人,健全工作制度,确保有人抓、有人管。
开展党员组织关系集中排查,摸清“口袋”党员、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员情况,理顺党员组织关系。
要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组织委员、组织员等党务骨干普遍进行培训。
注重分类指导
基层党委要根据不同特点,对学习教育内容安排等提出具体要求:
对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可因企、因岗制宜,灵活安排;
对党员人数少、党员流动性强的党组织,利用开放式组织生活等方式组织党员学习。
对流动党员,按照流入地为主的原则,把流动党员编入一个支部,就近就便参加学习。
对离退休干部职工党员及年老体弱党员,既体现从严要求又考虑实际,以适当方式组织他们学习。
发挥媒体作用
利用共产党员网、手机报、电视栏目、微信易信和远程教育平台等,开发制作学习资源,推送学习内容。
引导党员利用网络自主学习、互动交流,扩大学习教育覆盖面。
运用各类媒体,宣传做法和成效,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策略性问题,就“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改革使命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2016年初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供给侧改革作了详细阐释;五月,又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对供给侧改革作出重大部署。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多重要
习近平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判断一针见血:“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改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变化的节点,长期的发展积累了庞大的经济总量,基数抬高,连续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已经不可重复了。中国经济正进入呈L型走势的中高速增长时期。这一阶段必须坚持把改革发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上,在保持总量增长的同时,实现结构优化。
随着我国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各种矛盾集中爆发。而各种矛盾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发展存在诸多短板,出现结构性问题。推进结构性改革就是协调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关系,在破解难题、补齐短板的同时又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是让中国经济健康发展、行稳致远的一项重大举措。
习近平指出,国内经济现在面临“四降一升”。结构性改革必须进行,而重点就在供给侧。
当前的问题主要是传统门类生产过剩。传统门类出现生产过剩不是因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已不能满足需求的变化。比如,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有的农产品生产缺口很大,而有的农产品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上。
这种结构性问题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必须改善供给结构,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不断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因此,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性战役。
2.供给侧改革改什么
供给侧改革改什么,习近平说得很明确,就是改结构。习近平特别强调,“结构性”三个字十分重要。
习近平说,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西方供给学派过分突出税率的作用,思想方法比较绝对,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
习近平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我们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简言之,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3.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改革的要点就是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去产能,要加大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不能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而且要把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以最小的代价实现结构调整优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
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要靠供给侧推动。一次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一次次生产力提升,不断创造供给能力。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就是供给侧一旦实现了成功的颠覆性创新,市场就会以波澜壮阔的交易生成进行回应。
创新能力不强,被习近平喻为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他指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指出,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这十二个字可谓创新之“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有关联互补作用,要统筹兼顾,动态优化,积极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都需要贯穿始终。
六、五大发展理念
对于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进行了充分详细地阐述,现摘编如下:
1.关于创新发展
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2.关于协调发展
“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各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3.关于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写到: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爆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年、1957年、1962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素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孔子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4.关于开放发展
我国30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世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
20年前甚至15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
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
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
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作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5.关于共享发展
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
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
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最后一公里”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七、新常态
自2014年5月首次提出新常态后,习近平多次对新常态的内涵进行阐释。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首次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厘清了何为新常态,为何会出现新常态,如何正确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等问题。
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新状态、新格局、新阶段总是在不断形成,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个长过程的一个阶段。这完全符合事物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运动规律。全面认识和把握新常态,需要从时间和空间大角度审视我国发展。
1.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三“节点”
“新常态”下经济放缓,很多产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人收入增速下降,甚至不增反降;一些产能过剩产业会出现失业,家庭生活遭受冲击……这些现象是经济规律使然,不必恐慌。正如习近平所说,“如同一个人,10岁至18岁期间个子猛长,18岁以后长个子的速度就慢下来了。”
经济增速放缓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个显著的特点,也是经济新常态下的第一个节点。北京语言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郑承军指出,“很多经济学家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会是一个U形或者V形,而是L形,经济下行要平稳地经过一段时间,这个时间不会很短。”但在他看来,相比美国2014至2015年3%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5%至7%之间,已属不易。
另外,通过横向对比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增速的变化,目前世界经济都在复苏的过程中,“之所以说是复苏,就说明他们的经济增速也曾下滑过。”
诚如习近平在讲话中所说,我国经济发展也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过程。“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而自工业革命出现以来,我国便开始了长达百余年的经济落后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我党曾领导人民大规模发展工业,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够深入等原因,使得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没能持续下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经济总量排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第十一位,逐渐超越法国、英国、德国、日本。2010年,我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创造了“用几十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完的发展过程”的奇迹。
习近平指出,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发展达到了三个节点,分别是“速度换挡节点”、“结构调整节点”和“动力转换节点”。这就要求我们在适当减速的同时,还要集中消化过剩低端产能,加快中高端产业的发展,并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调速换挡是为了应对这一过程,以及更长远的发展奠定基础。
2.我国出口贸易到达增速拐点
习近平指出,“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当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达到10%左右,就会出现拐点,增速要降下来。”
参考曾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的德国、日本的实践经验,习近平指出,我国货物出口占世界总额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不到1%,到2010年已经超过10%,到2014年达到12.3%,“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增速拐点已经到来。”他分析,“今后再要维持出口高增长、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高比例是不大可能了。”并提出,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动力之一。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踏步发展”得益于西方国家黄金增长期释放的有效需求,促使我国凭借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机会,实现了我国大规模出口和外向型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国家黄金增长期结束,加之再工业化等因素,我国出口需求增速放缓;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反倾销、反补贴等手段,苛刻的市场准入要求和出口管制手段,引发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我国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的同时,产业和订单流向拥有劳动成本和自然资源优势的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导致我国面临更严峻的出口竞争。
过去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出口贸易达到了拐点,专家指出:“三驾马车已经跑到了一个拐点,原来的三驾马车可能已经拉不动这么庞大的经济体,要换马了,但不是不拉,还要接着拉,要加入科技创新这匹骏马。”“拐点不可怕,任何事情不可能长盛不衰,出现拐点不是说不出口,只是出口达到了一个峰值,我们的数量可能会下降,但我们的质量会提高。”
3.新常态下有压力更有机遇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现实中,有人把“新常态”简单理解为“不可避免的低增长”,导致有些地方官员把本地的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归结为“新常态”使然,逃避责任;或者在工作中缩手缩脚,不愿开拓进取。这是对“新常态”概念盲目扩大化或泛化。
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面对新常态,我们要做的就是“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面对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把握这些大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事实上,习近平早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习近平说:“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他认为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他进一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习近平说,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
4.如何正确认识新常态
两年来,中央反复强调,习近平也在不同场合讲了多次,但社会上乃至一些领导干部中,对新常态仍有认识误区。
(1)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
第一个认识误区是将新常态当成一个事件,以“好”或“坏”来界定新常态的“性质”。
习近平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大角度对“新常态”做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他说,从时间上看,我国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再到盛的几个大时期,今天的新常态是这种大时期更替变化的结果。从空间上看,我国出口优势和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模式面临新挑战,经济发展新常态是这种变化的体现。而新常态带来的变化,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的必经过程。
因此,“有人问,新常态是一个好状态还是一个坏状态?这种问法是不科学的。”习近平说,新常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并没有好坏之分。
(2)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
习近平说,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新常态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不要滥用新常态概念,搞出一大堆“新常态”,什么文化新常态、旅游新常态、城市管理新常态等,甚至把一些不好的现象都归结于新常态。
很显然,一些领导干部由于不懂新常态的真正内涵,习惯性地把它当作了口号或标签了。
“新常态”这个概念具有特定的指向,指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持续阶段,因此只能放在经济发展这个特定范围去认识,若是套用到文化、管理、党建等领域强加解释,势必造成干部群众思想混乱。
更为重要的是,滥用新常态概念,使其成为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大杂烩”,把一些与经济发展风马牛不相及、本应高度重视、立即解决的非经济问题当作一种必然状态,许多矛盾容易被回避、掩盖,拖累相关领域发展,引起人民群众的反感。
(3)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
讲清这一问题,习近平连说了三个“不是”,指出新常态不是不干事,不是不要发展,不是不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是要更好发挥主观能动性、更有创造精神地推动发展。
一些干部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把新常态当成不去解决问题的“挡箭牌”“避风港”。“似乎推给新常态就有不去解决的理由了”,对此,习近平严肃地指出,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为官不为”,已成当前一个“突出问题”。他说,“为官不为”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不敢为”。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不仅需要“适应”和“把握”,更需要将其向健康向上方面“引领”。如何“引领”,政治推动力无疑是主要力量。因此,习近平将“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视为一个“极为重要”和“十分紧迫”的问题。他要求各级党委不等不拖、辩证施策,争取尽快扭转这种消极现象;同时也要保护那些作风正派又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干部,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八、新闻舆论
2016年2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学习这次重要讲话,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内容:
1.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地位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这些重要论述充分阐明了新闻舆论工作在党的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新闻舆论工作对于确保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者肩负的神圣使命和千钧重担。
2.党的新闻媒体的根本属性
党和政府主办的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必须抓在党的手里,必须成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媒体格局如何变化,党管媒体的原则和制度不能变。报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的所有工作都必须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任何新闻舆论都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没有什么抽象的绝对的自由,要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的影响。
3.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要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就是要把十几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拧成一股绳,提振信心,增强动力。成风化人、凝心聚力,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就是要传达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引导人们分清对错、好坏、善恶、美丑。联接中外、沟通世界,就是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中外沟通的桥梁。这48个字是习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和长治久安、着眼党的工作全局作出的精辟概括,是我们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的指导方针。
4.要准确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位的。要牢牢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增强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正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到所有工作都有利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推动改革发展,有利于增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要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激发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舆论监督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要敢于交锋、敢于亮剑,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
5.把握政治家办报的基本要求
政治家办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原则。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检验是不是做到政治家办报,主要看五方面。一是看是不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同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一致性,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二是看是不是有坚定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是看是不是忠实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促进筑牢全党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四是看是不是把纪律挺在前面,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宣传纪律和长期形成的规矩。五是看是不是具有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发声、敢于斗争。
6.把握媒体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
