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这种人一定要防
16818200000003

第3章 王莽——欺世盗名的“伪善君子”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王家的诸兄弟皆因皇后而得势封侯,惟王莽的父亲王曼早死,未能享受殊荣。少年生活不如意的王莽为此沽名钓誉,虚伪做作,通过种种手段骗得一片颂声,从而挤入刘氏王朝的权力中心,而其奸佞真面目最终在其登上龙座之后得以暴露。作为第一个用篡弑的手段登上宝座的丑角,王莽遭到了许多人的“口诛笔伐”。

苦心孤诣,沽名钓誉钓“朝权”

【小人心智】王莽知道,自己必须塑造一种为当权者和舆论所喜爱的形象,才能大摇大摆地跨入统治肌体中,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

【事例】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的父亲和兄弟在汉元帝时都先后被封为侯,只有王莽的父亲死得早,没有能封侯。所以王莽的兄弟们都是纨绔子弟,年轻的时候奢侈华靡,互相攀比,而王莽没有父亲的庇护,身处贫困境地,于是刻苦读书,而且极力自我克制,待人接物都十分恭敬谦逊。

但是没有人知道,王莽怀着更大的野心。为了实现这种野心,他只抱定一个宗旨,即尽可能多地沽名钓誉。为求得巨大的声誉,虽然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甚至可能会付出重大的代价,但他相信自己不会徒劳,最终总会如愿以偿。在他不放弃任何可能的时机来表现自己沽名钓誉的时候,一切又都显得那样自然而然、真诚动人。在这方面,王莽堪称盖世无双的天才。父兄不在人世,王莽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老母,尊敬寡嫂,养育孤侄,“行甚敕备”。他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备受乡里夸赞。他又勤奋学习,师事陈参,受《礼经》,“被服如儒生”,给人留下儒雅博学的美好印象。

王莽十分清楚,要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必须有人提携,得到有力的靠山。为此,他“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尤其是诸位手握大权的伯父、叔父,有着现成的血统关系,他当然会加以充分利用。

公元前21年,他的伯父大将军王凤抱病不起,王莽日夜服侍在他身边,亲自尝药,累得头发顾不上梳,脸顾不上洗,蓬头垢面,接连几个月未曾睡过一次好觉,王凤对此非常感动。他想到几个弟弟全发达了,只有二弟王曼没有享福的命,因此要在侄子身上做点弥补,临死时拜托皇太后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托他们关照一下王莽。于是王莽在这年被任命为黄门郎,很快又升至射声校尉。在王莽年仅24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此外,王莽还刻意结交社会上各方面有权势有威望的人物,从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到各地有名望的儒生,从德高望重地耆老到青年才俊,都一一建立起比较密切的关系,以便扩大自己的影响,树立起与日俱增的威望。

当时接替哥哥王凤执掌大权的大司马王商,也感到这个侄子不同凡响,向汉成帝上书愿将自己的封地分一部分给王莽,实际上就是要求皇帝给王莽封侯。

另外一些朝廷大臣也都看好这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纷纷向皇帝赞誉王莽。汉成帝由此很器重王莽。公元前16年,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宿卫近臣。年仅30岁的王莽,终于进入了朝廷政权的核心。此时,他的美名已经家喻户晓,跃居几个叔叔之上,成了炙手可热的朝廷重臣了。

【析古评今】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名、利、权三者,曾是统治阶层中各种代表人物发疯般得追逐的对象。名、利、权三位一体,密不可分,有名就有利,名利又可转化为权;有了权又可以猎取更大的名和更多的利。

王莽深切认识到,他的升迁必须依靠王氏宗族的力量。为此,他不仅要在姑母王政君那里留下最佳印象,而且还要给当权的伯父、叔父们以敬老爱幼、知书达理、明敏干练的好感。王莽以自己善于观察,明于行事,恰到好处的服务,赢得了元后和王凤等长辈的欢心。可以说,王莽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不到一年的工夫就升到如此的高位,在汉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王莽自己明白他如此迅速地飞升原因在哪里,所以在他登上最高官位之前,依然小心翼翼,竭尽全力侍奉他的姑母和叔父们。

王莽的为人,实际很早就是令人怀疑的。可以这样说:中国的封建道德,具有否定正常人性的倾向,所以越是在道德上表现得超乎常人、令常人仰望不止的人,就越是背离正常的人性,因而其内心中越有可能隐伏着不可告人的东西。这就是大奸大伪。

【醒世警言】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外示敦厚内存奸诈

【小人心智】忠臣与君子的形象,向来是备受世人推崇的。小人们深知:闪亮的光环会为他们赢得一切,并掩盖一切,因而总是不遗余力地捞取这方面的资本。在这一点上,王莽的伪装可以说无人能及。

【事例】王莽的权力欲不断增长,在叔父大司马骠骑将军曲阳侯王根病重的时候,他又瞄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职务,可这时,他遇到了一个劲敌——淳于长。

说来都不是外人,淳于长的母亲王君侠是王禁的长女、皇太后王政君的同父异母姐姐,凭借姨妈的关系,淳于长也担任黄门郎一职。在王凤病重时,淳于长与表兄弟王莽一样尽心地侍奉,所以也被推荐给皇太后和成帝。王凤死后,淳于长先是担任校尉诸曹,不久就升任水衡都尉侍中,很快再升卫尉。连升三级之后,淳于长已成为九卿之一,统率守卫皇宫的南军,权势远比担当射声校尉的王莽高出许多。那么,此时名誉渐长的淳于长很可能取代王根而荣任大司马一职,这是王莽所不能容忍的。

为了击败竞争对手,王莽不露声色地搜集有关证据。在一次侍奉大司马大将军王根时,王莽大说淳于长的坏话:“淳于长见您病了这么长时间,很是高兴,只盼着早一天当上大司马总揽朝政呢!我听说他连上台后谁做什么官、谁干什么事都已经安排确定了。”接着,又把淳于长私通许嬷、戏弄许后等恶劣行径,添油加醋地渲染了一番。

王根顿时大怒,埋怨侄子为何不早汇报,王莽反而假惺惺地说:“我不知您对他是何态度,再说他毕竟是我们的血缘亲属,只希望他能收敛改正,现在见他不思悔改并且变本加厉,才敢向您通告。”王根听了,非常喜欢侄子的忠厚诚实,也就更加痛恨外甥淳于长,责令王莽马上报告太后。太后闻讯更为大怒,马上让成帝削夺淳于长所有官职,勒令回封地反省。

淳于长不仅丢了马上就要到手的大司马,甚至连卫尉一职也没保住,心中的懊恼就可想而知了。但他仍不死心,以大量金银财宝贿赂另外一个舅舅红阳侯王立。可是,王立在汉成帝面前的说情非常不成功,皇帝看出了他们的私情,令有关部门立案审查。

王立怕事情败露而忍痛割爱,逼着与淳于长交接财物的儿子王融自杀,然而这样并不灵验,酷刑之下,淳于长对贿赂王立及戏弄许后等事一一供认。王立在白白死了一个儿子后,又被赶出京城回到封地。淳于长更惨,被定为大逆不道罪,枭首示众,妻子儿女发配边疆。在丑恶的宫廷权力角逐中,王莽终于排除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且还由此获得了“忠直”之名。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重病中的王根终于“荐莽自代”,王莽遂擢为大司马。

【析古评今】古往今来,耍阴谋起家的人,无非两种情况:一种人靠投机钻营博得别人的欢心,但升得快败得也快,往往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另一种人内存奸诈外示敦厚,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赢得别人的赞誉,终究达到其险恶的目的,这种人最可怕。

长期在统治阶级、高级贵族官吏圈子中生活历练的王莽,最清楚封建道德信条的表面意义和统治阶级中的各类人物在实际上对待它的态度。在表面上,在口头上,你必须信誓旦旦地恪守这些信条,否则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但在实际行动上,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你又可以巧妙地、有时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对这些信条加以亵渎。而且,你还可以以种种借口、数不清的理由,给这些亵渎封建道德的行动伪饰上封建道德的圣洁花环。用忠去文饰篡,用孝去文饰戾,用节去文饰背叛,用义去文饰出卖,用仁义道德去文饰男盗女娼。王莽最熟谙其中的奥秘,也最善于以伪饰的道德去达到最卑劣的政治目的。所以,淳于长败在王莽的脚下。

【醒世警言】所有打算骗人的人,他们表面上都要装出一付正直和善的样子。

虚伪矫情,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小人心智】小人大都是专门不择手段博取美名的无耻之徒,虽然有个别人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使丑行败露而身败名裂,但绝大多数却凭借其“美名”而飞黄腾达。

【事例】在声誉日隆的情况下,王莽更热衷于制造沽名钧誉的“激发之行”,即使这些活动有时暴露了他虚伪做作的本色,他也处之泰然,毫无愧色。王莽的兄长王永早死,遗下一个儿子王光。王莽对这个侄儿十分尽心,视同己出。他为王光选拜一位儒学博士作老师,登门求学。他还经常去拜望这位博士先生。每次去时,他必然郑重其事地沐浴,然后穿戴齐备,乘车前往,随带羊、酒等大量的礼物,对老师慰劳有加,同时,惠及所有同学。正因为如此,所以,每逢王莽来拜望博士时,总引得学生们前来围观,使长老们赞叹不已,由此,使学生和家长们对王莽产生由衷的敬畏和感激。

王光的年龄小于王莽的长子王宇,王莽故意让二人同时娶妇,并摆下盛宴招待四方宾朋。这一天,王莽的府第张灯结彩,鼓乐悠扬,宾客盈门,热闹非常。王莽陪同一班最尊重的客人饮宴。在觥筹交错,欢声笑语的筵席上,有侍者几次悄悄告诉王莽,他的母亲服药的时候到了,王莽于是数次离开宴席到后堂探视,服侍母亲用药。宾客们目睹这一情景,都对王莽啧啧称赞。借着这些宾客之口,王莽大孝的美名便不胫而走,四处传扬了。

在此前后,王莽曾偷偷地买过一个漂亮的侍婢。这在当时达官贵人的圈子里,本来是平常而又平常的小事,放在一般人身上,绝不会引起什么风波。但是,由于王莽一贯以正人君子自居,世人也对他刮目相看。所以,他那一群终日声色犬马的兄弟们便对其窃窃私议起来,讥讽他是一个伪君子。王莽了解这一情况后,当机立断,煞有介事地对他的兄弟们说:我听说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有人说这个女子宜于生儿子,我是特地为朱将军而买的。说罢,立即命人将这个侍婢盛装乘车送到朱子元家里。

朱子元,名博,时任后将军,王莽为什么倾心与之结交呢?原来朱博是一位政绩卓异的官吏,在朝野颇有盛名。他与王凤、王立等王氏外戚集团的重要人物相友善,其升迁更与相继辅政的王凤等权势人物息息相关,所以,朱博自然也就成王莽倾心结交的对象。因为与这等人物结交,不仅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且可以通过他进一步密切同诸位叔父的关系。

由于与朱博结交甚早,王莽对朱博的经历、品性以及家事了如指掌,他知道朱博人到中年,还只有一个女儿。所以,当面对兄弟辈的攻讦时,他灵机一动,就把这位侍婢送到朱博的家里。这一招果然很有效,王莽诸兄弟们的窃窃私议不仅嘎然而止,而且又使王莽关心朋友胜过自己的美名传遍遐迩。王莽的匿情求名,不但把自己的丑事轻巧遮过,还留下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好印象。由此可以看出,王莽矫情虚饰,沽名钓誉的手段,多么用心良苦!

