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十个怎么办:民生热点面对面
16190300000001

第1章 产奶大国何以纷纷“海外背奶”?

——聚焦消费者三大“奶关切”

目前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消费者“海外背奶”缘何不断?国产奶何时能放心饮用?中国人喝中国奶还需跨过几道坎?

针对当前中国奶业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对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工作安排从健全法规标准入手,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监管体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我国生鲜乳连续7年三聚氰胺抽检合格率100%

2015年8月18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中国奶业D20峰会上介绍,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规模牧场的生鲜乳乳蛋白、乳脂肪含量均大幅高于国家标准。

据了解,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和专项整治,监测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奶站和运输车,覆盖国家公布的所有违禁添加物。截至2014年,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12.4万批次,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检测全部合格。

“近年来,我国多款产品在国际乳制品质量评比中荣获大奖,受到权威机构的认可。这充分说明,我们完全有能力生产出安全优质的乳制品。”韩长赋表示。

当天,伊利、蒙牛、现代、光明等全国20强乳品企业还共同签署了“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北京宣言”,承诺“视质量为企业生命”“坚决不碰质量安全的高压线,坚决不踩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红线”。

近年来我国乳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目前奶牛存栏达到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至3800万吨水平,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从人均消费水平看,我国依然属于“贫奶国”,2014年人均奶类占有量为33.8公斤,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产奶大国何以纷纷“海外背奶”

——聚焦消费者三大“奶关切”

“从孩子出生到3岁,我一直找朋友从日本背奶粉回来。国产奶不放心,‘海外背奶’又担心‘断奶’。”说起“海外背奶”的经历,家住哈尔滨的丁先生万般无奈。

中国奶业协会最新数据令人尴尬——目前我国牛奶产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但乳品进口量占比却接近我国乳品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消费者“海外背奶”缘何不断?国产奶何时能放心饮用?中国人喝中国奶还需跨过几道坎?

消费者“海外背奶”为哪般

丁先生的选择代表了当下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尽管一些国家对婴幼儿奶粉实施限购政策,甚至要查“出生证”,但我国一线城市的很多年轻父母依然在想方设法寻求海外代购,各种乳品的海淘依然火爆。

权威声音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全面、系统的冲击,表现在消费者身上,就是对国产奶的不信任,时至今日不能消除。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 高鸿宾

虽然我国是牛奶产量大国,但同时却又是乳类进口大国。中国奶业协会提供的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每天销售牛奶2亿多斤。每年进口的乳粉和乳制品折合成牛奶约为1200万吨,约占到全国奶类消费量的三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洋奶”进口量增加明显。数据显示,我国进口奶粉从2008年的14万吨激增至2014年的105万吨,6年增长7倍多。而在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中,外国品牌所占比重有所增加。

“消费者为何热衷‘海外背奶’?主要还是三聚氰胺事件之后,消费者对‘国奶’质量信心依然不足。”对此高级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奶业造成了全面、系统的冲击,表现在消费者身上,就是对国产奶的不信任,时至今日不能消除。”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说。

历经7年“冰河期”“国奶”质量是否有提升

“我以前买过进口常温奶,一盒250毫升的进口奶大约七八元钱,现在长期喝还是买三元、光明等品牌的低温奶,因为知道是农垦品牌,有自有奶源,而且一盒两元多钱也承受得起。”北京市民贾女士说。

时至今日,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已有7年,民族乳业走过漫长的“冰河期”。不过,种种迹象显示,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奶业拉开了全面转型的序幕,国产乳制品不断获得国际认可,消费者对国产奶认可度有所提升,“冰河”有望“解冻”。

“目前国内规模化牧场养殖比例接近50%,比7年前大幅提升,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国内一些大型乳业集团的奶品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说,现在是三聚氰胺事件后我国奶业发展的最好时期。”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说。

记者了解到,现代牧业的液态奶、飞鹤乳业的婴幼儿配方乳粉2015年获得了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金奖,君乐宝的婴幼儿配方乳粉则通过了全球食品安全标准(BRC)A+认证。君乐宝在天猫2014年“双11”和2015年“618”活动中,实现了国产奶粉销售量首次超越国外品牌。

“从质量安全的指标上看,我国乳品一些指标并不比欧美低,从乳蛋白含量上看,我国牛奶多数都大于3.0%,和发达国家牛奶相似。”原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资深乳业专家王丁棉说。

