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与潞安
16566100000013

第13章 开前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

1.担任副矿长

1987年7月3日早上,开完调度会后,我直接去澡堂换衣服下井了。

那段时间我正在井下了解关于上开前天窗支架的运输巷道及工作面情况,再加上综采一队要创年产170万吨的世界纪录,全矿年产量要突破300万吨,而现在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未过半,所以,我感到压力很大。

压力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从1987年3月份起,分管生产的陈反清副矿长身体不太好。郭法顺矿长把我叫到办公室交代我:“陈反清副矿长身体不太好,你作为综采办主任,要多操点心,多挑些担子,抓好全矿的生产。”

那天,和我一起下井的还有副总工程师兼生产科长李春富,副总工程师周乃富、侯俊源、调度室主任冯保吉,机电科副科长王雁欣等人,我们顺着正在基建的630大巷去51下山材料车场,后又到主皮带斜井底。这次下井主要是看新系统扩建工程的进展情况,到下午三点多我们才从主皮带斜井爬坡1300多米升井上来。

我刚到办公室,矿办的工作人员就来通知我,矿务局分管生产的段玉福副局长来了,在三楼小会议室等我。

进入会议室,我看到段副局长,还有郭法顺矿长、沈忠秀书记及局组织部的同志等。

我说:“段局长,您来了。”

段玉福副局长说:“哦,上午我就计划过来,打电话说你下井了,我们就改下午来了。”

我说:“不知道您要过来,我一早就下井了,到井下运输系统看了一下,又到综采工作面去看了看,给您汇报一下吧。”

“不用了,”段玉福副局长打断我的话,“今天不是来听汇报的,是来宣布文件的!”

接着,组织部的同志宣读了矿务局潞煤人字(1987)第247号文件,任命我为王庄矿党委委员、生产副矿长。

“这是矿务局党政的决定,”段玉福副局长接着说,“今天,我们专程来宣布。这几年你工作很出色,任命你为生产副矿长,不仅是对你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你的期望,下一步王庄要上‘四个五’,还要搞开天窗支架试验,希望你能担当重任,不负众望,发挥好聪明才智,把工作做得更好。”

“你有什么想法说说吧!”段玉福副局长对我说。

我说:“谢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信任。我是感觉到压力大,还年轻,怕自己不能胜任。”

段副局长接着说:“这是矿务局党政在多方面征求意见,又对你认真考察后做出的决定。我对你也比较了解,你既搞过掘进,又搞过综采,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搞生产没问题,主动点,大胆点,相信你能干好。”

从那时起,我深深感到,职务高了,管的事多了,肩上的担子确实重了,责任也更大了!

2.开前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的背景

潞安的3#煤层厚度大多在6—7米之间,前期的综采是分两层下行式开采,即先采上分层,再采下分层。开前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就是由两层开采变为一层开采。

早在1984年,局里领导去外面参观学习,了解到匈牙利等国家有放顶煤的开采设备,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庄矿就开始进行一次采全高的研究和探索,想搞六米大采高支架,但由于初期投资太大,一套设备要花13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8000万元,我们缺乏资金,加之其他原因,这一愿望没能实现。

1986年11月我担任矿综采办主任后,和陈反清副矿长在一个办公室办公,就时常和陈副矿长交流意见,能不能把王庄矿综采技术再提高一个台阶,试验开天窗这一新技术。1987年初,我们了解到平顶山矿务局一矿正在安装试验开前天窗放顶煤支架,这套支架是从匈牙利引进的VHP-732型高位插底式放顶煤液压支架,他们的做法再次激发了我们上开前天窗放顶煤支架的兴趣。我便和陈副矿长向郭法顺矿长谈了上开天窗技术的想法,郭矿长非常认可,于是我们先后四次派人到平顶山一矿参观学习。

第一次,由我组织,冯天祥副矿长带队,带着张长根、张树清、孟士通、赵安平,于1987年5月初驱车去河南平顶山矿务局一矿参观考察。到达井下工作面后,看到一组组崭新的闪着油漆光亮的开天窗支架,我们感到很气派,也很震撼,到现在还印象深刻。由于他们的那一套设备刚刚安装起来,还没有正式投入生产,我们便从机头看到机尾,边走边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这是我们第一次看到开前天窗综采设备,对开前天窗支架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

