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孩脸皮薄,不能用简单说教的方式教育
大多数女孩成长到某一个阶段,会喜欢和同学在一起,而对妈妈的说教感到不耐烦。道理很简单,同龄的孩子说的话简单易懂,不会讲些大道理,而老师、妈妈总是喜欢说些指责她们的话,所以无形的压力一天比一天重,以后也就敬而远之了!
女孩脸皮一般较薄,不能说得太重,太重了孩子受不了,心理上容易出现问题;也不能不说,不说就等于放纵。如何把握这个界限,需要妈妈的智慧。
每次考试,孩子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尤其是期终考试。考前,女儿曾问我:“如果考不好你会不会生气?”
女儿的这个问题让我一怔,很快,我便回道:“说一点没事那不真实,但是,我一定会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再说,考试的好坏有很多因素,我已经看到你的努力了,考不好我不会怪你,你的路还很长,还有的是机会。”
还有一次,我和先生吃好了午饭下桌了,女儿还在餐桌上磨磨蹭蹭,用小勺子一点一点地挑着饭粒送进嘴里,一小碗饭没见动多少。我和先生都不理女儿,各自干自己的事。由于爸爸在家,没吃完饭,她不敢下桌。
不久,先生急着去上班,匆匆走了。先生前脚刚出门,女儿后脚就跳下来,轻轻地走到我身边,小声地说:“妈妈,我吃饱了,不想吃了。”我心肠软,在吃饭的问题上总是拗不过女儿,与其闹得两败俱伤,不如依了女儿。
我一点头同意,女儿马上轻松喜悦了,如同找到了翻身农奴得解放的感觉。
我爽快地答应女儿不用吃饭了,还有一个理由——待会女儿肚子饿了,让她自己去买馒头。
女儿年龄小,脸皮薄,对于她们出现的问题,千万不能采取简单的说教方式,妈妈应该针对不同年龄女孩的想法,以她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她,引导她。
(1)以委婉的方式取得认同
女儿回来,如果有异于平时的举动,妈妈可以间接询问,让女儿说出心事。倘若女儿不肯说,不妨写便条、书信婉转了解,避免正面冲突,等了解情况后再发表你的看法。有时可以引述过去的经验,或对她说:“我了解你的心情。”这样才能让女儿认同你的看法、想法。
(2)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接纳女儿
女儿有时会和妈妈商量,希望妈妈同意让她参加某些活动,这时妈妈要放下架子,和女儿站在对等的立场,为她解决问题。千万不要以强制的手段,或断然拒绝,毫不考虑她的感受。要知道:女儿也有自尊心,希望你接纳她的看法和想法。
家庭教育中最主要的内容应当是:积极的人生目标,宽容的处事态度,良好的学习方法。家庭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平日闲谈中循循善诱和鼓励、开导。和缓的语气会使女儿感觉到她被期待、被尊重。
2.让女儿参加一些家庭事务的处理,
她才会感觉自己也是这个家里的主人
在一次教育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中,有许多是针对现代教育环境的根本缺陷而提出的,即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责任心与荣誉感?如何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及训练孩子的纪律性?大家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重新回到家庭。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可以锻炼孩子的能力。
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自己的女儿被家里人宠坏了,什么也不会干。但是,有一天家里来客人的时候,由于谁也没有时间出去,迫不得已就给女儿写个纸条,让她去买东西,结果她很圆满地把东西买回来了。我夸奖女儿做得很好。从那以后,女儿再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孩子了。买东西、扫地、帮助做家务,样样都干得很好。
在我们家,让女儿参加一些家庭事务处理的机会还有很多,比如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家庭会议上,所有家庭成员都应该清楚事情、计划和问题,并被邀请参与活动、确定日程问题以及解决矛盾。女儿看到她的感受和想法被尊重和接受,热情更加高涨,积极地想办法,思维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除了听取女儿的意见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做些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情,即使只是种种花草,买买东西,也会使孩子产生“自己有用”的体验,从而变得自信。
最重要的是,女儿也越来越爱这个家,不再感觉自己是受妈妈控制的一个孩子了,而是成了这个家的小主人,责任意识得到很大的增强。
在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轮流担任老师的助手,帮助老师组织各种活动,以锻炼她们的责任感和能力,孩子们都很愿意参与,并为自己日渐增长的能力感到自豪。许多家庭在孩子会走路后,为她安排一张单独的床,让她自己知道如何来布置。
无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要让孩子充当一些有意义的角色,使她们感到自己的行为对集体所产生的重要性,同时也培养她们战胜自己的弱点,增长各种能力的信心。
3.和女儿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很多东西都是越分越少,比如,你有三个梨,分给别人一个,就剩下两个;有100块钱,你分给别人50块,那你自己就剩下50块了。但是有一种东西它是越分越多的,那就是快乐和爱。
分享快乐,快乐变为多份;分担痛苦,痛苦也会减轻。懂得用心的人,便能领悟到快乐的真谛,品味出人生的美丽。自私自利的人,对别人吝啬,反过来也不会得到生活的慷慨。
我们成年人,有和人分享的心理需要,同样,孩子也需要有人与她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因此,妈妈要注意和女儿一起分享喜怒哀乐。
女儿五岁的时候,在姥姥家吃饭,发现姥姥每次炒出香喷喷的菜后,总要先用小盘盛出来一些。
“姥姥,为什么要单独盛出来一盘呢?”她好奇地问。
“留给你妈妈呀,她还没有下班呢!”姥姥说着,同时把饭锅盖严。“你盛过饭后要记得把盖盖紧,不然等你妈回来饭就凉了。”女儿仔细一看,发现留下的菜又多又好。
有一次,她神神秘秘地跑来告诉我:“妈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在姥姥家,谁晚回家吃饭谁合适!”
