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1689700000056

第56章 中西医学之理能否殊途同归(1)

用现代科学知识理清了中医的基础理论脉络之后,发现人体是自然规律的复制体,从最初的孕育形成到生命的自主运动,都是“宇宙气聚、阴阳和合、日地阴阳五行”规律的复制,形成稳定的生命智力系统。虽然人体内与自然的五行结构、形式不同,但都以“生、长、化、收、藏”五种力量的相生、相互制约为核心。维护生命系统的正常运转,离不开自然阴阳、五行规律的制约,以不断从环境中摄取“营养”和足够的能量。人不能离开地球而生存,宇航员上天也要在模拟地球环境中生存。

以上描述,可以认为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对于这个本能问题,中国古人早在2500年前就发现了,继而才有了《黄帝内经》的问世,古人在没有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的情况下,如何发现并建立了“天人合一”的系统理论,我们无从知晓,但不影响我们用现代科学方法去验证古人的正确性,从而架通古今科学的桥梁,实现古为今用。

现代科学发现了人体的化学原理和脏腑的部分功能后,应该说对人类认识自己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它不能以偏概全,完全依照在人身上发现的化学原理,来否认阴阳五行规律,来处理人体疾病,使许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因为抛开了人体根本的运行规律——五行规律,使人体出现了许多原因不明的疾病,几乎都成了不治之症。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的事都是有办法解决的,解决不了,只是没有找到方法而已。没有办法或找不到办法就下结论,别人找到办法又不研究、不考证、就是不相信,这是当代一些墨守成规的人缺乏科学精神的表现。

存在即合理。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源头的“阴阳五行及其中医理论”,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以上各章可以说笔者完成了一次从中医养生原理角度和古人的对话,既探讨了合理性,又论证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从中赞叹中医学理之美,总有意犹未尽之感。笔者还想对古今学理的一致性发表以下看法:

一、中西医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笔者一直相信:天下的理是相通的。中、西医学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研究人体生命规律,就像刘力红老师在《思考中医》中说的:中医学从“人中”能够判定人的寿命长短,与现代医学通过染色体遗传基因来判定人的寿命都是科学的,只是证明它的方法不同而已。

前面比较中西医的章节已经谈过“中医治人,西医治病”的区别,老百姓常称为“西医治标、中医治本”,用更科普一点的话说:“西医要消灭病菌和病灶,中医要扶助人体抵抗力祛病。”这本来没有矛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已。

(一)从自然科学体系定位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从自然科学体系发生发展的规律看,中医学源于古代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其中,发明创造生产工具以提高生产、生活质量;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认识,产生历法;从发现人与春夏秋冬四季的关系,进而产生了以《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古代科学理论巨着,形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医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河图》、《洛书》、《易经》产生于文字出世之前,是孔子作“彖辞”,揭开《易经》演示的自然与人生智慧。中医学,正是古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产物。《黄帝内经》以政论医说明了:心脏对内为“君主之官”、对外有“任物”功能,使生命运行与自然阴阳五行规律和谐统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巨系统”理念。具体的讲,是太阳的阳热、地球物质的阴寒相互作用,阴阳和合,一年四季的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五种力量,在天、地、人和生物界不断的生成、复制、制约的结果。期间受太阳系其他天体运动的影响,产生六十甲子的不同气候条件(五运六气)。

高明的中医治病,应该根据阴阳在天、地、年、气(24节气)、时的运动规律,首先检查人体是否与之同步变化;其次是检查人体阴阳偏盛和脏腑五行的生克制化是否平衡。第三是制定调整方案;第四用针、药、灸等具体手段,落实调整方案。其中用药的原理是利用药物的阴阳属性,阴病治阳,阳病治阴,利用药物的升降补泻功能,调整脏腑的五行关系,使之达到平衡。对中医学理的认识和治病的方法从古至今没有变,因为只要日、地关系不变,这个学理就不能变。中医离开这个学理,就会进入茫茫大海迷失方向。

按照现代科学体系的概念,中医基础理论是以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体力学、热力学、社会科学(道德)等学科为背景,涉及天、地、人及世间万物,即中医的整体观。天地人的相互作用,古人用一个“道”字来概括,用现代语言是无形的规律在起作用,这些规律有些是现代仪器难以观测到的。