上井以后,我反复地回想这套设备,虽然很气派,但能不能适应王庄矿的开采条件,还有许多疑问。在返程的路上,我和冯天祥副矿长等人反复讨论那套设备的优点和不足,能不能改造?国内煤机厂能不能制造?就在我们讨论热烈的时候,车子正好进了郑州地界,我们商量,不如顺便去郑州煤机厂看看。

郑州煤机厂厂长刘怀礼,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也很感兴趣,并表示愿意配合王庄制造开前天窗放顶煤支架的研制工作。

之后,我们又先后三次派人到平顶山矿务局一矿调研,郑州煤机厂也派了技术人员来到平顶山一矿,我们共同研究了制造方案。经过多次探讨,大家一致认为,开前天窗综采技术具有很多优越性:回采巷道可减少一半,不用铺网,各种费用均可大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可降低,采煤工序可以进一步减少和优化,单产和效率可进一步提高。

当时,全国的综采水平提高很快,已经涌现出数十个百万吨综采队,可谓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王庄矿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果这次开天窗支架试验成功,那么全矿的生产和效益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我们想改造,郑州煤机厂想制造,双方的想法一拍即合。回来后,我们把这一想法向王庄矿和矿务局领导进行了汇报,基本形成了与郑州煤机厂共同研制支架的意见,并责成我牵头搞可行性研究报告。

3.开天窗放顶煤可行性研究

担任王庄矿副矿长以后,我把上马试验开天窗综采支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经过和相关领导反复研究,我们决定上马开天窗支架试验。结合在对平顶山矿务局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又对本矿井下的地质条件、试验场地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分析,最终形成开天窗支架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1987年12月13日上报矿务局。

这个报告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工作面地质情况;第二部分,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工作面的巷道布置;第四部分,生产系统;第五部分,采煤方法及其他;第六部分,关于支架工作阻力与矿压关系的测试;第七部分,工作面设备布置和供电;第八部分,结论。局领导审阅了这个报告以后,很快决定在王庄4309工作面进行工业试验(其实在论证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得到矿务局批示后,我们马上着手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然而,每一项革新都是艰难曲折的,我们把技术创新称技术革命,因为,技术革新首先是思想上的革命。当潞安矿务局提出开天窗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技术试验时,立刻遭来许多人的责难和反对,有来自外部的,也有来自内部的。

山西省煤管局一位主管生产的处长说:“你们这次改革如果能成功,我头朝下走路!”又说风凉话:“你们搞了那么多革新成功了,失败一次也是允许的嘛!”

也有人说:“不能上,现在根本没有适合放顶煤开采技术的支架。”

还有人说:“全世界开天窗放顶煤的煤质硬度是F=1,而王庄煤矿的煤质硬度是F=3,所以开天窗支架不能上。”

为了慎重起见,我们又请山西矿院的教授进行模拟试验和理论分析。结论是:采区不应以硬度划分,而应该按煤层是否能破碎成小块来决定。而煤层的层理和节理在不太发育的情况下,一靠矿山自然压力破碎,二靠煤体高压注水,增大煤体缝隙,开天窗支架采煤方法还是可以采用的。

潞安矿务局分管机电的副局长王成学说:“金刚石最硬,但变成小块后一样可以掉下来。”

通过模拟试验,取得了真实数据,在严谨的科学依据面前,大家心里有了底气。尽管如此,潞安矿务局的领导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对我们搞开前窗放顶煤试验反复叮咛。

王成学副局长在一次开前窗放顶煤技术试验论证会上曾经这样说:“国家花一千多万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没有绝对的把握怎能行?虽然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我们总不能花那么多的钱,买一个失败的老娘吧?!”

可以说,开前窗放顶煤技术试验和王庄矿1978年第一次上综采一样,大家七嘴八舌,有关心的,有担心的,有讽刺的,也有大力支持和鼓励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王庄矿领导班子上前开天窗支架的决心,因为通过前期广泛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大家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在内心聚着一股劲。有矿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潞安的未来大计,我们又一次下决心勇闯“F=3”禁区,不仅要干,而且要干好。

当时代表王庄煤矿接受开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任务的领导是郭法顺矿长,我作为负责生产的副矿长,协助郭矿长抓这项工作。

4.开天窗设备的研制和安装

确定上马开前天窗支架后,1987年12月中旬,我就和相关技术人员再次到平顶山矿务局考察学习。回来以后,我们认为平顶山使用的匈牙利支架在很多地方并不适合王庄矿井工作面的实际情况,而且价格也贵,所以就和郑州煤机厂取得联系,决定在匈牙利架型的基础上,结合王庄矿具体的地质条件,进行开天窗技术的改造和创新。