“分享”,对于幼小的她原本是一种“新发现”,到了后来,习惯变成了自然。
很快,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了。记得一个周末的下午,我正在单位加班。女儿突然从姥姥家打来电话:“妈妈,你今天下班回姥姥家好吗?有好事!你早点回来!”
“哎!”我答应得特痛快,手里加快速度干活。
一个小时过去了,“妈妈,你怎么还不回来呀?”女儿又打电话来催了。
我抬头一看表,快7点了。“好!我很快就回去。有什么好事呀?可不可以先透露透露啊?”“我不告诉你,等你回来就知道了。”嘿,女儿居然还卖关子。
时间飞逝,又一个电话打来,活还没有干完……
等我回到家,女儿已经睡了。“你这女儿真没白疼,”妈妈说着,把我领进厨房,“你看看,这是你宝贝女儿亲自下厨炒的黄瓜虾仁。她一直等着你回来,想和你一块儿吃,可你老不回来,她给你留的全是大虾仁。小的她自己吃了!”
看着女儿的杰作:一小碗虾仁,每个虾仁的脖子上套了一片黄瓜!整道菜竟然五彩缤纷:白色、粉色、绿色,很美!想象得出,女儿在制作这道菜时是多么用心!她是想和妈妈共同分享这艺术的杰作。
12岁的女儿,以一颗与人分享快乐的爱心,亲手制作了这份礼物,并以“家传”的分享方式,留下了她一份小小的心意。我充分感受到了,一个幼小的心灵,诚挚地乐于把自己创造的快乐,无偿地奉献给别人。
现在,我感觉到,和女儿一起分享喜怒哀乐,有利于协调妈妈与女儿之间的关系,让女儿感到妈妈在关心、爱护她,从而取得女儿的信任。
除了分享快乐,我和女儿也互相分享不愉快。当女儿处于孤独、痛苦时,我若能及时发现,便与女儿一起分担她的烦恼、痛苦,对她加以引导帮助,这样她能更快地从痛苦中走出来。当我不高兴的时候,女儿也总能过来安慰我,看到女儿稚嫩的笑脸和真诚的表情,所有的不快便烟消云散了。
快乐让别人来分享,就可多一份快乐,把忧伤告诉给愿意为你分担的人,就可减少一份忧伤。妈妈和女儿之间是世界上最亲密的关系,也应该一起分享喜怒哀乐,如果妈妈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你对她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会更加尊敬你,并且也会向你敞开她的心灵。
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分享孩子的点点滴滴,并能够或多或少参与进去,无论喜乐还是烦恼,对于妈妈来说都是一种幸福。
4.注意和女儿说话的语气
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权利,对于孩子也是一样。很多妈妈不注意与孩子说话的语气,结果对孩子造成了伤害,这是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的误区。
很多妈妈由于没有学会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往往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孩子不会喜欢的声调,说一些违反自己本意的话,结果和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冲突。
一个周末,女儿气鼓鼓地回到家里,因为下雨,班上原定的郊游没有去成。我见她不高兴,随口说了句:“哭也没用,要玩还有下回呢。又不是我让它下雨,干吗一脸不高兴啊?”本来女儿还没有发作的意思,这一下可不得了:先是呜呜地哭了一阵,不一会儿跑到自己的房间,索性趴在床上哭,而且连晚饭也没有出来吃。
没有哪一位妈妈打算让孩子伤心,也没有哪一位妈妈会对自己说“今天只要有可能,我就要让孩子下不来台”,只不过有的时候没有注意说话的语气罢了。
说话是很有学问的一件事,有的人说出来的话会让人备受鼓舞,而有的人说出来的话却让人的心里发堵,同孩子说话更需要语言的艺术。如果妈妈不注意,什么话拿过来就说,也不管效果如何,反正自己是出气了,长此下去,会给孩子造成逆反心理,不管妈妈说的话是对是错,她们一概排斥。
有这样两位小学生的妈妈,当她们发现孩子的作业做得很不认真时,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效果却大相径庭。
一位妈妈发现孩子的作业写得特别潦草时,非常生气,一气之下,把孩子的作业本撕掉,说道:“说了你几次了,你怎么就不长记性,作业写这么乱,给我重写!”孩子拿着撕碎的作业本,望着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被妈妈这样蛮横地撕掉,很是生气,嘀咕道:“我就不给你好好写,爱撕你就撕。看你能撕多少。”生气归生气,但明天的作业还得交啊,无奈只得重新写。孩子心里憋了一口气,写得还不如上次呢,妈妈见了大怒:“我的话你怎么就是不听。”妈妈刚想给撕掉,可一看表已经10点多了,重写已经是不可能了,只好就这样了事。
而另一位妈妈发现孩子作业写得很糟糕时,虽然也很生气,但她却克制住了自己的激动情绪。她知道,孩子不是不能写好,而是态度不认真。于是,她就对孩子说:“孩子,你今天的作业怎么写得这样潦草,这样写老师会认不出来的,你最好重写。我知道,让你写,你是不大情愿的。可为什么我还要坚持让你重写呢?因为妈妈相信你能写好,写第二遍肯定会比第一遍写得快,而且会好得多。妈妈绝对相信你!”
