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人生与社会
16428300000003

第3章 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金钱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

财富是人人所希求的,它是一般人共同的愿望。财富可以分成很多种类,有物质的财富,也有精神的财富;有世间的财富,也有出世间的财富;有私有的财富,也有共有的财富;有现世的财富,也有未来的财富;有污染的财富,也有清净的财富;有外在的财富,也有内心的财富;有一时的财富,也有永久的财富;有狭义的财富,也有广义的财富;有有价的财富,也有无价的财富。

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善的因缘能成就一切,不善的因缘也能分散一切,正如水火,相助相克。佛经上说,世间的财富是五家所共有,哪五家呢?(1)一场水火天灾,疾病人祸的灾难,倾家荡产;(2)强盗土匪,劫夺我们的财富;(3)贪官污吏以种种的手段侵夺百姓的财产;(4)不孝子孙,挥霍家财;(5)国家的苛政赋税,使民不聊生。纵使钱赚得再多,也无法预料无常意外何时会发生。

世间贫富之别,并非看金钱的多寡,应是看自心能包容多大,欢喜多少、满足多少而定。

一、佛教的财富观

佛教对钱财的看法是“非善非恶”,黄金是毒蛇,黄金也是弘法修道的资粮。放眼看今日的社会,有很多人是“富有的穷人”,但亦有少部分是“贫穷的富人”。既然富有,为什么又说他贫穷呢?

(一)最富的穷人

很多富有的人,有钱不懂得如何使用;有的人,有钱却用到不好的地方,甚至有钱不肯用,如此,虽然有钱,不也和穷人一样吗?

佛经中记载,有位善生长者,一天,他得到了世间上最稀有、最宝贵的旃檀香木做的金色盒子,长者就对人宣布:“我要把这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有很多贫穷的人来向他要这个金色盒子,但是这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那一个人来要,善生长者也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大家觉得奇怪:“你不是真心要把这个金色盒子送给人吗?”

善生长者说:“我这个金色盒子要送给世间上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波斯匿王,他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慢慢地传到波斯匿王那里,波斯匿王非常不高兴,说:“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去把善生长者找来。”

波斯匿王把善生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问道:“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善生长者说:“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

“那是个什么地方呢?”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

“那是什么地方呢?”

“那是珍藏珍珠的宝库。”

波斯匿王大声责问:“既然你知道我有金库、银库……这么多的财宝,怎么可以在外面散布谣言,说我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呢?”

在善生长者的心中,认为波斯匿王虽然有钱,但不会照顾社会大众,不知去做福利人群的事业,虽然有钱却不会用,这就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

(二)最穷的富人

哲学家苏格拉底临死前,弟子问他:“老师,你还有什么遗言吗?”苏格拉底突然想起:“啊!我欠人家一只鸡,还没有还他。”一个大哲学家到临死之前,连还一只鸡的能力也没有,他是否真正的贫穷呢?苏格拉底的智慧,几千年来仍然影响着世界上的人,因此,像他这样的人,他是不穷的,他是贫穷中最富有的人。

佛教中的弘一大师,一条毛巾,一用就是十年以上,已经用到破烂不堪了,他的朋友夏丏尊见到时,不忍心地对他说:“我买一条新的毛巾送给你吧。”

弘一大师回答:“不用,这一条还很好用呢。”其实,他不是贫穷,他的富有是精神上的富有,是无人能比的。

又如佛陀的弟子大迦叶,放弃庄严堂皇的精舍,在坟墓洞穴里、山林水边间,作种种修行,可以说,他精神上是富有的,已不需要物质上的享受了。

(三)宿因与现缘

财富有宿因而来,也有现缘而有的。所谓宿因,就是过去世带来的因缘福报。例如,现在能作大老板,光是有学问,如果因缘不足还是不够的。除了宿因,尤其现世的因缘也很重要,广结善缘,给人一个亲切的微笑,说几句话赞美人、点头、握手,随喜功德,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福德善缘。因此,人生要重视无限的未来,要不断地播种,不断地培养未来的因缘,才会拥有财富。