【析古评今】在封建社会,“礼”是靠舆论来监督的,因而,名对于一个官员来得非常重要。作为好名的封建士大夫,一般总喜欢给自己脸上贴着爱民如子的标签,以便扬名万世,但是又抵不住金钱美女的刺激,也抵不住更大官位的诱惑。在这种矛盾的情况下,于是表面上装得异常的清高,装得异常的忧国忧民,装得异常的廉洁奉公,口里呼喊着漂亮的口号,但是内心却在卑鄙的盘算着个人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

王莽是一个始终戴着假面具生活的人,他熟谙封建社会中名、利、权三者之间的利害关系。所以,他在即位做皇帝以前的相当一段时间内,千方百计地去追逐那些封建道德所肯定的忠孝节义的虚名,而有意识地放弃一些小权小利,王莽这样做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使他贏得了超过王氏宗族中任何人的声望,从而为以后他代其诸父辅政并走向权力的极峰创造了条件。

【醒世警言】如果一个人总是刻意藏起本来面目,做事遮遮掩掩,矫揉造作,就可能是心怀不轨之辈。

假仁假义博美名

【小人心智】“千金未必换来名,名声似可换万物。”深知其中个味的小人为博取美名做着超乎寻常的努力。

【事例】天有不测风云。王莽荣升大司马主持朝政,刚过了一年,上下左右的权力网还没有建立完善,汉成帝就死了。新上任的哀帝为了扶植自己的势力,没两年便把王莽赶回了南阳郡新野县的封地。

回到封地的王莽坚信,只要姑姑王政君还在,王氏家族一定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为了促使这一天早日到来,他更加假仁假义起来,企图博取更多的美名,为以后的上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给自己规定的任务是:一方面抓住一切机会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另一方面与各级官吏、儒生建立广泛的联系。同时,他为了麻痹哀帝及其臣子,又装出对当前朝政不感兴趣的样子,绝对不谈敏感的政治问题,这样他们就会把王莽看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丧失警惕,而自己的生活环境也会相对宽松。王莽的努力果然没有白费,他再也没受到哀帝及其群臣的责难,在一定程度上哀帝将其视为无害之人。

南阳太守也认定王莽还会东山再起,特地派当时最有名望的大学者孔休管理王莽的封地。王莽对孔休也是恭敬无比,竟然以一把镶有宝玉的剑相赠,孔休见状诚惶诚恐,坚决不收。王莽解释说:“我见您脸上有块伤疤,听说宝玉能够消除疤痕,所以想把剑柄送您。”孔休还是推辞,王莽想了一想,问:“您是嫌它太贵重了吗?我是敬重您学识渊博,还有什么能比品行学问更珍贵呢?”说完,用木棒把剑柄打碎,亲自包好送给孔休。王莽礼贤下士之名也由此传开了。

更有甚者,王莽为了名声,不惜牺牲儿子:王莽的二儿子王获,因故杀死了一个家奴,这在当时的达官贵族中本是件区区小事,可王莽竟然严厉谴责儿子,说杀人者偿命,命令儿子自杀,以一命抵一命,一桩小事变成了引起轰动的大事。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对王莽处理这件事的方式大为赞赏,普通百姓特别是奴婢也因此对他充满景仰与敬佩之情。牺牲一个儿子而赢来难以估量的社会影响对王莽来说当然是值得的。

通过与孔休的结交和对儿子杀奴的处理,王莽终于为自己赢得了忠于朋友、爱惜奴婢的声名。离开大司马的官位,他的威望不但没有受损,反而在官民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从公卿大臣到王公贵族,从平民百姓到官婢家奴,举国对王莽赞誉不止,同时为其被撤职而抱不平者举不胜举。恰巧,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发生日食,这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拥护王莽的人却借机大做文章,说这是上天对皇帝不用贤臣的警告,所谓的贤臣,自然就是王莽。可哀帝好不容易才赶走的人,又怎愿重新起用呢?

无奈之下,哀帝只好以侍奉姑母太皇太后的名义,让王莽回京城长安居住,但仍不恢复官职。然而,既然回到了长安,就是靠近了权力中心,以王莽的阴谋家手腕,终究有机会重新投入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的。

【析古评今】小人就是一条“变色龙”,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自己皮肤的颜色,使自己消融于周围的背景之中,使人难以辨别。小人之所以要伪装自己,是因为其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些目的是不能拿到太阳下或者广场上公开展览的,一旦为人所知,势必是千夫所指,难以遂行。所以,在小人不道德的内心外面总要披上一层道德的面纱,在他们不正当的目的之上总有一个正当的借口。

王莽沽名钓誉,把自己打造成一副忠臣君子的模样,绝非是修养所致,而是为了借以捞取政治资本,获取权力。王莽的超人之处就在于,他能够假戏真做,能够为了达到目的而吃苦受累,所以得以掩天下人之耳目,美名远扬。许多史家称,若非是发生了后来的篡位之事,王莽定能青史留名,成为可彰可表的为人楷模、为官典范。但是,小人毕竟是小人,其野心实现之日,也就是其真面目昭然于天下之时。

在塑造忠臣与君子的正面形象方面,王莽可谓是一位杰出的、天才的“表演艺术家”,对于这种表演的本质,有人曾一语点破,曰:王莽,谦恭未篡时。所以,对于“道德”小人,我们是最应提防的,因为他们最具迷惑性,因而也就最具危险性。

【醒世警言】惟君子靠实绩,自然而然不求名而名至;小人做虚功,挖空心思欺世人而自欺。

挟私报怨,滴水不漏争朝权

【小人心智】当某些人妨害了小人谋取利益时,他会毫无顾忌地打击别人、伤害别人,通过对别人肉体或精神上的虐待来发泄自己压抑的仇恨,并且面对受迫害者时不会产生怜悯之情,而只会获得报复得逞后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事例】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崩驾,年仅25岁,就这样结束了自己荒废而短暂的一生。他没有留下子嗣,傅、丁两太后又在此前先后死去,年迈但硕健的元后王政君于是只好担起收拾残局的责任。她在得知哀帝病逝的当天就驾临未央宫,收取皇帝玺绶。接着召见大司马董贤,问他哀帝葬礼事宜。董贤虽对哀帝忠心耿耿,怎奈不习事务,面对太后的问话一时对答不出。

由于王莽曾操办过先帝的葬礼,王太后便命王莽入宫帮助董贤治理丧事,同时,又命令尚书将发兵符节、百官奏事以及中黄门、期门等卫兵统帅权统统交给王莽,这样王莽就拥有了汉皇朝的执政全权。这可以说是王莽一个捞取政治资本的大好机会。

王莽奉命,心中暗想哀帝在位时,只知宠爱董贤一人,把我一直冷落到现在。如今哀帝死了,我才总算有了出头之日。这次去要是不查办董贤,我这口气怎么出得了呢?于是一到朝廷,便立刻假传太后旨意,命尚书奏劾董贤,说哀帝得病时他没有亲自侍奉哀帝吃药,从此禁止他出入宫殿司马门。董贤听说这件事后,吓得手足无措,连忙脱下朝冠,光着双脚,去宫里向王莽谢罪。王莽看到董贤来了,便派人在殿下传太后懿旨,说董贤为大司马众人不服,应该当即收回大司马印绶,使他罢官归第。

董贤听了懿旨后,不敢迟延,立即把印绶交上去,然后回家去了。心里想,哀帝死了才几天,别人就这样侮辱自己。回想从前得宠时,何等尊荣,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又自悔道:“我当时不该恃宠专权,使朝臣的地位都在我之下,这样才引来别人的妒忌,现在王莽这样对我,分明是想报复旧怨,估计以后他也不会给我活路,我还不如早寻短见,省得受辱。”打定主意后,便与妻子一起自杀了。

董贤死了后,家中亲属怕惹来祸事也不敢公开发丧,连忙收殓了董贤,趁着夜深人静,悄悄把棺材抬出去埋了。不料王莽知道这件事后,心中怀疑董贤畏罪装死,于是命令有司奏请把董贤的棺材抬到狱中开验。有司按照他所说的进奏,王莽便假惺惺地批准。派人掘开董贤坟墓,把棺材抬到狱中,拖出尸首,将其脱得精光,验后也不把尸体重新放进棺材中,就将裸体之尸,胡乱埋在狱中一个地方。

将董贤开棺验尸后,王莽心里感到很痛快。然而这时却忽报有人把狱中董贤的尸骸收去安葬。王莽听了非常生气,命人查究这件事。不久查得是一个姓朱名诩的吏人收葬了董贤。王莽查明以后,本想立即重办朱诩,因没有罪名加在他头上,于是另外寻出一案,把朱诩抓来立即杀了。

王莽逼死董贤后,他又想还没治董贤家属的罪,这样未免太便宜了董贤一家,于是奏请太后批准,将董贤一家男女都发配到合浦(今广东合浦县)居住,并命令县官没收他的家财。

【析古评今】小人记仇,报复心极强,而且深深埋藏在心底,甚至深入骨髓,须臾不忘,等到机会已到,立刻跳出来,睚眦必报。王莽逼死哀帝的宠臣董贤夫妇,并不是因为董贤触犯了国家大法,而是因为董贤占据了那个本来属于他的大司马大将军的位子。