从《科学技术史》可知,18~19世纪的物理学、化学的发展为现代医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为研究生物进化、生理、病理、药理提供了依据,据此研制出激素、抗生素等化学药物。物理学为医学的贡献主要在于显微技术,包括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X光机、CT扫描机等,使人类可以直观地发现人体内部结构和进入人体的异物、微生物等,为发现脏腑、器官病变提供了方便;为探讨生物细胞结构,观测药物作用效果等提供了可能。

所以,西医科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属于两个学科的产物,一是化学,主要是生理生物化学;二是物理学,主要是光学。现代医学的一大特点是把人体无穷的直观化、微观化。从科学的三个层次上说,现代医学只研究了“是什么”和“怎么办”

问题,而把“为什么”这个关键问题放到一旁,才表现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的医疗模式。

从上述自然科学体系看,中医学理是整体,西医学理是部分。把部分放到整体思考属于五行“化”的范畴之内(参见图8-5)。中医学理的“化”就是运化、变化,它的实质也是现代生物化学的内容,例如: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各种营养元素,再到排除废物的过程;生命体细胞的物质交换、更新繁殖等系统性的生物化学反应。

(二)轮轴关系与因果关系

《黄帝内经》强调人要遵循“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之道,而没有强调“养化”之道,这个“化”的过程,是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基础上的自然过程。没有控制好“生、长、收、藏”四个环节,“化”肯定就会出问题。包括农作物收成的多少是“化”的效率问题,而“化”完全是自然的过程,人们也只能通过控制好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为“化”创造条件来实现,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一年的收成。

在人体内,这个“化”由脾来掌管,有“脾旺四时”之理。人区别于其它动植物的显着特点,就是对养护或破坏生命有主观能动性。实际上,人只要遵守好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运化”是按照自然设定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程序自动进行的,是人体自身的事,不用主观掌控。正像我们驾驶车辆的方向盘,春、夏、秋、冬为轮,“化”为轴(参见图8-5)。按彭子益先生所说是“运轮转轴”的关系。

从养生的角度是“运轮,轴自转”,从西医治病的角度多用的就是“运轴转轮”

的关系。中医用药物模拟春夏秋冬四季环境,来调整人的阴阳五行关系,也是在通过“运轮”来“转轴”。从这点上看,西医学正是在这个“化”上穷其始末,用的是“轴”劲儿,是想通过发明某种药物,来控制人体“化”的程序,解决生命过程中的所有问题。西药参与人体组织精密的“化”的程序,往往在参与一个环节化学反应的同时,干扰了其它正常的化学反应程序,造成诸多的副作用。

从因果关系的角度定位,《黄帝内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因,“化”

是果。因的异常,必然导致果的异常。中医养生用“因”来控制“果”,模仿的是婴幼儿阶段,完全受自然规律控制的状态,就把人类祛病过程大大简化了。

半个世纪以来,中西医结合的结果是把中医挤到了边缘地带,甚至有的科学家认为中医是封建迷信的残余,使当今的汉方医药在世界的份额只占3%,而日韩两国却占90%。曾获得日本医师会“最高功勋奖”的日本医学权威大冢敬节,1980年去世前曾叮嘱弟子:“现在我们向中国学习中医,十年后让中国向我们学习。”

不用质疑已经被言中了。世界不理解我们可以,惭愧的是这种“取缔、打倒”的声音,却出自发明中医的后人。痛定思痛,冷静分析,我认为,造成上述结果的关键,就是其中的“理”不通,因而有些专家权威提出“废理存药”的观点,使中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见,中西医结合是“包办婚姻”,是在互不承认或是中医也说不出道理基础上的结合。这也正是笔者提出“中医基础理论必须正本清源”的初衷。

当今人类科学发达,可以制造各种功能的机器,包括卫星、飞船,每种机器都有明确的工作原理,机器的各个系统都是为实现原理所设定的功能而工作的。

古中医“学理”立天地间而博大精深,简化理解就是人体这架“机器”的工作原理。人体就像现代的电脑,西医只能检查到人体可感可触的“硬件”状态,而阴阳五行就像电脑的系统软件,如果我们不知道有“软件”的话,是没有办法用化验、光学仪器发现阴阳五行规律的。现实医学还没有承认“阴阳五行”是人体的工作原理,只用可见的解剖结构、化学程序来代替人的工作原理,而对人体发动、控制原理不明,正是现代医学的最大缺陷。

