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1689700000016

第16章 怎样理解天人合一(3)

现代地球物理学揭示地球形成的过程,就是宇宙尘埃气聚成形的演变过程,与传统的道家思想极为一致。道家思想认为,物质世界是经无形的混沌状态到有形的物质世界的气聚过程,它把物质世界分为有形的部分,称为形而下;无形的部分称为形而上。形而下,指的是我们肉眼能看到的部分,包括一切有形的物质实体。形而上,指的是肉眼看不到的东西,包括人的灵魂和驱动物质世界运动的机制、规律。所以,道家学说称之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器”是有形物质层面,“道”属于内在机制或者称规律,就像《圣经》“上帝把地球悬在空中”这样的问题,只有在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

(古人称“道”)被发现后,才得以令人信服和圆满的解释。

《道德经》中具体描绘了道器之间的关系:“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学》经典的论述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八卦就是天(乾)、地(坤)、水(坎)、火(离)、山(艮)、泽(兑)、风(巽)、雷(震),这八种自然产物形成后,天地间的运行由水火的运动来掌控,这就是周文王演后天八卦“天地让位于水火,水火居南北正位”的来历。这一学说成为中国传统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也是人体阴阳运动的基本规律。

虎克发明显微镜为研究生命的最小单位——细胞提供了方便,进而现代细胞生物学揭示:每一个生命体细胞都储备有完整的个体生命信息,经过适当的诱导培养可以生成完整个体,这就是现代生物学的克隆技术。在细胞繁殖的过程中,无论是单细胞还是复杂的多细胞生物,无论是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都要经过染色体(DNA)复制,然后分向两极,完成有丝分裂,各自形成单体,完成“太极是生两仪”或叫“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图5-5)。“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在人体内各有其表现形式,这就是生命体繁衍的最初过程。再往微观领域探讨,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图5-6),都是由原子核以及围绕它运行的电子组成,与众星球围绕太阳运行的宏观宇宙没有区别。可见,人体形成过程、运动规律确与宇宙、形成运动规律大同小异,一脉相承,是人秉天地之气生的现代科学依据。

(三)得道者昌

清末民初的苗族名医彭子益先生说:“中医之学实属人体小宇宙之学,要学好中医,必先了解宇宙之学。”现代科学对宏观世界的了解远远超过对人体自身微观世界的了解,说明医学的落后,还只停留在“器”的层面,对“道”还是一知半解,或不承认,所以就不能很好地解释、解决“器”的问题。按现代细胞结构科学研究思路,生物应该是可以合成的。在20世纪中叶,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成功,曾经令生物科学界惊喜和振奋——人类有望合成生命。半个世纪过去了,还只是一种可能,也许这不符合“道”,将永远是不可能的。

我们探讨了阴阳五行的实质之后,对人体小宇宙之学,似乎明白了:人体生命的产生,是通过阴阳和合之后,遵循地球产生、发展的规律而成形,并建立起人体生命系统结构及其稳定机制——阴阳五行生克制化运动规律,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的地球高等生命体动物,就像他们都有结构、功能基本一致的五脏六腑一样准确无误。这也是孙思邈隐居深山为老虎等野生动物医病的依据。所以说,人是自然规律的产物,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体才能获得健康,这叫得“道”者昌。

否则“天气不生你,地法不成你”,就要被“天诛地灭”,这叫“失道者亡”。疾病只是人违反了规律后被规律惩罚的结果,是天诛地灭的过程而已。

七、五行赋像、归类有什么意义

我们研究阴阳五行之理引入了“赋像”的概念。这样把“应象大论”改称“赋像大论”是十分贴切的。理解《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概说天、地、人阴阳五行之像,几乎是《黄帝内经》中最长的篇幅,也不能详论,正像《阴阳离合论篇》中所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天地间的事物,可以用阴阳五行概论之、分论之。阴阳之分,天下唯二;五行之分,天下唯五,这是把阴阳哲学化的立论基础,是中国传统阴阳五行的文化之源。

(一)东南西北中

城市里有很多人不分东南西北,没有方位概念,尤其是天津市区人更为严重,可能与历史自然形成的城市布局混乱有关,在此不妨多说几句。鲁迅说过: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地球上的方位也一样,都是人类命名的。古人按照太阳与地球相对运动,太阳东升西降,形成东西的概念,与之十字交叉的方位命名南北。那么南北的名称为什么不能易位呢?因为阴阳五行理论发祥于中国的中原地区,人在中午面向太阳则前面为南,后面为“背”为北,这是中国古代地图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来历,也是中国建筑坐北朝南,以获取太阳光热的需要。