(四)共通与个别

财富在能用上,是共通的,但是在所有上,就有了分别。例如这一栋高楼是你建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所有的,不过在刮风下雨时,我避避风、躲躲雨,在你的屋檐门口站一站。这些树木花草,虽然是你栽的,是你所有的,不是我的,不过我闻一下,看一下,心里想:“好青翠噢!”电视机是你的,不是我所有的,我可以在旁边沾沾光,也看一看。所以世间上的许多财富,虽然都是别人的,但是我们也可以共同享用。

农夫种田,所种的收成,当然是供应大家生活吃用的,但是小麻雀也去吃一点,这也不要紧。所以这个世间,所有是个别的,但享用有时是能共通的。对世间,我们不一定事事物物都非要有所有权不可,只要我们能够共同享用,那也是很幸福的。

(五)用钱与藏钱

过去有个人储蓄了很多的黄金砖块,全部藏在家里的地底下,一藏就藏了30多年,却一直都没有用过。这30多年中,虽然他没用,但有时去看一看就非常欢喜。有一天,这些金砖给人偷去了,那时他伤心得死去活来。旁边有人问他:“你这些金砖藏在那边几十年了,你有没有用过它呢?”他回答:“没有。”那个人就说:“你既然没有用过,那不要紧,我去拿几块砖头,用纸包起来,藏在同一个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把它当作金砖藏在那里,这不是一样可以欢喜吗?又何必这么伤心呢?”

所以,世间上所有的金钱都不是我们的,是五家共有,金钱要用了才是自己的。聚敛,做一个守财奴,终究不是善于处理金钱的人。

(六)福报与现缘

有的人看世间上有的人很有钱,就说:“你好有福报啊。”也有人自以为自己很有福报,但是光有福报是不可依靠的,福报固然要紧,还必须有现世缘,现世的这个“缘”,才是最要紧的。银行里的存款再多,没有再继续存款,终会有用完的一天。在佛经上,有一个说明现世缘的重要譬喻:

有一个男人自以为很有福气,祖先留给他的家产很多,所以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连吃饭也要太太来喂他,他才愿意吃。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一个星期以后才能回来,她想到先生连吃饭都不会,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考虑,她做了一个大米糕,套在她先生的颈上,心想:你饿的时候,只要张开口就可以吃到,我一个星期后就回来了,这样大概不会被饿死吧!

这个太太就放心回娘家去了,但一个星期以后回来,发现她的丈夫已经饿死几天了。

为什么她先生会饿死呢?因为这个大米糕套在他的颈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全部被吃光了,但是剩下在嘴旁的,必须用手去拨一下才吃得到,他竟懒得用手去拿来吃,就这样给饿死了。因此光是有福报,现世缘不够,还是不能享受这个福报。

二、非法的财富

财富,佛教是许可的,但非法的财富,佛教就不许可了。什么是非法的财富呢?非法的财富,有的是国法允许,而佛法不准许的。如酒家、屠宰场、渔猎……在国法里是准许有这些营业,聚财致富,但站在佛法慈悲济世的本怀,这是不被认可的。

以下列出十种以非法而致富的钱财:

(一)窃取他物

如小偷、窃盗、顺手牵羊,或捡到东西不还人。凡有主的东西,未得到物主同意,就私自据为己有,这都是窃取他物,虽然拥有了财富,也是不合法的财富。

(二)违法贪污

违法贪污所得到的,是不合法的财富。像现在有很多使用不合法的手段,如走私、贿赂、漏税,各种违法贪污的所得,这是非法的财富。

(三)抵赖债务

像经济型犯罪、恶性倒闭、标了会一走了之,开了支票不兑现、违反票据法,这种抵赖债务,没有信用,是非法的财富。

(四)吞没寄存

别人寄存在我们这里的东西、钱财,把它吞没,据为己有,这也是非法的财富。曾经有个父亲年老了,将小孩带来佛光山大慈育幼院抚养,他有房产,银行又有存款,并且委托朋友“等我的孩子长大时要交给他”。但是小孩子的父亲死后,他的朋友却把财物全部吞没,等到小孩较为长大要去讨回时,怎么都不肯还他。这种行为是不被准许的。