郑州煤机厂刘怀礼厂长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次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于是,我们来到郑州煤机厂做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探讨,他们非常配合,专门组织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与我们合作,又派工程技术人员来到王庄矿,对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生产条件、生产场地实地考察,和矿上的技术人员多次反复研究,最终确定了开天窗支架及配套设备的大小尺寸,并论证改造匈牙利插底式支架结构。

局领导都十分重视开天窗支架的试验,尚海涛局长在1988年的职代会上,把开天窗支架作为全年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局领导多次到矿实地调研、督促工业试验的进展情况。王庄矿班子热情更高,在当年奋战“四个五”压力大、任务重的情况下,抽调力量加紧开天窗试验工作面的前期准备工作。

1988年3月初,郭矿长问我试验进展如何。我说:“前几天,我们开了一个掘进衔接讨论会,各项准备工作已经铺开,4309开天窗工作面1988年6月底可以保证掘一条巷道和一个切眼。其他的,我们也保证设备到了以后,及时安装。”他点了点头,叮嘱我一定要抓紧时间,有困难集中力量解决。

9月17日下午,矿长办公会上,主要研究实现超产15万吨的问题。当时,五阳矿发生了水灾事故,为了确保潞安1000万吨目标,矿务局又给王庄增加了15万吨生产任务。在部署完这些工作后,我安排了开天窗支架工作面的注水、钉道、设备验收等工作。郭矿长强调,生产任务再紧,也不能影响开前窗试验。

10月初,开前天窗设备到货,首先,我们在地面进行组装,把大溜、支架在地面全部安装起来,进行空载试验。还组织矿务局有关部门,矿上一些科队长以及工程技术人员让大家提意见,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了一些技术改造,然后又拆开,运输到井下进行安装。担任首个开前天窗放顶煤工作面安装任务的是矿综采安装队。这个队于1988年10月中旬开始进行工作面安装工作,综采支架是ZFD4000/17/30型液压支架,这个支架是开前窗式放顶煤支架,在我省还是第一家。由于第一次安装这种设备,而且这套设备无论从长度、高度还是重量上,较原来的ZY/35支架都大(ZY—35是10.8吨,而这套支架是17吨),在安装过程中,面对巷道运输难、开切眼顶板空顶大,压力显现、工作面倾角比较大(最高达17o-18o)等困难,我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坚持深入井下、深入现场,和队干职工吃在井下,干在工作面,奋力克服种种难关,终于在1989年2月17日完成全部液压支架和设备的安装工作。这个工作面长度120米,走向长度614米,先后安装各类设备100多部(架),其中ZFD4000/30型开前天窗液压支架78架,DW型ZY—35型端头支架4架,MXA—300型采煤机1台,SGZC—730/320型刮板运输机1部,KRUK—2型破碎机1台,GROT—720/180P型转载机1部,DSP-763/1000型皮带机1部,MRB—125/31.5型液压泵站1套,KPB—250/55型喷雾泵1台,KSGZY—500型移动变电站2台,SGW—40T型刮板运输机1部,SGZ—736/160型刮板运输机1部,LP1000型破碎机1台,DQZBH-300/1140型低压开关13台,OW—11202型低压开关2台。

工作面安装完成后,原计划安排综采三队去试验,但因为当时综采三队所在的4300工作面正在收尾,条件又不好,困难比较多,没让他们去。而综采四队当时全队停产,参与灭火,为不影响灭火和试验进度,我抽调综采四队一个班参与灭火,其余人员集中到开天窗放顶煤工作面调试。

5.开前天窗支架的工业试验

开天窗支架安装完成后,先进行了设备的综合调试,紧接着于4月开始对设备进行带负荷调试和煤层注水。开前天窗支架简单来说就是在原分层采煤支架的顶梁上开了个可以随时打开和关闭的窗口。原理是当采煤机采割过去一刀煤以后,借用顶板的压力,把支架上方的一层煤从窗口放下来,依次循序推进,但试验并非那么简单,前后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概括起来,我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设备调试,初采阶段时间是1989年5月—8月。

一开始,设备安装起来后,大家可高兴了,再不用为铺顶网发愁了。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问题一个接一个的暴露出来了。

