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精明人说话的150个小绝招
1637300000027

第27章

妙语其实多得很。它既可以取材于生活,又可以取材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但值得注意的是妙语要有针对性,要切合新郎、新娘以及来宾的特点,即要考虑他们的文化程度、思想修养、生活习惯等。例如:有一次,一位较有文学修养的青年结婚,来宾中也不乏文学爱好者。典礼一开始,司仪说了一段这样的开场白:“今天,承蒙莎士比亚派遣,我不远万里来为罗密欧与朱丽叶主持婚礼,感到了十二万分荣幸……”话音刚落,新娘忘了拘谨,新郎神采飞扬,来宾们开怀大笑,会场顿时沸腾起来了。

(2)借题发挥,别开生面。

有了良好的开端,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接下去在每个“节目”的进行中,司仪都要见景生情,即兴发挥。这样才能推波助澜,使婚礼的气氛益趋生动、活泼。

例如,有一次,当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时,司仪发现新娘的名中有“燕”字,正好新郎名“英”,就索性即席吟诗一首,作为对新婚夫妇的祝福:“爆竹声中比翼飞,莺(英)歌燕舞紧相随。四化征程互勉励,双双携得捷报归。”顿时会场上掌声雷动,连新娘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再如:新郎送给新娘一束鲜花,新娘送给新郎一块手帕,司仪就可以说:“鲜花虽美难比新娘貌美,手帕再好怎及新郎心好。”总之,在婚礼进行的过程中,借题发挥的机会很多,只要注意寻找,动脑思考,便可捕捉到。

(3)幽默风趣,意味深长。

既要“逗趣”,又要耐人寻味,这是司仪语言的主要特点。但幽默风趣并不等于无聊地插科打诨,更不等于庸俗地耍贫嘴。所以,司仪的语言要含蓄、文雅,切忌低级粗俗。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趣感的表现。”会说话的司仪都长于用幽默隽永的语言取代低级、无聊的玩笑,寓教于乐,使婚礼在欢声笑语中充满高尚的情趣。

123、导游语言的要求

一个好的导游会让游客拥有一片温馨的记忆。

俗话说:“舞蹈演员靠双腿,导游人员靠张嘴。”那么,做为一名导游人员,怎样运用自己的说话技巧为游客倍添游兴呢?这就需要根据游客的特点和当时当地的情境,灵活地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描绘式。

用具体形象、富有文采的话语描绘风景,使其细微的特点显现于游客眼前。如在景色如画的苏州西洞庭山的石公山上,一位导游员对游客描绘说:“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是身在仙山妙境。请看,我们的背后是蜿蜒葱翠的丛林,面前是无边无垠的太湖。青山绕着湖水,湖水托着青山。山石伸进了湖面,湖面‘咬’进了山石。头上有山,脚下有水。真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岛中有岛,湖中有湖。山如青龙伏水,水似碧海浮动。”接着,他把嘴凑近手提话筒,跌宕有致地口占一绝:“茫茫三千顷,日夜浴青葱;骨立风云外,孤撑涛声中。”听了这位导游员的描绘,游客们就像在观看彩色立体风景影片的同时,又听到了优美的画外音,喜滋滋、乐陶陶,美不可言。

(2)介绍式。

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作介绍,目的是让游客初步了解景物,然后再自己去欣赏品味。有位导游在带游客去苏州城外时,这样介绍:“苏州城内园林美,城外青山更有趣。那一座座山头活脱脱像一头头猛兽,灵岩山像伏地的大象,天平山像金钱豹,金山像卧龙,虎丘山犹如蹲伏着的猛虎。狮子山的模样活似常年回头望着虎丘的狮子,那是苏州一景,名叫狮子回头望虎丘。”游客们在游览时,根据导游的介绍,品味各座山的不同模样,尝到了观景的乐趣。