对此类耿耿于怀的小人,如果你实在没办法必须与他共事,必须记住:“待小人要宽,防小人要严。”少说多听,不轻易许诺,不轻易褒贬他人,没有事不要与小人交往,对小人的要求,不能办的一定婉言谢绝,千万不要留下似是而非的话头。对小人要礼而敬之,敬而远之,不去招惹他,更不要与小人开玩笑。须知,小人会翻脸不认人,恼了会把开玩笑的话当成真的,让你吃不了兜着走。

【醒世警言】凡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中国]朱柏庐

借用谶语收人心

【小人心智】制造舆论在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许多运用非正常手段夺取权位的人都看出了这种舆论的力量,便纷纷起而效尤。

【事例】哀帝死后的第三天,王莽便被宣布为大司马、领尚书事。此后,王莽与王太后商议,迎立中山王箕子即位,是为汉平帝。

当时平帝只有9岁,由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听政。王莽位居首辅,一切政令,都出自王莽。因为太皇太后王氏已被王莽哄得团团转:王莽将皇太后赵氏贬为孝成皇后,令皇后傅氏徙居桂宫。又追贬傅太后为定陶共王母,贬丁太后为丁姬,接着再废傅太后、赵皇后为庶人,二人后皆自杀。丁、傅两家亲属都被免去官职,流放蛮荒之地。这些做法使得王太后是满心欢喜,以为王莽替她出了口恶气,其实这是王莽在为自己以后进一步夺取政权扫清道路。

二次上台执政的王莽,较第一次执政时权力更大,更为巩固。朝廷百官,几乎没有人敢说半个不字。不过,王莽倒也明智,他知道自己多半是靠了太皇太后王氏的信任才得以独揽大权的,人心其实并未收拢。于是王莽想出一个办法,他秘密派人前往益州,告诉地方长官,让他买通塞外蛮夷,假称越裳氏,献入白色雉鸡。原来,周朝成王的时候,越裳氏也曾来中原献白雉,王莽是想把自己比成辅佐幼主的周公,才买通塞外蛮夷来汉献雉。

平帝元始元年正月,塞外果有蛮人入朝,说是由于仰羡汉朝德仪,特来入献白雉一只。王莽一听,非常高兴,立即禀告了王太后,把这只白雉送到了宗庙里。这个做法赢得了群臣们衷心的欢呼,许多人面谏王太后称赞王莽的业绩,并说王莽的业绩赢来了像周成王获得白雉一样的、时隔千年却符命相同的祥瑞。并向王太后进谏前任大司马霍光有安定国家的功劳,因此应给他增加三万户封邑,荣誉和萧相国并列。而太后委任的大司马王莽决策拥立新皇帝,从而安定了国家,王莽也应当效仿霍光的前例受封。

王太后的头脑还是比较清醒的,她询问三公九卿:是因为王莽沾了王亲的缘故而让他显得特殊呢?还是由于王莽立有大功应该突出他呢?大臣们便旁征博引,极力向王太后说明儒家理想的帝王制度,如果有功,臣子就应当在生前获得与功劳相称的封号,所以在世时周公的称号就是周朝的国号。王莽立有安定汉朝、安定国家的汗马功劳,应赐封他为安汉公,扩大他的封地,规定子孙可以继承,近的比照霍光成例,远的适用周公古制,这才是顺从天意的做法。

最后,在群臣的鼓动下,太皇太后即日下诏,王莽心中暗自欢喜,却故作姿态,一再上表辞谢,并要求加封迎立平帝有功的孔光等人。当他认为自己导演的“辞让戏”已经唱到了火候的时候,便安然接受了“安汉公”的封号。

【析古评今】不管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人民群众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任何人欲成大事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不管奸佞小人内心怎样敌视蔑视群众,他都不能无视和小视这种力量,因而,他们也就做着拉拢、争取、利用、操纵、迷惑、愚弄民众的工作,博得信任,以售其奸。他们内心丑恶,行为卑鄙龌龊见不得人,所以只能祭起谎言,粉饰自己。有的装神弄鬼,托天借地,为自己涂脂抹粉;有的捕风捉影,歪曲事实,或把芝麻说成西瓜,或者相反,有的干脆无中生有,信口雌黄……只要能达到目的,他们就可以采取一切手段。

这种人有时是很难分别的,但无论怎样,真的成不了假的,假的成不了真的,真实的面目最终会揭示在世人面前。

【醒世警言】徇理者为君子,徇欲者为小人;存诚者为君子,作伪者为小人。——[中国]刘熙载

排除异己,构筑权力网

【小人心智】俗话说:“有坐轿的还需有抬轿的。”小人一朝权在手,便打击报复那些阻碍自己做轿的人,同时将那些“臭味相投”的人揽到自己身边,构筑权力网。

【事例】构筑权力网的方式古今一致,无非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培植亲信,排斥异己。王莽的做法不过是更高明一些:打击敌对势力干净彻底,把先前觊觎大司马职位的前将军何武与后将军公孙禄罢免查办,哀帝外戚及董贤引进的同党悉数免官,并流放边疆,使他们失去了兴风作浪的可能。

即使自己的叔叔红阳侯王立也不放过,王莽一来敬畏他辈分高贵,二来担心他向太皇太后说些不利的闲话,所以授意别人上书:“王立以前勾结罪犯淳于长,后来又伪称官婢所生孩子为皇子,想扰乱汉朝皇室的血统,简直就是吕后一类的人物,请马上将之赶出京城”。

太后现今只有这么一个弟弟还活着了,况且事情又过去多年,当然不愿采纳。王莽马上就说:“现今皇室衰落人丁不旺,连续几代无继承人,太后代替幼小的平帝行施皇帝职权,即使事事公正严明,仍须担心天下人的非议,又怎能为了私人关系,不采纳大臣的正确意见,将有罪之弟强留京师呢?还是让他回到封地,等以后形势好转,再慢慢地想办法召他回城。”太后迫于王莽大公无私的谎言,只好让王立离京。

王莽有自己一套收罗亲信之法:其一是听话,事事处处以王莽的意愿为原则;其二是要有才能,办事精明干练;其三是要有美名,要得到大臣及百姓的信任;其四是要被太皇太后喜欢。按这些标准,王莽推举品德学问高深的孔光辅佐自己,并罗致了王舜、王邑、甄丰、甄邯、平晏、刘歆等人,形成一个利益一致的权力群体。至此,再也没有哪种势力可以动摇王莽牢固的根基了。经过这一番大张旗鼓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关键性的岗位上都换上了王莽的人,反对派的同僚们几乎被剪除净尽了。凡是想攀龙附凤猎取富贵的人无不以得到王莽的赏识和重用为荣。

二次登台秉政的王莽,其气势和威严已远远超过他第一次任大司马的境况,这时,偏偏出来一个不知好歹的彭宣,对王莽采取不合作的态度,给王莽那动人的胜利进行曲添上了不和谐的音符。原来彭宣是儒生出身的官员,在当时颇有些人望,与董贤和傅、丁外戚又没有多少瓜葛,因而王莽在整饰哀帝时的辅政班子时保留了他的官位,成为平帝朝与王莽、孔光并列的三公之一。

在王莽看来,彭宣对他应该感激涕零才对。可彭宣偏偏不买账,他看到王莽权势炙手可热,独断专行,自己虽名为三公,实际上只不过是个惟王莽马首是瞻的小伙计,遇事只能违心地随声附和,很难独立表述自己的意志,想到自己年事已高,犯不上再在王莽手下看颜色行事了,于是毅然提出辞呈。王莽恨彭宣不给自己留面子,就顺水推舟让元后批准了彭宣的请辞,但拒绝依惯例赐给他黄金、安车、驷马。彭宣只得冷冷清清地回到自己的封地。

【析古评今】小人得了势,那可了不得,六亲不认。在他的大脑里,别人对不住他的事有一本账,记得清清楚楚。谁与他打过交道、有过对不住他的事——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哪怕再小,可能你没有一点印象,他也会不择手段的报复。哪怕是他的恩师、救命恩人、至交的同事、战友。甚至连他的父母没有把他生养好,长的丑陋矮小等都会加以报复的。

现如今,当代“王莽”仍未绝迹。如有些人在个人目的未达到之前低声下气,向用得着的人“烧香拜佛”,一俟目的达到,马上暴露出其丑恶嘴脸,这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正如鲁迅所言“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他们只需要他人的服从,不习惯他人说一个“不”字,他们尤其想得到他人的尊重,只要谁表示出一点不尊重他的意见来,他就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于是,变着法子会给人“穿小鞋”,甚至会为一点“小事”而将对方整得透不过气来。有时对方已经缴械投降,还一个劲地穷追猛打,毫不手软,置人死地而后快。

【醒世警言】得势之时,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甚至借权来谋一己之私利,以便攫取更大的权势,更多的利益,却不知,这势如同“朝荣夕悴”,谋势者到头来只落得个身败名裂。

虚伪做作,一面谄谀一面夺权

【小人心智】小人不论在别人面前呈现出什么样的形象,都是他依据时势和别人的好恶作弄出来的。其实质都是为了实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遮掩面目的,具有不折不扣的虚伪性。

【事例】日子久了,王莽对上头还有一位太皇太后指手画脚觉得非常不耐烦,可又不能轻易动摇姑母的地位。因此,他更进一步不厌其烦地用歌功颂德的办法来讨元后的欢心。

每逢四时八节,他便安排车驾请老太后巡游郊野。元后数十年间深宫居住,见厌了青砖灰瓦、高墙重楼,一旦见到市井人烟、青山绿水,欢喜异常。又有王莽预先安排好的众多百姓的歌功颂德,满耳全是喜庆赞美之声,元后更是高兴。王莽又预备大量钱财布帛,任元后随意赏赐百姓,自然一阵又一阵召来前后左右的感恩戴德之声。太后身边的人也得到王莽大量贿赂,无不在元后面前夸赞王莽,元后对王莽更加信任。

王莽见时机已到,便以保护元后的健康为名,一步步地悄悄承袭元后的权力。他首先指示其爪牙,上书元后,说:“太后至尊之体,春秋又高,不宜过度操劳,一些小事就不必亲自过问了。”

元后自己也感到体力渐弱,王莽又是自己的亲侄子,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差错,就采纳了这一建议,于是下了一道诏书,把封爵之外的一切国家大事统统交王莽处理,说:“自今以后,除了册封侯爵外,其余事情均由王莽处理。地方官员可以直接向王莽汇报工作,考核及任免官员,一律由王莽管理。”