首先是采煤机割过去之后放不下煤来。长臂式回采工作面的一切采、放顶始终是开采时的安全难题。对此,我们事先虽有些预料,也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好,也就是说,工作面支架及各种设备全部安装起来后,先在支架尾部的顶煤上打眼,分步放了一些震动炮,试图把顶煤震松,以便工作面向前推进,支架前移时顶煤顺势从天窗上放落下来。但这个方法无济于事,由于3#煤层的中部层煤质较硬,向前推进了五六米,上边没动静,还是放不下煤来,整个工作面老塘空荡荡一大片,停机以后,工人们在工作面的对话都能听到回音,太可怕了。我赶紧向郭法顺矿长建议,“停止推进吧,咱们观察几天,等老顶来压,看看是什么情况。”

顶煤放不下来,怎么办?工作面停止推进,但试验不能停下来,我连续几天到工作面跟班,观察工作面顶煤的情况,和大家一起探讨放顶煤,先是连续打开若干个窗口,试图通过释放支架对顶板的支撑力把顶煤放下来,但效果不理想。后来,我们又采取反复升降支架的办法,试图利用支架反复上升对上层煤形成压力,去挤松支架上面的煤,但折腾了几天,顶煤还是放不下来。为此,我召集总工程师魏丑毛,生产科长李春富、副科长张长根、张恩义,工程技术人员牛宏伟,安全科长王守政,通风科长赵瑞文,地测科长张永胜以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到工作面现场办公,经过研究,决定实施放顶炮的方案。我们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制定了操作规程、安全规程,又在工作面利用支架间的缝隙,向顶煤层打眼,装适量的炸药,放震动炮,把顶煤震酥,这样才把顶煤放了下来,工作面开始逐步向前推进。

煤虽放下来了,但带来的问题更大。一是打开窗口在升降支架的过程中,煤不仅从天窗口往下泄,而且连支架间的缝隙也同时往下落煤,整个工作面笼罩在煤尘之中,什么也看不见,工人们耳、鼻、口、眼里甚至衣服里都是煤尘;二是清浮煤的工作量太大,放煤以后,采煤机组的电缆槽里和整个支架间都是浮煤;三是放煤以后移不过溜子去,因为放煤以后支架不接顶了,不稳定,连接支架的顶溜千斤顶一进入工作状态,溜子不动,支架摇动;四是采煤机割煤和支架放煤不能同时进行,若同时割、放煤的话,就压溜子,暴露出工作面大溜子动力不足的问题;五是采煤机既不能往机头停放,也不能往中部停放,只能割一刀再空载返回来放到机尾,因为若不放在机尾,放煤时大炭和石头就会卡在采煤机底托架下,不是压溜就是断链,太让人头痛了。

为解决煤尘大的问题,我们召集陈远宁、周乃富和服务公司张宏、郝龙须到井下现场办公,要求他们研制安装喷雾灭尘装置,这个装置研制出来后,起到了一定的灭尘效果,但是操作起来比较烦琐。我就要求他们设计得再简单一些,经反复研究试验,终于研制出易于操作的喷雾装置,实现了放煤和喷雾同步进行。这项技术1992年还获得国家专利,并荣获山西省科技二等奖。

同时,我还安排队里解决移支架时的漏煤问题,技术员们虽然想出了增加侧护板的办法,但由于在工作面无法改造,只好用铅丝将皮带绑到相邻的两组支架间的顶梁上,挡住架间缝隙,临时解决了移支架漏煤的问题,为后来改造第二套支架提供了经验。

局领导十分重视开天窗试验,局长尚海涛多次带领副局长段玉福、王成学等领导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到王庄矿工作面现场调研指导。

1989年6月7日,矿务局领导、王庄矿领导班子及有关人员在矿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专题会议。局领导尚海涛、段玉福、王成学,王庄矿郭法顺、冯天祥、陈反清和我,还有赵瑞文、赵启山、李双录、侯俊源、吴桐、孟学智、李春富、李文泽、李玉清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会议。会议由郭法顺矿长主持。

尚局长说:“开天窗试验第一阶段工作基本结束,今天请大家来开会,讨论一下下一步怎么办?统一下思想,咱们多做一些准备工作。”

我说:“我认为应该集中力量解决大炭和石头影响运输的问题,现在运输上堵炭现象严重,另外是计量手段要跟上。具备这些条件,4300可以停上一个班,4309组织两个班生产,就可以开展下一步工作了。”