妈妈要想让女儿接受自己的意见,使教育达到一定的效果,必须注意和女儿说话的口气。
①信任的语气。女儿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妈妈的信任,所以对女儿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②尊重的语气。女儿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她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她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她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从而粗暴地反对她。
③商量的语气。要想让女儿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她明白,她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她的。
④赞赏的语气。每个女孩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女儿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她更加乐于表现。
⑤鼓励的语气。要女儿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女儿做错了事时,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她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她再次获得成功。
成功的家教与妈妈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妈妈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5.批评要对事不对人
虽然和男孩相比,小女孩会较少惹妈妈生气,但面对犯了错误的女儿,妈妈却普遍会遇到一个教育的难题:批评得重了,怕挫伤女儿的自尊心,轻了又怕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批评不到位,又怕女儿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妈妈更是为此苦恼不已:
“我家女儿太脆弱,我一批评她或说她做得不对,她就哭个不停,弄得我都不敢批评她了。”
“每次对女儿严厉管教之后,她都会变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欢,她甚至还曾边哭边问我:‘妈妈,我还是不是你的好宝贝了?’搞得我不知所措。”
“女儿总是很有自己的主意,任我怎么说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她根本就不怕我。”
……
妈妈的苦恼,大体可分为两方面:一是女孩子太脆弱,经不起严厉的批评;二是因为妈妈往往只批评人,而不是帮女儿分析事情的原委,告诉女儿应该怎样做才是合理的。
我每次批评女儿都要告诉她,是这个事让妈妈不高兴,但是妈妈永远爱你这个人。我说:“你懂不懂”?她说:“懂”。
事实上,孩子要是不犯错误,就不知道那个规矩,你告诉她这是规矩以后她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比如,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女儿带头大叫,所有的小孩就像疯了似的跟着你女儿叫,我们控制不住。我特信任幼儿园那位老师,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我也知道女儿没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家去郊外玩的时候,她爸爸开快车,我们觉得特兴奋,在车里大叫。她以为在幼儿园也可以这样做。后来我就跟女儿说:“在咱们家可以大叫,在爸爸的车里面可以大叫,但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大叫。你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规矩?”她说:“对!”那她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当成错误批评她,她就会觉得很委屈。
成长中的孩子容易犯错,孩子是在犯错中长大的,所以,任何时候都要接纳孩子。女儿犯错时,妈妈要提出批评,批评要就事论事,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她怎么做,而不是数落、责骂。要宽容、要帮助,使孩子在成长中更自信。让女儿知道,不管她好看与否,健康与否,妈妈都会爱她,这将是女儿自信心滋长的最佳土壤。妈妈应该慷慨地给女儿爱,更多地拥抱她、亲吻她。在帮她改正某个错误时,明白地告诉她,你不能接受的是她的行为,而不是她这个人。
批评女儿应尽量准确、具体,对方哪件事做错了,就批评哪件事,不能因为她某件事做错了,就论及女儿如何不好,以一件事来论及整个人,把她说得一无是处,一贯如此。比如用“从来”、 “总是”、 “根本”、“不可救药”,“我算看透你了”等言词来否定她,都是不可取的,应当避免。
6.一定要让女儿知道被批评的原因
妈妈和女儿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女儿仍然要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
所以,妈妈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她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暂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她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她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
当女儿稍大一点,上了初中,我对她的要求就严格起来。有一回,检查作业时发现写字一向工整的女儿把字写得龙飞凤舞。我问女儿怎么把字写成这样。女儿说:“这样写字比较快。”我说:“为了快,你就要写得这样难看吗?”女儿说:“反正我认识这些字,写得难看些怕什么?”我说:“俗话说,‘字如其人’,写成这样不怕大家笑话你吗?”女儿说:“很多人写字都不好看,写得慢大家才笑话呢。再说到正式考试的时候,我还可以写慢些、写工整些呀。”我说:“写字好看的人不一定就比写字差的人写得慢。这是一个习惯问题,你习惯了写这种字,到时候想改都改不了。”女儿说:“改不了怕什么?考试的时候又不扣分。”我说:“如果有两个小朋友来和你玩,一个穿得很干净整洁,一个穿得很脏很乱,你喜欢和谁在一起玩呀?”
