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世界佛教通史·第十二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
16859200000002

第2章 绪言

东南亚是亚洲的一个亚区,位于亚洲东南部,主要分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个部分,包括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老挝、越南、菲律宾、文莱、东帝汶11个国家。由于各个国家在形成过程中都经历了复杂的历史阶段,民族、社会、政治、文化等构成不同,所以每个国家都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体系。在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中,宗教作为一种变量,极大地影响着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由于东南亚各国政治宗教化、宗教政治化特征凸显,因此对于宗教问题的处理将会影响其政治局面。而就东南亚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宗教将会呈现更为复杂的局面。因此对之进行正确评估,充分了解其宗教发展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对于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无疑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借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将东南亚板块比作一个星球的话,在接近它、解读它的过程中,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族群“大爆炸”“大撞击”的区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合力一直在对这一“星球”进行着“大撞击”“大爆炸”,其结果或许就是将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文明撞击成一片片碎片。有的文明碎片在历史的尘埃中,慢慢地被湮没了,但是有的却落地生根发芽,并顽强地生长,逐渐形成茂密的热带、亚热带文化森林。既然是“森林”,就容纳了很多的物种在其中生存。而这一占地面积达44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生活着属于汉藏语系、印地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的多个民族,有着将近6亿的总人口,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历史,也在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继续创造着本国、本民族、本区域的宗教文化。如果从东南亚宗教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佛教的话,不难发现佛教作为东南亚宗教板块中的重要一员,以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密宗等形式在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存在形态,迄今为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但是由于史料的阙如,解读东南亚佛教各个历史时期的存在形态是非常困难的。走进这迷雾般的“文化森林”,感受到的就是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分层的积淀中,多元、包容性共存。因此,要对这一文化历史积淀深厚的区域的佛教发展进行解读,就需要我们对历史积淀一层一层地小心“剥离”和梳理,以期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判断。

从东南亚佛教的分布情况来看,目前的存在形态是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但是大乘佛教的影响从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甚至密宗也以较为零散的形式存在着,故而对东南亚佛教的研究就不仅涉及上座部佛教,同时还要涉及大乘佛教,其中尤以近代以来的汉传佛教的发展为主要关注点。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中,本书力图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对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以及密宗的发展变化均进行关注,但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着重以半岛国家的南传佛教为重点。

就佛教的传播路线而言,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派出9个使团向外传播佛教,史料记载其中有两个使团就到达了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是为佛教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地区传播之滥觞。由于整个东南亚地区信仰的南传佛教以斯里兰卡大寺派佛教为主,故为了更好地梳理南传佛教的发展历史,追本溯源,本书将斯里兰卡佛教也纳入研究对象,以期从历史的发展脉络中逐渐厘清东南亚佛教发展的特征及其规律。公元5世纪时觉音尊者在斯里兰卡完成《清净道论》,从此这本书成为研习上座部佛教的必读书目,影响至今。现今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的主线就是以斯里兰卡大寺派为主,故而对斯里兰卡佛教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就中南半岛的佛教发展历史进程来看,缅甸佛教经历了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缅甸孟族最早接受上座部佛教,随后大乘佛教也传入,约在公元4、5世纪上座部佛教开始有规模地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但始终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并存。1044年阿奴律陀国王建立了古代缅甸历史上最为辉煌的蒲甘王朝,从斯里兰卡迎接高僧来缅甸传播佛教,并整顿佛法,奉斯里兰卡大寺派佛教为国教,从此逐渐形成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的东南亚佛教文化圈。以后历代王朝国王都护持佛教,积极供养僧团,同时修建了大量雄伟华丽的佛塔。现今仍以万塔之城的美誉吸引着各国人民前往的蒲甘正是这一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者。目前缅甸的佛教以南传佛教为主,形成了9个较大的佛教派别,各个派别都以自己的主张实践佛法,有的佛教派别较为注重禅修系统的实践,尤其以雷迪、帕奥西亚多、马哈内希、孙伦西亚多等著名高僧的影响较大。