习总书记十分重视创新问题,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不断提高能力水平。要增强工作针对性,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牢牢掌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动权。要推动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要把握好时度效,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要增强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这些重要论述明确指出了新闻舆论工作创新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7.把握新闻舆论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关键在人。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有政治家的头脑,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理论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各方面知识,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新闻舆论工作者。要转作风改文风,持之以恒开展“走转改”活动,俯下身、沉下去,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带头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要深化新闻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增强大家的事业心、归属感、忠诚度。
8.把握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责任
习总书记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自觉承担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主动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新闻舆论工作。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定期听取新闻舆论工作汇报,对重要工作靠前指挥,对重要稿件亲自把关,在重要关头加强对媒体的指导调控。对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敢抓敢管,对出现偏差和错误的要严肃批评、严肃处理,对发出正义声音而受到围攻的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决力挺。
评论:媒介素养是门基本功
1984年,就中英香港问题谈判事宜,邓小平会见英国外交大臣杰弗里·豪。当记者们一拥而上准备采访时,他微笑着“先声夺人”:看到你们,我心里就“怕”。一句简短玩笑,迅速拉近了与新闻界的情感距离,展示出领导人与媒体打交道的高超艺术。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善于运用媒体宣讲政策主张、了解社情民意、发现矛盾问题、引导社会情绪、动员人民群众、推动实际工作。”从实际情况看,有不少领导干部不敢、不愿、不屑、不会跟媒体相处。有的看见镜头就冒汗,内心抵触新闻采访活动;有的凡事三缄其口,新闻发言人竟成“不发言人”;有的片面理解“行胜于言”,视新闻报道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有的满脑子灌输思维,张嘴就是外行话……凡此种种,暴露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短板”。
事实上,媒体对于领导干部的工作大有帮助。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受延安电视台专访,回忆了延安插队岁月的一个细节。当年他任大队书记,为缺煤少柴一筹莫展之际,刚好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一些地方实行了沼气化的消息,深受启发,带领乡亲打出了陕西首个沼气池。实践充分说明,关注和用好媒体,往往就能“一览众山小”,推动工作“更上一层楼”。
反之,如果不会运用媒体,甚至失去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仅阻滞正常工作,还可能酿成舆情“次生灾害”。对一些疑问不主动回应,就容易“被解读”。对一些问题不善于表达,就容易“被表达”。原因往往不是媒体有意和领导干部“过不去”,而是媒体与公众对公共事件、公共事务等有着强烈的知情和参与诉求。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和媒体特点,与媒体实现良性互动,媒体就能对社会治理发挥重要作用。
与媒体打好交道,首先是正确对待媒体。长期以来,一些领导干部存在观念上的偏差,对媒体习惯于“应付”甚至“忽悠”。有的狭隘理解“正面报道”,只对涂脂抹粉、表现政绩的采访全力配合。有的以“假想敌”思维对待记者调查,施展瞒、骗、捂、拖等战术。如果一概将舆情当作“险情”“敌情”,脑袋里只有“公关”“摆平”,甚至大呼“防火防盗防记者”,无异于掩耳盗铃,最终也会适得其反。不重视媒体、尊重媒体、善待媒体,不可能赢得媒体。
与媒体打好交道,关键是摆正对舆论监督的态度。一些领导干部怕媒体、“防记者”,实质是怕监督、怕批评,怕问题曝光后自己被动。然而在信息时代,纸如何包得住火?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要有承受力,要习惯在舆论监督下工作。很多时候,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去面对,以被监督作为解决问题的契机,事情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形象不是减分而是加分,我们的工作不是不好开展而是更好推动。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曾生动地讲,“现在高级领导同志,甚至中级领导同志都有一种感觉,没有报纸便不好办事”。他要求各级党组织“要以很大的精力”来注意办报工作,提出了“全党办报”方针。新的形势下,善同媒体打交道,提高媒介素养,乃是领导干部的一门基本功,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来源:人民日报)
九、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信息量大,内容丰富。这篇高屋建瓴的讲话,对于我们理解、把握、看待网络安全、网络发展等当前一些热点事件、话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请大家要给予高度重视。
现将讲话转摘如下: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4月19日)
习近平
今天,我们召开一个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这个会,我一直想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互联网事业快速发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扎实推进,取得显著进步和成绩,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和问题。召开这次座谈会,就是要当面听取大家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一些措施和办法,以利于我们把工作做得更好。
刚才,几位同志讲得很好,分析了当前互联网发展新情况新动向,介绍了信息化发展新技术新趋势,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听了很受启发。你们的发言,体现了务实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也体现了在互联网领域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对我们改进工作很有帮助。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能吸收的尽量吸收。下面,我谈几点意见,同大家交流。
第一个问题,讲讲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
听了大家发言,我有一个总的感觉,就是对互联网来说,我国虽然是后来者,接入国际互联网只有20多年,但我们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开放和自主、管理和服务的关系,推动互联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农业革命增强了人类生存能力,使人类从采食捕猎走向栽种畜养,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社会。工业革命拓展了人类体力,以机器取代了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了个体工场手工生产。而信息革命则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说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我国曾经是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后来在欧洲发生工业革命、世界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逐渐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想起这一段历史,我们心中都有刻骨铭心的痛。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是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是对前人的责任,也是对后人的责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古人说:“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总体上说,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应该也能够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我们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带动全社会兴起了创新创业热潮,信息经济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我们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信息资源深度整合,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三五”规划纲要都对实施网络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战略等作了部署,要切实贯彻落实好,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促进资源配置优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相比城市,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的短板。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互联网建设步伐,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可以做好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发展智能制造,带动更多人创新创业;可以瞄准农业现代化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水平,帮助广大农民增加收入;可以发挥互联网优势,实施“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可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等等。这些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一些互联网企业已经做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有专家提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中存在信息共享、资源统筹、工作协调不够等问题,制约了国家治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这个问题要深入研究。我们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要发挥其在这个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统筹发展电子政务,构建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通信息壁垒,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更好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
第二个问题,讲讲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同心干,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就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网民大多数是普通群众,来自四面八方,各自经历不同,观点和想法肯定是五花八门的,不能要求他们对所有问题都看得那么准、说得那么对。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没有哪个国家会允许这样的行为泛滥开来。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我多次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这一条,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要注意,首先要做好。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第三个问题,讲讲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
20多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中,包括一批技术方面的成就。目前,在世界互联网企业前10强中,我们占了4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我去看了“互联网之光”博览会,来自全球的250多家企业展出的10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中,我们也占了不少,这令人高兴。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同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在互联网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产业实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小差距,其中最大的差距在核心技术上。
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我们要掌握我国互联网发展主动权,保障互联网安全、国家安全,就必须突破核心技术这个难题,争取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实现“弯道超车”。
核心技术要取得突破,就要有决心、恒心、重心。有决心,就是要树立顽强拼搏、刻苦攻关的志气,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有恒心,就是要制定信息领域核心技术设备发展战略纲要,制定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明确近期、中期、远期目标,遵循技术规律,分梯次、分门类、分阶段推进,咬定青山不放松。有重心,就是要立足我国国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紧紧围绕攀登战略制高点,强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任务部署,把方向搞清楚,把重点搞清楚。否则,花了很多钱、投入了很多资源,最后南辕北辙,是难以取得成效的。
什么是核心技术?我看,可以从3个方面把握。一是基础技术、通用技术。二是非对称技术、“杀手锏”技术。三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在这些领域,我们同国外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能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很有可能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转变。我国网信领域广大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树立这个雄心壮志,要争这口气,努力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新的重大突破。正所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我国信息技术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基础较好,在一些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市场空间很大,有条件有能力在核心技术上取得更大进步,关键是要理清思路、脚踏实地去干。
第一,正确处理开放和自主的关系。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很复杂、很难治理,不如一封了之、一关了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国开放的大门不能关上,也不会关上。我们要鼓励和支持我国网信企业走出去,深化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做到“国家利益在哪里,信息化就覆盖到哪里”。
外国互联网企业,只要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我们都欢迎。现在,在技术发展上有两种观点值得注意。一种观点认为,要关起门来,另起炉灶,彻底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靠自主创新谋发展,否则总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追不上。另一种观点认为,要开放创新,站在巨人肩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不然也追不上。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也都绝对了一些,没有辩证看待问题。一方面,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最关键最核心的技术要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市场换不来核心技术,有钱也买不来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研发、自己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
我们不拒绝任何新技术,新技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只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我们都不拒绝。问题是要搞清楚哪些是可以引进但必须安全可控的,哪些是可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哪些是可以同别人合作开发的,哪些是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在科研投入上集中力量办大事。近年来,我们在核心技术研发上投的钱不少,但效果还不是很明显。我看,主要问题是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要围绕国家亟须突破的核心技术,把拳头攥紧,坚持不懈做下去。
第三,积极推动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技术要发展,必须要使用。在全球信息领域,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整合能力越来越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最终结果,不应只是技术报告、科研论文、实验室样品,而应是市场产品、技术实力、产业实力。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
科研和经济不能搞成“两张皮”,要着力推进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经过一定范围论证,该用的就要用。我们自己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在应用中出现一些问题是自然的。可以在用的过程中继续改进,不断提高质量。如果大家都不用,就是报一个课题完成报告,然后束之高阁,那永远发展不起来。
第四,推动强强联合、协同攻关。要打好核心技术研发攻坚战,不仅要把冲锋号吹起来,而且要把集合号吹起来,也就是要把最强的力量积聚起来共同干,组成攻关的突击队、特种兵。我们同国际先进水平在核心技术上差距悬殊,一个很突出的原因,是我们的骨干企业没有像微软、英特尔、谷歌、苹果那样形成协同效应。美国有个所谓的“文泰来”联盟,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只配对英特尔的芯片。在核心技术研发上,强强联合比单打独斗效果要好,要在这方面拿出些办法来,彻底摆脱部门利益和门户之见的束缚。抱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想法,抱着自己拥有一亩三分地的想法,形不成合力,是难以成事的。
一些同志关于组建产学研用联盟的建议很好。比如,可以组建“互联网+”联盟、高端芯片联盟等,加强战略、技术、标准、市场等沟通协作,协同创新攻关。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在这方面,既要发挥国有企业作用,也要发挥民营企业作用,也可以两方面联手来干。还可以探索更加紧密的资本型协作机制,成立核心技术研发投资公司,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既解决上游企业技术推广应用问题,也解决下游企业“缺芯少魂”问题。
第四个问题,讲讲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相辅相成的。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发展要同步推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从世界范围看,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特别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较大风险隐患,网络安全防控能力薄弱,难以有效应对国家级、有组织的高强度网络攻击。这对世界各国都是一个难题,我们当然也不例外。
面对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各方面齐抓共管,切实维护网络安全。
第一,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理念决定行动。当今的网络安全,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二是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过去分散独立的网络变得高度关联、相互依赖,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不断变化,那种依靠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想永保安全的想法已不合时宜,需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三是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立足开放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四是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安全,要立足基本国情保安全,避免不计成本追求绝对安全,那样不仅会背上沉重负担,甚至可能顾此失彼。五是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这几个特点,各有关方面要好好把握。
第二,加快构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体系。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运行的神经中枢,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物理隔离”防线可被跨网入侵,电力调配指令可被恶意篡改,金融交易信息可被窃取,这些都是重大风险隐患。不出问题则已,一出就可能导致交通中断、金融紊乱、电力瘫痪等问题,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杀伤力。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第三,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网络安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一个技术漏洞、安全风险可能隐藏几年都发现不了,结果是“谁进来了不知道、是敌是友不知道、干了什么不知道”,长期“潜伏”在里面,一旦有事就发作了。