(五)欺罔共财

例如大家股东合伙做生意,赚了钱,应该将所得的利益,平均分配给每一个人,但是有的人却大部分占为己有,剩下的少部分才分给别人。像兄弟姊妹分家,祖先的产业应当大家平均分配,但是有人自私,只希望自己多分一些,其他兄弟姊妹少分一些,这些都是不当的自私做法。

(六)因便侵占

像假公济私,为了自己的方便,挪用公款,将公家的东西,占为己有;还有假报出差旅费、购买物品向商人索取回扣、多报佣金等,都是非法的财富。

(七)借势苟得

仗着自己的势力,苟且获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例如:一些不好的公务员,别人来办事就故意找人麻烦,刁难对方,使人不方便,要别人送红包才肯为他把事办好,这就是借势苟得。还有像许多恐吓、敲诈、勒索等,也都叫作借势苟得。

(八)非法经营

譬如无工商管理部门的经营许可证而私造贩卖烟酒、贩卖吗啡、经营地下药厂等,非法经营伤天害理的毒品,都是不合法的财富。

(九)诈骗投机

有关诈骗投机,报纸上曾经刊载这么一段故事:

据说:天堂和地狱中间只隔了一道墙,有一天,台风把这一道墙吹倒了,天堂的玉皇大帝,和地狱的阎罗王非常着急,因为这道墙一倒,天堂里的人跑进了地狱,地狱的人跑进了天堂,乱了起来,那怎么办呢?双方研究,赶快推选出一些代表,计划再把这道墙筑起来。研究的结果,天堂和地狱各推出三个代表。第一个代表是银行家,因为要建筑这座墙,必须有财源;第二个代表是建筑师,因为筑墙是一项工程,必须由工程专家来建;第三个代表是律师,因为这座墙建好了以后,要研究这座墙的所有权,天堂和地狱各占多少。

地狱中的阎罗王早就派出了三个代表,而天堂里的玉皇大帝,却久久派不出代表来,阎罗王等得生气了,打电话给玉皇大帝:“你再不派出代表来,以后天堂与地狱混乱的后果,你可要负责。”

玉皇大帝非常抱歉地说:“不是我不派出代表来,实在是因为在天堂里,始终找不出这三种人才。因为银行家专门剥削人的钱财,他们是不会生在天堂的;建筑师偷工减料,那么多的罪过,不会生在天堂;而律师是专门挑拨离间,唯恐天下不乱,所以他们也不会生在天堂里的。”

当然,这只是一段笑话,银行家、工程师、建筑师、律师中,也有不少人力行慈善;其他行业的人,也有不法营业的行为。所以说,以诈骗的行为方式营业所得的财富,都是非法的财富。

(十)赌博淫业

像赌场、地下舞厅、色情场所,属于有伤风化的行业,其所得也都是非法的财富。

三、佛教发财的方法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下从佛教里的发财方法,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所特有的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俗云:“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中国流传着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园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她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所以说,我的双手劳动,辛勤奋发赚钱,双手就是我的财富;我的双腿勤于走路,开发财源,双腿就是我的财富。财富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不勤劳,妄想得到财富是不可能的。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并非专指金钱上的节俭,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若能爱惜时间,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滥用感情,懂得适度节制,就会拥有感情的财富;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对于物质的需求,不奢侈浪费,就能累积财富。

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平日应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人缘,人缘就是财富;待人宽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就是财富;处世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不但是中国儒家做人处事的方法,也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四)信心

过去佛光山在中国电视公司,每星期四晚上10点15分,制作一个《信心门》节目。开头就说“信心门里有无尽的宝藏”,你有信心,财富就在你的心里。我们不但对宗教的信仰要有信心,对事业,对道德都要具有信心,对于凡是净化的、善美的、慈善的事情,即使是受了委屈,也不丧失信心。

(五)结缘

结缘是发财最好的方法。我对你寒暄、问好,口说好话,就是语言的结缘;和人点头微笑示好,也是和人结缘;你不认识路,我带你去,和你结个缘;遇到了困难,我来帮你的忙,更是结了个缘。这个世间上要有缘才能生存,有很多人他做事方便,是因为他结的缘很多。佛法讲因缘,宇宙万有所以存在,就是由于“因缘”。我们要发财、要生存,“结缘”非常重要。