经此一道诏旨,王莽就把汉朝廷的一切军国大事的处置权,其中包括选官用人的大权一一拿到自己手里。王莽充分利用这一权力,进一步在朝廷和地方广泛地网罗爪牙,结党营私,而对那些不称意不服帖的官吏,则罗致罪名,悉加罢免。至此,一个以王莽为核心,辅以王氏宗族和依附的文臣武吏组成的当权集团,就牢牢地控制了汉皇朝的一切权力,并成牢固不摇之势,自此,人只知有王莽,不知有汉平帝。

后来,王莽又让元后再下一个诏书,说明现在皇帝幼弱,未能亲政,作为太皇太后只能出权宜之计,掌握国之大纲法纪,勤身极思,躬率百官万民,使国家臻于太平。这里,姑母与侄儿,一唱一和,元后的诏书,王莽的奏文,都不过是一幕虚伪的做作。

但是,王莽通过导演这幕丑剧,却取得了一箭双雕的硕果:元后“节俭爱民”的美名倾动朝野,讨元后欢心的目的达到了;王莽“忠孝”的美名再次倾动朝野,他沽名钓誉的目的也达到了。

王莽在演完了这幕闹剧之后,意犹未足,决定自己再来一场独角喜剧,内容是“每遇水旱,莽辄素食”。王莽的党徒立即将此事上奏元后,元后也自然下诏对王莽大加表彰和规劝:“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

王莽的这个行动似乎显示出他“勤政爱民”与百姓同甘共苦的赤诚,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虚伪的做作。这只要看他做皇帝后是如何荒淫无度,死到临头还守着60万斤黄金不放,也就足以说明他的“节俭”是怎么一回事了。

【析古评今】小人靠名人权贵得以荣耀门楣,也盘算着如何更加荣华富贵。对他们来说,钱、权是他们来这世上惟一的追求。为了这,他们可以戴上一切可伪装的面纱,撕破一切可撕破的道德法律,扯断一切可扯断的人类最基本的良知。

王莽不断地通过种种手段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力,他的所有思想和行动都离不开这一中心目的。在篡政的道路上,王莽每前进一步,都从他做太后的姑母那里敲出汉朝廷的一些最重要的权力,但无论哪一次,他都能把这些窃夺权力的行径说得冠冕堂皇,光明正大,既合古训又符今情,既承天之意又顺民之心,其动作,其声音,俨然是一个鞠躬尽瘁的汉室大忠臣。但是,所有这一切的故作姿态,都不过是为了掩饰他在背后悄悄进行的篡汉阴谋。

【醒世警言】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

——[印]泰戈尔

杀一儿以堵天下人之口

【小人心智】通过压抑自己的真实渴望,通过去做那些常人不愿做也不屑去做的事情,小人向世人塑造了另外一副面孔、另外一种形象,在这副讨主子欢心、博众人喝彩的面具的掩护下,小人们紧锣密鼓、无机不乘地实现着自己的野心和阴谋。

【事例】平帝本是汉成帝异母弟弟中山王的儿子,因为成帝、哀帝皆无后代,被太皇太后及王莽立为皇帝,当时年仅9岁。王莽吸取哀帝时被赶出京城的教训,为了避免傅昭仪、丁、姬两家势力兴起此种事情的再次发生,勒令平帝生母卫姬、舅舅卫宝、卫玄等人不得一同进京,只赏给爵位,不安排职务。扶风功曹申屠刚觉着此法未免过于不尽情理,就向太皇太后要求允许卫氏一家入京。王莽听后勃然大怒,当即将申屠刚撤职查办。

王莽的长子王宇也觉得父亲太过分了,担心平帝长大后怨恨王莽、危及王氏全家,因此背着父亲派人联络卫宝,叫卫宝请求入京。卫氏的请求又被王莽拒绝。王宇私下里与老师吴章、妻兄吕宽商量,吴章认为王莽刚愎自用、不可劝谏,但他迷信鬼神,可以假做怪异吓唬他,然后以上天意愿来劝解,也许能达到卫氏外戚进京的目的。大家商量好后,吕宽趁一个漆黑的夜晚,弄一些鲜血洒在王莽家门上,不料一不小心弄出了响声,被守门人发现。王莽得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处置起来毫不留情,立刻将王宇和吕宽送入死牢。随后,王宇的妻子吕焉、老师吴章,也都被抓了进来。

第二天,就有人送了王莽的一封书信给王宇,令他立即自杀。早几年,王莽杀子王获以求名,毕竟王获确实犯了罪,而且当时王莽的处境不好,有可能因王获杀奴之事受到别人的攻讦。但他现在为什么又要逼死王宇?毕竟并没有发生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且王宇是他的长子!王宇怎么也想不通,但他知道父亲的命令是不可违抗的,无可奈何,喝下毒酒,一命归天。王宇妻子正怀有身孕,也未能免罪,在狱中生下孩子后就被杀死。吴章被送到长安市中,肢解而死。惟有吕宽系死于狱中。

而后,王莽奏告太后,说王宇受吕宽诱惑,交接平帝外家,妄发议论,蛊惑人心,已被杀死。太后按照大臣的意思下诏,夸赞王莽不以父子之情损害国家之事,勉励他继续为国家除害。既然王莽连儿子都杀了,当然他是无私的了;因为他是无私的,所以他可以放手地干;因为他连儿子都杀了,当然有理由杀别人。

王莽借此逻辑,把一切与自己有矛盾的,甚至一些虽无矛盾但不服从自己的人,统统诬蔑为吕宽的同党,大开杀戒,连汉元帝的妹妹敬武公主、汉室宗族梁王刘立、王莽叔父红阳侯王立、堂兄弟平阿侯王仁,都被迫自裁。二千石以上级别的官员如前司隶校尉鲍宣、护羌校尉辛通、函谷都尉辛遵、水衡都尉辛茂、南阳郡太守辛伯等人,都被下狱致死,牵连被杀的人不下几百。至于平帝母亲卫姬一家,多数被杀,少数被流放,只留下卫姬孤单一人呆在中山国。

总之,凡是对王莽擅权表示过不满,或对王莽进一步篡政可能不利的人,都被网罗一空。王莽杀一儿以堵天下人之口,制造了一场大冤案,从而扫清了障碍。王莽与平帝争斗的第一回合,付出了长子及儿媳等亲属的代价,但也清除了所有的异己分子,算是取得了初步胜利。

【析古评今】西谚有云:人是什么?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人一旦失去人性,就胜过了任何野兽,甚至堕落成连野兽都不如。“虎毒不食子”,再凶狠的动物也不会攻击自己的同类,更何况是自己的孩子。

奸佞小人为了争夺权力,他们会采取各种残酷野蛮的手法如斩手剁脚、剖腹剜心,活活将人打死饿死,无所不用其极。不管是政敌情敌、恩人救星、父母兄弟儿女、同僚同伙,只要妨碍他们,都毫不手软将其斩草除根一网打尽,可谓是丧心病狂灭绝人性。

其实仔细想一下,违背常情之事,背后必有违背常情之心,连自己的儿子都敢杀,那么,还有谁他不敢杀呢?大权在手的王莽不惜杀一儿以堵天下人之口,并把自己残忍本性隐藏在披着羊皮的外衣下,可谓是狡猾之极。得逞的小人无所顾忌地逞其私欲,对异己妄加杀戮,这就是纵容邪恶的沉重代价,也是阴谋家成功之后的必然后果。

【醒世警言】人们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诚的行动,掩饰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欲擒故纵的“嫁女术”

【小人心智】小人明白,他们面对的对象毕竟是人世间的芸芸众生,光有天意还不够,所以他们还要制造出自己得到臣下、百姓拥护的假象。这样,上从天意,下顺民情,他们的权力便是合理合法又合情了。

【事例】平帝12岁时,王莽为平帝择婚。他下令选择世家良女造册呈入。主管官员揣摩王莽的用意,多选豪门士族之女,尤其是王氏女子,几乎占了一半,连王莽的女儿也在内。王莽很怕他们对自己的女儿构成威胁,于是他虚情假意地对太后说:“我自身既没有什么贤德,女儿也是才貌平常,就别让她和这些姑娘一块备选了。”不料王太后没有猜透王莽的真实用意,还以为他一心为国,并未偏私,十分感动,就下诏将王氏女子一概除名。结果,就连王莽的女儿也被取消了选后的资格。

王莽骑虎难下,他不便反对,只好唆使其心腹向元后上书,要求立王莽的女儿为皇后。于是,有趣的事发生了:一天之中,众多的平民百姓以及一般官吏,聚集到皇宫外面,向朝廷上书请愿,为王莽鸣不平;一些地位尊贵的公卿大臣直接到皇宫大殿之上,面见太后说:“安汉公有这么卓越的丰功伟绩,如今要选立皇后,为什么独独不许他的女儿入选?这让天下百姓依靠何人?我们坚诀请求安汉公的女儿为天下百姓之母!”