维护网络安全,首先要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正所谓“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是最基本最基础的工作。要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检查,摸清家底,认清风险,找出漏洞,通报结果,督促整改。要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机制、情报共享机制、研判处置机制,准确把握网络安全风险发生的规律、动向、趋势。要建立政府和企业网络安全信息共享机制,把企业掌握的大量网络安全信息用起来,龙头企业要带头参加这个机制。
有专家反映,在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着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这方面,要加强论证,该统的可以统起来,发挥1+1大于2的效应,以综合运用各方面掌握的数据资源,加强大数据挖掘分析,更好感知网络安全态势,做好风险防范。这项工作做好了,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对民众都是有好处的。
第四,增强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威慑能力。网络安全的本质在对抗,对抗的本质在攻防两端能力较量。要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制定网络安全标准,明确保护对象、保护层级、保护措施。哪些方面要重兵把守、严防死守,哪些方面由地方政府保障、适度防范,哪些方面由市场力量防护,都要有本清清楚楚的账。人家用的是飞机大炮,我们这里还用大刀长矛,那是不行的,攻防力量要对等。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技术,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目前,大国网络安全博弈,不单是技术博弈,还是理念博弈、话语权博弈。我们提出了全球互联网发展治理的“四项原则”、“五点主张”,特别是我们倡导尊重网络主权、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赢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赞同。
第五个问题,讲讲增强互联网企业使命感、责任感,共同促进互联网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互联网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在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让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是企业家奋斗的目标,也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脱离了国家支持、脱离了群众支持,脱离了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企业难以做强做大。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而且是不断深化的,从来没有动摇,这是不会变的,也是不能变的。我不仅讲了话,而且很快就把我的讲话公开发表了,这就是要让广大企业家吃个“定心丸”。
我们国家这么大、人口这么多,要把经济社会发展搞上去,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干,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排斥、相互抵消。非公有制企业搞大了、搞好了、搞到世界上去了,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贡献了,是国家的光荣。党和政府当然要支持,这一点是毫无疑义的。
在我国,7亿多人上互联网,肯定需要管理,而且这个管理是很复杂、很繁重的。企业要承担企业的责任,党和政府要承担党和政府的责任,哪一边都不能放弃自己的责任。网上信息管理,网站应负主体责任,政府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监管。主管部门、企业要建立密切协作协调的关系,避免过去经常出现的“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现象,走出一条齐抓共管、良性互动的新路。
第一,坚持鼓励支持和规范发展并行。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处在创新第一线,处在掌握民众需要第一线,市场感觉敏锐,创新需求敏感,创新愿望强烈。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成为研发主体、创新主体、产业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布局前沿技术,推动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创造和把握更多机会,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海外发展空间。
当前,我国互联网市场也存在一些恶性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情况,中小企业对此意见不少。这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鼓励进行良性竞争。这既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又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更好服务百姓。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这些要求要尽快落实到位。
第二,坚持政策引导和依法管理并举。政府要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审批制度、融资制度、专利制度等改革,减少重复检测认证,施行优质优价政府采购制度,减轻企业负担,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我当组长,已经推出的很多改革方案都同这些方面有联系。改革要继续推进,也就是我说的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
同时,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前段时间发生的e租宝、中晋系案件,打着“网络金融”旗号非法集资,给有关群众带来严重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现在,网络诈骗案件越来越多,作案手段花样翻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也提醒我们,在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
要依法加强对大数据的管理。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数据,很多掌握在互联网企业手里,企业要保证这些数据安全。企业要重视数据安全。如果企业在数据保护和安全上出了问题,对自己的信誉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一个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做得越大,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就越大,公众对企业这方面的要求也就越高。我国互联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承担了很多社会责任,这一点要给予充分肯定,希望继续发扬光大。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我说过,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第六个问题,讲讲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网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念好了人才经,才能事半功倍。对我国来说,改革开放初期,资本比较稀缺,所以我们出台了很多鼓励引进资本的政策,比如“两免三减半”。现在,资本已经不那么稀缺了,但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依然稀缺。我们的脑子要转过弯来,既要重视资本,更要重视人才,引进人才力度要进一步加大,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步子要进一步迈开。网信领域可以先行先试,抓紧调研,制定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办法。
互联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技术更新最快的领域之一。我国网信事业发展,必须充分调动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早年在正定县工作时,为了向全国一流专家学者借智,专门聘请华罗庚等专家学者给我们县当顾问,有的亲自到正定指导工作。企业家、专家学者、科技人员要有国家担当、社会责任,为促进国家网信事业发展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心底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营造宽松环境,提供广阔平台。
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要采取特殊政策,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把优秀人才凝聚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管理部门中来。要建立适应网信特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实际能力为衡量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论文,不唯资历,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要建立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要探索网信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在人才入股、技术入股以及税收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在人才流动上要打破体制界限,让人才能够在政府、企业、智库间实现有序顺畅流动。国外那种“旋转门”制度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借鉴。
我国是科技人才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其中不乏顶尖人才。在人才选拔上要有全球视野,下大气力引进高端人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有很多国家的人才也希望来我国发展。我们要顺势而为,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为我所用。这项工作,有些企业、科研院所已经做了,我到一些企业、科研院所去,也同这些从国外引进的人才进行过交谈。这方面要加大力度,不断提高我们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
同志们!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是“十三五”时期的重头戏。希望同志们积极投身网络强国建设,更好发挥网信领域企业家、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作用,支持他们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的一些精彩论述:
1.谈互联网助推扶贫攻坚: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
可以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更多困难群众用上互联网,让农产品通过互联网走出乡村,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
2.谈推进电子政务: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
可以加快推进电子政务,鼓励各级政府部门打破信息壁垒、提升服务效率,让百姓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解决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等等。
3.谈凝聚共识: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4.谈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
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
5.谈互联网生态: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等等,这样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材料,进行人身攻击,兜售非法物品,等等,这样的言行也要坚决管控,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
6.谈互联网市场:存在一些恶性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情况
当前,我国互联网市场也存在一些恶性竞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情况,中小企业对此意见不少。这方面,要规范市场秩序,鼓励进行良性竞争。这既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空间,又有利于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更好服务百姓。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震慑违法侵权行为。
7.谈前段时间发生的e租宝、中晋系案件:社会影响十分恶劣
同时,要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完善依法监管措施,化解网络风险。前段时间发生的e租宝、中晋系案件,打着“网络金融”旗号非法集资,给有关群众带来严重财产损失,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现在,网络诈骗案件越来越多,作案手段花样翻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这也提醒我们,在发展新技术新业务时,必须警惕风险蔓延。
8.谈企业社会责任: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我说过,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办网站的不能一味追求点击率,开网店的要防范假冒伪劣,做社交平台的不能成为谣言扩散器,做搜索的不能仅以给钱的多少作为排位的标准。希望广大互联网企业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在自身发展的同时,饮水思源,回报社会,造福人民。
9.谈互联网领域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
互联网主要是年轻人的事业,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要解放思想,慧眼识才,爱才惜才。培养网信人才,要下大功夫、下大本钱,请优秀的老师,编优秀的教材,招优秀的学生,建一流的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不少是怪才、奇才,他们往往不走一般套路,有很多奇思妙想。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
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这一重大论断。
“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定调”。创新,成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创新驱动,成为中国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强调创新驱动,是因为“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的道理从未改变——
纵向看,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就是创新。科技创新在哪里兴起,发展动力就在哪里迸发,发展制高点和经济竞争力就转向哪里,现代化高潮就兴起在哪里。经济强国无一例外都是创新强国。
横向看,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世界主要国家争相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发展先机。激烈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强调创新驱动,更因为创新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关键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算过这样一笔账:世界发达水平人口全部加起来是10亿人左右,而我国有13亿多人,全部进入现代化,那就意味着世界发达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新常态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层次偏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急迫问题,兼顾发展速度与质量、统筹发展规模与结构,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如此,方能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驱动已成为决定我国发展前途命运的关键、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
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部署,其要点如下:
1.《纲要》出台的背景是什么,重要意义何在?
继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之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创新驱动发展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契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从全球范围看,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我国只有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在创新发展上进行新部署、实现新突破,才能跟上世界发展大势,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从历史维度看,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国家实力归根到底是由创新能力决定的。我国只有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路径,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现实而言,创新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形势所迫。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产业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增长新动力,为我国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创新驱动发展既是破解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的必然要求,也是为长远可持续发展打造新动力的根本之道。
《纲要》是对中央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系列部署和要求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落实创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纲要》是新时期推进创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指导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纲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怎样的总体部署?
《纲要》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强调要“坚持双轮驱动、构建一个体系、推动六大转变”。
双轮驱动就是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体制机制创新要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三方面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一个体系就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明确企业、院所、高校、社会组织等各类创新主体功能定位,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网络;改进创新治理,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创新的法律制度,构建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六大转变就是:
(1)发展方式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粗放式增长向以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转变;
(2)发展要素从传统要素主导发展向创新要素主导发展转变;
(3)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价值链中高端转变;
(4)创新能力从“跟踪、并行、领跑”并存、“跟踪”为主向“并行”“领跑”为主转变;
(5)资源配置从以研发环节为主向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统筹配置转变;
(6)创新群体从以科技人员的“小众”为主向“小众”与大众创新创业互动转变。
这六大转变是衡量我们是否转入创新驱动轨道的重要标志。
3.《纲要》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哪些重要任务?
《纲要》从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两个方面,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部署。
在发展任务方面,《纲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要求,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从创新能力、人才队伍、主体布局、协同创新、全社会创新等方面提出了8个方面的任务,着力提升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加快走出一条以人才强、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国力强的路子。
特别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和重大瓶颈制约问题,《纲要》提出要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先进管用、开放兼容、自主可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体地说,就是在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9个重点领域进行了部署,同时提出要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不断催生新产业、创造新就业。
在保障措施方面,《纲要》提出要围绕建设高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为战略实施提供保障。具体从改革创新治理体系、增加创新投入、推进开放创新、完善评价制度、实施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战略、培育创新友好的社会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4.如何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之间的关系?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是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好科技创新,增强源头技术供给,是夯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基、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根本。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无论是对传统优势的升级改造还是打造新的竞争优势,都需要以坚实的科技创新为支撑和引领。
同时,必须把科技创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相衔接,但“创新”的牛鼻子是科技创新。《纲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谋篇布局,对相关制度调整完善提出了改革方向和要求,明确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要有机互动,以科技要素集成其他要素,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新路。
5.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同步发力?