女儿说:“和干净的一起玩。”我说:“等你长大的时候,妈妈就不再管你了,你要自己出去工作,去挣钱养活自己。大家都要去找工作,你说你到时候穿干净衣服还是脏衣服呀?”女儿说:“当然是干净衣服。”我说:“如果大家都穿干净衣服,怎么办呢?人家就要看你们的字写得好看不好看了。你说,人家是要字写得好看的人呢,还是要字写得像你这样的人呢?”女儿脸红了,心虚得说不出话。我说:“字写得端不端正,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态度端不端正……”女儿说:“妈妈,你不用说了,我明白了。我重写一遍。”女儿重写之后的字漂亮多了。
妈妈在责备女儿时,一定要注意绝不能动怒。只能就事论事,冷静客观地向孩子讲明孩子所犯错误,说明道理,使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而产生悔改之心。这样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效果。
有时候,成人都说不清楚后果和危害,光对孩子横加指责,就无法服人。因此要让孩子心服口服,妈妈首先得周密思考前因后果,然后好好与孩子谈谈,晓之以理,这样,孩子会明白道理的。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妈妈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妈妈对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她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女儿不听从妈妈的时候,她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女儿心服口服为止。让女儿认同妈妈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女儿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7.把女儿的错误变成锻炼她的一次机会
有的年轻妈妈脾气躁,看到女儿做错事或者不听话,脾气来了,就喜欢大骂一通。这时老实一点的女孩就呆呆地站在一旁让妈妈骂,调皮的不免要顶上一两句。妈妈骂了一通,出了气。可是女儿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更没有什么悔改之心。
我们说,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面对不愿发生的事和不可避免的坏事情,我们能不能用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它,让坏事变好事呢?
去年的一天,我去电信局交电话费,话费单中出现了168信息费。我有些纳闷,晚上就此询问了全体家庭成员。丈夫、爷爷、奶奶都摇头说没打,只有女儿低着头不说话。我便问了一句:“天楚,你打了吗?”女儿抬起头,红着脸看了我一眼说:“是我打的。”丈夫在旁问:“你打信息台干什么?”女儿一急,眼中闪现出泪花。我给丈夫使了个眼色,和颜悦色地对女儿说:“别急,打了也不要紧,妈妈只想知道你当时打电话想问什么?”女儿看我并没有责怪的意思,鼓起勇气说:“那天看完少儿节目,最后有一个有奖竞猜活动,我觉得我能答出来,就按电视上给的电话号码拨打了电话。电话接通后,有个阿姨在电话里说:‘你好!请说出你的答案。’她这一说我就紧张起来,把原来准备好的答案全忘了。我心一慌就将电话挂上了,最后什么也没说成。”
听了女儿的话,我开始思考起来:女儿从小性格内向,说话腼腆,尤其是在课堂上,几乎不回答问题,老师也找我们说过这事。这次打电话虽然因为紧张没有回答出节目的竞猜内容,但她毕竟有了回答的愿望。我何不利用电话竞猜作为契机,给她锻炼性格的机会呢?
第二天,我下班较早,就和女儿一起看少儿节目。节目结束时,主持人又提出了问题。我便鼓励女儿打信息台,将答案说出来,女儿有些犹豫,低声说:“我有点紧张。”我鼓励她说:“勇敢一些,脑子不要有其他想法,将正确答案说出来就是胜利。”女儿还是有些胆怯,搓着手说:“那回答得不好或者错了怎么办?”我鼓励她说:“答错了也没关系,这是锻炼的好机会。”听了我的话,女儿勇敢地拿起电话,拨打了信息台,镇定地回答了问题,并清楚地说出了家庭住址和所在学校、班级。放下电话,女儿高兴地和我击掌庆贺。
此后几天,我们全家都没有在意孩子是否获奖,倒是女儿身上发生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些惊喜。在家里女儿开始主动和我们交流了,更可喜的是,几天后,女儿放学回家对我说:“妈妈,我在上课时,一想起打电话的事情就敢大胆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了。”家长会上遇到女儿的老师,老师也夸奖说女儿变得开朗和主动了。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深刻的教育:妈妈在发现孩子的问题后一定要有平常的心态,不能太急。心平气和地弄清楚产生问题的原因比什么都重要,说不定女儿的下一个成长起点就在这里。
8.女儿一再犯错误,只好用暂时禁止
她所喜欢的活动来表示惩罚
要想让女儿吸取教训,必须让她记忆深刻。
有一段时间,女儿心中几乎没有时间概念,跟她约好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她总是满不在乎,经常迟到,有时竟然会忘记这回事。我想必须重视这个问题了。
一天中午我买了两张电影票,是女儿最喜欢的周杰伦主演的新影片,跟女儿约好下午七点一起去,结果到了七点十分女儿才急匆匆地回来,她说:“妈妈,我去同学家玩了一会儿,忘了时间。现在去还不晚吧?”
