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核心价值视阈下的影视文艺研究
16867600000002

第2章 导言

在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影视文艺具有系统本质的特征,其既具有艺术属性,也具有经济属性,同时还兼具意识形态属性,甚至技术属性也可以视为艺术属性的组成部分。由于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影视文艺意识形态属性的过度强调,在改革开放后,受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我国影视文艺界产生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文艺思潮,排斥以传统价值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影视文艺不是“象牙塔”,而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积极主动的反映。西方社会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在收获产业效益的同时,也积极地进行符合西方价值利益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宣传。从这一点看,完全忽视影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被动地接受西方各类消极文艺思潮的影响,将间接地影响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本位的确立,我国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新的价值体系没有建立起来,而传统价值体系又难以适应现实的各类问题,西方各类文艺思潮乘虚而入,消费主义、非理性主义、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泛滥,文艺“三俗”等现象屡见不鲜。国内影视文艺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深受港台文艺影响,消费偶像、消极偶像流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健康积极的新人形象缺位;国内主旋律影视文艺的市场接受度低,非主流影视文艺、反主流影视文艺获得追捧;国内影视文艺的戏说、娱乐化倾向成为潮流,模仿西方的虚无主义、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影视作品影响越来越大。虽然,近年来上映的国产电影《建军大业》《战狼2》等影视作品在表现社会核心价值理念与收获市场效益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正在借助市场的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推广与传播,但从市场占有比例而言,中国国内还是缺乏能代表我国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并且具有广泛市场接受度的影视文艺作品。

经过多年的总结与研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以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理念日渐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这些核心价值既为我国影视文艺建设提出了意识形态的目标,也为审视当下国内外影视文艺作品与影视文艺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视角。以往的影视文艺研究缺乏对现代视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探讨,尤其是缺乏对影视创作如何表现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思考;而今,影视文艺的创作实践已在跟进这一现实的变化,但对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仍显得滞后。鉴于这种现实的研究需求,本书所研究的内容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本书持有以下的主要观点:

要推进当下核心价值视阈下的影视文艺实践的发展,首先就要深入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体系以思想体系为基础,两者共生。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根本否认影视创作的意识形态性,认为影视创作无功利、纯审美是不正确的。但僵化地看待影视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也不妥。意识形态是把双刃剑,对不同时期、不同阶级、不同族群的利害、好恶和爱憎态度是很不同的。体现新的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理论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作用方向、侧重点和着力点发生了和历史使命相一致的调整和转型。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实现人民的自由、民主和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今天的重要价值取向。我们提倡建构主导与多元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一个公平、合理与和谐的价值结构,人民的价值要居于核心地位。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辩证地对待后现代主义等各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化的社会文化思潮。一方面,这些思潮表现出带有“非主流”特征的自由主义意向,追求大众欲望化的价值取向,这种立场对批判资本主义世界弊病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这些思潮表现出“违科学化”“反本质化”“非理性化”等特点,盲目地用这些思潮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利于社会的科学发展、民众的团结与进步。

要在理论维度上推进核心价值视阈下当代影视文艺实践的发展,还要深入理解影视文艺创作如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视文艺创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不是唯政治化,也不是唯市场化、反政治化。从历史与现状的两个层面上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影视创作确实曾有过度突出政治倾向性的情况,以致电影成为政治传声筒,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电影作品表现尤为严重;从现状而言,当代的一些影视作品为了迎合消费主义取向,过度凸显“恶搞”、展现“性”“暴力”等噱头,或受西方后现代思潮影响,出现一些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取向。这些经验教训警醒我们:影视文艺创作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不要唯政治倾向化,又要杜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倾向,限制消费主义的过度泛滥。

任何文艺都有自身的价值取向、价值诉求与价值载体。在主导与多元的框架下,弘扬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影视创作,并不是要消灭非核心价值取向,而是要突出主导方面。影视文艺创作主要依赖视听手段,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新人形象是一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如电视剧《士兵突击》、电影《马背上的法庭》等一批影视剧,塑造出一批全新的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对展现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展现现实的各种新矛盾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力。影视文艺创作中对社会矛盾的处理、对社会问题的表现、对社会环境的营造等,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现,其中既有原则问题,也有技巧问题。影视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无疑在弘扬核心价值中会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除了影视创作的艺术表现外,产业化的运作宣传如果引导得当,也会起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在时下的影视文艺创作中,躲避崇高、解构英雄、消费历史、虚无真实等文艺表现还很突出,这种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只要不影响社会大众对历史与现实的整体判断,作为消费娱乐需要,都可以包容。但是一旦影视创作表现出的价值取向偏向了严重的金钱崇拜,或严重歪曲严肃的历史与现实,以致影响社会大众的整体价值判断,都必须通过文艺批评与文艺管理予以纠正。至于严重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视创作,还需事前防范。

要在理论维度上推进核心价值视阈下当代影视文艺实践的发展,还需要处理好影视文艺创作弘扬社会核心价值与追求产业利益、与批评和监管等问题的关系。影视文艺的“二重化”特性决定了,影视文艺创作凸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并不会阻碍影视产业化的发展。两者之间既存在差异、矛盾和冲突的一面,也有协调统一的一面。单纯地注重产业化,影视文艺创作过度迎合大众消费主义倾向,不仅不利于消费者的身心健康,更不利于推出影视文艺精品,最终我国的影视业也会在国际影视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过度注重影视文艺创作的个体化、技术化,忽视大众现实的消费需求,也会影响文化再生产的资本准备,不利于影视文艺创作的持续发展。要协调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需要构建完善的影视文艺批评体系进行警示,需要注重事前与事后监管的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只有在主导与多元统一的理论框架中,才能把握好影视文艺创作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辩证关系,突破非此即彼的僵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