这时,王莽又假惺惺地派人去制止这些上书的人及公卿大臣们,可上书的人未见减少,反倒越来越多。在王莽及其心腹制造的雪片般上书浪潮的冲击之下,元后总算明白了王莽的用意。血浓于水,她自然完全同意立自己娘家的女儿为皇后。

看到事情已经成功,善于作假的王莽感到还须借此机会向百姓显示自己谋国的至诚和大公,以达到锦上添花之效。于是上言元后同时多采外姓少女充后宫,以作为自己女儿的陪衬。王莽的心腹们都明白他的用意,因而一起向元后上书表示反对。理由是多采众女就容易扰乱正统,喧宾夺主。

这样一来,与王莽女儿竞争选后的所有女子都被排斥在外了。至此,王莽女儿成为平帝皇后已经铁板钉钉了。但王莽还是装模作样地要求朝廷依礼仪派官员对她女儿的品德和容貌进行实际“考察”。而那些考察回来的官员无一不说王莽的女儿长期受着良好道德教育的熏陶,又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对于延续帝王的世系,奉承祭礼的大事是最适宜不过了。

这么折腾一番以后,王莽才以服从民情的姿态将女儿送进宫来。

女儿当了皇后,朝廷又赏赐王莽黄金二万两,钱二万万,王莽辞让不受。于是又有公卿大臣、黎民百姓8000余人上书朝廷,不只请求赏赐金钱,还要求将新野一带两个县的大片良田都赏给他。王莽还是辞让不受,这一来,竟然引起了天下人的“共愤”,全国各地纷纷上书请愿的人数竟高达48万多人。

【析古评今】王莽表面上装出非常原则,一副正人君子的面孔,暗地里他想干什么,只要稍露口风,他的党羽便秉承旨意上奏朝廷,准奏后,王莽又磕头作揖,鼻涕一把泪一把地一再推辞,用欺上瞒下的手段,迷惑太后,骗取民众的信任。

为了使他接受封赏,竟会有48万多人为他上书请愿,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汉平帝时代,灾荒连年,民不聊生,辗转流离,葬身沟壑,当时全国的人口也不过4000多万,为他上书的人数超过了全国总人口的百分之一。试想以今日社会人口众多,组织严密,文明发达,要想动员数十万人上书写信为一个人歌功颂德,谈何容易,更何况古代社会,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书写落后,怎么会到了如此规模呢?这分明是谎报民情,强奸民意的把戏。

【醒世警言】无论您把卑下的情操捧到多么崇高的程度,罪恶终究是罪恶,劣迹终究是可耻、卑鄙、不光彩的劣迹。——[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旷古未有的“造官取名”

【小人心智】小人要做坏事,首先就要得到权势者的支持。因此,窃取恰当的职位,获得权力,是小人得以干坏事的前提。

【事例】王莽觉得“安汉公”已经做得太久,还想玩点新花样。他一直想设立一个位居三公之上的官职并由自己担任,经过自己思考及一班心腹的长期商讨后,宰衡这一官职应运而生。在商周历史上,周公称太宰,伊尹称阿衡,二者各取一字,就成了宰衡,衡的意思是公正,宰的意思是主宰。两者加在一起就是公正的主宰。这个官职是王莽及其心腹设立的,在中国以前的历史上从来没有。王莽取此官名并自任之,无疑是在向他人宣布自己已成了大汉帝国的主宰。由此也暴露了他篡汉的野心。

在王莽及其党羽们的鼓动下,几天之内,就有官吏和百姓8000多人上书朝廷,异口同声地要求给王莽“上公”的封赏。在群臣的要求下,王太后便颁布诏令,命令主管官吏归还从前加封给王莽的黄邮聚和新野县以及两县的田亩,并给王莽加封“宰衡”的称号,位列三公之上。并做出如下规定:王莽随从俸禄六百石。向王莽报告工作时三公要谦称“冒昧说话”。满朝文武官员不准和王莽同名同姓。外出时王莽可带羽林骑士三十人,随从期门亲兵二十人,前后各十辆大车。赐封王莽母亲为“功显君”,封赏二千户,佩带鲜红纽带的黄金印章。赐封王莽的儿子王临封赏都侯,王安封褒新侯。增加三千七百万皇后彩礼,合成一万万,以表明礼仪的隆重。

四月甲子,在专门举行皇帝登基、丧事、朝会大典等隆重礼仪的未央宫前殿,王太后亲自为王莽加封了爵位和称号。依据周公受封的先例,王莽和他的两个儿子分前后下拜。但是王莽当场磕头谢绝,仪式过后又向王太后奏请,表示只接受对母亲的封赏,而退还自己的爵位称号和王安、王临的印章以及封邑民户。是只重义不要利还是只顾“母亲”而不顾“子荫”,反正那些为王莽喊加封的人对此感到非常不解。于是王太后将此事交给太师孔光等商讨,这些人都说这些赏赐并不足以表率王莽的功劳,而推辞谦让是安汉公的一贯做法,最终可以不听他的推辞。

当王莽觉得自己的辞让戏又唱到火候时,便安然接受了“宰衡”称号,但他又只是从一亿聘金中取出一千万,送到太后所居的长乐宫,让那些侍候太后的太监们用来供养太后。

紧接着,又有900多名官员联名上书,依据《周官》、《礼记》等儒家经典,提议给王莽加九锡——九种特殊的仪仗,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后代权臣准备以“禅让”形式改朝换代之前,都要经过加九锡这道手续,就是从王莽那里学来的。

【析古评今】没有神话可以制造神话,没有理论可以制造理论,没有证据可以制造证据。为了攫取和巩固自己的权力,为了有效地驾驭臣下、统治百姓,身居高位的统治者们是什么骗局都可以制造出来的,这是中国封建统治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愚民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莽从他渴求“宰衡”的封号那天起,便抱定了颠覆汉皇朝的终极目的。他要的是“宰衡”的形式,追求的是篡汉的内容。

尽管形式和内容是如此的矛盾,现象与本质是这样地背离,王莽还是孜孜于名号的追求。因为深谙封建社会政治学的王莽明白,他只有有了“宰衡”的名号,才更能够得心应手地进行篡汉的系列活动。“宰衡”的名号赋予他许多权力,可以堂而皇之地将非法手段变成合法行动。所以,尽管王莽骨子里怀着急不可耐地篡汉的热望,但表面上却千方百计地追求“宰衡”的荣誉。

【醒世警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开棺戮尸,眦睚之怨必报

【小人心智】小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国家的兴亡、百姓的死活是不在他的考虑之内的,他考虑的就是如何搞倒那些与自己不睦的人,而且其报复的程度远远大于别人损害他的程度。

【事例】王莽虽然表面上故作谦恭,仿佛有包天容地之量,实际上却残忍无比,睚眦必报。他对哀帝即位之初傅、丁两家外戚给予自己的挫折一直耿耿于怀,总想找机会给以报复。

可是,当哀帝死去,他第二次出山执政的时候,傅、丁两后已经死去。王莽尽管对两后的亲属施以罢官流放的惩罚,但总因对两后无以报复而引为憾事。事过五六年,他仍然因为出不了这口气感觉呼吸不畅。加九锡之后,他向元后上书,说傅、丁荫后在名分上不过是藩妾,可她们的陵墓竟比元帝之陵还要高大,并且,她们又都是穿着皇太后和皇后的衣饰埋葬的,这是一种不能容忍的僭越行为。王莽建议发掘她们的陵墓,取出尸体,剥取玺绶,归定陶重新安葬。元后觉得这样做似乎太绝情了,就说反正事情已经过去,纵然她们做得不对,人也死了,没有必要再去开棺戮尸了。但王莽坚决不依,根据正藩之理同元后力争。结果自然是元后依从王莽而不是王莽俯就元后。

此事一传出,那些王莽的党羽们个个都想在死尸上表现一下自己对王莽的忠诚。不少人捐纳金钱和布匹做经费,并派遣子弟、诸生,甚至四夷之人十余万,携带工具,浩浩荡荡地向傅后和丁后的故冢进发。用了20多天的时间,终于将两座坟墓彻底铲平。王莽又指令在该坟地周围种上荆棘,以此发泄他对这两位女人的切齿之恨。与此同时,他还下令毁掉京师的共皇祠庙,并把当年提议建造共皇庙,为傅后、丁后之封大吹法螺的冷褒、段优两人定罪流放台浦。

王莽这一连串的举措,把时任太师、大司徒的马宫吓得魂飞魄散,原来当年在哀帝议决傅太后谥为孝元傅皇后的时候,正做光禄勋的马宫是附议者之一。哀帝死后,王莽严惩哀帝亲近之臣时,马宫因与王莽关系较密切,没有受到惩罚。这时重新安葬傅、丁二后,马宫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于是赶快争取主动,上书自劾,向王莽表示痛悔之意。

由于马宫是一位儒生出身的朝官,在朝野还有些人望,更加他自认不忠,向王莽乞哀告怜,王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位年逾花甲的老头子已经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危险,也就乐得在他身上显示一下自己的宽宏大度,只是免去他的太师大司徒的官职,保留他的侯爵,让他到封地上悠游岁月了。

【析古评今】小人们是不会忘记所经历过的屈辱的,更不会忘记阻碍其遂愿的一笔笔新仇旧账,长期的压抑使其心理聚集了巨大的仇恨的力量,一且爆发,势必如洪水决堤,扑向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吞噬他们。所以,对于小人,越是在他们谦卑至极、屈膝逢迎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和掌权者们就越应该提高警惕、不为其表象所迷惑,因为在这种时候,危险正一步步地向你逼近。

王莽心地狭隘,睚眦之怨必报;他禀性残忍,用最酷烈的杀伐手段对付一切异己的势力和个人。他坚决主张将死去的傅后、丁姬开棺重葬,并不是因为她们的葬式是一种违礼的僭越,而是因为她们生前对王莽的权力造成了伤害。

与小人结仇怨极不值得。自古有话:“恶人自有恶人磨。”自然,小人也有小人去治他,但需要过程。世上的事就是奇怪,再厉害的东西也有东西去治他。就如卤水点豆腐,长虫吸蛤蟆,一物降一物。庄稼怕下霜,霜雪怕太阳。小人当然也有怕的人,否则,世道岂不乱套?

【醒世警言】切莫轻信过度谦虚的人,尤其对方摆出讽刺他自己的态度时,更不能骤然相信。因为,这种谦虚的背后,八成隐藏了强烈的虚荣心和功名心。——[瑞]希尔泰

凶狠歹毒,不顾亲情鸩杀平帝

【小人心智】对于小人来说,无论什么人和事,一旦成为扩大并巩固自己权位的绊脚石,他都会毫不留情地除掉他。

【事例】二次登台的王莽几乎拥有了皇帝的一切权力,作为臣子已经登峰造极。但他不但不知足,反而贪得无厌,欲无止境,越闹胆子越大。他害死了哀帝的西宫傅太后、爱妃丁姬,害死了平帝之母卫夫人,这还不算,还杀了不少忠臣。王莽认为自己权重,没人敢把他怎样。

然平帝年已14岁,渐渐懂事,对王莽的专横跋扈非常憎恨,每次见到王莽,都面露愠色,私下也说了许多怨言。那平帝虽然年幼,却明白杀他母亲的仇人是王莽,所以平帝时刻都有杀王莽之心。按理说,平帝应当等自己长大之后,慢慢地削弱王莽权柄,然后再治王莽的死罪。只是平帝年幼,不免有些小孩气,不知道忍辱负重,见了王莽,经常怒形于色,有时暗中骂王莽。

宫中的侍役多是王莽安插的耳目。王莽的走狗便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王莽。王莽得知后,心想:我当初曾禁绝过卫夫人,不准她进宫,而今又害死了她。现在平帝知道了,怨恨于我,将来他长大之后一定要杀我为他母亲报仇。不如趁他年幼,我先杀了他,以绝后患。

在这年的腊日,由大臣引导着,文武百官相随祭祀。王莽竟把毒药酒进奉平帝,平帝不知,将酒饮下。当时不觉难过,回到营中便身染重病。太医诊治出来,却不敢明言,只用些不关痛痒的药搪塞了事,那如何能成?