我让她去看看表,她说:“刚过十分钟。”
我说:“晚一分钟也是晚。今天不去了。”
女儿说:“现在去还赶得及,不算太晚。”
我说:“我们约好的时间是七点整,因为你不能准时到达,所以我把票给了你的叔叔和婶婶。你就别看了。”
女儿一听就哭了。
我说:“你要记住,时间是不等人的。许多时候,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是无法挽回的。希望你能记住这个教训。”女儿一边哭一边点头。
此后女儿变得非常有时间观念,约好的时间再也没有迟到过。
很多女孩子都有做事拖拉的毛病,十次的提醒不如一次严厉的惩罚更有效果。用一件她很在意的事教育她,让她看到她的坏习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她就会牢牢记住不去再犯同样的错。
9.不要惩罚女儿的失败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惩罚的运用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这个重要的原则就是:可以惩罚孩子懒惰、依赖、逃避、不负责任等不良行为,但是不要惩罚失败!特别是对于容易受伤、敏感的女孩来说,这个原则尤其重要。
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妈妈常常会忽略这个惩罚的重要原则。
欣欣看到妈妈工作很辛苦,就决定帮妈妈洗碗,但她却不小心把碗摔碎了,妈妈马上跑过来说:“这孩子,你这不是添乱吗!”
欣欣期末考试的成绩很糟糕,班级排名也下降了很多,妈妈批评道:“我就知道你就考不好,平时就知道玩。罚你每天不许看动画片。”
以常人的心理来看,失败了,女孩往往会感到特别沮丧、难过,并且自责、后悔,这个时候是她最伤心的时候,也是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她需要妈妈的安慰、理解和鼓励。如果此时,自尊心极强的女孩从妈妈那里得到的只是一顿责骂,她心里就会留下一个永久的阴影,并不再去做更多的尝试与努力。
与懒惰、依赖等不良行为不同,失败是一种可以让人进步的学习过程。惩罚失败很可能会挫伤女儿创造的动力,让女儿变得怯懦和自卑。
10.打骂女儿实际上剥夺了她从内心深处
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省的过程
打骂会对女儿的心理造成损伤吗?答案是:全在于妈妈的态度和意图。给固执的女儿一点警醒有时可能会奏效,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在女儿身上,更不能当着外人的面打骂或嘲笑挖苦女儿。妈妈应该时刻牢记,自己是女儿眼中公正和秩序的化身,如果以恶劣的态度对待女儿,一来会激发女儿的逆反心理,二来会打击女儿脆弱的心灵,更糟糕的是,女儿还会怀疑妈妈是否真的爱她。
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因为女儿犯错或不争气,一时气愤打骂了她,过后又心疼后悔,想方设法补偿。说实话,这一系列行为对女儿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女儿不会因为粗鲁的打骂便从此改正,即使妈妈事后道歉或补偿,她也只会感到委屈或伤心。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是一位世界上少有疼爱女儿的妈妈。但是她有一个容不得女儿顶嘴的毛病。女儿一顶嘴,她就气更大,骂得更凶,什么恶毒的话都骂得出来。本来就不很驯服的女儿,经她这一骂,更是不服。于是妈妈气急了,就翻旧账。
“要你好好读书,你不好好读书。小学时我就再三提醒你,骂你,要你好好读书,你不读。中学时,上课爱说话,听课不认真,现在考试又不及格。除了说话、闲聊、玩,你哪门子事做得好?洗碗打破碗,扫地还要我扫第二遍。玩,玩,你玩死这条命算啦!”