据王丁棉介绍,三聚氰胺事件以来,国家对乳业的监管大大加强,农业部从2009年开始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规模牧场生鲜乳菌落总数17.3万个/毫升,个别企业低于2万个/毫升,大大高于欧盟50万个/毫升的标准。

仍需跨过质量、成本门槛

专家指出,虽然国内奶制品整体质量有所好转,但依然存有安全隐患。让更多中国人喝上中国奶,需要跨越质量、成本等多道门槛。

权威声音

(乳业发展)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要强化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

——农业部部长 韩长赋

“质量是奶业的生命线。要通过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制度,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王丁棉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在“洋奶”包围中寻求突破,国产牛奶品牌狠抓质量关,自救图强。现代牧业推进自种自养自产自销的产业链一体化,实现各环节零距离的无缝链接,做到2小时内完成从原奶挤出到加工成品;蒙牛精选牧场奶建立“可追溯+”战略,成为全球乳制品行业率先应用“一包一码”技术实现精准追溯;伊利、光明、新希望等诸多乳企则加快海外优质奶源布局步伐。

其次,要推动规模化经营,降低成本,促进国产牛奶价格的合理回归。

“在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价格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决定因素。目前我国牛奶生产成本明显高于发达国家,这就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养殖,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最终降低消费价格。”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副研究员董晓霞建议。

从乳业发达地区经验看,无论是新西兰、美国,还是欧洲,奶牛养殖主要以规模化养殖为主,一家一户散养比例很小。我国近些年虽然扭转了“小、散、低”养殖局面,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以上,但传统散养比例依然过半,既为质量安全带来隐患,也不利于成本的降低。

“坚持一手抓生产发展,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要强化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创建,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构建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模式。”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

专家表示,从根本上说,只有实现了奶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的“双提升”,才能提振消费信心,从根本上抵御“洋奶”冲击,让更多中国人喝中国奶。

奶粉注册制,能否结束奶粉品牌乱象?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6年6月8日上午,在征求意见稿出台近一年后,《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公布,《办法》将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明确,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实行注册管理,并严格限定申请人资质条件。

业界普遍看好这项被称作“奶粉注册制”的新规,认为这将改变奶粉市场的品牌格局。奶粉注册制到底将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能够让宝宝喝上放心奶?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疑问一:“史上最严奶粉新政”严在哪?

近年来,品牌杂乱的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一直让人“看不清、摸不透”,不少中国妈妈因此患上“奶粉选择困难症”。网友“路得做英国代购”说:“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品牌啊?我在英国生活,奶粉只有三种!”网友“米诺的亲爱”说:“宝贝喝的某品牌,光我知道的就有飞帆,星飞帆,超级飞帆。超级飞帆就有两种不同包装。”

【记者调查】

近年来,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品牌杂乱的现象一直存在。据统计,目前我国103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共有近2000个配方,平均每家企业有近20个,个别企业甚至有180余个配方,存在配方套牌、贴牌生产现象。这不仅让年轻妈妈们挑花了眼,还花了冤枉钱。

“明明是同一种东西,却通过不同的包装和不同的名字,引起消费者的混淆,从而为企业的不合理定价创造了空间。”河北省奶业协会秘书长袁运生解释,当一种品牌存在多年以后,价格逐渐固定下来,如果突然抬价将流失消费者,所以这时企业就会利用原来的配方创造出新的品牌,换上新的包装,突出某个亮点,从而达到抬价销售的目的。

依照新规,上述现象将被杜绝。《办法》要求,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业内人士表示,尽管如此,要想全部申请下来也并非易事,工厂的管理水平将决定能够申请到的配方数量,三个系列很难全部拿到。

专家观点

奶粉注册制虽然不会直接提高奶粉的质量,但能够大幅度减少品牌,倒逼企业更加规范。

——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陈瑜

乳业专家宋亮说,与以往政策相比,这个被称为“史上最严奶粉新政”的新规漏洞少,操作性强,对市场影响大。其中“最严格”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写入新版食品安全法,上升至法律层面;二是要求相对苛刻,企业产品系列数不超过三个,将对国内多品牌的企业和国外大型代工企业造成重大影响;三是准入门槛大幅提升,将极大抑制资本进入。