创新驱动是新引擎,改革是点火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
一是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的“轮子”更好转动起来。要紧紧围绕“五位一体”建设及“四化同步”发展等重大需求,着力实施好体现国家战略意志、事关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使科技创新成果更多走进百姓生活,更好支撑国家全局发展。
二是实现创新发展必须要靠改革,把体制机制创新的“轮子”同步转动起来,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改革目标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重点是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根本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
我们必须抓住关键点、打好组合拳、形成工具箱,共同转动改革创新“两个轮子”,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行稳致远。
点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我们应当从健全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战略高度,通过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让科技创新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只有双轮驱动、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才能促成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全速发动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当前,无论是“部门领导拍脑袋、科技专家看眼色行事”的科技决策方式,还是“让人的创造性活动为经费服务”的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无论是“简单套用行政预算和财务管理方法”管理科技资源,还是“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的缺失,都是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弊端,都必须下决心予以革除。
深化改革创新,就是要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服务科技创新的制度合力。企业应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应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厚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生长点。各地在创新发展中应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深化改革创新,就要以弘扬创新精神为方向,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我们不仅要大兴识才、爱才、进才、用才之风,也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我们不仅要尊重科技人才培育和成长规律,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而且要让领衔科技专家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度权。
十一、品牌引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高端化、体验式消费特点。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为切入点,大力实施品牌基础建设工程、供给结构升级工程、需求结构升级工程,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引导境外消费回流,推动供给总量、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总量、需求结构的发展变化。
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在商品种类丰富,且在差异性不明显的市场条件下,品牌毫无疑问已经成为同类产品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拥有品牌,尤其是强势品牌就会得到消费者更多的关注,使产品更具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品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从而改善我国的供需结构。
1.多原因促品牌发展
《意见》指出,当前,我国品牌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比较突出。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表示,一方面,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是提升产品品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建立品牌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普通消费者对于很多复杂的产品缺乏专业判断能力,只有通过加强对品牌的认知和了解才能解决对产品的信任问题。
同时,树立品牌意识也是提高市场集中度的有效方法。市场在没有建立品牌的时候,同一类的产品非常多,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了品牌以后会倒逼企业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减少同类产品的简单竞争,集中市场竞争度。
2.品牌建设须政府和企业合力助推
基于我国目前品牌的发展现状而言,应该如何有效推进品牌建设,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治理。因为现代企业治理是建立良好产品品牌的基础。
其次,要加强对市场整体的质量管理和信用管理。目前,我国市场上的优质产品相对较少,有的优质产品消费者对其知晓率和信任程度也比较低。这些情况和我国在市场层面的公共质量管理和信用管理没有建立起有公信力的体系有很大关系。
再次,还要加强对产品品质的审查制度,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产生。避免品质差的产品通过不平等的价格竞争或者过度营销等方式,把优质的产品驱逐出市场。同时,要加强对产品品质的监管,加大对不良产品的惩处力度,对传播体系也需加强监管。如果广告传播体系漏洞太多,就会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更多的营销空间,诱导消费者消费,不利于健康品牌的树立。
《意见》提出,政府部门要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管理和服务方式;完善标准体系,不断夯实质量技术基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为品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健全品牌发展法律法规;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展示;加强自主品牌宣传和展示,倡导自主品牌消费等五大方面下足功夫来推进品牌建设。
与此同时,《意见》也指出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切实增强品牌意识,苦练内功,改善供给,适应需求,做大做强品牌。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追求卓越质量,不断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品质,建立品牌管理体系,提高品牌培育能力。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信守承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品牌形象。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家领军作用,培养引进品牌管理专业人才,造就一大批技艺精湛、技术高超的技能人才。
“打铁还要自身硬。”品牌实际上意味一种社会信誉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产品一定要本身过硬。也要学会竞争合作,避免恶性竞争。
3.树立品牌是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基础工程
《意见》明确品牌是基础建设工程。要围绕品牌影响因素,打牢品牌发展基础,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造条件。要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国际国内标准接轨,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强研发机构建设,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在精准定位消费需求的同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
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方面,《意见》提出,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主要内容,从一、二、三产业着手,采取有效举措,推动供给结构升级。发挥品牌影响力,切实采取可行措施,扩大自主品牌产品消费,适应引领消费结构升级。
相关专家表示,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升级能够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也有利于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树立对自主品牌的消费信心,扩大内需,更好地发挥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要建立对产品品质的监督和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广告营销环境,完善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企业自身需加强创新,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对更好地发挥品牌在推动供需结构的升级上至关重要。其中,建立良好的诚信体系和塑造优质的企业文化更是树立好品牌的关键。
案例:
公用品牌创造裂变——浙江“丽水山耕”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谢云挺
记者近日在浙江丽水调查发现,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级市,通过创建综合类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以统一品牌形象面向消费者。不仅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而且带动了全区域“生态精品农业”发展,让农业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
创牌不到两年,“丽水山耕”声名鹊起。目前加入其中的当地农业企业有142家,涉及当地9大农业主导产业,至今实现销售逾11亿元,产品平均溢价30%以上。
“靠弱小的单个主体去打响品牌实在是太难了”
丽水地处浙南山区,境内崇山峻岭,有“浙江绿谷”“华东氧吧”之誉。如同地名一样,天赐秀山丽水,孕育物产众多。近些年来,丽水市依托当地资源禀赋,走生态精品农业之路。全市涌现出4100多个生产经营主体,2800多个品牌商标。但是,国家级农业龙头只有1家,著名商标屈指可数。
“靠弱小的单个主体去打响品牌实在是太难了,人力、财力、物力,样样都缺。”丽水市一些农业企业经营者说,创品牌要宣传,要包装策划、要大量资金,还要专业的品牌营销人才。一方面,看到了消费者对“品牌农产品”的旺盛需求,另一方面,是众多弱小主体单打独斗创牌的无力感。生产的产品难以与消费者形成对接。
丽水意识到,实施品牌化,不仅仅要引导生产主体创品牌,当前更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创品牌。他们邀请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策划,创建一个覆盖全市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并构建起一套比较科学、完善的“母子品牌”运行模式。实行农业企业子品牌严格准入和农产品溯源监管。
2014年9月,“丽水山耕”正式亮相后,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快速在浙江及周边省市叫响。通过不断提升母品牌“丽水山耕”的影响力,以“母鸡带小鸡”的方式,降低生产主体进入市场的成本,实现子品牌产品溢价,走活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之路。
“现在做农业,人们都用羡慕的眼光看我们”
“丽水山耕”的运作方式是,丽水成立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由协会注册“丽水山耕”商标,并委托国有独资的丽水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使得“丽水山耕”既体现了政府背书的权威性,又有行业的约束性,同时不失市场主体的灵活性。
丽水农业投资发展公司总经理徐炳东说,设立“农投公司”的目的就是围绕“生态精品”的发展定位,构建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而“丽水山耕”就是政府为生产主体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一方面,运用政府宣介推广品牌的独特优势,比如举办“丽水生态精品农业博览会”等活动,不断提升“丽水山耕”品牌影响力,带动子品牌产品价格增值。
另一方面,从各类农产品供给侧的各个环节,比如,标准化生产、信息化服务、金融化支撑、电商化发展等方面,“农投公司”以投资参股等方式,与丽水蓝城农科检测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市场化的全产业链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大增强了农产品供给侧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丽水山耕’让我们的农产品搭上溢价的班车。”丽水百味农业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小方说,以前他打“浙百味”牌子生产“三年老姜”,“生态莲子”,尽管品质优异但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就是不相信,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加入“丽水山耕”梯队后,价钱一下涨了三五倍,还供不应求。
陈小方说,有了广阔的市场销路,我们就把更多农户组织起来,让更多田地改种市场对路产品。农户的收入也水涨船高。“过去做农业,人们用同情眼光看我们,现在都用羡慕的眼光看我们。”
“丽水山耕”启示:推动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当时
“丽水山耕”创造的裂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浙江高层连续多次作出批示,要求进行总结推广。春节前,浙江省政府专门组织召开“农业品牌大会”,进行研讨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陈剑平说,当前农业供给侧的突出矛盾是无效产能过大,造成农产品滞销,而有效供给不足。“看着东西挺多,想要的买不上。”陈剑平说,品牌化就是按照消费者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其内涵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完全一致。
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博士说,我国农业的根本特点是“多、小、散”,牌子众多,能叫响的少。大量农产品只有商标,没有品牌,小打小闹,好产品卖不上好价钱。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也难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变化。“‘丽水山耕’的特殊价值,恰恰在于充分发挥了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作用。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可具推广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道路。”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三农部部长顾益康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就像一张渔网,有着方方面面要改的“网眼”,需要有系统观、统筹观、发展观来看待改革。从“丽水山耕”的实践情况看,这个区域公用品牌就像供给侧“渔网”上的总绳,总绳一牵,“网眼”跟着动,使供给侧改革收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现阶段,农业品牌化应该主攻‘区域公用品牌’,以此带动企业品牌迅速成长。”浙江省副省长黄旭明认为,“双商标制”是中国农业品牌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国务院近日出台的《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指出,发挥好政府、企业、社会作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着力解决制约品牌发展和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胡晓云认为,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政府推动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正当时。
十二、农村改革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于2016年4月25日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大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
在这次座谈会上,对于农村改革,中央发出重要信息:
1.具有特殊意义
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在小岗村召开这个座谈会,具有特殊意义。
2.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些巨大变化,使广大农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坚定了跟着我们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3.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当前,农业还是现代化建设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党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不断抓出新的成效。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靠深化改革。
4.农村改革的主线
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
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5.农村改革“四个不能”的底线
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这是农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
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要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
这“四个不能”,就是农村改革不可逾越的底线,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要性。
首先,要坚守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契合农业生产特点。目前全国1/3的土地实现流转,2.3亿农户中有6600万户流转了土地,这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成果。但是,不管农业经营体制怎么创新,家庭经营现在是、将来也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对这一基本制度,不能有丝毫动摇。
另外,要坚守耕地红线不动摇。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国家,解决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当前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站稳11000亿斤新台阶。但也要看到,在连年丰收背后,内外部压力越来越大,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价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双重挤压,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趋紧。任何时候粮食问题都不能轻言过关,只有保住了耕地红线,才能保住我们的饭碗,才能把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再有,要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核心就是不能随便动农民的土地。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性很强,要把握好流转、集中、规模经营的度,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退不退地、进不进城,要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能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
6.需要多要素联动
深化农村改革需要多要素联动。要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同时,着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促进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7.要紧紧扭住三大任务
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
(1)发展现代农业,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2)增加农民收入,要构建长效政策机制,通过发展农村经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途径,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在政策上,要考虑如何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创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生活环境。
8.农村稳定是广大农民切身利益
农村地域辽阔,农民居住分散,乡情千差万别,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要形成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合力,努力让广大农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村庄建设,开展突出治安问题专项整治,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守法用法。
9.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
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
各级党委要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多到农村走一走、多到农民家里看一看,了解农民诉求和期盼,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真心实意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广大农民贴心人。
10.当前要重点推进的六大改革任务: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各类要素潜能,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不是一分了之、吃集体经济的“散伙饭”,不能把集体所有制改垮了、把集体所有权改虚了、把集体资产改没了。要把集体资产确权落到每一个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上,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
——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现实选择。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追求一种模式,重点是强化政策扶持,促进规范发展,不断创新农业产业链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明确供销社的定位,既解决好为农民服务问题,也解决好自身政企不分、社企不分的矛盾,使之成为更具活力的为农服务体系。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确保投入只增不减,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效能,加快形成覆盖全面、指向明确、重点突出、措施配套、操作简便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体系。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我国城镇化率虽然提高很快,但进城务工农民并没有能够真正融入城镇,要让有意愿、有条件的进城农民能够定居落户,并享受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正处在加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十三、精准扶贫
25年前,我在中国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我记住了中国古人的一句话:“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至今,这句话依然在我心中。——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2015.10.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1.现状与目标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标: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2.精准扶贫做到4个“坚持”
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帮扶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咬定青山不放松,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3.2020年前的任务
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解决5000万人左右贫困人口脱贫,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000多万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制度覆盖范围,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4.扶贫5个“关键”
要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破除发展瓶颈制约,重点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要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健全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定点扶贫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要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6.六个精准
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7.考核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重要文件——《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2015年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习近平强调,“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考核办法》指出,有6种问题会被处理。怎么处理?
