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好奇心理学
16825100000003

第3章 怪癖心理——你能理解我的小爱好吗

“不,怎么可能,那绝对不是我!”你这样对自己说话的时候,真的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了吗?你是不是有时会自言自语,你是不是会找不到理由就很喜欢一件东西?其实,这些小怪癖也是你,不过是你内心的另一个自己。

1.自言自语是心的退化现象

自言自语除了行为上不好看之外,它可是大有用处的,能够增强我们的安全感,缓解心理压力等。心理学家认为,自言自语可以缓解压抑的情绪,如害怕恐怖片的人看恐怖片时应该尽量放声大喊别压抑恐惧,这样可以有效减轻情绪的压抑。

——心理秘密

45岁的李响是一家企业公司的部门经理。他工作繁忙,总是焦头烂额。可是最近还有一件事困扰着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他开始喜欢自言自语。有时候,自己都会吓到自己。为此,他很苦恼,很想找个心理专家咨询一下。他到底是怎么了,难道得了精神分裂了,还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兆?

现实生活中,一定有不少人跟李响犯了一样的毛病,喜欢自言自语。那么,自言自语是病吗?我们来弄清楚,到底什么是自言自语吧。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跟自己对话,跟自己交流。只不过我们没有发出声音,没有用声带带动声音,而这其实也是一种自言自语。我们都觉得思考时跟自己的自言自语是正常的,甚至会发出声音,以此来帮助自己思考。因此,这种思考式的自言自语其实并不是什么毛病,也并不奇怪。

然而有些自言自语则不同,有的人从来不自言自语,但是最近却开始喜欢唠唠叨叨,说个不停。那么,这样的人就有可能是出问题了。可能是压力过大,或者身体不支。

如果你是一个从来不自言自语的人,突然发现自己开始喜欢跟自己说话,并且越来越激烈,甚至会失眠、头疼,焦躁,食欲不振。那么,你应该重视起你的病情了。心理学将这种无声的、越来越勤、越来越激烈的自言自语称为“思维爆炸”。

杜绝自言自语和“思维爆炸的”诀窍就是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措施,及早解决。一旦发现自己有了“思维爆炸”的倾向,及时给自己减压,及时发现和解决造成“思维爆炸”的问题根源。不要视而不见,寄希望问题会自动消失。很多大问题在开始时都是相对小的问题,只是由于你的视而不见,它才由小变大,变得越来越难解决。

不要强迫自己去压制自己的自言自语。硬把它憋回去,不但不是好的解决方法,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糟。相反,你要找到一个更好的疏导、宣泄、发泄、减压方式,避免压力膨胀,酿成更大的问题。这时,尤其要避免不健康的发泄方式,如酗酒、自暴自弃、家庭暴力等。

不如找个合适的环境,找一个倾诉对象,最好在一个朋友面前,痛痛快快地把想说的和该说的说出来。说出来本身就能帮助你减压。如果暂时没有倾诉对象,自己一个人像演讲似的,用平稳的语调自己对自己有章法、有逻辑地大声讲出来,虽然不是长久之计,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心理·经典解析】

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解压方式。对于那些原本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如果能养成早睡早起,起床后运动半个小时的习惯,就会发现这对缓解“思维爆炸”有很大的作用,你的自言自语的习惯也会得到改善。

2.偷窃也会上瘾吗

偷窃是一种偷偷把公家或者别人的东西拿走,据为己有的不文明的行为。在古代,偷窃大多因为物质上的匮乏,为了生存的需要。古人的“饥寒起盗心”,意思就是指一个人如果不能通过正当途径取得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物质财富,便想到了去偷窃。这是很有道理的。而现代社会,只要有手有脚肯付出劳动,就能够基本满足生存的需要,但还是有偷窃的行为发生。有的人自身温饱能够满足,甚至生活十分富足,但是经常发生频繁偷窃的行为,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疾病了,心理学家称为“偷窃癖”。