对于南北半球而言,由于人类五大发祥地多居于北半球,非洲虽居于南半球,但黑人进化历史、文化又都较晚。而中国的五千多年文明史之早,尤其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使中国的航海事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使中原文化传遍世界,南北概念的地域延伸而被世界所承认,也是理所当然的。

(二)方以聚类

五行归类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关系甚为密切。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相对于太阳而定的东、西、南、北方位,那么按五行分布,地球上赤道区域为南、为阳,两极寒冷为北、为阴。世界万物因阴阳而生,法五行而成,世界万物必然以五行而归类。按照五行“生、长、化、收、藏”五性归类,在《黄帝内经》中,可谓贯穿全篇。《易·系辞》讲:“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方是用来聚类的,从平面的角度认识东温、南热、中平、西凉、北寒五行属性,因此东南西北中会具有相应属性的产物,为古人采集中药指明了方向,为地方病分布及治疗方向提供了依据。

《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中记载了这个问题:“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biān)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

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ruò),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

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jiǎo),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理解了“方以聚类”就能理解人到不同地域会有水土不服的问题,而解决水土不服,最好是用相应的办法。例如曾有媒体报道:一个出生在南方某地的小孩儿被祖父母带到北京生活,一直脾胃不和腹痛腹泻,多次求医医治无效。后来一位老中医告诉他们,让小孩儿的父母从出生地带点儿土来,经水煮、过滤后给小孩喝了一段时间,治疗效果出奇的好。以上说明人类疾病与所处地域五行分布有关。一方水土出产相应的物种养一方人,也养成一方人的生活习性,会出现相应的病症,也就产生了不同地域性疾病的适合治法和药物,这也是不同地域的人科学养生应该注意的问题。

根据“赋像”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五行聚类的相关因素,理解为五大类的“五行之像”。从人体小宇宙观理解,包括人体疾病也是按五脏归为五大类。明白了这些因素,从而懂得在生活起居、衣食住行中用“道”去疾防病,会收到异曲同工之妙。此处结合《黄帝内经》多篇论述列出五行赋像。

(三)生活处处用五行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赋象的“万之大不可胜数”可以按表5-5列出无数五行图,可以考察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我们生活中是否常用。

从相生的方向看图5-7中的“五味”发生于植物内部,我们不大了解,但我们都有这样的常识:植物种子在储藏状态下都有些咸味儿,发芽生长到植株长成是酸涩味道,幼果阶段大部分都是苦的,成熟前转化成糖使果实逐渐变甘甜,继续(收、藏)阶段的种仁都有辛香味道。从相克的方向看,我们就熟悉了:菜味儿太咸了,放点糖就解决了(土克水),苦瓜放上盐就不太苦了(水克火),太酸了放点儿碱(辛味)就中和了(金克木),太甜了放点儿醋,就酸甜适口了(木克土)。

辛辣味用苦味(火味)对治。在日常生活中,葱、姜、蒜和辣椒的辛辣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葱辣味钻鼻孔、辣眼,姜辣舌,蒜辣腮,辣椒烧喉。根据古人识别五味归经的方法,我们可以判断:葱的辣味入肺、肝经,属金、属木,具有生发和宣通的功能;姜烧口舌,入脾胃经,属土;蒜的辣味入胆经、肺经,属木、属金,有补气的功能;辣椒入心肾二经(肾经循喉),属火,南方人吃辣可以祛湿气。仔细分析后,它们哪个属于入肺经的辛味呢?是葱。经过尝试,大葱经火烧熟就不辣了(火克金),用苦瓜也可以消除葱的辣味。大家可以本着这个思路尝试一下解决身边的问题。

五行归类除了将人体的脏腑组织结构分别归属于五行外,同时也将自然的有关事物和现象进行了归属。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五色等相应,这样就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了。这不仅说明了人体脏腑的整体统一,而且也反映出人体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如春应东方,风气当令,故气候温和,气主生发,万物滋生,人体肝气与之相应,肝气旺(王)于春;夏应南方,火热当令,故气候暑热,万物充分成长,人体心气与之相应,心气旺(王)于夏;秋应西方,燥气当令,故气候凉爽,气主收降,万物始收,人体肺气与之相应,肺气旺(王)于秋;冬应北方,寒气当令,故气候寒冷,气主收藏,万物皆藏,人体肾气与之相应,肾旺(王)于冬。脾旺四时于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