(1)约谈一把手
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注:也就是约谈省委书记、省长级别官员)
(2)责任追究
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责任追究。考核结果,会被作为对省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也曾释放重要信号: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
点评: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四、简政放权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
本届政府成立以来,牢牢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先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2015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三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推动了新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
关于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有多的论述,也讲了不少的故事,我们结合总理讲的故事,来透视简政放权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故事一:证明我妈是我妈
“我看到有家媒体报道,一个公民要出国旅游,需要填写‘紧急联系人’,他写了他母亲的名字,结果有关部门要求他提供材料,证明‘你妈是你妈’!”在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的话音刚落,会场顿时笑声一片。
“这怎么证明呢?简直是天大的笑话!人家本来是想出去旅游,放松放松,结果呢?”总理说,“这些办事机构到底是出于对老百姓负责的态度,还是在故意给老百姓设置障碍?”
故事二:全国劳模跑“章”
仍旧在2015年5月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说,在海南,一位基层优秀工作者参与评选全国劳模时,仅报送材料就需要盖8个章,结果他跑了几天也没盖全,最后还是省领导特批才得到解决。
“盖完章他当场就哭了。”讲到这儿,总理发问,“老百姓办个事咋就这么难?政府给老百姓办事为啥要设这么多道‘障碍’?”
故事三:该管的管不到位
在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说,他不久前在福建考察时,一位台商代表告诉总理,他在大陆营商最大的困难,不是优惠政策不够,而是知识产权得不到足够保护。
“研究出来一个东西,马上就有人模仿,打官司、找政府,没人给解决!”总理说,“我们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问题:政府一些‘该管的事’没有管到位,但对一些‘不该管的事’,手却‘伸得特别长’!”
故事四:没完没了的评估
在2015年4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说,他此前在某省考察水利工程建设时,询问当地负责人,为什么钱拨下去了、地也批了,却迟迟不开工?对方无奈地说,开工前需要几十项评估,“没有一两年根本下不来”。
“他给我解释了一下,有环境影响评价(环评)、水影响评价(水评)、能源评估(能评)、安全评价(安评)、交通影响评价(交评)、地质灾害评估(灾评)、地震安全性评价(震评)、文物影响评估(文评)、雷击风险评估(雷评),还有气象评估(气评)……”总理一口气列举了一长串各类评估,会场顿时笑声一片。
“我到一些地方考察,有些企业反映,现在表面看起来审批项目是简化了,但真要办事,还需要经过层层的中介服务。有些中介机构戴着政府的帽子,拿着市场的鞭子,收着企业的票子!”
现象反映的问题:
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些该管的却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转职能、提效能还有很大空间。
从简政放权方面看,该放的权有些还没有放,一些已出台的放权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比如,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比较长,有的审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各种证照包括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证、上岗证仍有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在办理一些证照时,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互为前置,“蛋生鸡、鸡生蛋”,搞得群众团团转。
从实际情况看,放权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权放得不对路,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却由上级部门下放到下级部门,仍在政府内部打转转。有些权放得不配套,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有的是这个部门放了、那个部门没放,有的是大部分环节放了、但某个关键环节没放。有些权放得不恰当,没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
这些问题在一些方面突出存在,导致有的放权事项不到位、难落实,群众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强。从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看,执法不公、检查任性、缺失疏漏、监管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近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就暴露出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从公共服务方面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群众和企业对政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规则不公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等也有不少意见。同时,“放管服”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工作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作出相应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附: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5月9日)
李克强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回顾三年多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情况,部署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以更有力举措深化“放管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是政府的自身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有关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二中全会指出,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其关键就是转变政府职能。本届政府成立以来,我们牢牢扭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先是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去年又将优化服务纳入其中,“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推进,中央和地方上下联动、合力攻坚,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
本届政府成立之初,国务院部门各类审批达1700多项,投资创业和群众办事门槛多,审批过程手续繁、收费高、周期长、效率低,这不仅严重抑制市场活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还容易导致权力寻租、滋生腐败,企业和群众对此反映强烈。为此,我们提出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向市场和社会放权,郑重承诺本届政府要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三分之一以上。三年多来,经过不懈努力,国务院部门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审批事项的36%,本届政府承诺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连续两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累计减少约76%,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全面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个人和企业资质资格认定事项压减44%。加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力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不断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砍掉了大部分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取消、停征、减免一大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据测算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1500多亿元。中央政府定价项目减少80%,中央对地方财政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一半以上。在放权的同时,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针对群众期盼优化公共服务。各地在承接上级下放权限的同时,积极推进本层级的“放管服”改革,多数省份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左右,有的达到70%。
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特别是推动了新动能加快成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情空前高涨,新增市场主体持续快速增长,去年至今全国平均每天新增4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企业活跃度保持在70%左右。我国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准入和运行的制度成本大幅降低,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世界银行发布报告,近两年中国内地的营商便利度在全球的排名每年提升6个位次。这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的情况下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们没有搞强刺激,而是坚持把深化“放管服”改革作为“先手棋”和“当头炮”,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市场的潜力和活力。我国经济运行之所以保持在合理区间,增长速度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前列,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三年超过1300万人,居民收入不断增长,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放管服”改革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政府仍然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一些该管的却没有管或没有管住、管好,转职能、提效能还有很大空间。从简政放权方面看,该放的权有些还没有放,一些已出台的放权措施还没有完全落地。比如,投资领域审批虽经压缩,但各种审批“要件”、程序、环节等还是繁多,审批时间还是比较长,有的审批只是由“万里长征”变成了“千里长征”。各种证照包括职业资格认定和行业准入证、上岗证仍有很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还有,在办理一些证照时,有关部门的标准和要求互为前置,“蛋生鸡、鸡生蛋”,搞得群众团团转。从实际情况看,放权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有些权放得不对路,本该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的,却由上级部门下放到下级部门,仍在政府内部打转转。有些权放得不配套,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的事项,有的是这个部门放了、那个部门没放,有的是大部分环节放了、但某个关键环节没放。有些权放得不恰当,没考虑基层承接能力不足,致使下放的审批事项要么大量积压,要么又“反委托”给上级部门代为审批,时间拖得更长,“最后一公里”不够畅通。这些问题在一些方面突出存在,导致有的放权事项不到位、难落实,群众和企业获得感还不强。从事中事后监管方面看,执法不公、检查任性、缺失疏漏、监管不力等问题比较突出。天津港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最近的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就暴露出监管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从公共服务方面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群众和企业对政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规则不公平、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等也有不少意见。同时,“放管服”改革实施以来,一些政府部门在工作方式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没有作出相应转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成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靠深化改革促发展,核心问题仍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减税、创新等都是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促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牵引和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推动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这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迫切需要。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今年将面临近几年来最严峻的形势,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增速是多年来最低的。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今年一季度经济平稳运行,结构、质量方面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有些指标好于预期,但经济下行压力仍然比较大,稳中向好的支撑仍不牢固。比如,近些年增长速度快、投资份额占60%以上的民间投资,一季度增速同比降低7.9个百分点。我到地方调研时,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就是各种有形无形的障碍还很多,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随处可见,有的是无门可进。这不仅是在投资和基础设施领域,也包括公共服务和消费领域,既严重影响了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也制约了消费潜力的发挥。要把经济稳中向好的势头巩固住,必须创新用好宏观调控工具箱里的各类工具,不仅要运用好财政和货币政策,更要运用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关键性工具,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不断释放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大家一定要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这个大局来看待这项改革。继续下好“放管服”改革这个“先手棋”,有利于走活经济发展“整盘棋”。
第二,这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由于多方面原因,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不好。对此,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帮助企业减负,包括结构性减税降费、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这个力度是不小的。企业普遍欢迎政府通过减税降费等措施来帮助降低成本,但更希望政府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现在企业面临的不仅是市场准入的门槛高,而且运营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高,各种认证、评估、检查、检测等既多又不规范、还乱收费。办企业都是讲效益的,这么高的交易成本,就会使一些企业减少必要的创新研发等投入,降低产品质量。所以,必须下决心把各种制度性交易成本减下来,让企业和各类市场主体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提质增效,推动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水平。
第三,这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发挥,这关键取决于社会制度安排和政府治理方式。“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烦苛管制必然导致停滞与贫困,简约治理则带来繁荣与富裕,必须简除烦苛、禁察非法。这几年,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促进“双创”,效果超出预期,就是有力的例证。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双中高”,必须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更加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创造力的制度环境,为发展源源不断注入强劲动能。我国有9亿多劳动力、1亿多受过高等教育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人民群众勤劳而智慧,这是我们发展的最大资本和动力源泉。推进社会创造创新,首先要推进政府治理创新。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推动“双创”深入开展,才能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发展转向更多依靠人力人才资源和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更多的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富起来,让中国经济的无限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双创”和发展新经济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有机统一的整体,要统筹安排、协同推进。
第四,这是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这几年,我国传统国际竞争优势出现弱化趋势,外贸增速持续下降,利用外资增速也在放缓。大量加工贸易企业,许多还是国际知名品牌企业,把生产线转到了其他国家。这既有我国资源要素条件变化和外需不振的因素,也与营商环境有关。面对这种形势,如果我们不妥善应对,不仅外贸下滑态势难以扭转,还会影响就业。目前我国就业压力很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安置。加工贸易虽然利润不高,但可以吸收劳动力就业,不能都转到国外去,合适的要想方设法引导其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方面我们还是有优势的,因为我国的科技水平、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能力等较强。关键是要营造更有吸引力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探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所以,要通过持续深化“放管服”,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优质高效、低成本的服务,促进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培育和提升。