泰国在中国历代古籍史料中先后有“赤土国”“罗斛”“暹”“暹罗”等称谓,1936年正式改名为泰国(Thailand)。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佛教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早期泰国有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从现存的古代佛教建筑来看,还可证明大乘密宗从室利佛逝时期传入泰国境内。10世纪以后泰国受到柬埔寨统治,史称“柬埔寨统治时期的罗斛国”,信奉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但由于有些柬埔寨国王信仰大乘佛教,这一时期的佛教是以大乘佛教为主,上座部佛教、大乘密宗有不同程度的发展。11世纪之后随着缅甸蒲甘王朝时期佛教的传入,泰国北部的兰那国受蒲甘佛教的影响,信仰上座部佛教;1257年泰族建立“素可泰”王朝,因先受柬埔寨传入的大乘佛教和婆罗门的影响,大多信仰大乘佛教。约在12世纪前后佛教由斯里兰卡传入泰国。13世纪时期泰国素可泰王朝宣布佛教为国教。18世纪开始的历代曼谷王朝诸王都笃信佛教。19世纪中叶以后,拉玛四世对佛教进行改革,形成大寺派和法宗派两大佛教派别,影响至今。近代在泰国还出现了以泰国华人为主要信仰群体的华僧宗,传播汉传佛教,该宗建立了自己的僧王制度。现在泰国佛教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南传佛教的影响最大,成为整个东南亚南传佛教文化圈的中心。

柬埔寨曾经是中南半岛历史版图较大的国家之一,其文化辐射力在历史上是很强大的。我国古籍对于柬埔寨先后曾经有“林阳”“扶南”“真腊”等称谓。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后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例如《太平御览》引万震著《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千余里,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水经注》引竺枝著《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述。当时的扶南(现今大部分领域为柬埔寨),婆罗门教、佛教相继传入。5、6世纪时,大、小乘佛教同时流行于柬埔寨区域。由于同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往来频繁,大乘佛教得到较大的发展。其间高僧迭出,甚至有不少硕学沙门例如6世纪上半叶的僧伽婆罗和曼陀罗仙等人到中国传教、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9世纪后,这一区域已经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形成了以大乘佛教思想为主、但杂糅了婆罗门教成分的柬埔寨佛教特点。现今仍然存在的吴哥古窟就以“高棉的微笑”伫立于世界文化遗产之列,其雄伟的建筑艺术向世人讲述着柬埔寨佛教发展的故事。14世纪中叶,柬埔寨沦为泰国的属国,上座部佛教随之传入,并逐渐形成了后来以南传佛教为主导的信仰格局。

老挝与柬埔寨佛教的联系较为密切,早期佛教和婆罗门教并存,相互影响,成为老挝宗教的主要特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14世纪以前老挝均以大乘佛教为主,但到14世纪中叶,由于柬埔寨已经转而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故而从柬埔寨引入上座部佛教,尊其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至此,半岛国家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为主、间以大乘佛教信仰的佛教格局形成。