王成学副局长说:“最近下了几个井,原来最担心的是能不能放下顶煤,现在看来放是能放下来,以后的问题是怎么放,最好是放的炭多煤多,石头少。这是回收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所以说,下一步就是怎么样放比较好。这个工作做好了,产量进尺就有底了,好安排了。现在看,开天窗需要一个很好的破碎机。”

尚局长说:“第一阶段试生产,摸索规律,熟练设备;第二阶段主要是提高效益,产量、回收率、安全、成本、防尘,拿出个标准。这个事不仅影响现在的几个矿,而且对常村矿影响也比较大,这是第二次创业的第一步。”

郭法顺矿长说:“我认为,现在有两个问题:一是看看原来的标准行不行,回收率70%,百万吨的水平,工程质量一级品。考虑这三条标准比较简单。如果这三条标准合适,就可以把综采三队从4300工作面抽出来,尽快结束第一阶段。二是进入第二阶段,真正的效益阶段。一个月就够了,效益出来了,就成功了,就为第二次创业立了一个大功。所以我倾向尽快结束第一个阶段,进入第二个阶段。试验一个月时间。”

尚海涛局长说:“进入第二阶段:一是综采三队摸索工艺,操作。二是矿、局应成立几个组,从各个方面探讨,最后开个研讨会,进行综合论证,请各个矿都来。这个意见拿出来之后,可以下结论,然后开个会,若可行,开个生产会做具体安排,哪儿上,上多少。现在商量的是第二步,如何搞,拿些东西,准备开研讨会。”

郭法顺矿长说:“破碎机、计量器等尽快准备,准备好之后,迅速进入第二阶段。”

我说:“先把破碎机安到51皮带机尾,第二阶段,初步定在20日,4309工作面进两个班生产。另外,还需要考虑一下接替面。”

尚海涛局长说:“放顶煤支架的讨论,是技术进步的一次重大突破,是第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今天的会不是一般的会,因为它决定潞安今后的发展方向。希望大家把第二阶段的工作搞好,拿出具体准备的东西来,这项工作由段玉福副局长具体安排,准备工作矿上具体负责,这是个大事,可能对王庄的工作有影响,局、矿想办法,不要让队里吃亏,局里等着好消息,等成功了,我为你们庆功!”

这次会议,明确了方向,鼓舞了干劲,也增添了我们的信心。

第一阶段由于客观原因,虽然历时有点长,但为后面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工作面总推进114米,其间经历了直接顶的初采垮落,老顶的初次来压和四次周期来压,其中支架工作阻力最大达114.36吨/架,远小于支架本身的额定工作阻力179.08吨/架,ZFD4000型支架总体上经受了考验,工作状态比较好,基本适应4309工作面的顶底板条件,同时通过现场观察,顶煤也能较顺利地从支架天窗上放落下来。

第二个阶段是采煤工艺试验阶段,时间是1989年9月—10月。由综采三队承担试验任务,综采三队队长是张树清,技术员是闫平义,这个队老工人多一些,曾经调去五阳矿做过综采技术的辅导,有比较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前期初采试验和工作面支架的使用情况,我们拟定了两种放煤步骤:1.2米和1.8米,即二刀一放和三刀一放,每种步骤下进行了两种放煤方法试验,即:分段连续放煤法和分段间隔放煤法。所谓分段连续放煤法是将工作面分为四段,每段设一放煤工按顺序逐架放煤,原则上放完一架再放第二架,见矸石立即关闭窗口。所谓分段间隔放煤法是指分段方法同上,每段以2—3组支架为一组,放一组隔一组再放下一组,整个工作面间隔放过一遍后,再对剩余未放支架进行顶煤的放落。

4309工作面上层有一条几乎与工作面平行的探巷,为放顶煤试验造成了不小的困难。不是支架不接顶左右摇摆,就是煤墙片帮空顶大冒顶,尤其是过空巷,几乎每天冒顶。有一次工作面冒顶长达几十米,支架严重倾倒,木垛都被压扁了,使整个工作面一塌糊涂,混乱不堪。

为此,我专门抽调了一部分有经验的老工人,帮助架木垛、绞顶处理冒顶,并从加强现场管理入手,组织科队长跟班作业,现场攻关。

实践出真知,连续几天的跟班,连续几天的探讨,大家想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如针对过空巷冒顶我们采取了提前支护的方法,针对移不动溜子和支架摇晃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带压移架的方法……

在第二阶段的试验中,经常遇到运输机托架和溜槽联结脱落的问题,究其原因,既有设计上不合理的问题,也有焊接不牢固的问题。于是,我们在1989年11月停产一个月,把这些设备全部拆卸下来运到机修厂进行了大修改造,彻底解决了这些问题。

