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性的优点
16192000000002

第2章 活在当下

努力把握生活的方方面面,封存逝去的昨天,婉拒尚未来临的明天,那么你将完整地拥有今天。明天的重负,再加上昨天的包袱,会成为今天最大的负担,必须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关在门外,因为未来就在于今天。

——威廉·奥斯勒

世界著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创始人、牛津大学皇家医学教授威廉·奥斯勒是当时的医学权威,他的成功之路与1871年春他受到的“24字”启发有着重大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不要操心难以预料的未来,首先就从现在做起。”

42年后,他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说,告诉大学生们说他成功的秘诀是因为他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你们每一个人的内部结构都要比最复杂的仪器还要复杂精美,而且你们的人生也是向前的,不像仪器那样只能任人操纵。诸位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一切,只有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确保安全。”

“努力把握生活的方方面面,封存逝去的昨天,婉拒尚未来临的明天,那么你将完整地拥有今天。就像在海轮驾驶仓中操纵铁闸、隔出防水的隔舱,你就安全了。”

“明天的重负,再加上昨天的包袱,就会成为今天最大的负担,必须把未来像过去那样紧紧关在门外,因为未来就在于今天。”

“从来不存在明天,努力和改变只能从今天开始。”

难道奥斯勒教授觉得人们可以不用下功夫为明天做准备吗?他下面的话是,集中所有的智慧、热情,完美地完成今天的工作,这就是你迎接未来的最好方式。

是的,今日的事今日完成,才是迎接明天的最佳方式。“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很多人往往无法及时领悟到生命在于今天,在于今天从现在开始的每时每刻。

我们应该牢记耶稣的话,“别为明天忧虑”,或者是威廉·奥斯勒教授的话,“生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真实地履行这两句话,就能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

最近,我很荣幸拜访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的发行人——亚瑟·苏兹伯格。他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整个欧洲的时候,他感到异常恐惧,对未来深深地担忧,甚至到了彻夜难眠的地步。他时常从睡梦中惊醒,起床拿出画笔和颜料,对着镜子描摹自己的面容。虽然他并不擅长绘画,但还是胡乱画着,借此平复自己焦躁的心理。苏兹伯格告诉我,是一首赞美诗帮助他消除了心中的忧虑,这首诗是这样的:

指引我,仁慈的灯光

愿你常在我身旁,

不愿把远方的风景凝望

只想

得到这触手可及的光

大概在同一时代,一个名叫泰德的年轻士兵也领悟到同样的道理。他曾经忧虑到几乎完全丧失斗志的地步,泰德后来回忆说:

1945年4月,我因忧虑而患上了结肠痉挛,这种病使人很痛苦。如果战争不及时结束的话,我的身体可能会彻底毁掉。

那时我在第94步兵师担任士官,登记战斗中的伤亡和失踪情况,并帮助挖掘在激战中牺牲、被匆忙掩埋的士兵。我收拾好他们的遗物,然后送还给他们的亲友。当时,我感到精疲力竭,总担心自己熬不过这段时间,更担心自己无法活着回去与我那素未谋面的、16个月大的儿子见面。

我心神俱疲,日渐消瘦,一想到自己可能客死异乡,我就感到崩溃和惊恐。我常像孩子一样浑身发抖、痛哭流涕。最后,我被送进了医院。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军医,他的忠告让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

他在为我做完全面体检后告诉我,这是精神过度紧张所导致的。他说:“泰德,我希望你将生活当做一个沙漏。沙漏的上半部分堆积了成千上万颗沙粒,它们只能一颗颗依次通过中间的狭窄通道。在不破坏沙漏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让两颗以上的沙粒,同时通过那窄窄的通道。我们每个人都如同一个沙漏,每天从清晨开始就有许多的工作等着我们去完成,而且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如果我们不一件一件事去办,让它们像“沙粒”那样依次通过“狭窄的通道”,而过度担心上面的“沙子”什么时候能通过,势必会伤神又伤身。

