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辩证法·范畴与现实
16864500000006

第6章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就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这是辩证法不同于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分界线。

但是,对于什么是联系或发展,对于联系或发展的内容,人们却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在哲学史上,所有的辩证法家都是讲联系、讲发展的,但是其情形又是各不相同的。在古希腊哲学中,由于当时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各个部分的解剖和分析,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所以当时的辩证法家虽然讲联系,但这种联系还只是朴素直观的结果。这种关于联系观点的直观性或朴素性,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预示着它在以后的发展中必然屈从于另一种观点,为形而上学的观点所代替。可是正如恩格斯所说,“但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么,总的说来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1]可见,讲联系并没有错,希腊人的缺陷是他们关于联系观点的直观性,而非联系观点本身;承认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总联系,把事物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总体,正是希腊人的一个优点,是它胜过一切形而上学的地方。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历史上统治人们头脑四百年之后,终于又为辩证法的观点所取代。这种历史的更替始于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康德首先以其天体演化学说打开了形而上学统治的缺口,这是与18世纪科学发展的水平相适应的,是与康德运用辩证的观点概括了当时关于天文学、力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相联系的。在此以前,关于太阳系的形成,牛顿曾经用万有引力定律比较好地描绘了行星的运动状况。这对于反对上帝创世说无疑是个重大进步。但牛顿在解释行星运动的原因时,却由于其僵死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而陷入迷途,引进了神秘的“第一次推动”的概念。康德以其天体演化学说打破了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的缺口。所以恩格斯指出,由于康德天体演化学说的提出,“关于第一次推动的问题被取消了;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并且“如果地球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据此恩格斯提示说:“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因为“在康德的发现中包含着一切继续进步的起点”。[2]

继康德之后,黑格尔以其宏伟的形式概括了哲学的发展,系统地阐述了辩证法思想。黑格尔不仅认为各种现象是相互联系的,而且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述为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是黑格尔对辩证法思想的深刻阐发,也是他的一个巨大功绩。不过,黑格尔这种关于联系、关于发展以及他所要揭示的发展的内在根源等都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他把自然界和历史说成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或异在,又通过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和扬弃而恢复到自身,于是绝对观念终于完成了自我认识而达到了终极真理。所以黑格尔所讲的联系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所讲的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而发展一旦到了他的哲学体系完成时也就终结,不再发展了。这是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但是这一切并没有妨碍黑格尔的体系包括了以前的任何体系所不可比拟的巨大领域,而且没有妨碍他在这一领域中发展了现在还令人惊奇的丰富思想。”[3]列宁也说:“尽管黑格尔在其推论中有许多神秘气氛,可是基本的思想是天才的:万物之间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在人们概念中的反映——唯物地颠倒过来的黑格尔。”[4]黑格尔在其概念运动中猜到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全部优秀成果,并在概括新的实践和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或发展,首先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运动情景,而观念辩证法则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的自觉反映。同时,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和发展又都是根源于事物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因而联系和发展又都是无限的,是个永无止境的辩证法过程。因此,辩证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同任何关于终极真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世界绝对状态的设想都是不相容的。可是黑格尔一方面天才地阐述了辩证法思想,同时又要建立一个最终完成的关于终极真理的体系,这就使他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困境。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说:“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清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5]与此不同,唯物辩证法是个开放性的科学体系,它认定自身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客观事物的联系是复杂而多样的,客观事物的发展也是个无限的过程。迄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是现在已经认识的东西仍然是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有限部分,是人类认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随着实践的发展,事物的更多方面,更复杂的联系将会日益显露出来,随之辩证的认识所把握的方面也必然日益增多和加深。发展是无限的,人的认识也是无限的。这是一个万古常新的辩证法过程。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这个基本道理,它自身的这个开放的体系,是根本不同于黑格尔的,也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一个特点。我们学习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弄清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特点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开阔眼界,面向未来,不满足已有的认识,防止思想僵化。

其次,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联系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里我们着重谈谈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但是有些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而有些则是间接的。一般说来,对于现象之间的直接联系还比较地易于被人们所把握,但对于间接联系,特别是通过若干环节的中介而体现的联系则不易为人们所把握,或者说,在认识上往往易于为人们所忽视。譬如,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当然需要一定的设备、工具和劳动力,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不具备这些要素,生产就无从进行;可是,设备需要更新,工具需要改进,劳动力的素质需要提高——而这些又必须以智力投资为条件。那么,比较而言,智力投资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就不像工具与生产活动之间的联系那样直接,所以前者可以称作间接联系。可是这种间接联系又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智力投资的效果不是一时就能看到的,它需要三年、五年乃至更多的时间。但智力投资又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所绝对必需的。又例如,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于本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往往考虑得比较多(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不仅要看到当下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看到其长远后果;不仅要看到本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要看到社会效益,要有整体的综合的效益观。还要看到本企业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种种联系。比如一定的生产活动所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再比如,人们常常谈论科学的思维方式或思维方式的科学化,无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可是,思维方式又决不单纯是个技巧或方法问题。这是因为,一定的思维方式乃是社会实践的反映,它是同人们的实践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的,构成思维方式的因素不仅有方法因素和习惯因素,而且还有知识因素。在知识因素中包括人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包括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等等。如果说,方法因素与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还比较直接,那么知识因素与思维方式之间的联系就不那么直接或显而易见,因而也就往往易于为人们所忽视。可是,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就不仅要看到方法因素的作用,而且还要看到知识因素的作用,在提高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改变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等方面下工夫。否则,只从方法或技巧上打主意,是不能使思维方式科学化的。上述事例也还都是事物间相互联系的比较简单的情形,但其中也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之区别。至于更复杂的事物或现象间的联系,就更需要下工夫,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正确地加以处理。

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世界没有孤立的静止的事物。各种事物都是按其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而成为彼此相异而又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在某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着,这种相互作用是交互的,而不是单向的。各种要素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呢?有的,但又不只是一种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元的立体网络关系,呈现为各种要素交互作用的复杂情景。因此,我们在认识各种事物或处理问题时,就要考虑到事物联系的复杂性,而不能简单化。简单化,绝对化,单打一、一刀切等等,都是不符合辩证法的,是脱离实际的。学习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就要学会辩证地思考。

(原载《电大学刊》1985年第2期)

注释

[1]《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9页。

[2]《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2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5页。

[4]《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2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