——心理秘密

“偷窃癖”的人偷窃的,几乎全是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小东西,偷到手以后,大多束之高阁并不拿来使用。他们需要的只是偷窃过程中所产生的那种紧张感和刺激感,以及偷窃得手后的成功感,以满足自己的变态心理。这些有“偷窃癖”的人,不仅已经构成犯罪,而且也是患病的人,从精神心理学角度分析,他们的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行为。

南方某城市有一位富商,在繁华的闹市区开了几家超市,他的妻子经常穿着高级时装,手提鳄鱼皮包,进入超市转悠,趁员工们不注意,偷窃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物品,比如一包餐巾纸,一只打火机,一个发卡,一只烟灰缸,一瓶廉价香水等。一开始,超市员工们发现后不敢声张,但老板夫人不断地来偷窃,所有的损失都要算在他们的账上,日积月累,也是有数可算的,很婉转地告诉了老板。老板对夫人的不良行为并不惊异,只是说夫人有点精神问题,她到超市偷东西你们千万不要阻拦,也不要揭穿她,让她丢脸。每次她进入超市,你们都派个人悄悄跟着,将她偷窃的物品做个记录,年底结账时由超市负责结账。

其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富商的夫人怪异之举并不应被单纯地归咎为品质道德低下,其实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外在的表现。也就是典型的“偷窃癖”。富商的夫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条件,她之所以偷窃,完全没有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内心的冲动而产生的行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偷窃成瘾的女人,大多数是婚姻恋爱不顺利,或者遭到爱人的抛弃,被丈夫冷落,因此想要通过带有刺激性的偷窃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压抑的心理,寻求一种不正常的刺激和满足的快感。一旦偷窃成功,偷窃者就会获得难以得到的满足和快感,等到快感消失,又会再次偷窃。对于这样心理的人,道德教育和惩罚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而一旦她们重新获得爱人的关注和体贴,这种不正常的心理大多会不药而愈。

实际上,“偷窃癖”的患者除了强迫性的偷窃之外,并没有其他的异常行为,智力非常正常,甚至很多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人,如果不能够通过治疗把他们拉回正常人的行列,他们可能会前途尽毁,因此对于这样的人,治疗是非常迫切的。

【心理·经典解析】

心理学家认为,要彻底治愈“偷窃癖”,找到“替代”他们内心缺失的东西要比“阻断”行为更重要,帮助偷窃成瘾患者找到其他能让他们内心感到快乐、充实的方式,改变他们空虚、抑郁的内心现实,他们就不需要借助不良手段来获得快感了。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多给他们一些关注与关爱,让他们体会到家的温暖,而非忽视、冷落甚至虐待。在温暖的环境中,他们才能逐渐改变不良的习惯,重回正常的家庭生活。

3.喜欢穿异性的衣服是一种什么爱好

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居多。在现代社会,异装癖被定义成一种心理疾病。这种异装癖不同于异装行为。

——心理秘密

一个打扮整洁、留披肩发的人走进了一家心理诊门诊。刚开始,医生还以为是位女士,因为他穿的衣服也是女式的,可他一开口说话,医生才知道他是男性。他到心理门诊来的原因就是自己无法摆脱异性服饰的诱惑。他说,他只要穿上异性服装,就感到心情特别好,有时还会有性兴奋,而且一看见异性服饰就有一种要穿上的冲动。原来他患了异装癖。

现如今的异装行为不在少数,比如那些喜欢cosplay的人,对于喜欢角色的塑造,通常会跨越性别的局限。在中国的京剧中,也有不少男扮女装的行为,这些都是很正常的行为。但是异装癖不同于异装行为。判断一个人是否有异装癖的条件就是,当他主动穿上异装时,是否有性兴奋的情绪出现。