海岛国家的佛教格局则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断更迭、交替的特点。海岛国家的国家地理疆域在历史上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在论述其佛教发展历史时,现有的各个国家佛教文化发展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例如在8世纪时期最为强大的室利佛逝王朝时期的势力范围甚至管辖到现今的泰国、缅甸等地,这一时期佛教的发展几乎都受到了室利佛逝王朝的影响。而现有的海岛国家地理疆域界线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国家的地理疆域,故而本书在论述海岛国家佛教发展历史部分时,选取了印度尼西亚(含爪哇、苏门答腊地区)、马来西亚和新加坡3个国家为海岛国家佛教发展历史梳理的主要考察对象。印度尼西亚在公元前后是海上交通的要冲,居民多为印度人,主要信仰婆罗门教。5世纪初法显所著《佛国记》所载,耶婆提(今苏门答腊及爪哇)当地盛行婆罗门教,但亦有少量的佛教。稍后,印度高僧求那跋摩在来中国传法的路上,途经阇婆时,该地佛教甚为流行。据中国史籍《宋书》《南史》《梁书》的记载,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上半叶,苏门答腊、爪哇和巴厘等地已广泛信仰佛教。7世纪末,在苏门答腊地区,以苏门答腊为中心建立了室利佛逝王朝政权,形成了室利佛逝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大乘佛教、小乘佛教乃至密教并存的佛教格局,并以此辐射周围各个国家。8世纪初,到中国的印度高僧金刚智曾在室利佛逝滞留,斯里兰卡的僧人不空即在这里拜金刚智为师,学习密宗,然后前往中国传播密法,成为中国唐朝密宗“开元三大士”之一。因此可见8世纪前后大乘佛教,特别是密教一系在室利佛逝曾经十分流行。8世纪以后佛教由室利佛逝向马来半岛传播,当地王室都信奉密教,在马来半岛建立了大批密教寺院,民间亦多信奉者。10世纪初,室利佛逝的高僧编集了著名的佛教教义经典《圣大乘论》。就爪哇佛教发展历程而言,爪哇是古代海岛国家的组成部分,其早期的发展是与室利佛逝王朝相关的。其后13世纪庚·安禄在东爪哇创建的新诃沙里王朝、14世纪维阇耶建立的满者百夷王朝以信奉大乘佛教为主。故而这一时期爪哇佛教呈现大乘密教和印度教湿婆派杂糅的格局。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爪哇后,佛教和湿婆派的信仰逐渐衰落,以至绝迹。只有现存的婆罗浮屠这一举世闻名的佛塔还在叙述着往日的辉煌,同时也展示着印度尼西亚早期佛教的发展历程。

马来西亚在历史上曾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流行过印度教和佛教。以后由于伊斯兰教的传入,中国移民的迁入,处于封建社会的马来西亚,受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流行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西方殖民者征服后,带着殖民主义色彩的西方基督教文化随之传入,原有的文化和宗教受到冲击,伊斯兰教或基督教信仰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宗教。18世纪后,随着各地的经济开发,亚洲其他国家的移民纷纷到此定居谋生,他们带来了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宗教信仰,建立了一些寺院,佛教重新复兴和流传,而且呈现出大乘和上座部并举、各种宗派竞相林立、各国寺塔并存的局面。传统的宗教格局发生变化,奠定了现代宗教的基本格局。在众多的移民佛教徒中,以北传中国大乘佛教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的上座部佛教。20世纪20年代以后,各国佛教徒之间的积极交流,促使藏传佛教、日本佛教以及欧美等国的佛教也陆续传入,丰富了马来西亚现代佛教的内容,从而使马来西亚佛教分布呈现出多元的国际佛教格局。

新加坡近代以来的佛教发展历史具有鲜明的移民社会特征。在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新加坡汉传佛教是杂糅着儒家、道教以及民间信仰等文化因素而在华人移民社会中传播的。这一时期的佛教甚至带有华人帮社的区域性和华人社会网络结构特征。1926年圆瑛大师、转道法师、宏船法师等高僧的南来,使得汉传佛教开始以较为纯正的方式在新加坡华人移民社会中传播。随着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尤其是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的独立,佛教开始在新加坡大量建立寺院,发展佛教,培养僧才和正信居士,汉传佛教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国际佛教界也拥有了自己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来自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国家的移民也在信仰南传佛教,并且发展起新加坡特色的南传佛教。目前随着世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佛教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当代新加坡佛教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积极与现代社会接轨并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佛教发展新格局正是新加坡佛教界努力的方向。

综上所述,东南亚佛教文化圈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变迁的发展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历史文化层的不断层累过程中,不断更迭、交叉、重合,甚至覆盖,最终在信仰佛教的统治阶层和社会精英的推动下,形成了目前以南传佛教为主,大乘佛教、密宗并存的东南亚佛教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