第三个阶段是正规循环作业下的生产阶段,时间是1989年12月—1990年3月。第二个阶段的试验已经有了很大的收获,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加上11月份对设备进行了大范围的改制加固,所以第三阶段,我们开始正式组织正规循环作业。这个阶段总体上也是比较理想的,每个月的产量、进度和回收率都保持得比较稳定,其中,1989年12月生产原煤55692吨,向前推进59米,回收率91%;1990年1月生产原煤43000吨,向前推进39米;2月份生产原煤82800吨,向前推进80米。月产量已经达到年产百万吨综采队的水平,3月份生产原煤81361吨,向前推进79米。

通过一步步的艰难推进,一步步的改造和创新,开前天窗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在王庄矿基本试验成功。

王庄煤矿煤质硬,但我们硬是把硬煤放下来了,开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初战告捷。那些老专家、教授和技术管理者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前来参观。

北京的一位教授听到王庄煤矿大块硬煤放下来后,十分高兴地说:“祝你们成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你们的实践,证明我过去的理论是错误的,得修改。”

省里的一位专家,当时也认为潞安的放顶煤绝对不可能成功。他来到王庄煤矿,亲眼看到我们把硬煤放下来了,对我说:“我是搞技术的,过去我确实反对。现在证明我错了,你们的成功,给咱们山西乃至全国又增加了一个很好的采煤方法,这应该是我们搞采煤技术值得骄傲的成绩。”

1990年4月17日—19日,来自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北京开采研究院、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太原分院、山西煤气化公司、郑州煤机厂的专家教授和省统配煤矿的有关领导,对王庄煤矿3号中硬煤层运输机高位开天窗放顶煤采煤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和科学鉴定。

通过现场参观、试验,各位专家教授和领导一致认为王庄煤矿采用的ZFD4000/17/30型单运输机高位开天窗放顶煤、液压支架配合MXA-300采煤机和SGZ-730/320刮板输送机等设备,进行一次采全高综采放顶煤工业性试验,取得了好成绩,试验证明可以在潞安矿区类似条件下推广应用。这一鉴定结论,对潞安漳村、五阳等矿全面运用这种采煤方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6.开前天窗放顶煤技术试验的启示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第一套开前天窗支架基本试验成功,我在组织生产科、机电科等部门进行分析总结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启发。

一、机电设备方面:

一是因为工作面大溜带有托架,增加了溜槽及铲煤板高度,以致装煤效果差。为此,下个工作面应去掉大溜托架,以改善铲煤板装煤效果。省去跑空刀工序缩短割煤时间,相应增加放煤时间,提高回收率。二是改变工艺:工作面放煤时,由于大溜与煤墙存在一截深空当,放煤后,大部分煤溜入机道,增加了推溜阻力;由于工作面无人行道,工作人员作业空间小,往返行走和工作十分困难,工作质量也难保证,为此,下一套支架改进后应去掉上述弊端,保证工作正常化。三是端头架的配套,因ZY端头架与工作面ZFD4000型架及转载机机尾不配套,给端头三角区管理和安全生产带来困难,为此已提出研制配套端头架。另外,如大溜过渡槽连接处角度急,溜槽焊接处强度不够大等等。

二、灭尘方面:虽然有所改进,但是还应有所创新与完善,应该改为一放就喷水喷雾。

三、工作面注水压力方面:不注水不行,注多了也不行,究竟应该注多大的压力,用8个压力好,还是用5个压力好,需要认真研究。

四、架间漏煤问题,虽然有所改进,但是应该从技术上和方法上彻底解决。

五、支架天窗问题,最大只能开到35o,开大了就放到挡煤板上了,应该考虑天窗的角度开大一些。

六、提高回采率方面:我们在巷道布置问题上,工作面长度及工作面走向长度方面,两个端头的顶煤放落方面,煤层预注水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的启发。

这些启发,对我们来说十分宝贵,对煤机厂来说更为宝贵,于是,我安排生产和机电部门相关人员,把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一一反馈给了煤机厂。根据我们的建议,煤机厂又做了进一步改进,先后制造了两套开前天窗支架,投入王庄矿和漳村矿使用。

王庄煤矿试验成功开前天窗放顶煤一次采全高技术,为潞安创建高产高效矿井创造了先决条件,生产效率、效益再次得到大幅度提高,使潞安进入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黄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