(3)畅想式。

面对浩瀚无垠、海鸥轻翔的大海,眼望飞湍奔流、日夜不息的长河,游客们往往会思绪万千,感慨丛生。这时就需要导游以畅想式的语言,说出一些饱含哲理的话,帮游客抒发出想说而一时说不出或说不透彻的话来,从而得到很大的满足。如在号称“海天佛国”的普陀风景区,一群游客登上当地最高的佛顶山,俯览大海,仰望苍天,个个静思无语。此时,导游就在一旁做畅想式独白:“朋友们,脚下那锦鳞片片、白帆点点的水面就是东海,多少年来,这海拥抱着、冲刷着佛顶山,以它特有的英姿启迪着人们:海是辽阔的,胸怀无比宽广,海是厚实的,什么都能容纳,海是深沉的,永远那么谦逊……常看大海,烦恼的人会开朗,狭隘的人会豁达,急躁的人会沉稳……”听着这充满人生哲理的话语,游客们获得的又岂止是山水美景。

(4)述古式。

向游客叙述有关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轶闻典故等,能沟通景史,使游客既丰富了历史知识,又更好地了解美景。有位导游在带游客远眺苏州东山沿湖诸峰时,这样述古:“二千五百年前,那里是吴国的前哨阵地。南望坡、北望坡是两个了望哨;铜鼓山是擂鼓报警之处;鹦鹉墩是演武墩的谐音,是吴王夫差训练水兵的地方。相传范蠡、西施隐居的地方,就在石公山西南湖面的三山岛上……”游客们听得入了迷,禁不住说:“听了你的介绍,我们置身的空间仿佛容下了二千五百年的时间,这滋味是单纯浏览山水所无法得到的。”

(5)逗趣式。

游客的兴趣是能动的,经常转移的,常会由此转移到彼;兴趣程度也会时增时减。劳累、景观重复等原因会使游客情趣降低。这时,导游就要用逗趣式的语言,让游客在笑声中消除疲劳。如一位导游带游客游苏州西园时,发现大家面露倦容,就站到五百罗汉堂里那尊“疯僧”雕像前说:“朋友们,这塑像可怪了。他有个雅号叫‘十不全’和尚,就是说有十样毛病:歪嘴、驼背、斗鸡眼、拈风耳朵、癞痢头、跷脚、抓手(偻曲着的瘫臂)、斜肩胛、鸡胸,外加歪鼻头。别看他相貌怪,但残而不丑。从正面、左面、右面看,他的脸分别给人欢喜、滑稽、忧愁三种感觉……里面那五百罗汉,尊尊不同。请耐心去找找,里面一定有一尊的脸形是像你的。”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游兴顿增,疲劳也瞬间消除了。

(6)猜谜式。

人们都喜欢爱猜谜。导游如能结合景观编些谜语,既介绍了景物,又增添了情趣。例如,有位导游在杭州九溪十八涧对游客这么说:“清代文人俞樾到此,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泉,远远近近山……’前面已用了叠词,朋友们猜猜看,第四句写树时,俞樾用的是什么叠词?”游客们议论纷纷,一时谁也没有猜出来。最后在导游的启发下,有位游客猜出是“高高下下树”。大家惊佩俞樾用词精妙,这“高”和“下”贴切传神,活画了沿山而长的树木的情致。再如,游无锡蠡园时,导游让游客先看春、夏、秋、冬四个亭子中的春亭,指着亭中的匾说:“春亭挂匾题的是‘滴翠’,表达了春天的绿,有特色,那么,夏、秋、冬三个亭会用什么题匾呢?大家猜一猜?”一石激起千层浪,游客边猜边看,猜中的笑逐颜开,未中的敬佩题匾者文笔之妙。

(7)答问式。

即针对游客的提问作介绍,力求有问必答,应答如流,答得提问者满意,旁听者有味。这应该是导游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答问式的导游不仅针对性强,还能使导游和游客间的感情融洽起来。

124、“流行语”为你添姿着色

“流行语”它和着时代的脉搏,折射着生活的灵光,为人们的日常言谈增添着魅力与色彩。

流行语并不一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共同族、规范语,它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例如香港人把谈恋爱刚结婚者称为“拍拖”;广东人逢人称“阿哥”;南京人说事情好到极点——“盖帽了”;四川人把聊天称作“摆龙门阵”;北京人谈吃喝用“开”:“走,哥儿们开他两杯!”有些流行语在传播中扩大了范围,如北京人把闲谈聊天叫“侃”,现在其他不少地方也用开了——“没事我们一道侃去!”