军医的这番话我到现在都一直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从那时起我一直奉行这样的人生哲学:一次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在二战时,这个忠告拯救了我,并一直指导我的人生,直到今天仍是如此。工作中有无数的事情要处理,许多人总觉得时间不够,但我却从未手忙脚乱,因为我信奉“一次只通过一颗沙粒,一次只做好一件事情”这个人生理念,这样工作起来更加有效率,再也没有出现战场上那种忧虑和混乱的情形了。

罗勃·史蒂文森说:“无论压力多大,每个人都能坚持到夜幕降临;无论多么艰难,每个人都能尽力完成一天的任务。在从太阳升起到落下的一天里,我们都能够真诚、愉快地面对生活,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人类最悲哀的天性就是忽略今天,总是眺望着那些遥远的“明天”。我们拖延时间,迟迟没能积极地投入生活,总是憧憬着远在天边的美丽云朵,却没有时间欣赏眼前的美丽花儿。

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如此的可悲又可怜呢?

李柯克曾写道:“我们短暂的生命历程充满着令人难以置信的诡异。孩提时我们常说:‘等我长大后……’终于长大成人,我们又说:等我结婚以后……’结婚后又能有什么改变呢?于是我们又想:‘等我退休了……’等到年老的时候回首往事,心中不禁泛起阵阵悔意。所有的美好都错过了,并且再也不会回来。人生存在于生命的每一天、每一秒,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正在进行的每时每刻,不要等到白头之后才悔恨终生。”

底特律的爱德华·诺文斯在领悟到这个道理之前,差点因抑郁而死去。

他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有了自己的成就,年收入2万美金,在当时算是高收入群体了。因为受一位破产朋友的拖累,同时他存钱的银行倒闭了,令他突然间一贫如洗,而且还欠下了不少的债务。此后,他开始精神抑郁,进而一病不起,甚至接到只有两周可活的医院通知。他只得写好遗嘱,然后躺在床上等死。得知自己快要死了,他的心态突然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忧心了,而是让身心都放松下来。经过几周的休养,他的身体反而渐渐好转起来。

身体康复后,他又能重新开始工作了,即使一周30美元的低薪工作也让他无比开心。他不再追悔过去,也不再恐惧未来,只是将全部时间、精力和热情都投入到工作中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从头再来。经过短短数年时间,他就重新崛起,成为诺文斯工业——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如今在格陵兰的诺文斯机场——为纪念他而命名的机场。我们会感叹他的成功,但更要记住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应该时刻做到。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告诉他的学生:“生活的变化源自观念的变化。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即使人们可以多次走进河流,但那条河每分每秒都在发生变化,生活也如流水一般,永不停息地流淌着。

密歇根州的杰尔德太太在丧夫后,心情低落哀伤,而恰在此时她经济上也陷入了危机。她不得不重回曾工作过的公司,继续以推销《世界百科全书》为生。她来回奔波在各地的学校间,她希望投身工作能够从精神和经济上自我解救。可是孤身上路、孤单寂寞的流动生活让她更加感到苦不堪言,再加上销售业绩并不理想,连买旧车的分期付款都难以承受。经历了孤独沮丧甚至想过自杀的一段灰暗的日子之后,她终于又重新振作了起来,因为她看到了一篇文章。严格来说,那只是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对于智者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生命。”就是这句话,让她永远心存感激,让她一直充满了勇气和能量。杰尔德太太终于学会了忘记过去,不考虑未来,每次只过好今天。现在的她,乐观自信、事业有成。

一位哲人说过:“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新的一天意味着新的机会。”

昨天是废弃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汇票,只有今天才是可供流通的现金,也就是生活价值所在。

奥斯勒教授的书桌上刻着一首诗——《致黎明》:

迎接今天吧!

今天就是整个人生,

它转瞬即逝,

但生命的全部成果都蕴含其中。

成长的欣喜,

奋斗的荣光,

只在今天呈现美景。

昨日恍然如梦,

明朝遥若幻境,

今天,我们身在其中。

能体验昨日的梦境,

为实现明朝的幻景,

拥抱今天吧,

向着黎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