王莽听说平帝染病,心中暗喜,又怕机关泄露,遂想了一个办法加以掩饰。他作了一道策文,大意是说:平帝有病,他愿往泰山祷告,给皇上求寿。又命人做了一个装策的匮子(古时名为金縢),把泰山的祝文存在匮子之内,放在前殿。并特意谕示几个主要大臣:这事切不可说出去。大臣们哪敢误解他的意思?于是到处传扬,说王莽真是和周公一模一样,皇帝病重,他忧心如焚,特意向天帝祷告,恳请以身代死,这种忠心,真是少有!

果然,群臣都被他瞒过去了,因为金縢装策,是周公故事,周公为了武王有病,甘愿代死。今安汉公也是如此,真是周公重生。一些头脑清醒的人竟也把王莽当作忠臣,只不过说他过于揽权而已。又有人说王莽是皇亲国丈,跟平帝有翁婿之情,决无歹意。谁想到平帝一条性命竟断送在王莽手里!

由此,平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毒杀,死于非命的皇帝。

【析古评今】王莽是一个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者,除了自己,他不相信任何人;除了个人利益,他不考虑任何人的利益,或者说,别人的利益只能在维护他的利益,至少是不妨碍他的利益的前提下才能存在的。

对王莽这样一个沉溺于权位的人来说,一切活动都是为着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位。应该说,父子之间的感情恐怕是最亲密的了。然而,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名声,王莽竟然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把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送上断头台时,这样的父亲当然不会顾及女儿的利益了。两年前,为了把自己的女儿立为皇后,王莽策划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目的显然是为了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权势。两年后,他又基于同样的目的毒死自己的女婿。当女儿和自己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哪里还会顾得女儿的幸福,做出牺牲的只能是自己的女儿了。王莽令人发指的行为一再表明,装饰在以封建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伦关系之外的温情纱幕,一旦卷入现实卑劣的贪欲和权势的斗争中的话,就会被撕得粉碎!

【醒世警言】那种“只知自爱而不知爱人的人”,最终总是没有好结局的。虽然他们时时在谋算怎样为了自己而牺牲别人,而命运之神却常常使他们自己,最终也成为自己的牺牲品,纵使人再善于为自己打算,却毕竟不能捆缚住命运之神的翅膀呵。

——[英]培根

从孤儿寡妇手上窃夺权力

【小人心智】某些城府较深、作伪手段较为高明的小人,在得势之前一直努力的压抑着自己的欲望,韬光养晦,忍气吞声,看似淡泊名利,实则一点一滴、一丝一缕的把每一种野心都镂刻在心底,一旦时机到来,小人得志,就立刻像酝酿很久的岩浆突然爆发,流淌成欲望的火海。

【事例】由于汉平帝没有儿子,群臣想在宣帝曾孙五人中推立一人为太子,王莽嫌宣帝的曾孙辈都已成年,难以控制与合作,便以平辈之间不能作为后代为借口,从宣帝的玄孙中选立了年龄最小的刘婴为皇太子。当时刘婴仅两岁,号为孺子。

但是此后,要求王莽做皇帝的符命一发而不可收。不久以后,又有人上奏说,发现了一块上圆下方的白石,上有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八个大字。王莽派王舜将此事转告王太后。太后直到此时才恍然大悟,她又是愤怒,又是震惊。她最宠信的亲侄子,原来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卑劣的篡位者。太后作色说:“这纯是欺人的妄语,不宜施行!”可是很多大臣却让太后下诏,根据上天的符命,“为皇帝”就是“摄行皇帝之事”,王太后无奈,只好下诏封王莽为“摄皇帝”。

王莽要当皇帝的企图已经很明显,以刘氏宗室为主的反对势力开始发动反抗。首先发难的是安众侯刘祟,但只拉起了百余人的队伍进攻宛城,连城门也没有攻入就失败了。第二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通告各地。长安以西23个县的“盗贼”赵明等也起来造反。王莽十分恐惧,饭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在宗庙祷告,又模仿《大浩》写了一篇文章,说明自己摄位是临时的,将来一定要将皇位归还孺子。王莽调动大军镇压,攻灭翟义的部队。赵明等本来就乌合之众,次年初不到一个月就平息了。

待王莽扫清了这些障碍,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代理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有一批吹捧的人纷纷制造出许多迷信的东西来骗人。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夜里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第二天早晨辛当起来,见亭中果然有一口深百尺新井。巴郡也有石牛出现,上有红色的文字,大体都是上天命王莽为帝之类的话。王莽便改年为初始,以应天命。

在长安求学的梓潼人哀章是一个地痞无赖,他投合王莽,私下制了一个铜匣子,上刻传位王莽的谶言。哀章穿黄色衣冠,扮成一个方士,趁黄昏将铜匣子交给高祖庙里的守吏,然后装神弄鬼地匆匆离去。守庙官忙报知王莽,王莽打开铜匣子,上刻摄皇帝王莽,应为真天子,并署佐命大臣11人,其中当然少不了哀章的名字。

一直以推让出名的王莽这会儿不再推让了。王莽向太皇太后去讨汉朝皇帝的玉玺。王政君这才大吃一惊,不肯把玉玺交出来。后来被逼得没法子,只好气愤地把玉玺扔在地上。

次日王莽率群臣入太祖庙拜受金匮禅位,王莽正式即位称皇帝,改国号叫“新”,都城仍在长安,废孺子婴为定安公,从汉高祖称帝开始的西汉王朝,统治了二百多年,到这时候就结束了。

【析古评今】大凡小人,总有想执意得到的某些东西,如权力、金钱、美色等,其中皇位可以说是概莫大之,骗得皇位的同时就意味着将一国收入囊中。不过,俗话说“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小人们在历史上不过转瞬即逝,最终都死于非命。

王莽诈骗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采用大成本来造势,他指使他的党羽们,得心应手地使用着两面派的手法,有条不紊地进行篡汉立新的一系列活动。他无奇不有的政治魔术箱中,不断地飞出一个又一个的法宝,使臣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这攀登极峰的阶梯上,几乎每一步都是既有天意昭示,又有臣民的拥戴,王莽照例是再三谦辞,臣民照例是竭诚拥戴。面似辉煌的背后,遮盖着不可告人的阴谋,脸上灿烂的笑靥掩饰着内心的阴险。王莽就是这样娴熟地运用着阴一套、阳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技巧权术,玩弄元后和幼帝于股掌之上,为所欲为,把虚伪做作、两面三刀的品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致使白居易发出“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的感叹。

在当今社会,这种情况也并不少见,有些人利用媒体作秀为自己捞无形资本就属这种类型。倘若我们能够透彻了解历史上最大诈骗犯,将会对防范小人不无裨益。

【醒世警言】哪一种卑鄙邪恶的陈诉,不可以用娓娓动听的言词掩饰它的罪状?哪一桩罪大恶极的过失,不可以引经据典,文过饰非,证明它的确是上合天心?

掘井自陷,符命满天飞

【小人心智】小人为他人挖了个坑,却没想自己落进了其中,这也算是小人罪有应得吧。

【事例】王莽从孤儿寡妇手上窃夺权力,做了皇帝之后,又颁符命四十二篇,派五威将巡视全国进行欺骗宣传。这致使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都明白王莽及其党徒们所奉行的符命的奥秘。很多投机取巧想猎取富贵的人,那些无赖们,都竞相出来献符命。一株小草,一块石头,一只怪鸟,一头野兽,随便附会一通,只要围绕着给王莽歌功颂德这个主题,就是符命。王莽不但恭敬地接受,而且会奖赏这些献符命者。有一些正直之士厌恶这类骗术,便开玩笑讽刺王莽说:“怎么你就没有得到上天的赐书呢?”王莽的大爪牙陈崇对他说:“现在符命搞得这么滥,必然方便奸臣猎取名利,甚至会搞出反对我们的符命来。所以必须下令禁绝!”此奏正合王莽的心意。王莽心中明白,不加控制的符命泛滥,必然会带来意料不到的结果,必须加以整治。他下令让尚书大夫检查上奏的符命:凡非五威将所颁,一律严惩。这表明王莽要垄断符命的专利,即只有他的党徒按照他的意旨制造的符命,才是上天意志的表现,只有这些才会被承认。其他的,全部都是旁门左道,都会受到摈弃。这样,符命的泛滥似乎得到了整顿。然而,也产生了一个弊端:符命的垄断正表明了符命的欺骗。王莽自己毁掉了罩在符命上面的神圣光环,他的骗术就彻底暴露在广大人民面前了。

但是,王莽的禁令并未造成对符命的彻底垄断,他的了解内情的高层党徒们还是以符命为武器向他争权夺利。始建国二年十二月,甄丰、甄寻父子用符命分割王莽权力的案件发生了,数百名达官贵人因遭到牵连而死于非命。这是一次统治阶级的内讧,它表明,当年王莽对付汉朝皇帝和太后的那些两面三刀的欺诈手段,都被他的党徒们继承了下来,并以此来对付他了。经过这次内部臣子的离叛,王莽感到自己的统治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稳固,党徒们也不是自己想像的那么可靠,对自己那么忠贞。

王莽从此变得狐疑成性,一直提防臣子们的暗算。每次出宫,都先派卫兵反复搜索城中的一切,名曰“横搜”。公元十二年十二月,为了王莽的一次外出,卫兵如狼似虎般在京师“横搜”了五天,登基时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王莽,此时已经变得疑神疑鬼,一直处在惊悸不安中。

【析古评今】为了抬高身价,增加在帝位争夺战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在夺取帝位以后,来显示其政权的合法性和威慑力,王莽才苦心孤诣地编造了这么些神话。然而,这毕竟是统治者编造的谣言。造谣撒谎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可以害人,也难免害己。因为诚实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当人们传递信息相信某人时,是以其人格作保的。一旦证明是谎言,说者也就失去了人格,结果只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凭借伪善面目登上高位的王莽并没有想到“高处不胜寒”,他深深地感觉到自己的统治并没有过去自己想像的那样稳固,那么乐观,集团内部的矛盾愈演愈烈,不定何时便有了分崩离析的情况出现,因而整日处在惶恐不安中。