大多流行语往往在一定的年龄、文化水平以及职业的人群中使用。比如在商业界,“看好”、“看涨”、“看跌”、“滑坡”、“走俏”等词语运用普遍;在演艺圈,“走红”、“领衔”、“很性感”、“搭档”很流行。流行语多数是现有词句的一种比喻、替代、延伸,例如知识分子把从商称为“下海”,改行叫做“跳槽”,撰写文章搞创作戏称是“码字”。

流行语具有较强较浓的时代色彩,沉淀着一定时期内的政治色彩、文化特点与生活气息。比如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旧时代是“内人”、“太太”,“文革”时期称“革命战友”,现代则有“爱人”、“那人”、“另一半”等说法。说一个人样子好、气质佳,以前是“眉清目秀”,后来是“健壮朝气”,现在是“潇洒风流”、“有魅力”、“有女人味”、有气质等。

在日常谈话、交往活动中,恰到好处地使用流行语可以起到多方面的作用。

可丰富、更新自己的谈话色调。一个人的谈话色调既包括话题、语调、声音的选择,也指词句的筛选与锤炼。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与别人交谈时老是一种腔调,老运用一些自己重复多遍、陈旧蹩脚的词句、口头禅,毫无新鲜明朗的气息,给人的感觉是迂腐而沉闷,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之乎者也”不断;又像《编辑部的故事》中的牛大姐,官腔套话不离口。跟上时代的步伐,注意吸收运用流行的词句,可以使自己的谈吐变得丰富多彩,永远保持谈话色调的生机、活力,使话语常讲常新。

可沟通联系,赢得别人好感。愉快顺利的交谈活动,往往离不开流行语的使用。比如称呼别人,以前多是“师傅”、“同志”、“××长”,现在多用“女士”、“先生”、“小姐”、“老板”、“小妹”、“美女”等等,这样更能增强谈话双方的亲近感、尊敬感,使交谈始终处于自如轻松的状态,不致因过于拘谨、正儿八经而影响沟通,引起别人反感。

可调料逗趣,增添生活情趣。生活是五彩斑斓的万花筒,人们常在一起聊天、玩笑,少不了流行语的点缀。一位学生挤到一群同学堆里,发现一位女生新穿了一件连衣裙,故意惊呼道:“哇!真3.14!”这3.14是圆周率兀,与流行语“派”谐音,因而立刻博得大家一阵欢心的大笑。

流行语怎么来的?或许有人会问。其实,流行语不是哪位名人或语文学家创造发明出来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留心生活,留心别人的言谈,并借鉴发挥,推陈出新,启动灵感,随口说出。平时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去搜集学习。

(1)从电视电影里学。当代影视与人们的生活愈来愈贴近,不少精彩对白、主持人的即兴妙语、广告好词令人赞叹不绝,我们可以从中借鉴。比如有人劝朋友去看一个展览:“去看看吧,不看不知道,展览真奇妙!”显然这里仿用了“正大综艺”主持人的开场语。

(2)从港台语言中学。港台的一些语汇也可以拿来用。如“真性格”、“好帅”、“当心公司炒你鱿鱼哟”等等,很新奇,用语优美,不妨一借。

(3)从西方语汇中学。比如现在流行于人们嘴边的“OK”,用处极为广泛。“真棒”、“挺好”叫“OK”,“快活”、“开心”、“叫绝”、“精彩”是“OK”,“行”、“是”、“对”还是“OK”,而且现在更加简化以一个“O”,代替“OK”。这种叫法简洁明了,声音清脆,韵味十足,随口说出便能美化交际生活,活跃交谈气氛。

(4)从流行歌曲中学。许多流行歌曲不但能唱出人们的真情、心声,而且吐词通俗,生活气息浓。某男士谈恋爱,刚接触对方,生怕对方看不中自己的“外相”,几句千方百计后,说道:“我知道我很丑,可是我也很温柔。”他妙用了赵传的一首歌名,很快赢得姑娘的好感。再如“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你知道我在等你吗?”等,结合讲话的场合、语境、心境,信手拈来,适时穿插,一定情趣斐然。