异装癖的形成有家庭原因。患者在幼年时受到家庭影响,如父母本想要个女孩儿,却偏偏生了个男孩,为了填补心理上的缺憾,便把孩子打扮成异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爱抚。此外,心理因素也会影响这种行为的形成。有的患者对两性关系有一种惧怕的心理,因此不少患者在不穿异性服装的情况下性交会出现明显的障碍,而穿了异性服装则不发生性功能障碍。这大概是异性装扮解除了患者潜意识中对性活动的忧虑。

实际上,异装癖在现实生活中的危害并不大,顶多就是伤害了我们的价值观。异装癖对于人们影响较大的部分并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家庭。试想,一个妻子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丈夫偷穿自己的内衣,相信一定是难以接受的。在妻子的脑海里,第一个念头一定是:“天啊,我的丈夫是个变态!”如果他们还有孩子,那么情况就更糟糕了,因为丈夫在家庭角色中还扮演者父亲的角色,但是内心却喜欢以穿女装为乐,这对于妻子和孩子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

【心理·经典解析】

对异装癖患者的治疗,首先是认知疗法,即让患者回忆幼年的生活经历,寻找出自己患异装癖的早期成因,然后对自己的病症及危害有一个正确认识,再努力去控制和纠正。其次,可采用厌恶疗法,即在患者手上套上一个橡皮筋,当出现着异装的冲动时,就用橡皮筋弹自己,予以疼痛刺激,从而解除异常行为。最后,对患者的异常行为要少指责,而对其正常行为则应多鼓励,减轻和消除其焦虑情绪。必要时可请心理医生给予帮助。

4.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做“白日梦”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做白日梦可谓好处多多,能够为我们提前规划生活,提醒我们即将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为未来做计划,重新审视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心理秘密

在我们工资还没有发,经济紧张的时候,看到别人买名牌商品,你也想跟着买。看到别人买彩票中了大奖,你也幻想有一天一夜暴富。电视上看到喜欢的明星,就期盼有一天能找跟他(她)共进晚餐……这时候,你身边的朋友给你泼一桶冷水:“醒醒吧,做白日梦呢!”

在现实生活中,大白天的,我们经常会想些异想天开的美事儿,还忍不住在自己心里偷着乐,这种没有依据的、一厢情愿的行为就叫作“做白日梦”。

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尚进是一个公司的助理。一天中午休息时,他去超市买东西。因为收银员没有零钱,就给了他两张当晚就会摇出号的体育彩票。他把彩票放进裤兜里,随后回到办公室,却发现自己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工作了。他满脑袋想的都是口袋里的彩票。幻想自己晚上开奖后,就能中大奖,到时候他就可以摆脱现在的工作,把房贷一次性还清,还可以买一辆车,或许还有剩下的钱可以出去旅行。这种情景一直在他脑海里徘徊,以致给经理的文件都拿错了,被经理狠批了一顿。

不分环境、地点的做白日梦,进而影响了工作,实在是得不偿失。通常我们都认为,做白日梦是浪费时间无意义的事情,但是心理学家发现,适当的做白日梦,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当我们遭遇不幸,或者丢掉工作、失恋的时候,白日梦是一种特别的自我治愈的方法。

白日梦是怎么发生的?白日梦是大脑处于心灵游走的状态,可以自然地将一个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贯串起来,因此,白日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大脑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因此它很可能是一种益多害少的行为。

对于一些作家或者编剧来说,白日梦能够帮助他们提升想象力。白日梦给了作家很多灵感,可以在幻想的天空任意翱翔,不仅有益创作,对身心也有好处。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只要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做白日梦可谓好处多多,能够为我们提前规划生活,提醒我们即将发生的事情,帮助我们适应环境,为未来做计划,重新审视过去,总结经验教训。

【心理·经典解析】

现代人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习惯了强调程序,但这种规范和束缚会让主要负责理性思维的大脑半球负担过重。如果能够适度做做白日梦,发挥想象力,就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的交替使用,起到休养大脑的作用。因此,它可以说是我们自身的一种心理防御机能。有时候,白日梦本身就会产生治疗的效果。做白日梦者可以通过想象改变自己的心情,让自己愉悦起来。只要不过分沉溺于白日梦,重温那些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和愉悦感的白日梦,可以帮助我们应付现实生活中难以克服的局面。