第五,这是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虽然近几年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现在政府在履行职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既有缺位、越位、不到位问题,也有治理能力和方式不适应、运行效率不高问题,还有各级政府之间职责和权力边界不清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矛盾与此密切相关。只有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才能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打造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二、推动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更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我们推进简政放权改革,说到底是要为市场增活力、为发展添动力。但这不能仅是说说而已,要有衡量改革成效的具体标准。这起码有三个,就是改革后企业申请开办的时间压缩了多少、项目审批提速了多少、群众办事方便了多少,每个方面都要有明确的量化指标,不能用模糊不清的概念。为此,简政放权要坚持“简”字当头,坚决革除不合时宜的陈规旧制,打破不合理的条条框框,砍掉束缚创业创新的繁文缛节,把该放的权力彻底放出去,能取消的尽量取消、直接放给市场和社会。
实施精准协同放权。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聚焦“痛点”、瞄准“堵点”,今年再削减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和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50项以上,削减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比例达到70%以上,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为更好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性作用,中央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削减比例要达到90%以上,简化整合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纳入全国统一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行“一站式”网上并联审批,明确标准、缩短流程、限时办结。要进一步提高放权的协同性、联动性,对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审批事项,相同或相近类别的要一并取消或下放,关联审批事项要全链条整体取消或下放。对下放给基层的审批事项,要在人才、经费、技术、装备等方面予以保障,确保基层接得住管得好。大幅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及审批评估事项,坚决管住伸向企业乱收费的“黑手”。要推动规范化审批,提高审批效率。天津滨海新区、宁夏银川市、江苏南通市等不少地方把各部门的审批权集中到一起,组建了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收到明显效果,这些经验可以先在地市一级推广。四个自贸试验区在试点区域简政放权力度大、效果也很好,相关做法要加以推广。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继续大力削减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今年再取消三分之一,累计压减比例达到90%以上,同步取消后置审批事项50项以上。大幅砍掉各类不必要的证照,在“三证合一”基础上,把涉及企业的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也整合进来,尽快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年内还要实现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两证合一”。要推进工商登记全程电子化试点,加快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同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试点,除涉及国家安全、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等重大公共利益外,能分离的“证”都要分离出去,切实解决“办照容易办证难”问题。强化现有制度规定与“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的有效衔接、联动实施,真正实现“一照走天下”。
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我国经济要转型升级,根本上还是要靠创新驱动。高校和科研院所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由于一些管理制度和办法不合理、卡得太死,有关部门干预多,束缚了手脚、影响了积极性、抑制了发明创造。今年要把合理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办学、科研的自主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文件并颁布实施。对束缚教学科研人员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的不合理规定,都要取消或修改;对高校和科研院所能够自主管理的事项,相关权限都要下放,特别是要扩大经费使用、成果处置、职称评审、薪酬分配、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总之,对高校和科研单位办学、搞科研必须按照教育、科研规律办事,不能简单照搬党政机关的管理办法,对兼任院系领导职务的教学科研人员不能简单套用管理纯行政干部任职的有关规定。要落实完善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创业创新的股权期权激励等相关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从事兼职创业的要创造宽松条件。政府部门要加强督导监管,重点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引导、管评价。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依法遵规行使自主权,完善内部治理机制,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简政放权要取得更大实效,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务公开。人民群众和企业对不合理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成效如何,最有发言权。同时,只有让人民群众和企业了解放权情况,监督放权进程,评价放权效果,才能确保放权落到实处。公开透明是现代政府的基本特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简政放权的应有之义。一要加快清单制定和公开。这也是清权、减权的过程,清单越合理、越清晰、越公开,放权改革效果就越大。要加紧制定国务院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点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压缩负面清单;加快编制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国家职业资格、基本公共服务等各方面清单。清单形成之后,要及时主动向社会公开,推动政府更好依法规范履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二要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和重点领域信息公开。特别是要加大决策公开力度,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要采取公开草案、听证论证等方式广泛听取公众意见。一旦作出决策,要及时做好政策解读、解疑释惑。还要加大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力度。现在我国信息数据资源80%以上掌握在各级政府部门手里、“深藏闺中”,这无疑是极大的浪费。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以外,都应向社会开放,使之转化为社会财富。三要打通“信息孤岛”。过去较长时期,一些地方和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形成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严重制约了政府效能的提升,给企业和群众办事创业造成很大不便。必须下决心打通数据壁垒,拆除“隔离墙”,实现各部门、各层级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最大程度地便民利民。四要及时公开突发敏感事件处置信息。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涉及群众健康和公共安全的事件,必须尽早进行科学处置,及时公开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传言,避免引起误解、炒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信息公开基础建设,增加公开渠道,打造网站、新媒体、传统媒体相互联动的立体式、多功能信息公开平台,畅通联接政府与群众的信息“高速路”。
三、推进政府监管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政之善,莫过于公正。转变政府职能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由我们党和政府的宗旨与性质所决定的,也攸关改革的成败。要创新和加强政府管理,推进监管体制改革,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还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现象还大量存在。我们给市场放权不是放任,而是为了腾出手来加强监管。只有管得好、管到位,才能放得更开、减得更多。要改革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模式,强化监管手段,切实提高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市场活而不乱。
一要实施公正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是监管体制的重大改革,充分体现了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简约性,国内外实践都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科学监管方式。双随机抽查对任何市场主体来说,被检查几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既让企业始终对监管有敬畏之心、不敢心存侥幸,从而自我约束、守法经营,也有效减少了执法者的自由裁量权和寻租机会,防止因徇私舞弊而随意执法和选择性监管,促进依法行政、执法公正。今年要全面推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抓紧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抽查工作细则,今年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都要拿出上述“一单、两库、一细则”。随机抽查的事项,年内要达到本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事项的70%以上,其他行政执法事项的50%以上,争取明年能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要与信用监管、智能监管联动,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强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加快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全国一张网”,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年底前建立起联合激励与惩戒机制,使“守信者一路绿灯,失信者处处受限”。
二要推进综合监管。各类市场主体千差万别,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经营,要做到有效监管,必须建立综合监管体系,发挥好各种监管资源的最大效益。长期以来,存在着多头执法、重复检查、标准不一等痼疾,既加重企业负担,也造成很多不公平。今年,要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继续推进市县两级市场监管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落实相关领域综合执法机构监管责任。同时,要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实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消除监管盲点,降低执法成本。还要加强行业自律,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市场监管,发挥媒体监督作用,共同织就一张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监管网。
三要探索审慎监管。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是我国发展的希望所在。要使这些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能不进行监管,否则就可能会引发风险。但这些新经济在发展模式、机制和特点等方面与传统经济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远远超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水平,监管不能简单套用老办法,否则就可能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既制约创新创造活力,对创新创业者也不公平。如何合理有效监管,既支持创新发展又防止出现偏差,或者说既不能管死也要防范风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要本着鼓励创新原则,区分不同情况,探索适合其特点的审慎监管方式。对那些看得准的新生事物,比如基于“互联网+”和分享经济的新业态,要量身定制监管模式,不能削足适履,企业也希望通过规范管理,营造行业健康发展的环境。对有些一时看不准的,可以先观察一段时间,不要一上来就把它管死。对于那些潜在风险很大、有可能造成严重不良社会后果的,要严格加强监管,发现问题果断出手。对那些打着创新之名行非法经营之实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总之,我们要通过审慎而有效的监管,去芜存菁、修枝壮干,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作用积极,但也存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等问题,有的偏离正确方向、经营严重违规,有的打着互联网金融名义搞非法集资。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发展,始终强调要一手抓规范发展,一手抓防范风险。今年4月,国务院已对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进行了部署,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鼓励和保护真正有价值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整治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打击非法集资,切实防范和化解风险,建立监管长效机制,促进互联网金融规范有序发展。
四要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一方面,要在降门槛、同规则、同待遇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激发非公经济和民间投资的活力,支持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凡是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向国内民间资本放开;凡是影响民间资本公平进入和竞争的不合理障碍,都要统统打掉。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促进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在相关试点基础上,抓紧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民间投资进入电力、电信、交通、油气、市政公用、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做到一视同仁、同股同权,切实保障民营资本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重典治乱。对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非法集资、信贷欺诈、电信诈骗等行为,必须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否则对诚信守法的经营者就是不公平,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现象。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努力创造人人平等的发展机会。城乡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我国最大的结构性矛盾,也是影响社会公平的突出问题。我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举措。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加快让居住证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提高居住证的“含金量”,保障他们依法享有居住地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着力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教育是公平的起点,是社会成员纵向流动和发展的通道。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改造农村薄弱学校,逐步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落实和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就学和升学考试政策,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的招生规模。就业是民生之本、公平之基。要切实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落实完善促进就业创业的各项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坚决稳住就业这个经济运行的“底盘”。
