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德交往纪实
16877900000009

第9章 曾经是对头 后来是挚友——朱德和刘伯承

在我国的10个元帅中,当数朱德和刘伯承的年岁最大,又数他们两人相识得最早,关系颇为密切。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战地摄影记者的徐肖冰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场面:那是在一次军事会议召开之前,八路军将领站在屋前,3个一群,5个一伙地围在一起聊天。徐肖冰手提摄影机忙着选取镜头。他看到朱德和刘伯承正谈得热烈,笑得是那么开心,急忙过去拍摄。

“你拍我们两个,你可知道我们两个是对头,是交过手的。”刘伯承扭过头,指着镜头说。

“是下棋还是打球?”徐肖冰随口问道。

“下的啥子棋哟,我们是真枪实弹地交过手哩。”刘伯承认真地回答着。

徐肖冰惊讶了,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早在1916年,朱德和刘伯承就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当时,朱德在入川参战的滇军中任团长,刘伯承则在川军中任职。战后,四川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战事不断发生。1917年末,军阀熊克武为了消除另一军阀刘存厚的势力,派遣刘伯承作为代表赴川南泸州与云南军阀唐继尧的部队谈判,意欲联合驱逐刘存厚,在这次谈判中,刘伯承结识了朱德。然而,到了1920年,唐继尧图谋霸占四川的统治大权,企图联合其他四川军阀驱逐熊克武。结果,熊克武利用“川人治川、驱逐客军”的口号,与四川各军阀联合起来,将驻川滇军逐出四川。在这次战争中,刘伯承率部与滇军作战,连连取得胜利,而朱德所在的滇军接连失利,一直从成都溃退到贵州境内,部队损失惨重……

徐肖冰心中释然,终于明白了朱德和刘伯承曾经是对头的来历。

那么,朱德和刘伯承又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呢?

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发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给沉闷、黑暗的中国社会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新鲜气息,许许多多探索中国振兴的志士仁人终于从马克思、列宁那里找到了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朱德和刘伯承在革命大潮的推动下先后参加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组织——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朱德后来在谈到这段往事时回忆道:“人们走着不同的道路:有的人做了军阀却不思悔改;有的人随军阀陷入泥潭,但最终找到了新的革命道路;也有的人看到了新的道路,却因为过去中毒太深而不能自拔。许多国民党军人变成了新军阀;而刘伯承和我两个人则找到并走上了新的革命的道路。”

1926年7月,在国外学习军事并且已经成为共产党员的朱德回到了阔别4年的祖国。不久,他受党组织的委派,前往四川万县策动军阀杨森易帜,参加北伐革命。但杨森此人狡诈多谋,颇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投机本事,在朱德面前屡屡失信。这年11月初,正当朱德感到工作很棘手的时候,刘伯承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令他喜出望外。刘伯承此行是受党中央的派遣从上海来到四川策划军事起义的,当刘伯承把这一消息告诉他时,他兴奋地连声说道:“好了,好了,这一次我们可以大干一场了!”

朱德和刘伯承多年不曾谋面,遇到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话。当初,两人同在军阀的部队里,各为其主在战场上拼杀。如今,为了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两人走到了一起,成为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

在后来的年代里,朱德和刘伯承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创立了卓越的功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红军长征途中,朱德和刘伯承为了党和红军的团结,不顾个人安危,同制造分裂的张国焘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后共同北上。然而,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利用种种借口,延误时机,意欲控制党和红军的领导权。这年9月,当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北上行进的时刻,张国焘又借口噶曲河涨水,无法通过,命令左路军南返,并且企图挟持右路军和中共中央一同南下。在这紧急的情况下,跟随右路军行动的毛泽东等当机立断,决然率领右路军中的一、三军团继续北上。当时,在左路军中的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坚决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活动,同时,不断地向左路军的干部们做工作,宣传北上的重要意义。

为了使朱德和刘伯承就范,张国焘煽动一些人斗争他们。在一次会议上,一些人无理谩骂朱德,坐在朱德身旁的刘伯承忍无可忍,拍案而起,厉声呵斥道:“你们是在开党的会议,还是审案子!”一下子,那些人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了刘伯承。

不久,张国焘悍然宣布成立“第二中央”,威逼朱德和刘伯承发表反对毛泽东和北上抗日的宣言。他的无理要求遭到了朱德和刘伯承的严词拒绝。

留在左路军中的一方面军的干部战士对此感到十分气愤,他们利用各种方法向朱德和刘伯承传递信息,请示该如何做。朱德和刘伯承自然明白这些请示的意思。但是,他们从整个红军的大局出发,置个人荣辱于度外,告诫部队:要顾全大局,服从指挥,搞好团结,避免分裂;少讲空话,多做工作,切不可草率从事……

在艰难和危险的处境中,朱德和刘伯承始终没有屈服于张国焘的淫威,坚持对四方面军广大干部战士进行说服教育,使他们认清北上抗日的意义。

南下部队在经历了近10个月的磨难之后,广大指战员终于从残酷的现实中认识到,只有北上才是真正的出路。张国焘在南下计划受挫的情况下,被迫命令部队重新北上……

1946年,当朱德60寿辰之际,尚在前线的刘伯承怀着欣喜心情对来访的记者说,朱总司令“志坚如铁,从无失败情绪。总司令参加革命以前,生活优裕,即不升官发财,亦足以度其舒适之一生,然当其一旦认识革命,即弃如敝屣,义无反顾。以后在任何国难之前,坦然如坐春风,尤足使人深深感动”。

这一席话,道出了刘伯承对朱德为人的最中肯的评价。

(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