5.家庭暴力也会上瘾吗

家庭暴力的施暴者是会上瘾的,如果你不在他第一次施暴的时候制止他的话,那他将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而且是一次比一次严重。

——心理密码

小亮与小雨都属于大龄青年,经人介绍走在了一起,在父母的催促下,一个星期之后就闪婚了。

婚后,小雨常常会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只要小亮做错一点事,小雨常常是破口大骂,有时候还会大打出手。

看到小雨怀孕了,肚子一天天变大,小亮感到她也挺辛苦的,所以遇到小雨的家庭暴力,他也就忍了,希望等孩子出生以后,小雨的脾气能够改一改。

10个月之后,小雨生了一个男孩儿,小亮心里乐开了花,对小雨充满了感激,而小雨本人也感觉立了很大功劳,在小亮面前颐指气使。

慢慢地,小雨的脾气变得更坏,小亮在小雨面前总是战战兢兢,唯恐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饶是如此,一不小心,小雨就会发飙,顺手拿起一个东西就向小亮砸了过来,完全不计后果。

看到小亮经常受伤,单位同事和亲戚朋友经常取笑小亮是一个“妻管严”。

家庭外的嘲笑和家庭内的委屈,在小亮心里不断挤压。

直到有一天,小亮因为加班,没有去接孩子放学。他从单位回来,拖着疲惫的身子刚进家门,小雨拿起门口的扫帚,就往小亮的身上打去。

小亮终于被激怒了,他拿起家里的板凳,就往小雨身上打去,而且是完全丧失理智的殴打。最后在邻居的阻拦下,小亮才停了下来。小雨被送往了医院,大脑出血,三根肋骨被打断,身上的其他地方也有多处伤痕。

夫妻关系恶化到这种程度,再过下去没有任何意思。小雨出院以后,小亮就提出了离婚。后来经过多人协调,又考虑孩子太小,两个人才又走到了一起。谈及自己之前的家暴经历,小雨说自己从小脾气就不好,一有不开心的事,就会冲父母发脾气。父母很疼爱自己,也就没有跟自己计较。

和小亮在一起的时候,她也想改一改自己的脾气,但一时难以改好。一次,为了一件小事,小亮多说了几句,自己拿起衣架就往小亮身上打去。

没有想到小亮特别懦弱,也不知道反抗。刚刚开始的时候,每次打完小亮之后,自己心里还有一丝愧疚。但慢慢地,小雨就习惯了。看到小亮说错话,做错事,也懒得跟他沟通了,噼里啪啦打他一顿,才感到解气。就这样,慢慢地自己的家暴就上瘾了。

家暴是不对的,关于这一点,小雨以及无数个施暴者都是知道的,但他们为何一步步走向家暴上瘾呢?

有人曾经总结过家暴形成的过程,吵架——殴打——被打方愤怒决绝——施暴者求情保证——被打方心软原谅——吵架——殴打……

不仅家暴会上瘾,会不停地循环,一般来说,家暴殴打的力度也会增加。著名演员冯远征在出演《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他认真揣摩这样的角色,在揣摩过程中,他发现家暴不仅会上瘾,还会一次比一次严重。

【心理·经典解析】

家暴是会上瘾的,所以如果你遭遇了家暴,哪怕只是一次,你都应该果断报警并采取其他可行性措施,务必让他们知道家暴所要付出的代价,让他们以后再也不敢轻易采用家暴,而不能让他们家暴上瘾。

6.恋物癖:我爱它,与你无关

“恋物癖”是指把无生命的物品或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对象以引起性兴奋的性变态行为,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性。这种性变态行为会引发患者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患者通过对女性的幻想抽象化、概念化,并以获取、占有女人的物件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心理秘密