这骂,女儿不知听过多少次了,也厌烦透了。因而妈妈数落完了,女儿不但没有对自己的错误有什么认识,反而更反感:“过去的一些事,老拿来讲来讲去。”
有一个经常挨打的女孩根据自身的体会,编了一首挨打歌:
“首次挨打战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入梦中。”
打骂不是教育,也不会奏效,它只能使女儿与妈妈的关系紧张、恶化,女儿也更加胆大妄为,继续下滑,犯更大的错误。
妈妈是成人,比女儿具备更多的经验和耐心,所以也一定能够在女儿犯错时压下怒火,用讲道理的方法感化及纠正她。
我就认识一位聪明的妈妈。有一天,女儿回家晚了,这位妈妈帮女儿拿下肩上的书包,陪女儿吃饭,告诉女儿这是特意为她准备的。妈妈告诉女儿,她已在窗口看了很多次,盼着她回来。女儿说,她陪同学买东西去了,所以回来晚了,并向妈妈道歉。
妈妈说:“孩子,妈妈知道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孩子,相信你不会惹麻烦,但妈妈牵挂你,担心遇到交通方面的问题或别的什么事情。以后,最好先打电话回来说一下。”
女儿高兴地亲了一下妈妈:“妈妈,你真好!”
这位妈妈从女儿的角度出发看待她的过失,使女儿能感受到妈妈对她人格的尊重,感受到她与妈妈在地位上的平等。
单纯的惩罚,尤其体罚,是非常负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但不是不可以批评,也可以采用适当的方式做些处罚,比如女儿做错了事,可以罚其几天不能看电视,但决不能不许女儿吃饭,或者罚站数小时,打骂更是违法的。
11.妈妈不喜欢命令,女儿同样也不喜欢
有的妈妈在家里总爱摆摆为人父母的架子,对女儿呼来唤去,常用命令的语气对女儿说:“把我的眼镜拿来!”“不要动那本书!”“今天晚上不准出去玩!”当时倒是够威风、够痛快的,可是妈妈逐渐地会发现,女儿慢慢地不吃这一套了,而是常将妈妈的一道又一道的命令当耳旁风。
妈妈:“好孩子听话,赶紧写作业。”
女儿:“我想先看少儿节目再写作业。”
妈妈:“不行!从小要养成好习惯,先写作业,好孩子听话!”
女儿:“听话,听话,为什么我一定要听你的话呢?”
妈妈:“因为我是你妈妈。”
女儿:“谁规定孩子就一定听妈妈的?”
这种情形在许多家庭时常出现。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对孩子要少下命令,命令只有在其他方式不适用或失败时才用。”对女儿提出的要求,妈妈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对妈妈提出的要求,女儿不同意时,妈妈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已经决定了!
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女儿在喜好、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妈妈有分歧。这时妈妈对女儿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女儿商量,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这样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女儿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
还有,妈妈用“建议”代替“命令”,不但能维持女儿的自尊,而且能使女儿乐于改正错误,并与妈妈合作。
比如,提醒女儿做作业时,妈妈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该做作业了,做完作业就可以看会儿电视。”而不要说:“赶紧去做作业!”或“还不去做作业呀?”
请女儿帮忙做一件事情时,比如洗菜,妈妈可以说:“你能帮我把菜洗一下吗?”而不要说:“快来帮我洗菜!”或“赶紧把菜洗了!”
商量的语气对女儿来说非常重要,女儿会认为妈妈尊重她,关心她的感受,从而对妈妈产生好感和信任,促进母女沟通。
放弃妈妈的权威,改变控制女儿的意愿。尽可能避免使用一些如“应该”“不要”等命令式的词语。无数事实也表明,妈妈以居高临下的命令姿态来跟女儿说话,反而会使女儿产生逆反心理。只有妈妈转变姿态,不用命令的口气跟女儿说话,才有可能让女儿感受到平等。
12.要给女儿争辩的机会
有的妈妈性子特别急,当女儿犯错时,不给女儿解释的时间和机会,先打骂一顿再说。
“妈妈,您这样做是不对的。”10岁的女儿大声说:“我有看电视的自由!”听到这话,我非常恼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妈妈说话的?
“我说不许看就不许看,明天你要上学,早上还得早点起床。”我把电视机关掉,“不错,你是有自由,不过,我也有管教你的义务。”
“你要打我吗?”女儿可能从我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是犯法的,触犯《未成年保护法》!”
“看看谁来保护你!”我实在忍不住,把她从沙发上拖起来,照着她的小屁股打了几巴掌。女儿大哭起来,直到我把她拉到床上,她仍在啜泣,迟迟才入睡。
在女儿的床旁,看着她委屈的表情,我心里也非常不是滋味。我不禁沉思:为什么要打女儿呢?难道就是因为我生养了她、教育了她,因为我爱她,就无法容忍她的争辩吗?