(六)布施

有人会怀疑:布施既是给人,给人又怎能发财呢?其实我们应该了解,布施如播种,你不布施,怎能有收成?佛教告诉我们,做功德就如种田,这块福田一个叫悲田,一个叫敬田。以慈悲心救济贫苦大众,叫做“悲田”;对于长辈、师长、父母、国家,尽忠尽孝,叫作“敬田”,在敬田、悲田里面播种都会有收成的。

佛教有托钵制度,“钵”就是一块“田”,能多少投到钵里,种一点福田,就能一收百、千收万,成长无限的果实。现在所种的种子,未来势必能为佛教、社会做许多教育、文化、慈善种种事业。

另外,佛教也有所谓“七圣财”。这七种圣财是指:信仰、精进、持戒、闻法、喜舍、智慧、惭愧。圣者他们安住于般若禅定的财富里,他们拥有法喜禅悦的财富享受,他们怀着惭愧慈悲的财富愿力,他们享用无尽的“七圣财”。

四、怎样处理财富

我们有钱还不够,怎样运用财富,更是主要的课题。你如何处理你的财富呢?在《杂阿含经》里有一首偈语:“一份自食用,二份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抚于贫乏。”现在引申这个道理,将财富分成十分来处理:

十分之四——经营事业;

十分之三——家庭生活;

十分之二——储蓄应需;

十分之一——做福功德。

在《大宝积经》中,告诉我们财富处理的方法,以波斯匿王为例,他的财富,已经不需为生活计算,他处理的方法是把它分作三分:

三分之一——用来供养宗教;

三分之一——用来救济贫穷;

三分之一——奉献国家作为资源。

在《涅槃盘经》中,财富的处理方法,是除了生活所需之外,有四分分法:

四分之一——供养父母妻子;

四分之一——补助仆佣属下;

四分之一——施给亲属朋友;

四分之一——奉事国家沙门。

五、佛教认可的财富

世界上,人为财死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财富不要完全从金钱上去看,人生应该追求的,除了金钱以外,还有更多的财富。有些财富是佛教所认可的,有些财富是佛教所不认可的,什么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呢?

(一)身体的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的财富。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无病第一贵,善友第一亲,涅槃第一乐。”俗语也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很多钱,身体不健康,吃也吃不下,玩也没力气玩,财富又有何意义呢?我们宁可没有钱,不能没有健康。所以说,健康的身体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二)生活的如意

虽然有钱,可是烦恼多,生活不如意、不顺心,心里感到不愉快,有钱也形同破铜烂铁一样,那不是真正的富有。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生活若能称心如意,那也是非常具有意义的人生。怎么生活才能如意呢?感恩和知足是最好的妙方,所以梦窗国师说知足第一富。

(三)前程的顺利

人生,在坎坷不平的命运里奋斗,固然也是有意义、有力量的人生,但是终究不若前程顺利的人生,更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业。如果想要前程顺利,就不得不注意人际间的善因善缘了。一个人能够有好的因缘,则前途充满光明与希望,前程一顺利,自然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四)眷属的平安

家财万贯,难比平安之人,一个人即使再有钱,倘若家里的人都不平安,又有何用呢?金钱买不到和乐的家庭生活,所以眷属的平安,就是无形的财富。在佛光山,每年春节举行平安灯会,年年都庄严而热闹,可见平安是人人喜欢的。

(五)合法的钱财

钱财的获得,必须要合法。用自己的智慧、力气、时间,辛苦赚来的合法财富,才能用得心安理得。我们佛教要赞叹合法的财富,不要有排拒财富的想法,因为信徒越有钱,信徒才有力量护法;佛教有钱,佛教才能复兴。

(六)内心的能源

佛教认为最好而又最实用的财富,是内心的能源。一般人认为,地下的石油和煤是能源,海底的石油和矿藏是能源,天空里的太阳能也是能源,其实真正的宝藏之源是在我们的内心。像弘一大师,物质如此贫乏,却不以为苦;大迦叶尊者,刻苦修行,也不以为穷。古今中外,在佛教里多少苦行僧和修行者,他们一无所有,仍不以为穷,因为他们享受着心内能源的富有。