此外,《办法》指出,对产品中声称生乳、原料乳粉等原料来源的,要求如实标明具体来源地或来源国,不得使用“进口奶源”“源自国外牧场”“进口原料”等模糊信息。

疑问二:新政能否整顿行业乱象、重振国产品牌口碑?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产奶粉口碑遭遇“滑铁卢”,市场份额也急剧下滑,尽管已经有所好转,但难以恢复元气。网友“痞夫”说:“三鹿的后遗症还没有消失,国人的信心依然没有回来!奶粉,这是多大的市场啊,结果没有人珍惜!白白让路给国外品牌!”奶粉注册制是否能挽回民众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呢?

【记者调查】

袁运生说,国家单独为某一种食品产品制定重大政策是极为少见的,奶粉注册制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层面对保护婴幼儿的重视,也是付出了惨重代价换来的法制环境。

袁运生表示,奶粉注册制和近年来我国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进行严格监管的举措一脉相承,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将进一步向药品监管水平看齐。

专家预计,新规实行后,市场上的2000多种奶粉品牌将会削减至几百种,将有利于缓解妈妈们的“奶粉选择恐惧症”。宋亮说,品牌减少以后,消费者和品牌的互动将更加集中,也有助于恢复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农业部干部管理学院副研究员陈瑜说,原来奶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个品牌出了事,消费者就会不信任所有的国产品牌。奶粉注册制虽然不会直接提高奶粉的质量,但能够大幅度减少品牌,倒逼企业更加规范。“要让百姓真正恢复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得依靠我国奶业质量的整体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也将进口配方奶粉纳入监管范围内。宋亮认为:“奶粉注册制与生产许可证及海外企业认证一起,将极大加快对国内落后产能的淘汰和国外不合格奶粉的抵制,确保市场流通奶粉安全可靠,同时大批小品牌和小企业退出市场将极大提升市场集中度,便于恢复消费信心。”

疑问三:奶粉注册制能否让孩子喝上放心奶?

婴幼儿乳粉配方过多、过滥,配方制定随意、更换频繁所带来的质量隐患是妈妈们选择困难的主要原因。网友“MrCool 2670”表示:孩子食品安全多严也不过分。网友“老贺”表示:奶粉新政,保护的是民族的希望。

权威声音

新政(奶粉注册制)实施对行业影响深远,一方面将从侧面扭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具备研发能力、品牌优秀的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新政将迫使企业更加注意安全问题,确保风险最低。

——乳业专家 宋亮

【记者调查】

专家认为,短期来看,奶粉注册制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减少市场上的奶粉品牌,消费者不必再受夸张宣传误导,花冤枉钱,消除选择困惑;但从长期来看,新规将极大地提高行业集中度,市场上仍有600多种品牌进行充分竞争,既能提高乳制品行业的整体水平,又能使奶粉价格趋于稳定,逐步与国际接轨。

陈瑜说,新规将加速行业整合和洗牌,一些企业旗下四分之三的品牌都将消失。“如果企业的品牌数量得到了限制,将激励企业提高配方创新能力,让国产奶粉品质得到根本的提升,让孩子们喝上放心奶。”

袁运生说:“新规将保护规范的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从这个角度看,新规将清理和净化奶粉市场,就是提高食品安全。”

另有专家认为,通过推行注册制,可以建立奶粉行业全程追溯体系,加强政府对奶粉生产环节的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采取措施,将风险降至最小。

宋亮说:“新政实施对行业影响深远,一方面将从侧面扭转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让真正具备研发能力、品牌优秀的企业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新政将迫使企业更加注意安全问题,确保风险最低。”

提振奶业信心需要乳企精益求精

近期,乳业新闻的热度再次飙升。2016年4月底,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出通告,湖南省加比力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超级优盾婴儿配方奶粉和吉林省敦化美丽健乳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金贵族幼儿配方奶粉分别检出氯、锰微量元素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新华社评论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乳业信心的恢复也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需要乳企与奶农理顺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均衡化。

而不久之前,黑龙江省知名乳企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双城分公司因设施设备管理、基粉检验两个方面不合格进行整改,值得肯定的是,该公司根据专家建议制定整改措施,经现场验收,已经整改完毕。