这样就将人体肝、心、脾、肺、肾系统和自然界的春木、夏火、长夏湿土、秋金、冬水之气对应起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现代人不懂阴阳五行规律,致使“人人处在五行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古人用“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手心儿”演绎世间万物不能脱离五行的道理。如今科技发达,宇航员可以跳出五行界,但也只能短时间生活在模拟地球环境的狭小空间,人的衣、食、住、行、脏腑活动还是要遵循五行规律,说明天地为所有地球人赋予了“阴阳五行”的禀性。

本章小结

本章重点是通过现代天文学、微观物理学知识,了解天人合一的客观性。包括下面几个板块:

(1)回答了太阳系中为什么只有地球生机盎然。涉及三个因素:阴阳寒热的幅度、春夏秋冬的五行运动、在阴阳五行作用下的水的液、气、固态循环变化。

(2)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影响,是中医运气学的客观依据。记载于天干地支纪年之中,每60年循环一次,称为60甲子。也就是说同样的气候框架,每60年重复一次。每年的六步主气是不变的,是由太阳地球相对运动所决定的,包括每年的二十四节气。每年的六步客气,就是受其他星球影响的结果。

为了帮助理解,引用天文学“天球”和“黄道”的概念。天球有日心天球和地心天球之分,我们以日心天球来说明。日心天球是以太阳为中心,以无限远为半径的球状天体。黄道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平面的延伸,与天球相交的太空区域。在这个假想的天球空间中,图中第一个同心圆是地球及其运行轨道。在黄道上分布着十二星座,在黄道与地球轨道之间分布着太阳系除金星、水星以外的其他六大行星。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就是四季五行规律,其他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形成五运六气规律,再远的十二星座对地球的影响,是繁荣于西方的星象学家的学问。可见古今中外对天象的研究层次不同,形成了不同文化,但都指向对人类、对生命的影响,生命体要适应黄道、天球范围之内的环境变化规律,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空间范围。

(3)海洋潮汐、生物胞宫运孕的七日节律,是受月球围绕地球运动的结果,表现为晦月、满月、上玄月、下玄月,28天一个周期。

(4)子午流注规律是天地间阴阳五行规律直接作用于人体,使体内阴阳气血按照五行规律运行,是人体这架机器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将宇宙宏观结构与物质的最小单位原子结构比较,具有惊人的一致性。人体小宇宙,是说人体生命运动是地球太阳相对运动的缩影,每个生物细胞,储藏着一个生物个体的全部信息,细胞的分生,又遵循天地最初形成的“程序”——“太极是生两仪(有丝分裂)”。

(6)五行的归类是天有阴阳,地有五方——东、南、西、北、中,随时随地都有生、长、化、收、藏这五种力量存在,生成各自属性的物质,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客观依据。这使我们认识到规律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生在五行中,天天见五行,天天用五行。地球生物的生物钟是受日地运动所控制,使我们懂得,人在道中,“得道者昌,失道者亡”的道理。

总之,不管古人是真实发现还是主观臆想,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各个层次证明“天人合一”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身体的好坏,取决于组成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是否生机勃勃。养生的基础,就是遵循阴阳五行规律,养护好每个细胞、组织、器官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天地五行规律,属于自然物理学范畴,远比建立在化学和解剖学基础上的现代医学高深得多。中医的理论属于自然科学体系,生命是日、月、星、辰、时共同作用的产物,遵循天地形成的程序和规律——阴阳五行规律,从之则生,逆之则亡。古人如何发现的这些规律无证可查。但是,几千年的中医及其养生实践告诉我们:“天人合一”真实不虚。而我们后人对此研究的很不够,国体上也没有把中医摆在合适的位置,特别是民国政府,曾经要立法取缔中医,这也许和过去中医理论不能服人有关。

以上笔者只是对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粗略的理清脉络,从而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客观性、完整性进行了初步探讨。希望能得到广泛重视,深化研究,建立起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刘力红老师在他的《思考中医》中说:“只有把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思考清楚了,中医的整个脉络就会十分明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个时候不管你搞不搞中医,也不管外界对中医是个什么看法,都无法动摇你对中医的认识。这样一个认识在现代科学中又叫定理,定理不容易获得,而一旦获得就牢不可破。在现代化的时代里要想学好中医,这个定理非建立不可。”这样才能以理服人,为中医走向世界、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以诗小结如下:

宇宙生灵蛋白形,适度阴阳运五行。

微观宏观治一理,天人合一黄道中。

五运六气主行星,子午流注气血行。

生长收藏循环道,生命奇妙在化生。

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除了人与自然的整体概念,还包括人体自身的以脏腑为核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根互用的整体观念。下一章笔者将带领大家“游览”我们身体的自然“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