四、优化政府服务,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为人民群众提供比较充裕的公共产品和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当前形势下也可以增加有效投资、鼓励居民消费,有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转变政府职能,要从人民群众需要出发,加强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转变政府职能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办事效率的提升上。只有高效运行的服务型政府,才是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要着力提高“双创”服务效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这几年,“双创”对于扩大就业、促进新经济发展、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年就业压力很大,有765万高校毕业生、500多万中职毕业生需要就业,还有退役军人需要安置。特别是在推进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不能造成大量富余职工失业,而要通过多方面措施创造新岗位实现转岗就业。同时,还得给农民工就业留出空间,10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必须达到。现在每天新增的4万户市场主体,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双创”仍有很大发展空间,群众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还有大量农民工返乡创业,但也遇到不少障碍。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势利导,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扶上马送一程,及时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要加大对企业减税降费力度。落实好已出台的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阶段性降低“五险一金”费率等政策。从5月份开始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衡量这项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确保小微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双创”企业税负总体上只减不增。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出台支持“双创”的减税降费措施。同时,要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实施企业开办和成长“一条龙”服务,点对点地提供政策、信息、法律、人才、场地等全方位服务,让更多的市场主体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确保新注册企业增长势头不减,活跃度提升,让它们生得出、长得好,促进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二要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需求和潜力都很大。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方向,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基本公共服务,要创新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积极性。对于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应主要通过市场和社会来满足。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业,发展文化体育产业,多渠道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这样不仅可以形成公共服务供给新机制,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也能直接带动投资和消费,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
三要着力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政务服务涉及各类市场主体和千家万户,群众、企业打交道最多。要简化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但现在有些事项办理,从理念到方式都还很落后,办起来费时费力。所以,在改进政府服务方面还要加大力度。要依托各级政府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年内实现各类服务事项预约、申报、办理、查询等全流程网上运行。要把实体政务大厅、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服务热线结合起来,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让企业和群众打个电话或点下鼠标,好多事就能得到回应和解决。
优化政府服务,要抓好基础性工作。当前,一些部门职责不清、体制不顺,不少事情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既降低了效率,又增加了成本。要推进政府职责优化配置和统筹整合,减少部门职能交叉,理顺职责关系,解决制度“碎片化”问题。同时,要推进流程优化再造。政府所有事项都要有规范的标准,程序上简约、管理上精细、时限上明确,推动政府运转流畅高效,决不可久议不决、久拖不办。
优化政府服务,还要切实兜住民生底线。现在仍有一部分社会群体生活比较困难。全国有6600万低保人口、8500万残疾人、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20万流浪乞讨人员。当前,一些地区财政收支压力加大,但再困难也要保住基本民生、兜住底线。底线兜住了,也可为创业者特别是青年人创业解除后顾之忧,即使失败了也有机会再次创业。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工作报告》已对此作出部署,地方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五、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举措落到实处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与政务公开、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的。政务公开是简政放权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促进公平是放管结合的重要准则,提高效率是优化服务的重要衡量标准。最终,是通过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也是政府自身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效能的不断提高。
“放管服”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社会变革,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上下同欲者胜。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背水一战的决心、大道至简的智慧,勠力同心,坚决把这场改革深入向前推进。
一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改革。“放管服”改革实质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要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放权于市场和社会,让利于群众和企业。现在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将更多涉及长期形成的利益格局的调整、权责关系的重塑、管理模式的再造、工作方式的转型。这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来说,需要作出很大改变,其过程很多时候是艰难的、痛苦的。但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要相忍为国,让利于民,计利当计天下利,一切以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用政府的减权限权,换来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释放,从而推动国家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有这样的境界和追求,要谨记责任,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自觉做改革的坚定拥护者、支持者、践行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二要以工匠精神组织实施改革。“放管服”改革涉及面广,哪一个重要方面、哪一个重点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改革的成效,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周密组织。各地区各部门要把这项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要对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结合各自实际,聚焦突出问题,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逐项细化”施工图”,倒排时间表,拿出实招硬招,一项一项抓落实。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机构的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和指导,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对改革进展的督导,好经验要及时推广,发现的问题要抓紧解决。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抓紧清理废除不再适用的政策性文件,涉及法律法规需要修改的,要同步系统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按程序加快修法,做到改革于法有据、依法推进。
三要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创新。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不尽相同,必须因地制宜。改革开放以来,很多改革举措都是从地方先做起来,积累经验后再推开的。像商事制度改革、“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最先都是地方基层探索开展的。要大力鼓励地方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各地的自贸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要先行先试、敢闯敢试,当好改革“排头兵”、打造改革“新高地”。对基层和地方结合自身实际、符合改革方向的探索,上级部门不得随意干预。要建立容错机制,对探索中的失误,只要符合改革大方向和地方实际,都应予以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当然,发现问题也要及时纠正。
四要严格责任落实和督查问责。多年来,我们建立了一系列工作责任制,像“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安全生产属地责任和行业责任等,现在看有些还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比如,前段时间不少地方菜价、肉价大幅上涨,这虽然有季节性因素,但也与“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没有落实到位有关。因此,要把落实工作责任制作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效能的重要任务来抓。对《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改革任务、重要政策举措、重大项目建设和民生工程,都要明确落实责任。今年国务院要继续有针对性地开展大督查,创新督查和评估方式,完善督查奖惩机制,对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通报表扬和政策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该通报的通报、该约谈的约谈,对失职渎职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五要充分调动广大政府工作人员积极性。我们的公务员队伍总体是好的,是尽职尽责、勤勉实干的。我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讲,“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广大干部群众干出来的”,引起了代表委员的强烈共鸣。做好政府工作,落实各项改革发展任务,关键在干部。现在,一些干部中确实不同程度存在着懒政怠政、消极敷衍等现象或者说不作为问题。要针对干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让干部放下包袱,让他们愿作为、敢担当。要加强干部学习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他们会作为、善作为。对于现实中一些不科学、不合理、束缚干部干事创业手脚的条条框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把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关心爱护干部,进一步健全正向激励机制,保障好履职所需的工作条件和合理的收入待遇,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改革、促发展上,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转职能、提效能,事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福祉。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发有为,开拓进取,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十五、诚信中国
高层声音: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次表示要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实施企业信用信息统一归集、依法公示、联合惩戒、社会监督。
案例一:百年老店的启示
说起杭州的“老字号”胡庆余堂,人们马上就会想到清代富商胡雪岩。不错,1878年,正值盛年的胡雪岩,出巨资开办了这家江南最大的药府。
如今,迈进吴山脚下的这座百年老店,仍能领略到“红顶商人”当年经商的流风余韵:“真不二价”“是乃仁术”“顾客乃养命之源”……大堂里这些留存百多年的匾额,透过时空倾诉着主人的经营理念。
在所有匾额中,其他都是朝外悬挂,唯独一块匾是面朝里挂——它是专门给经营人员看的。两个大字遒劲有力:“戒欺。”
现任胡庆余堂药号总经理杨仲英女士告诉记者,“戒欺”匾由创始人胡雪岩于开业之初跋文写就。匾文如下:“凡百贸易均着不得欺字,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余存心济世,誓不以劣品弋取厚利,惟愿诸君心余之心,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是则造福冥冥,谓诸君之善为余谋也可,谓诸君之善自为谋亦可。”
“戒欺”匾的86个字,胡庆余堂的员工均可倒背如流。杨仲英说,因为字里行间凸显的是创始人对顾客的爱心、忠心和诚心,“也是我们必须严格、自觉遵循的宗旨。”
确实,胡庆余堂能够屹立100余年而不倒,靠的正是诚信。100多年来,“戒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一直贯穿于胡庆余堂的生产、经营和服务全过程。正是缘于此,胡庆余堂枝繁叶茂,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
“我们唯有继续秉承这些好传统,企业才能长盛不衰。”杨仲英的话透着真诚干练。
在继承传统方面,今日的胡庆余堂做到了一丝不苟:原料,必须去产地直接采购。如采购山药、生地必须去淮河流域,采购人参、鹿茸必须到关外……今天,尽管物业配送、电子商务已经相当普及,但胡庆余堂一直坚守产地直接采购的原则。
在胡庆余堂上百年的历史中,流传着许多精心制药的故事。如“局方紫雪丹”,是镇惊通窍的急救药,在制作中因其中一味“朱砂”易与铜或铁发生化学反应,为确保药效,胡雪岩不惜血本耗黄金133克,白银1835克,打造了金铲银锅,专门用于紫雪丹的生产。如今的“金铲银锅”就陈列在胡庆余堂,成为新员工入行的“教材”。
大黄,是一味用途很广的常见中药,而大黄皮则是非药用部分。胡庆余堂的大黄入药前,均需二次审查,将来料中未除尽的大黄皮悉数剥去。表面凹陷、裂隙之处,还要细细地一一剔除表皮……
“修合无人见,诚心有天知。”胡庆余堂药业公司生产车间外墙上写着这样10个庄重大字。杨仲英说,虽然在净化封闭式现代化的厂房中生产药品,外人看不到、也进不来,但我们时时提醒员工,制作药品的“诚心”,“上天”是知道的。
案例二:诚信“做大”义乌
云南小伙杨小刚大专刚毕业,已在昆明开了一家小铺,零售兼批发驴友装备,货源来自浙江义乌市。虽然辛苦,但他的生意上手很快。
杨小刚的幸运,得益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诚信体系建设”。这个国内最大的小商品城,拥有7.5万个商位,日客流21万人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商品出口219个国家和地区。
“保持市场繁荣的核心要素是什么?答案是两个字:信用。”义乌市委书记李一飞说。
失信者要付出惨痛代价
在义乌经商可不是那么随便。“今年起,所有新入场的经营户都要‘先培训后上岗’,主要培训两块:诚信意识和服务观念。”义乌市场监管局局长朱建福介绍,目前,义乌培训新入场经营商户已经27期10万余人,这些商户都必须了解义乌正在力推的“诚信体系建设”。“2008年1月,义乌就发布了市场信用指数。”朱建福说,“目前,市场经营违法率从2000年的1.5%下降到2013年的0.48%,而客商诚信满意度高达97%!”
到义乌国际商贸城买东西,客户只需先看商铺门上的标识,政府发的“诚信商户”小铜牌上,星星越多,信用越好。手机扫一扫商户二维码,点一点商贸城门口的“市场信用平台”的显示屏:商户信用如何,是否准时发货,有无拖欠工资,一目了然。评级信用高的商铺,义乌给予低息信用贷款等优惠,等级越高,优惠越多。
失信者在这里则要付出惨痛代价,至今已有11家违反相关规定的商位被收回。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义乌国际商贸城旅游购物中心五楼399号,是一个无人值守店。这里几十种商品全部10元,自动投币。店内横幅醒目地写着:“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这里出售诚信,因为有信誉”。无人值守店开了近两年了,老板何强自豪地说,从没发现有人在店里拿了东西不付钱。
以诚相待,义乌商户至今实行“赊账”,这在全国可能是“独一份”。有了订单,不管国内国外,商家先发货,货款按照合同约定后结。
无论在市场还是在官方网站“义乌购”,义乌要求所有商铺必须进行市场经营主体实名认证。外来客户登录“义乌商事主体信息公示平台”,就能查询贸易方的诚信信息,不诚信的商位会被列入“黑名单”。无论线上线下,商户的信用记录将一直跟随其在义乌经商的整个阶段,“可信、可控、可追溯”。
今后,来义乌的商户可以更加放心了:义乌的公共联合征信平台正在逐步完善,工商、公安、司法、金融等多个部门的信用信息都将统一到平台上。
围绕诚信推进改革
2011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获批,2013年4月,义乌获准试行新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这些改革的支撑点,正是义乌商户的诚信意识。
改革带来义乌更大步伐的前行。截至2014年6月底,全市涉外经营主体5300家,比试点初期增长近50%。与此同时,2013年出口商品质量通报同比下降31%,入境义乌外商达43.9万人次,外商签证业务量超过杭州、宁波两地总和。电商发展也是一帆风顺。
诚信让义乌市场迅速“做大”。义乌按照市场“走出去”战略规划,构建“义乌系”市场网络,目前异地加盟市场已达18家,并在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境外分市场或配送中心。
案例三:“天价野马”源于监管制度“脱缰”
广西桂林5000元一条的“天价鱼”事件近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涉事餐厅曾经被曝光收取“天价餐费”,餐厅不但没有停业整顿,反倒改头换面“重操旧业”。“天价野马”的背后是监管“脱缰”。
诚然,市场价格放开后,经营者有自主定价权,但这并不代表经营者可以“乱定价”、“定天价”。即便是“明码标价”,商家也应该依法依规经营。
一名当地干部曾被这家餐厅宰过。据他介绍,这家餐厅一碟素炒青菜曾要68元,出现纠纷后,老板常常以打折息事宁人。人们不禁要问,一个“宰人餐厅”为何能长久生存?这足以证明当地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还有待改进。
当然,“天价”的不只是鱼,“天价鱼”也不只是桂林有之。从前些年的三亚“天价海鲜”到年初的哈尔滨的“天价鱼”,“劣迹斑斑”的餐厅之所以大行其道,究其根本是监管制度“失灵”。如果监管部门对类似消费场所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能认真履职、及时处罚,“天价”事件就能少一些。(以上资料摘自人民日报、新华社)
点评: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诚信水平总体上有了一定提高。有媒体发布的“中国信用小康指数”显示,中国的诚信指数从2005年的60.2增至2013~2014年度的70.5,九年间提高了10.3。但是,诚信社会建设仍难以一蹴而就。
当前,社会生活中不诚信的现象仍屡有发生,公众对诚信状况的满意度仍然较低。例如,在工商业领域,假冒伪劣产品时常出现,偷逃骗税、赖账拖款时有发生;在政府工作中,公信力不强的问题仍待转变;有的领导干部,台上“反腐”台下贪腐的现象屡屡曝光;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接到诈骗电话短信、碰到假古董出售、扶老人被赖上、被碰瓷的事例并不鲜见;网络世界中的抄袭杜撰、子虚乌有更防不胜防。
因此,整个社会的诚信水平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诚信社会的营造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诚信教育是一项必须长期坚持、持续推进的工作。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观察近期的一些新闻热点,可以更深切地感受到公众对失信的焦虑、对诚信的向往。从恒大足球队违约更换胸前广告,引发“赢了冠军,丢了信誉”的反思,到因为质量与描述不符、假冒伪劣等原因,不少消费者“买买买”变成“退退退”,再到手机流量“偷跑”、P2P平台“跑路”等带来的争议,无不告诉我们,诚信缺失的“痛点”不可忽视,社会诚信建设依然任重道远。面对风起云涌的市场经济,面对日益融入世界的现代中国,我们迫切需要回答这样的时代课题:信用的种子如何生根?诚信的力量何以生长?