一名男子盗窃电脑显示器后被民警抓获,当民警追缴赃物时,吃惊地发现,这名男子的包内竟藏有四五十条女式内裤。该男子称,自己平时有收集女式内裤的习惯和爱好。

堂堂七尺男儿对女性贴身衣物“情有独钟”,这其实是一种性心理障碍,属于“恋物癖”。

“恋物癖”是指把无生命的物品或把异性身上的非性感部分作为对象以引起性兴奋的性变态行为,通常开始于青春期,多见于男性。这种性变态行为会引发患者不惜用非法手段(如偷窃、抢劫等)去获取异性的物品(如异性内衣、丝袜、手帕等)。患者通过对女性的幻想抽象化、概念化,并以获取、占有女人的物件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长期以来,“恋物癖”没有被社会大众正确认识,最早被认为是流氓行为,后被称为性变态行为,其实这是一类性偏好障碍,与道德水平和意志力无关。因为“恋物癖”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很多影视剧中出现的这类行为的人也通常是作为反面人物出现的。在电影《香水》里,青年格雷诺耶一次在街道上被一位卖李子少女的体味深深吸引,为了这迷人的味道,他一直痴狂地跟着少女,结果却因为意外和惊恐,失手捂死了这个少女。但是格雷诺耶却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恐惧和罪恶感,他要做的就是用手去拢少女肌体上的体味,只为了去尽量挽留那令他着迷的味道,最后味道随着尸体的逐渐冷却而消失,这令格雷诺耶感到非常失望。为了能够学到挽留香味的技术,他去做香水大师的学徒。恋味成瘾的他妄想通过古老的蒸馏法得到包括玻璃、铜、猫的味道未果。沮丧的格雷诺耶坚信最高层次的香气并非来自花草而是来自有灵魂的生命,他随后去香水圣地格拉斯小镇继续深造时,发现半凝固的油脂能够吸收被它包裹物体的味道,走火入魔的他为了创造专属于自己的香气元素,先后杀死了12位少女,分别提取她们的体香,又适量配置,终于调配成人间最有魔力的香水,只需几滴就可以令上百人迷失本性恍入天堂,最后格雷诺耶用香水为自己打开自毁的地狱之门。片中很多贵族疯狂地购买香水,不停用香水来掩盖肤浅和势利,这种行为和格雷诺耶为追寻不同少女体香而杀人,这些歇斯底里的疯狂都毫无疑问都属于“恋物癖”,这种病态多少是受到当时恶劣环境影响。历史上18世纪的巴黎正如影片开篇所展示的那样,垃圾遍地,各种腐败的气味弥漫,为了掩盖自己难堪的体味和恶劣的空气,法国人才疯狂地迷恋香水,整个民族都自甘沦为香水“恋物癖”,这才会有影片《香水》诞生的环境土壤。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更多的是把“恋物癖”患者当成罪犯而不是病人。其实,这就如同一个身患重病的人在你面前旧病复发一样。对于这类人,我们更多地应该是以宽容的心态帮助他们治疗,而不是歧视。

导致“恋物癖”的原因主要是性格孤僻,没自信,缺乏沟通等。有“恋物癖”倾向的人大多见于内向、自信心不足的人。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有和异性交往、亲近的强烈愿望。但自身性格的不健全又令他们害怕、担心受到异性的拒绝、嘲笑,他们往往没有勇气和女性进行正常的交往,或者又害怕被拒绝,从而自信心倍受打击,再也提不起和异性正常交往的信心和勇气,这使他们的性需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压抑。为了满足自己和异性交往、亲近的强烈愿望,失去了自信心的他们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偷窃、占有异性的贴身物件了。

【心理·经典解析】

在当今社会,我们呼吁的是对于“恋物癖”行为的预防,对这类人及时引导,并消除他们的这部分想法,把这类行为扼杀在摇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