真正的财富在自己的心里。我心里生起智慧,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满足感,满足感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惭愧心,惭愧心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禅定,禅定就是我的财富;我心中生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就是我的财富。所以我们不一定要在心外寻找财富,真正的财富,应该是内心源源不断的能源。

以上这六点,都是佛教所认可的财富。

六、佛教最究竟的财富

金钱再多,也有用完的一天,中国有句俗语说:“万贯家财,不及一技随身。”学会了一样技能,比拥有任何财富都好,假如有了般若智慧,那又比金钱、技能更高更好。

《金刚经》说:“若有人受持四句偈,其功德胜过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这就是宝施虽多,终是有限;法施虽少,功用无穷。

四句偈,就是四句佛法般若,它的功能胜过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之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有一个人在外面做生意,因为年关将近,急急忙忙地想回家过年,回家前突然想到要带些东西回家给太太,在街上走着看着,这一样家里也有,那一样家里也有,突然看到一个老和尚坐在那儿,身旁写着“卖偈语”的招牌。

“咦!什么叫作卖偈语呢?”

老和尚回答说:“你要向我买偈语,本来我的一首偈语是二十两黄金,看你是有缘人,打对折卖你,一首偈语十两黄金好了。”

“偈语是什么呢?价值十两黄金?怎么这样贵啊。好吧,就跟您买一个偈语。”

这位老和尚说了一首偈语:

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瞋心起时要思量,息下怒火最吉祥。

“请记住,以后你如果愤怒生气的时候,要把我这一首偈语拿出来念一念。”

“就这四句话值十两黄金吗?没价值,没价值,你太欺骗人了。”

老和尚哈哈一笑,这个商人觉得对方是个年老的出家人,也就不和他计较。他急忙回家,回到家正好深夜,门也没有上锁,随手一推就推开来了。想要叫太太,但太太已经睡着了,但是床底下怎么会有两双鞋子呢?一双女人的,一双男人的,他想:“你这不要脸的贱人,我不在家,你就做这样的坏事。”一气之下,立刻到厨房里拿了把菜刀,想要杀死这一对奸夫淫妇。

正当举刀要杀下去的时候,突然想起那位老和尚卖给他的偈语,于是他开始念起那首偈语: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后三步——想一想……

瞋心起时——要思量……

息下怒火——最吉祥……

他在那里进啊退啊,退啊进啊的,弄出了声音,把太太给惊醒了。

太太一醒来,看见丈夫站在床前,就说:“唉哟!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迟才回来?”

丈夫怒道:“你床上还有什么人?”

“没有啊!”

“这双鞋子?”丈夫指着鞋子责问。

“今天过年你都还不回来,我好想念你,为了图个团圆的吉利,只好把你的鞋子摆在床前啊!”

丈夫一听,大声道:“这首偈语有价值,真有价值,就是黄金一百两、一千两、一万两也有值得。”

所以“智慧”能使你冷静下来处理事情,不会冲动,不会出纰漏。佛教的般若智慧,怎么会是财富呢?

因为“般若”是无价之宝,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般若是永恒的真理,是无量无边的自我,可以说证悟般若,就是有了无限的拥有。般若是什么?般若可以用“空”来解释,简单说,虚空里森罗万象,不空就没有,因为空,才能有,你拥有了般若,就好像虚空拥有了万有。

般若,就等于虚空万有一样,其实这一种“般若财富”都在我们的心里,因为这个般若可以给我们证信真理,可以给我们知情识理,可以让我们认识真我,可以让我们获证永恒的生命。有了般若,等于有了光明一样,在光天化日之下,所见到的一切,不都是我们的吗?

诗云:“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你穿衣、吃饭、事业、财富,一旦有了般若,你的穿衣、吃饭、事业、财富就不一样了。般若是我们的自性真如,是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从前流行的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现在姑且改编如下,希望大家拥有无尽的财富:

花儿花儿处处开,人儿人儿处处在。

般若般若处处开,生命生命处处在;

要想富贵的人儿,大家都到佛前来。

1981年11月14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