推进社会诚信建设,需要正确价值观来导航。曾几何时,有人把坑蒙拐骗作为发财之道,有人把弄虚作假当成晋升之法,有人企图通过抄袭剽窃成就学术之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带来了价值观上的错乱与扭曲。把“诚信”写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公民道德的基石、社会运行的基础,正是为了正本清源,补足精神之钙、校准价值坐标,树立起“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尚。
崇尚诚信,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诚信的时代价值。亚当·斯密说,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基础是道德。今天,当我们由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当法治建设不断推进,诚信既是社会交往中的最好名片,也是创业发展的无形财富。“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不只是古训,更是当代市场经济的精髓所在。
坚守诚信,浙江义乌才能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世界超市”;守护信用,我们才能在鼠标点击之间开拓出规模巨大的网购市场。反之,不管是“天价虾”让一座城市的形象蒙上阴影,还是“排放门”重创业界巨头德国大众,也在警示人们,信用是易碎品,正如诗人纪伯伦的告诫:欺骗有时成功,但它往往自杀。一位商界人士大声疾呼:21世纪什么最贵?诚信!“素信者昌”,当今时代,拥有信用才有未来;山高路远,守望诚信才能走远。只有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价值观,社会的信用财富方能保值增值,社会的运行方能文明有序。
诚信需要培养与教育。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贮存着大量的诚信资源。在观念和规范层面,儒家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等表述,佛教、道教都将“不妄语”定作基本戒律之一。在实践层面,从曾子杀猪教子到杨震“四知”劝友,从季布一诺千金到韩信报恩漂母,从重耳退避三舍到孔明不延士兵归期,从羊祜为陆抗送药到晏殊对皇帝实言,还有从徽商到晋商的大量事例都体现了古人光彩夺目的诚信品格,值得我们效仿和学习。
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取材于当代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大量事例。近年涌现出了一批守诚重诺的榜样人物。全椒县的刘恩连、驻马店的刘桂花、德兴市的陈美丽、达州的杨继春,在家庭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亡夫还债,眉县六十多岁的严平安夫妻用十三年为亡子还债,衡阳市的曾存粮为亡弟还债;保定的刘洪安每天坚持用新油炸“良心油条”,厦门翔安区、北京华贸中心开办无人看管的诚信早餐;收入微薄的环卫工人胡凤娥、付利芳将捡到的现金如数归还失主。这些平凡的人物和事迹折射出我国当代真实的诚信水平,为媒体报道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教育意义。
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借力于信用制度建设。诚信教育和信用制度建设都指向诚信社会的营造,二者互相渗透、互相推动。诚信教育借力于信用制度建设是一个必需且必然的过程。具有强制力的制度实施可以为诚信教育提供巨大的示范效应,许多时候,这一效应的力量远远超越单纯的说教;通过落实信用制度在诚信领域激浊扬清,也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辐射力。
近年,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一直以来,失信者吃香、守信者吃亏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人们痛心疾首。究其根源,信用体系不健全、管理制度有漏洞,往往是症结所在。纵观全球,靠制度尤其是法治维护社会信用,是各国通行做法。审视国内,通过制度为诚信建设保驾护航,已是大势所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国务院发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与此相配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还制定了这一纲要的“任务分工”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三年重点工作任务》。这些信用制度及其具体安排的全部落实无疑将会促进社会诚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诚信教育服务于整个社会,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在诚信教育中承担责任。学校的主要责任在于教授大中小学生有关诚信的知识和理论,家庭主要负责培养学龄前儿童的诚信认知和习惯,企事业单位的主要责任在于对自己的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层面的教育,党委和政府则主要负责诚信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实施。
“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倡导“言必信,行必果”,讲诚实、守信用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基因。社会诚信,人人都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构成一个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让我们行动起来,人人出力、个个尽责,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浪潮的洗礼中,共同赓续诚信血脉、推进诚信建设,合力托起一个讲信修睦、崇德向善的诚信中国。
政策动向: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的指导意见》。对诚信典型实施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对严重失信主体要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
《意见》还提出哪些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实招硬招?
一、怎样褒扬诚信行为?
多渠道选树诚信典型。将有关部门和社会组织实施信用分类监管确定的信用状况良好的行政相对人、诚信道德模范、优秀青年志愿者,行业协会商会推荐的诚信会员,新闻媒体挖掘的诚信主体等树立为诚信典型。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绿色通道”等便利服务措施等。
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在实施财政性资金项目安排、招商引资配套优惠政策等各类政府优惠政策中,优先考虑诚信市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等。优化诚信企业行政监管安排。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应根据监管对象的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分类,为市场主体提供便利化服务等。降低市场交易成本。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发“税易贷”、“信易贷”、“信易债”等守信激励产品等,引导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在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
二、怎样惩戒失信行为?
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重点包括: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强制性产品认证等领域的严重失信行为;贿赂、逃税骗税、恶意逃废债务、恶意拖欠货款或服务费、恶意欠薪、非法集资、合同欺诈、传销、无证照经营、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故意侵犯知识产权、出借和借用资质投标、围标串标、虚假广告、侵害消费者或证券期货投资者合法权益、严重破坏网络空间传播秩序、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等严重失信行为;拒不履行法定义务,严重影响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公信力的行为,包括当事人在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作出判决或决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执行等严重失信行为;拒不履行国防义务,拒绝、逃避兵役,拒绝、拖延民用资源征用或者阻碍对被征用的民用资源进行改造,危害国防利益,破坏国防设施等行为。
依法依规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约束和惩戒。从严审核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严控制生产许可证发放等。
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市场性约束和惩戒。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业性约束和惩戒。支持行业协会商会按照行业标准、行规、行约等,视情节轻重对失信会员实行警告、行业内通报批评、公开谴责、不予接纳、劝退等惩戒措施。
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性约束和惩戒。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完善失信举报制度,鼓励公众举报企业严重失信行为。
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
三、怎样实现部门联动、社会协同?
建立触发反馈机制。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发起与响应机制。
实施部省协同和跨区域联动。鼓励各地区对本行政区域内确定的诚信典型和严重失信主体,发起部省协同和跨区域联合激励与惩戒。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公示机制。推动政务信用信息公开,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上网公开制度。
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机制。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建立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挥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枢纽作用。
规范信用红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发布行为,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建立激励和惩戒措施清单制度。在有关领域合作备忘录基础上,梳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的联合激励和惩戒事项,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措施清单。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联合惩戒措施的发起部门和实施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明确各类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期限等。在会展、银企对接等活动中重点推介诚信企业,让信用成为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建立健全信用主体权益保护机制。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异议、投诉制度。建立跟踪问效机制。对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激励惩戒措施落实不力的部门和单位,进行通报和督促整改,切实把各项联合激励和联合惩戒措施落到实处。
十六、意识形态
从2014年10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在意识形态领域这四次座谈会上,习总书记重要讲话都有哪些要点,现梳理如下:
文艺工作座谈会(2014年10月15日)
坚持“双百”方针
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
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
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
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核心价值观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6年2月19日)
切实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48个字界定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四个“牢牢坚持”把方向
要承担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
五个“事关”很重要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正面宣传要为主
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
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
党媒必须“姓党”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2016年4月19日)
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
凝聚共识工作不容易做,大家要共同努力。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
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
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不断提高这项本领。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
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网上舆论有“红线”
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不是说只能有一个声音、一个调子,而是说不能搬弄是非、颠倒黑白、造谣生事、违法犯罪,不能超越了宪法法律界限。
对网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2016年5月17日)
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理论和思想:需要而且能够产生
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
根本标志和重要任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真懂真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
创新、学风、立志“三要”
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十七、互联网+
1.“互联网+”未知远大于已知,未来空间无限。每一点探索积水成渊,势必深刻影响重塑传统产业行业格局。
——摘自李克强总理2015年4月23日在泉州品尚电子商务公司考察时的讲话
2.“推进“互联网+”行动,不仅要有具体措施,更重要的,是要给社会一种发展信心。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讲话
3.“中国有近7亿网民,互联网市场巨大。集众智可以成大事,要充分发挥“中国智慧”的叠加效应,通过互联网把亿万大众的智慧激发出来。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4.“发展“互联网+”要强化安全意识。政府放宽市场准入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样相关产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5.“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再到“互联网+”,这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将会培育中国经济新动能,打造中国未来增长新引擎。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6.“互联网+”是促进产业升级、推进市场化改革的一个关键举措。
——摘自李克强总理2015年8月21日在国务院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7.“互联网+”和“+互联网”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相通的,核心都是运用各种方式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带动起来,推动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摘自李克强总理2015年8月21日在国务院先进制造与3D打印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8.“在消费领域,中国“互联网+”创新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今后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也要把“中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这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
9.“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3月5日两会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
1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是不可分割的,要使中国制造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必须依靠互联网,依靠云计算,依靠大数据,这样才能使中国200多项产量占世界第一的工业产品能够跃上新的水平。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会见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企业家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