王莽此时的对手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正义力量,而且有同党同伙,甚至是和他们一样乃至更剧的邪恶势力,这些力量中的每一种每一个都足以置其于死地,防不胜防,难以逃脱,因而他们时刻处于高度危险之中,惶惶不可终日。这可以说是此类小人的悲哀。

【醒世警言】把破绽百出的骗局当作真实,显然荒谬得不近情理;可是一个人做了坏事,即使有天大的聪明,也会受人之愚。

敷衍饥民,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中

【小人心智】小人喜欢搞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他们弄虚作假,敷衍百姓,置百姓疾苦于不顾。

【事例】自然界的一切灾异或许可用以自欺欺人的办法加以伪饰,但是,许多急迫的社会问题却要求王莽拿出实实在在的办法来加以解决。为了敷衍饥寒交迫的灾民,王莽先是下了一道无须费一文钱的开放山林池沼的诏书:“惟民困乏,虽溥开诸仓以赈赡之,犹恐未足。其且开天下山泽之防,诸能采取山泽之物而顺月气者,其恣听之,勿令出税。”

本来,开山泽之禁,并非不可解决一些饥民的谋生之路,然而,王莽开山泽之防却是有条件的,这就是必须月令,即符合王莽规定的那些非常麻烦的时节禁令。接着又说:“如令豪吏猾民辜而攉之,小民费蒙,非子意也。”如此一来,开放山泽对于嗷嗷待哺的饥民来说,也不过是望梅止渴而已。

与此同时,王莽又想出了另一个更便宜的解决办法,实际上是王莽异想天开的一大发明,说是草木可以煮以为酪以供食用,下令在全国推行。他分遣大夫、谒者到全国各地,向劳动人民传授煮草木为酪的方法。

科学证明,草木中自然含有可供人食用的淀粉和蛋白质,然而,从中提取这些营养成分,在现代科技条件下也需要不菲的成本,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这种荒唐的行径当然只有失败。

由于连年灾荒,收成甚少,更加上赋敛繁,苛币制混乱,造成当时谷价飞涨,一斛粟米的价格达一斤黄金,无法抑制得住。王莽于是下令建了一个大谷仓,置卫士荷戟守卫,名曰“政始掖门”,大肆吹嘘说它能够制止像断线风筝一样上升的谷价,这当然是无济于事。谷价抑不住,灾荒在漫延,饥饿的流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关中地区。王莽虽然也煞有介事地派人救济,但是,主持此事的官员,大都是新朝特殊社会条件下陶冶出来的骗子,他们把象征性的一点点所谓赈济的粮米也全部贪污中饱,结果造成十之八九的流民都悲惨地饿死于田野或街头。

也就在此时,王莽命中黄门王业管理长安的交易市场。王业抓住这个机会,勾结富商大贾,贱买贵卖,大发横财,搞得怨声载道,沸反盈天。但王莽却认为他成绩卓著,赐予附城的爵位。有一天,当城中饥民的啼饥号寒之声透过层层宫墙传到王莽耳中时,王莽就问王业是怎么回事。王业说:这是流民的喊声。接着,他把市场上出卖的肉羹拿给王莽看,并添油加醋地说:流民每天都吃这种东西,但他们仍然不知足,还是哇哇乱叫。王莽竟然相信了王业编造的这些鬼话。

【析古评今】由于王莽所代表的恶势力是以压迫和剥削劳动人民为目的,他们必然要对劳动人民进行蒙骗;同时,因为他们在本阶级的各阶层之间,经常进行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明争暗斗,他们之间也需要进行欺诈。王莽作为代表豪族地主和富商大贾的外戚集团的头子,他把剥削阶级那种贪婪残暴、尔虞我诈的品性发挥到了极致,成为一个突出的典型。

作为当政者,你敬老百姓一尺,老百姓就敬你一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只有把答应过老百姓的事总是挂在心上,诚实守信不违诺,遇事不绕、不推、不躲,不搞“研究研究”敷衍百姓,就不会让百姓失望。如果只做官样文章,敷衍百姓,就会激化与百姓的矛盾,一旦矛盾激化、危机爆发,受损害的将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所以切记最好不要敷衍百姓。

【醒世警言】对臣民要尊重,只有尊重臣民,才会赢得臣民对自己的尊重。——[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儿子密谋杀掉父亲,孙子策划取代爷爷

【小人心智】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王莽深深懂得,即使对自己的亲骨肉也不能手软,否则,子孙就可能踏着自己的鲜血来承袭他的位子。

【事例】王莽的政权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捶击之下风雨飘摇,朝不保夕。其内部的危机更是不断加深,日甚一日。王莽对他的臣僚越来越不信任,臣僚对他的新皇朝也越来越丧失信心。因而,王莽的朝廷和家族内部斗争一天比一天加剧,儿子、孙子觊觎他的位子而谋划取而代之,臣子的离叛事件更是一天比一天增多,这种斗争削弱了王莽本身的力量,客观上对农民起义军的迅速发展是有利的。

王莽对他的臣子越是不信任,他的臣子也就越是背着他任意胡为。如由于王莽制定的官吏俸禄极其烦琐,而在事实上又决心不给他们俸禄,这样,各地的官员们便各自寻求生财之道,变着法儿地大肆剽掠敲剥劳动人民。不少郡尹、县宰家中很快地积累千金,成为大腹便便的新富豪了。

王莽看着眼红,为了夺取地方官搜刮来的大量财物,便以助边防的名义下令将所有官吏贪污财产的五分之四上缴国家,并要求考查官吏的贪赃枉法问题。一时间,属吏告其主子贪污,奴婢告主人犯禁,一片乱纷纷,“几以禁奸,奸愈甚”。贪污之风不仅没有禁绝,反而变本加厉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正在王莽为对付地方军政官员贪污而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祸起萧墙。王莽的孙子王宗以自己的父亲为榜样,起而反对他那正在皇帝位子上的祖父了。因为王莽是靠符命起家的,大概由于家学的缘故吧,他的儿子、孙子都学会了这一手。王莽的长子王宇是因为以符命反对王莽而在15年前的吕宽之狱中被王莽杀死的。15年后的天凤五年(公元18年),王宇的儿子王宗也步乃父的后尘,走上了这条道路。他画了自己穿着天子衣冠的全身相,又刻了有“维祉冠存己夏处南山藏薄冰”、“肃圣宝继”、“德封昌图”字样的三个印章。他所造符命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自己应该代替王莽做皇帝。

与此同时,王莽又发现,王宗的舅父吕宽的家属在充军到合浦(今广东广西交界处)以后,仍然与王宗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这明显是违反王莽禁令的。王莽发现以后,气愤异常,下令追查,王宗便自杀了。

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王莽对子孙们也不信任了。后来,王莽借口大风将殿堂吹坏,将太子王临废黜,赶出京城到外地做王。王莽原来和妻子的侍女原碧私通,王临侍奉母亲时也和原碧私通,后来王临给母亲写信,说自己不知道命丧何处,表示了对父亲的不满。信被王莽看到,王莽暂时没有采取行动。在妻子病死埋葬后,王莽便将原碧抓起来拷打讯问,原碧经不住拷打,将和王临私通的事都招认了,王莽为了遮家丑,残忍地将所有参与拷讯原碧的官员都暗地处死,将尸首埋在监狱中。然后,王莽派人给儿子王临送去了毒药,命他服毒自尽。王临不愿意喝毒药,最后引剑自杀。

【析古评今】父子、祖孙之间发生的这两起骨肉相残的案件,使王莽不寒而栗。自己的亲骨肉间尚如此,其他的臣僚如何信得过呢!一般的统治集团都不是铁板一块,它的内部往往为争权夺利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王莽的儿子和孙子既然都对他的地位提出挑战,他的臣子更可能策划反对他的阴谋。

为了巩固他的权力,王莽一次又一次地举起血淋淋的屠刀,连眼也不眨一下地砍向他的子孙、至爱亲朋以及他的忠臣义士还有那无数无辜的官员和百姓,在他身上,你看到的是屠夫的残忍,嗜血者的癫狂,哪里还有一点儿忠、孝、节、义的影子!

【醒世警言】任何时候都不可参与谋害自己亲人的行为。作恶者迟早会受到惩罚。——[尼日利亚]哈吉·阿布巴卡·伊芒

色厉内荏,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小人心智】小人是虎威鼠胆,表面上故作强大,其实内心非常羸弱。

【事例】公元23年(王莽地皇四年,淮阳王更始元年)二月,绿林军拥立刘玄为皇帝,建立了第一个与王莽对立的政权,控制了荆州、豫州的大部分地区。王莽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惊恐不安,并以外表的从容镇定影响他的臣僚,他不仅把须发染成黑色以显示自己的年轻,而且用巨金聘取杜陵史家的女儿为皇后以表现自己的富于春秋。

举行婚礼大典的这一天,王莽故意装出意气昂扬的样子,亲自在前殿迎候皇后,凡参与这次婚礼服务的128人都从王莽那里得到封爵:赐号和嫔美御,和人等3人,职位同于三公;9位嫔相,位同卿;27个美人位同大夫;81个御人位同元士。他们都佩带着各种各样的印绶,挂着弓矢,摆出威风凛凛的样子。皇后之父史谌被封为和平侯,任命为宁始将军,史谌的两个儿子也被任命为侍中。谁知正当鼓乐齐鸣,婚礼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天公不作美,来了一场“发屋拔木”的暴风雨,搞得王莽头昏脑涨,思绪沉沉。

不过,王莽的臣子们不少都是他的嫡传弟子,在玩弄骗术、颠倒黑白方面也都是训练有素的。风雨停息之后,他们立即呈上奏文向王莽祝福,把这场令人晦气的变异描绘成“河出图”、“洛出书”、“天降甘露”那样的吉征瑞兆。由此,王莽及其党徒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可见一斑。

此后,王莽深居宫中,天天与一个叫昭展的涿郡方士考验方术,无耻地纵欲作乐。他一会儿颁布大赦天下的诏令,显示他的宽宏大度;一会儿以“位上公,食邑万户,宝货五千”的赏格捉拿刘玄,向起义军施以威胁恫吓,挑拨离间。