我打她,其实只是因为她的争辩和不服从,只是因为自己家长权威的丧失。意识到这一点,我为自己的浅薄感到后悔。
第二天一早,送女儿去学校的路上,我为昨天的以“权”压人向女儿道歉。女儿竟然有些不好意思,小脸涨得通红,沉默着把脸转到了一旁。在我的启发之下,女儿终于开口了,没想到又是争辩的态度:“你是妈妈,你不用向我道歉。”
“不对,”我严肃地说,“无论是谁,只要做错事,就应该道歉。”“那我也应该向你道歉。我不应该用那种语气和您说话。”
一路上,我们都在为谁该向谁道歉而争辩着。看得出,女儿正在努力说服我接受她的意见。当我对她的论点表示肯定时,她开心地笑了起来。进校门时,她主动揽住我的脖子,在我脸上亲了一下。
回去的路上,我也不禁笑了。
还有一种情况,当批评不符合事实时,也应允许孩子作出解释,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对女儿来说,与妈妈争辩是一种自信、自立、自尊、自强的表现,是一种心理的宣泄。争辩表明孩子在走自己的路,认真思考问题。如果一个女孩子从不与人争辩,总是与世无争,那么,她的勇气、进取心、正义感等就值得怀疑了。
13.别视小错为大过
我女儿上小学的时候,每天回家都喜欢先告诉我她得了多少小红花。那天,女儿先告诉我得了七朵小红花,可晚上整理书包的时候,我发现她反而心事重重的。吃饭的时候,女儿忽然站起来说:“妈妈,其实今天批评比表扬多!”我说:“没事没事,你跟我说都什么事批评你了?”女儿就告诉我:“第一,听广播时老师不在,班长看着我们,我有小动作了;第二……第三……还有第四,老师说下课了,我就跟同学聊天,我们平常聊都没事,不知道怎么今天老师就批评我们了。”我就说:“妈妈还真不知道你是一个特能聊的孩子,这挺好的啊,说明你能说话爱表达。但是时间不对。老师已经提醒三遍了,你还在那儿说话,就不对了。”
就这样,我就把道理给女儿讲明白了。
没有孩子从来不犯错,孩子犯的错也不全是大错。妈妈要本着大错化小,小错化无的心态对待这些错误,让女儿既能乐意接受你的看法,又能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具体地说,就是做到以下几点。
①不管是怎样不规矩的行为,你都必须提醒自己,孩子除了犯错之外,还有许多优点。此外,犯错是人类的天性,孩子还可以在错误中学习,发展社会意识,并且了解如何面对诱惑。犯错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②当你认为孩子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时,换个角度看看,事情有那么糟吗?你了解它是如何发生的吗?你能从孩子的观点来看为什么没有那么糟吗?
③下次你的孩子又犯错时,要视其错误为独立事件,千万不要一般化,而且不要将问题夸张化,即使那真的是个大错误。
④要用正面的说法。“等你洗完澡才可以看电视。”这种说法比较好,像“除非你洗好澡,否则不准看电视”这样的说法是不好的。
试着找出不良行为的根本原因,胜过判定孩子“死罪”,而且你传达了某种“相对性”给女儿,告诉她:这是不对的。
14.不要让女儿做你的傀儡
心理学家布莱姆以7-11岁的儿童作为被试,告诉她们有一些糖果给她们吃,她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任选其一。布莱姆与孩子们说完这话就走了,她的助手紧随其后走进房间。但是,这名助手并没有像布莱姆所说的那样做,她只是任意地将一种糖果发给每一个孩子,而不让孩子们自己挑选。
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通过和孩子们谈话,她了解到,原本孩子们评价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当她们被强行塞给之后,她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这种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
将糖果改成玩具,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再重复这一实验,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
现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妈妈设定的方程式里,孩子们似乎只是妈妈操纵的傀儡。妈妈望女成凤是正常的事,可是却“掠夺”了孩子学习的自由和宝贵的时间,逼女儿做妈妈认为是对的事情。
在美国出生的莉莉从小就对汽车着迷,妈妈为了让她保持这个爱好,总是尽力满足她的收藏需求,经常给她买回各种各样的玩具车,妈妈认为这个爱好对她的成长十分有利,因此坚决地支持她,并和孩子一起分享着这种快乐。
一天,莉莉和妈妈逛街,妈妈又为她买了一辆蓝色的新“车”。莉莉拿着车兴冲冲地和妈妈往家走,刚到家门口,邻居鲍伯、米丽等小朋友约她去玩儿,妈妈叮嘱她千万别把小车弄丢了。当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时,手中的汽车果然不见了,变成了一张小卡通画片。妈妈十分生气,真想立即责问孩子,但她迫使自己忍住了,并平静地向孩子了解小汽车的去向。
原来,莉莉见一块玩的小朋友都有一张同样的卡通画片,心里也想要一张,她经不住另一孩子的劝说,将手中的小汽车与别人交换了一张卡片,回家时,她正为自己有一张与别的孩子一样的卡片而高兴呢。妈妈没有责备孩子,而是不动声色地说:“这小卡片真精致!”