一方面,进口乳制品大举“攻城”,其液态奶市场份额逐年攀升,婴幼儿奶粉品牌更有垄断一二线城市刚需之势;而另一方面,国产乳企近年来虽频频走出国门,致力产品研发,却仍被乳业“搅局者”所累,消费者信心难以恢复,市场发展区域只能“乡镇化”。“内忧外患”的情势之下,中国乳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才是关键。

中国乳制品为何问题频发?乳业发展症结究竟何在?有业内人士直指,在中国,原料奶、乳制品、消费市场三者之间呈现的是断裂式联系。简单理解,奶农、乳企、消费者,这三者之间没有达成利益平衡,而本应顺畅的信息沟通也异常艰难。

一盒优质牛奶产品的诞生,完美的市场营销只是其中一个环节,它需要优质原料奶的供应,成熟的加工技术,同时也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确保产品安全生产。针对乳业发展的困境,中国奶业协会此前曾提出建设“优质乳工程”,即建立优质乳标识制度,通过原料奶质量等级设定推动奶牛养殖技术升级,带动养殖业良性发展,同时全面实施乳制品加工工艺标准化监管,实现整个乳业良性发展。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也公开表示过,中国乳业面临的问题仍是市场缺乏信心,要提高产品质量,恢复国人对民族乳业的信心。

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乳业信心的恢复也非一朝一夕,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的同时,更需要乳企与奶农理顺利益分配关系,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合理化、均衡化。

链接

我国民族奶业实现“四新”

近年来,中国奶业加快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中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在生产能力等方面实现了“四新”。

——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奶牛存栏达到1400万头,牛奶产量稳定在3500万吨至3800万吨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奶类占有量从1978年不足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3.8公斤。如今,市场上的高温奶、酸奶、巴氏奶、奶粉、乳饮料等各种产品种类齐全、供应充足。

——生产方式实现新转变。2014年,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机械化挤奶率达到90%,分别比2008年提高25和39个百分点,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头,养殖“小散低”的局面得到扭转。种养加一体化经营加快推进,目前全国已有1.3万个奶农专业合作社,乳企自建和参股奶源基地比重超过20%。乳品企业加快“走出去”,在大洋洲、欧洲等布局奶源基地。

——乳制品加工业实现新发展。2000年至2014年,全国乳制品产量从217万吨增加到2651.8万吨。同时,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产业集中度逐年提高。2014年,全国共有乳品企业631家,比上一年减少27家。去年底,前10家国产品牌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达到54.2%,比上一年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20余项规章制度颁布实施,生乳国标等多项乳品质量新标准公布。陆续实施促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等政策,初步构建起了涵盖饲草料、良种、牧场建设的政策体系。

延伸阅读

重拳出击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解读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对2016年全国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作出部署。工作安排从健全法规标准入手,突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加快完善统一权威监管体制,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专家认为,工作安排全面部署了2016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加速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制度

工作安排要求制修订一批重点食品安全标准和农药兽药残留标准。

食品安全标准是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的重要技术依据,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会长顾振华认为,2016年将加快公布整合后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废止一批内容重复、不再适用的标准。

顾振华认为,根据监管工作的需要,还将加快制修订一批重点食品安全标准和农药兽药残留标准,满足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

工作安排提出,推动加大食品掺假造假行为刑事责任追究力度。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胡锦光说,对食品安全方面的违法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态势,提升人们保障食品安全的意识非常必要。

源头治理始终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

工作安排要求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着力解决农药兽药残留问题。

顾振华说,源头治理是发达国家解决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也是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的食品安全工作原则。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是生产各类健康食品的来源,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罗云波说,农产品质量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源头治理始终是食品安全治理的重中之重。

罗云波说,2016年还将加大对境外源头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力度,严格实施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并开展进口食用植物油、养殖水产品、肉类、酒类等重点产品专项检查,对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开展全面检查。

有的放矢综合整治突出重点问题

工作安排提出,持续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用植物油、食品添加剂等重点产品的监管,着力整治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突出问题。加强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

质检总局网站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全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的进口食品904批。不合格食品涉及22类产品,主要不合格产品是糕点饼干类、饮料类和酒类,来自57个国家或地区,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标签不合格等项目为主要不合格原因。

顾振华说,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针对当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工作安排提出了综合整治、补齐短板的相关措施。通过专项整治,有利于解决一批长期困扰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