这年三月,在绿林军兵围宛城,即将与王莽官军展开战略大决战的前夕。王莽为了再一次施展对起义军威吓欺诈的骗术,发布了以数十万大军大规模进剿起义军的诏令,并派出隗嚣等72人带着这个诏令,分赴全国各地去威胁利诱农民起义军。

但是,王莽的所有爪牙们几乎都明白,王莽这个杀气腾腾的诏令不过是他色厉内荏的表现,新室的气数已尽了。这批使者一出京师,无不庆幸自己脱离了这个危如累卵的死亡之地,纷纷自谋出路,谁也不想再回去了。其中隗嚣到陇西以后,很快就倒戈相向,毅然举起了反对王莽的旗帜,成为日后盘踞关陇地区的一个大割据者。这一规模较大的臣子离叛事件表明,王莽为代表的新皇朝,这时就像一只在惊涛骇浪中快要沉没的破船一样,以权力结合在一起的王莽的大小爪牙们,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弃船逃命,谁也顾不得守着破船等待灭顶之灾了。

六月,昆阳之战使王莽新朝受到最后的致命一击。各地的农民起义,风借火势,越烧越旺;地主阶级反莽的武装起义也接连不断,风起云涌。王莽控制的地盘,只剩下关中一隅。恶贯满盈的王莽,犹如一只囚在笼子里的野兽,辗转反侧,坐卧不宁,痛苦地等待着猎人的宰杀。

【析古评今】色厉内荏、虎威鼠胆是所有奸佞之徒的共同特征。他们在表面上的疯狂残忍、不可一世与心理上的虚弱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狼与鼠的双重特性成为他们性格特征的基本构成。但是,其心理上的虚弱并不能遏止他们的凶残,相反,为了驱走内心的恐惧,他们会以双倍的疯狂向他们的敌人以及猜测中的敌人进行猛烈的进攻。

王莽的新朝建立以后,一方面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愈演愈烈,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反抗的烈火愈烧愈旺。王莽只能逆流挣扎,同不可抗拒的命运之神搏斗。他在挣扎中留下的是一部荒唐的编年史。

【醒世警言】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绝对的自信,因此人们多多少少都有虚荣心。由于在社会生活中想胜于他人的优越欲,弱者常虚张声势,意欲使人看来强大。——[日]宫城音弥

狐性多疑,臣民离心离德

【小人心智】小人生性多疑,既想让人办事,又怕他人成气候,从而对任何人不信任,最终造成了臣民离心离德。

【事例】对于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王莽最初试图以招安的方式,兵不血刃地予以平定。他派使者前去招抚,结果,百姓不肯,纷纷说:“闩起门在家呆着还说不定因邻居有罪而被牵连,我们放下武器回家岂不是死路一条吗?”使者回京后如实汇报。

王莽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只好拿使者消火,把他撤职查办。到别处义军去的使者一见这个阵势,便学聪明了,信口雌黄地蒙骗王莽,说什么“起义军只是秋后的蚂蚱,蹦跳不了几天了”,“在您的圣威下,不废一兵一卒,他们也要完蛋……”。王莽喜欢听这些,因此重重奖赏各位使者。

实际招降成功的只有一例:大臣储夏去会稽郡长州县(今江苏吴县),劝说起义军领袖瓜田仪投降,取得了成功。可惜,瓜田仪的降书送到长安,人还没有动身,就患病死掉了。

王莽在这件事上,大造声势,诏令厚葬瓜田仪,赐给“瓜宁殇男”爵号,期望着别的义军也效法瓜田仪。然而,竟没有一家义军被他的这一招假仁假义所蒙骗。

招抚失灵,只好武装镇压。王莽在全国推行军事一体化措施,中央各大臣兼任前后左中右五大司马,地方上州级官吏兼大将军,郡级长官兼偏将军,县级长官兼校尉,把全国变成一座大兵营,加强对起义军的讨伐。但起义军依旧在战斗中壮大成长,队伍日益扩大,王莽的统治更加风雨飘摇。

其实地方官中也有有勇有谋的将才,如青州(今山东)的田况就是一位。田况在义军四起的时候,征发辖区内18岁以上的男子4万多组成一支大军,加紧操练严阵以待。结果当地农民因未有足够兵员而造反不成,外地义军亦畏惧不来,所以地方平安无事。田况自以为有功,没想到招来了王莽的训斥:“没有中央的命令而擅自组建军队,是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应该受到严厉惩治。鉴于目前形势,准你戴罪立功,暂且代理青州、徐州(今山东、江苏)地方长官。”

表面上责备,实际上提拔,也是王莽用人的一招手段。田况感激王莽任命的高官,为表忠心又献上了自己的治国方略:“针对起义军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的特点,宜予地方官更多的自主权,让他们依靠地方豪强,实行坚壁清野的堡垒战略,让起义军陷入在乡间抢不到东西、攻打城池又力量不足的困境,不失时机地采用剿灭与招抚并重的方式,不愁义军不被消灭。”

王莽历来狐性多疑,最惧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读了田况的建议后暗自思忖:田况果真有一套办法,但他也是个危险人物,必须严加控制。于是派使者调田况入京另行安排职务,但山东一带也随之被义军占领。如是,少有的几个头脑清醒、能力超常的人,都因遭受王莽的猜忌而免职,剩下的大臣要么专会拍马屁,要么装聋作哑,整个形势自然就江河日下而不可收拾了。怪不得有人发牢骚说:“把狗拴得紧紧的,又想让他抓到更多的野物,怎么可能呢!”

【析古评今】一般来说,猜疑心与人的私欲成正比例的,私欲越大,猜疑心也就越强烈,独裁者、野心家的私欲最大,因而疑心也就越重。此类人警惕性特别高,对任何人都采取不信任、怀疑、走着瞧的态度,而且总是朝“恶处”去考虑问题。

猜疑是人际关系的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爱情会因为猜疑变得隔阂,合作会因猜疑而不欢而散,事业因猜疑而分崩离析。

如果你的上司天性多疑,老是怀疑下属偷懒不干活。遇到这样的上司,最好的办法是定期给他一份报告,明白告诉他你今天都做了哪些工作,以打消疑虑,做到上司放心你安心。

【醒世警言】年老色衰的女人为了不让人们看到她脸上的皱纹,便大量地用脂粉、油膏,掌权者衰老时所使用的脂粉、油膏,则是专横、暴虐和恐怖,借以掩饰自己政权的老迈衰微……专横、暴虐和恐怖便是统治者用来遮盖他的软弱昏聩、老态龙钟的香粉……

——[埃及]穆斯塔法·阿明

哭天无效,坐以待毙

【小人心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眼睛毕竟是雪亮的,小人最终会落得应有的下场。

【事例】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王莽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此际,他只好乞灵于谶纬、符命、神灵,用以自欺欺人,做出了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

天凤四年,当农民起义规模还较小的时候,王莽曾命令工匠用钢铸造了一个象征北斗星的威斗。他相信威斗可以镇息农民起义,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一个司命执威斗相随,威斗随时转动方向,王莽的座位也随之转动,始终处于斗柄之上。

有人说,黄帝成仙是因为建有华盖,王莽就命人按传说的样子为自己造了顶九重华盖,华盖高8丈1尺,装在一辆四轮车上,用6匹马拉着,300名身着黄帽的力士簇拥车后。车上有人击鼓,驭手一边驾车,一边不断喊着:“登仙!登仙!”旁观者掩口而笑。

昆阳战后,在绿林军逼近长安之际,一筹莫展的王莽便在别人建议下,亲率群臣到京师南郊哭天。他仰天说道:“我是受皇天的旨命才做皇帝的。皇天既然授命于我,为什么不消灭这些乱臣贼子呢?如果我说的是假话,就请皇天下雷霆劈死我吧!”说罢就大哭起来,哭得差点断气。他伏在地上不停叩头,最后,又陈述自己的上千条功劳,祈求皇天垂怜开恩。

后来,王莽又动员城中的百姓跟他一齐大哭。一时间,长安街头日夜大哭。他特别设立粥棚,让他们吃饱了,有劲再哭。整个长安城哭得个天昏地暗。他在这些人中,挑选粗通文墨的年轻人为侍卫官,多达5000余人,让他们带兵到前线作战。又封了九名将军,都以虎为号,称为九虎。把他们的妻子搬进宫中,作为人质,让他们统率数万精兵去抵御郑晔、于匡的军队。

哭声并没能感动上天,王莽求救无门,坐以待毙。地皇四年十月初,农民军终于攻入城内。城中官吏及王莽的士兵、宫人纷纷奔逃。此时,王莽仍故作镇静,“绀袍服,带玺钹,持虞帝匕首”,按天文郎的报时,转动席位随威斗斗柄而坐,口中喃喃道:“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由于多日吃不下饭,未免“少气困矣”。

10月3日,农民军攻入宫中,王邑等扶王莽逃上渐台,想以渐台周围的池水阻止农民军。此刻,王莽“犹抱持符命、威斗”不放,农民军将渐台紧紧包围,与王莽卫队以弓箭激战。下午,王莽卫队箭矢用尽,农民军渡水强攻,登上渐台。

商人杜吴杀了王莽后还不知道他的身份,取下了他身上的绶带。校尉公宾就见了,忙问是从哪儿拿到的,得知尸体还在后,立即冲进室内砍下王莽的头,王莽的尸体立即被争夺的士兵肢解。不过这主要还是为了争功领赏,甚至有人割下他的舌头切碎分食,因为这些人觉得他的长舌一度欺骗了天下。

王莽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虚伪奸诈的一生,他用篡夺手段所建立起来的新朝也随之寿终正寝,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之一。

【析古评今】新朝被推翻,王莽也落得身首异处,连舌头也被人分而食之。由于所有真相终于暴露于世,所以,王莽非但没留住当朝臣时骗得的美名,反而千古以来,落下了“大奸”的恶号。他彻底地身败名裂了。中国历史的耻辱柱上永远有他的存在。他的惨败所带来的不幸,不仅是自己身首异处,而且还有他篡位窃国的罪名和他的改革一起被丑化,被否定。

白居易曾有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王莽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已成为人们诟骂和讽刺的对象。王莽在史书和戏曲上是一个典型的伪君子形象,一个昏庸的暴君形象。

【醒世警言】寻欢作乐会导致痛苦,沽名钓誉会使人臭名昭著。——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