过了几天,当莉莉将自己心爱的小车排成几排来欣赏时,妈妈在一旁说道:“要是那辆蓝色的小车也排在它们一起,该多好呀!”直到这时,妈妈才向女儿说明卡通画片与小车的不同价值,该不该用车换卡片的问题便由女儿自己去思考了。
在这里,妈妈虽然十分心疼女儿丢失的那辆车,但她尊重了女儿的选择。她没有去责骂女儿,为避免让女儿难堪,更没有逼迫女儿将汽车换回来,当女儿明白了汽车与卡片的不同价值和两种东西对自己而言哪种更重要时,也许她会将汽车换回来,也许她不会再干这种“傻事”。
要把选择权给女儿,让女儿成为自己的主人。虽然你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是你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她学习独立决定。她从自己错误中学到的比从你正确的指导中学到的还要多。让女儿知道有些事情妈妈提供意见,但是最后决定在于孩子,而且随着女儿的长大,这些事情会越来越多。
15.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从尊重孩子的隐私开始
有一位妈妈,有一次未敲门就进入女儿的房间,女儿恼怒地大声问道:“有什么事?为什么不敲门进来!”这位妈妈十分伤心:“白养这么大了,怎么这样对待我。”
可是女儿在自己的日记中却这样写道:“我看书写作业时,有时学着学着,感到背后喘气声,猛一回头,发现妈妈正在偷偷地看我。每当这时,我就觉得自己像做错了事,气得跟她吵。对她不敲门进房间我特反感,每个人都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妈妈也不例外。”
随着女儿的长大,许多妈妈对女儿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于是一些妈妈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雇私人侦探“跟踪”干涉孩子的生活。
一个女孩子在写给某青少年心理咨询所的信中倾吐成长的烦恼时,写道:
“老师,我是一名初二学生,我有一个很大的烦恼,那就是妈妈老是要私拆我的信件。
我有不少朋友,比如小学里的、外面辅导班里认识的、一起排练节目的等等。平时学习太紧张了,我们就写信联系。可是信一寄到家,我妈妈就要拆开来,先看看,然后才肯给我。我说了她好几次,她就是不听。我感到自己已经不再是过去的小孩子了,应当拥有自己的交友领域了,所以我感到妈妈这样做是不尊重我。
那天,妈妈拆看了我的来信后,一边把信扔给我,一边说:哼,你现在什么也不告诉我了,我看你瞒得了我。天哪!我有什么东西要瞒着她呀!老师,你说我妈妈这样做,我该怎么办?”
处于十四五岁花季的女孩子,为什么十分反感妈妈偷看她们的日记、私拆她们的信件,为什么总爱在家中自己使用的抽屉上锁上一把锁?似乎有什么不宜公开的秘密,或者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妈妈正是因此而担心。
其实,这是她们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一种体现。因此,她们往往会把日记本视为不许别人染指的珍宝,并用“锁”勾画出他人不可随意进入的内心世界的“警戒线”。这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的体现,是女孩子走向社会的前奏曲,对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女孩子的身心健康关系重大。然而,有的妈妈往往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千方百计地窥视、探测孩子的隐私,没想到这种“爱心”却侵犯了女儿的隐私权,成为阻碍女儿心理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女儿大了,心中自然会有不愿告诉她人的秘密。尽管孩子内心世界的秘密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东西,但毕竟是孩子成长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妈妈对此应该予以尊重,千万不能因为女儿不再像以往那样和自己说心里话,有事瞒着自己或给抽屉上锁而心急、焦虑,更不要采取“偷看”之类的方法。
16.有些话不能说
——不要低估了你的话对女儿一生的影响
很多妈妈在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因为她们觉得,对于自己的女儿,当妈妈的完全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她们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我们常听到的:
“不许跟男孩子一块玩”
“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许插嘴”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一点礼貌都不懂,怎么不叫叔叔。”
“喊你几遍怎么不答应。”
“给你零花钱是让你买这种东西的吗?”
“为什么别人行,你却不行?”
“怎么不说话,哑巴啦!”
“再骂人,我缝上你的嘴!”
“你简直一无是处!”
其实,说这些话的妈妈,都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妈妈疼爱、心疼自己的女儿,对女儿生活上关心备至。女儿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妈妈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女儿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妈妈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骂过,妈妈自己气消了,对女儿又爱护如前,但是妈妈却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这种刀子嘴,对女儿心灵的伤害有多大。
一是截断了女儿对自己将来的希望和美好的憧憬。一个人对前途失去了信心,一个没有前途的孩子,她还能好好读书吗?读了书干什么呢?
二是经常遭受“语言伤害”的孩子的心灵会扭曲,即使成年之后也会出现较多的行为障碍和个性弱点,难以适应社会。
女儿往往依靠妈妈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妈妈那里获得关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妈妈给予女儿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
妈妈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女儿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女儿。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女儿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女儿的自尊心。因此,妈妈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她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女儿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妈妈在惩罚女儿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妈妈责骂孩子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