(5)从报刊用语里学。如某报上曾有一篇题为《检察机关浑身是眼》的文章,某位善谈者巧借活用,与人评论小偷:“他浑身是手,什么不偷?”提醒误入情网的朋友:“别理她,她浑身是胶,粘住了,你还了得?”假如有人蒙受不白之冤,事过境迁,真假莫辨,多次申诉,也得不到解决,怎么跟人说?“咳!你就是浑身是嘴,也说不清呀!”岂不妙哉。

(6)从学科行业语中学。把不同学科、行业的术语移用于别的讲话场合,张冠李戴,也非常风趣。如有人说自己样子难看:“你真英俊,市场上紧俏;我呢?样子一般,市场疲软哪!”

(7)从方言俚语中学。方言俚语表达含蓄,俗得够味,很受人们喜爱。如“没治”在上海话是好到绝顶之意,有人看聂氏下棋:“聂卫平这盘棋赢得没治了!”“磨牙”北方方言中是费口舌之意,我们也可以拿来运用,如:“还磨牙什么?快走吧!”

运用流行语一般有三种方法:

沿用法。就是直接运用人们熟知的词汇语句,表述类似情况。有人品尝一道菜,赞叹道:“味道真是好极了!”这就是从电视广告中沿用过来的。

仿用法。就是在原词原句的基础上,调换个别词语,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如有首歌名《投入地爱一次》,有人改行做生意,对同事说:“我横下心来,投入地商一次!”假若你与朋友去跳舞,可说成“投入地舞一次”,多有味!还有曾经红极一时的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后来又衍生出各种版本的“将××进行到底”。

移用法。把常用于某种场合的词语转移到其他场合。比如说自己紧张、失望:“当时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我的情绪一下从沸点降到冰点”。这里将“一级战备状态”、“沸点”、“冰点”等军事、物理术语移了过来,大词小用,别致诙谐。

当然,运用流行语必须适合交谈对象的年龄、知识水平以及听话背景。某大学一研究生对她的同学讲:“喂,你的‘另一半’来了!”这“另一半”是对象的意思,语出张贤亮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大学校园很流行,如果到农村去说,未必有人懂。

生活之中,我们也可以听到一些肮脏、低级、不健康的“流行语”,它们或来自黑道、赌场、或者就是我们周围一些文化素养差的人“发明”的,比如谈到“性”,在许多地方可谓污语泛滥,不堪入耳。这些并不是我们要吸收的,它们作为糟粕,只能从流行语中铲除。而唯有那些健康、文明、富于情趣的流行语才能使我们的交际生活锦上添花,多姿多采。

125、插嘴是一件不礼貌的事情

打断他人的言谈,不仅是不礼貌的事,而且什么事情也不易谈成。

许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能力,往往不等别人把话问完,就中途插嘴。这种急躁的态度,很容易造成损失,不只弄错了问话意图,而且中途打断对方,也有失礼貌。

当然,在别人说话时一言不发也不好。对方说到关键的时刻,说完后,你只看着对方,而不说话,对方会感到很尴尬,他会以为自己没有说清楚而继续说下去。

有些人在别人说话时,唯唯诺诺,仿佛都听进去了,等到别人说完,却又问道:“很抱歉,你刚才说些什么?”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一时心不在焉,听漏了重点,对说话的人却是件很失礼的事。

倾听对方说话时的神情也很重要。听别人说话时,眼睛却望着地下,或嘴巴微张,呆呆地听,甚至重复发问好几次,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人们常会轻率地问:“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能解释一下吗?”或者不经大脑就说:“我不太了解刚才这个问题的意思。”这些话都不算得体,你不妨这样表示:“据我听到的,你的意思是否这样呢?”

即使你真的没听懂,或听漏了一两句,也千万别在对方说话途中突然提出问题,必须等到他把话说完,再提出:“很抱歉!刚才中间有一两句你说的是……吗?”如果你是在对方谈话中间打断,问:“等等,你刚才这句话能不能再重复一遍?”这样,会使对方有一种受到命令或指示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