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交往纪实
16877500000010

第10章

“好好读几本书”——毛泽东和薄一波

薄一波1925年参加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转入地下,一直在华北地区工作。到1943年春,去延安——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才第一次到中央,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他向我们介绍这次会面的情景时,脸上带着一种亲切回忆的神情。

“到延安第二天,毛泽东就接我到他在杨家岭的住所去谈话。他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一走进他的屋子,他就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他问我:‘你就是薄一波同志?’我答:‘是。’这时他也许为了记住我的姓名,反复地说:‘如履薄冰,如履薄冰。’这是包括有我的姓氏薄字在内的一句成语。他又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是山西定襄人。他说:‘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曾被立为代王,建都在你们山西的中都。’我当时怔住了。这些史书上记载的帝王家常事,他竟记得这样清楚。他对中国的历史是多么熟悉啊!”

他接着说:“我们那次谈话长达8个小时,我感到一见面他就吸引了我,给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毛泽东的话语,言简意赅,富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强烈的吸引力;而且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一句普通的话,从他的口中说出来,往往赋予了新的含义。听他讲解党的历史、方针、政策和路线斗争,是那么清楚,又那么自然,比如他在讲到共产党员做统一战线工作时,曾经用‘制钱’作比方,说要像‘制钱’那样内方外圆,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由原则性决定的、能够适应各种条件的灵活性。又比如在说到怎样消灭‘山头’、处理好内部团结的问题时,他做过一个比喻:两个小孩打架,做父母的总是得先把自己的孩子骂几句,甚至打几下,然后安慰对方的孩子,这样才能平息纠纷。老百姓都懂得怎样处理‘山头’的问题。他的话对我很有启发。”

薄老谈到毛泽东当年的谦逊态度和助人进步的精神时说:“1944年,我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响应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干部要‘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的倡议,写过一篇自我检查,检讨了我在山西工作中的一些缺点以至错误。毛泽东同志在这份检查上批示说:‘个人,同整个党一样,都有一个觉悟过程。文内所说,都是这个觉悟过程中的事。其中有些,我还没有做到,我还要努力。’这个批示,亲切、谦虚,令人感动!他帮助我正确地对待缺点和错误,启发我不断提高觉悟,努力把工作做好,我从中得到不少教益。至今,我还非常感激他对我的勉励和帮助。”

毛泽东是一位坚定的真理探索者。薄老说:他为了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道路,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新中国创立后,他又继续努力寻求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道路。这里,只说两件事情。

“第一件。1953年春,有一天毛泽东约我去谈话,要我好好读几本书,读点哲学的书,学点辩证法、唯物论,也要学点逻辑。严肃而又恳切地指出:‘你们犯错误,总是说由于工作忙。不对。是由于缺乏一个贯穿一切的东西,这就是主观与客观一致。从1921年建党到1942年延安整风,经过大约20年我们才找到主观与客观一致的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他的这个谈话,深刻地概括了我们党几十年的重要历史经验。

“第二件。1956年初,他亲自听取了中央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过程中,他随时提出问题,明察情况,随时进行概括,发表结论性的意见。思想的敏锐和清晰,逻辑的严密,给参加汇报的同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汇报之后,即发表了著名的讲话《论十大关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的调查研究。我基本上参加了这次汇报的全过程。20多年前的这件往事,其情其景,垂老难忘。那时,毛泽东已经60多岁了,身体并不好,可是几乎每天都是起了床就听汇报,听了汇报就上床休息。只有吃饭算是一点闲暇时间。他自己把这叫作‘床上地下,地下床上’。就这样一连紧张地工作了两个来月。毛泽东同志那种为人民事业辛勤操劳的精神,十分感人。他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他自己就模范地实践了这一点。

“毛泽东的这篇讲话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精神,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

(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