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光与教团
16426600000002

第2章 总序 人间佛教正法久住

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课题。

佛陀降诞人间,示教利喜,为人间开启了光明与希望;佛陀依五乘佛法,建立了“五戒十善”“中道缘起”“因缘果报”“四无量心”“六度四摄”等人间佛教的基本思想。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创办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提出“传统与现代融和”“僧众与信众共有”“修持与慧解并重”“佛教与艺文合一”等弘法方向。多年来,以“佛法为体、世学为用”作为宗旨,人间佛教渐渐蔚然有成,欣见大家高举人间佛教的旗帜,纷纷走出山林,投入社会公益活动,实践佛教慈悲利他的本怀。

2004年,我曾在香港和台北作例行的年度“佛学讲座”,三天的讲题分别为“佛教的生命学”“佛教的生死学”“佛教的生活学”。我言:生命为“体”,作为本体的生命,是不增不减、永恒存在、绝对、无限、正常的;生死为“相”,每个生命所显露的现象,是有生有灭、变化无常、相对、有限、非常的;生活是“用”,生命从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举止、身心活动等等,无一不是生命的作用。因此,体、相、用,三者密不可分。我们既来到世间生活,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生死,三者是一体的,其关系极为密切。因此,整个人间佛教可以说就是“生命学”“生死学”“生活学”。

之后,我在世界各地演讲《人间佛教的戒、定、慧三学》。所谓戒定慧,有谓由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慧趣入解脱,是学佛的次第;在人间生活,更需要断除烦恼才能获得究竟的妙智,才能自在悠游于人间!

1949年,我从中国大陆来到台湾之后,为了适应广大民众的需求,毅然采取面对面的讲说弘法。从宜兰乡村的弘法,到城市各处的聚会;从监狱的开示,到工厂的布教。1975年,在台北艺术馆举行佛学讲座,首开在“国家会堂”演讲佛学之风。接下来,我弘法的脚步,由北至南,由西至东,从学校到部队,从岛内到岛外。近二十年来,随着弘法的国际化,我更是终年在世界各地云水行脚,奔波结缘。

演讲的对象,有一般男女老少的信众,也有大专青年、企业界精英、教师、警察等特定对象。讲说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经典方面有《六祖坛经》《金刚经》《维摩诘经》《法华经》等,也讲说佛教的义理、特质与现代生活的种种关系,以及佛教对社会、政治、伦理、经济、心理、民俗、命运、神通、知见、因缘、轮回、死亡、涅槃等各种问题的看法。

三十年前,佛光山的弟子们将我历年来演讲的内容,陆续结集成书,并定名为《星云大师演讲集》丛书,二十多年来不知再版了多少次!许多读者将此套书视为认识佛教、研究佛学必读之书,也有不少出家、在家弟子,以此演讲集作为讲经说法的教材。

这套演讲集已缺书好一段时间,不时有人频频询问、催促再版。我重新翻阅,觉得此套演讲集讲说时隔近三十年,抚今追昔,虽然佛法真理不变,人心善美依然;环境变迁有之,人事递嬗有之。因此,决定将此书全新改版,去除与现今社会略微差异之处,重新校正、修订、增删,并依内容性质,分类为《佛光与教团》《佛教与生活》《佛法与义理》《人生与社会》《禅学与净土》《宗教与体验》《人间与实践》《佛教与青年》等册,总字数百余万字。为保存、珍重历史,同时又为方便后人参考、查询,我将演讲的时间、地点记于每篇文章之后。

我出家已超过一甲子,毕生竭力于人间佛教的弘扬与实践,主要是希望全世界各族群能相互尊重,人我能相互包容,社会彼此和谐进步。这套演讲集是为我初期弘法历程,以及一以贯之的人间佛教思想理念的鲜明见证。

出版在即,为文略说弘法因缘,并以心香一瓣祝祷人间佛教正法久住,所有众生皆能身心自在,共生吉祥。

星云 于佛光山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