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南海里的衣食住行
16878300000006

第6章 毛泽东家庭经济报告

“我从现在起开始还你老人家这笔欠了50年的债。一年还两千元,十年还清。”

他穿衣的标准只有两条:不露肉,不透风。

他年轻时曾与志同道合的同学约定“三不”: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家庭琐事。

家庭总管李银桥如是说——

主席生前每月的工资,除去家庭日常生活开支外,所剩无几。50年代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时,主席月工资200元左右,江青月工资100多元。他家里的经济开支实行包干制,家庭工资收入统一由我掌管。主席认真吩咐我:“家里的支出要有计划,吃饭不许超支,衣服不经我允许不能做新的。”

我根据主席的家庭“财政”方针,列出计划。伙食、衣服、杂费及节余都有计划表。当时我给他家里的伙食标准是每天3元。主席看过计划,觉得这标准高了。我说:3元一天的伙食还包括待客在内,不能再低了。主席便不再多说,提笔批上“照办”二字。

主席说一不二。60年代困难时期,带领全国人民共渡难关,他曾7个月不沾肉味。1953年至1962年9年整,他没添过一件新衣服。

主席的亲朋故旧特多,家乡湖南也时有亲戚朋友来访。亲友们在北京的花销,回家的路费,所赠北京特产或者给他们送件衣服什么的,所有款项都在毛泽东的工资中开支,所以经济是很紧张的。就说1953年10月那次吧。主席家乡韶山的乡亲毛月秋一行三人上中南海做客。临行,主席叫我准备好礼物,他对乡亲们说:“我没有什么好的东西送给你们。送一点衣服和日用品,还有一点零用钱。”说完,叫我拿来礼品:每人一百块钱,一套新棉衣棉裤、内衣、鞋帽、蚊帐,另给年长的毛月秋老人送一件呢子大衣、一支钢笔、一副眼镜。事后,我对乡亲们说:“你们这次来北京,食宿和添置的几件衣服,都是主席自己掏的钱。他的钱并不多,这个月还用亏了。”乡亲们听了点点头,显得十分激动和不安。

为了节约开支,主席每个月都要抽空检查家里的收支账目,听我们报告各项费用,并一再叮嘱不能超支。尽管他生活十分节俭,尽管有“朝朝留客不得穷”的古话,但因为主席太慷慨,亲友太多,所以家庭“财政赤字”是免不了的。幸亏他有一笔相当可观的稿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