浩瀚宇宙,宏观决定微观是不可颠倒的客观真理,想用越来越微观的化学原理说明一切是不可能的。中医学的宏观力学原理接纳西医学的化学、光学仪器用于发现人体更微观的“证”,只是延长了中医的手眼功能,为阴阳五行辨证及其施治提供依据。然而,目前人们只相信眼见为实,把结果当了原因,把消灭结果当成医疗的全部,严重地颠倒了是非观念。我想,只有在人类医学真正理解了“阴阳五行”这个天地之理是“普遍真理”的时候,中西医学才会实现殊途同归。这也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二、中药、西药学理有别

(一)中药与饮食同源

人类自从学会用火以来,大脑逐渐发达,智力水平突飞猛进,当然人的寿命也大大延长了。所以,用火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神农尝百草不仅奠定了中医药学的基础,也为人类食谱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人类从此懂得利用食物的寒热属性,增强体质,防病祛疾。看懂这个图,再明白一些食物的寒热属性,你就会用饮食和药物自我调理了。

现代医学药理明确,西医治病是根据症状下药,人体每有一个症状就要服一种药,对生多种疾病的人,一次吃一大把各种药片,吃完药就没有胃口吃饭了。

就连自己也不知道是在治病,还是在添病。我想,如果学会中医养生,就会把饭当药吃,就能免去很多吃药的机会。

如果说用火是人类进化的第一个里程碑,那么利用食物的寒热属性应该是人类进化的第二个里程碑,因为他是人类理性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开始。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饮食文化与中医药同源而生,博大精深,始终占主导地位。现在市场上盛行的高糖高油的烧烤,已经被现代医学证明都是美味儿的洋垃圾食品,我们的青少年一代对这些食品却情有独钟,与我们五千年文明史和饮食文化格格不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播报,肯德基的油炸薯片含油脂30%,是造成儿童肥胖症的元凶;西餐的烧烤温度都在千度以上,使食物美味的同时容易产生有毒物质。中餐只在100℃左右蒸、煮至熟,可以有效保存食物营养成分。

可食之物在100℃左右,可使其组成成分分解而存性,是保证中药汤剂“合而不化,各走各经”的依据。国家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赵霖先生说:“西方人的历史才200多年,他们还没吃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跟着他们跑?”

同感,中医历史几千年,其学理立于天地之间,博大精深。而西医学精进只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又局限于化学和解剖学(这里笔者不否认西学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巨大贡献),与中医“学理”相比,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今中国中医学界主张:中医药要与世界接轨,必须要确定中药的化学成分,明确作用机理,要提纯。我们国家的大量中医药科研精力都放在跟进西学了,做了许多“鸡孵鸭子”

的事。这也是我国中医落后于日韩的真正原因。

真正学过中医的人都明白,中药的原理是药食同源,开药方的实质是模拟东、南、西、北、中,用的是寒、热、温、凉、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作用力是调整人体脏腑五行的生、长、化、收、藏,虚者补之,盛者损之,是天体物理力学原理。所以我想,用宏观天地之理去服从微观化学之理,要演绎“蛇吞象”确实有些荒唐。据说日韩的汉方医药很流行,在世界中医药比例已占绝对优势,人家并没有在弄清化学机理上花费什么力气,而我们的中医主流,在这个问题上自觉不自觉的充当了消灭中医的主力。

(二)根据化学原理用中药等同于用西药

西药源于化学原理。殊不知,非要弄清中药的化学原理,已经归入了西药的研究途径,其研究成果必然是西药,目前中医主流学界的路就是这样走的。难怪民间的中医“脊梁”们要走复兴中医之路,恢复中医本来面目。笔者深有同感,撰写此书目的之一,就是要理清中医学理,赞赏中医学理之美,为复兴中医,弘扬中医及其养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原理上说,“部分”要服从“整体”,西医学要想突破越来越多的“绝症”,必须跟进五千年的阴阳五行整体观及其学理,从弄明白“道”的本源出发,来解决“器”的问题。到那时,中、西医才能真正结合,地球人都会因此而受益。

三、控制机制是中西医学的“焦点”

关于人的精神意识是由大脑控制,还是由心脏控制,是中西医学除“阴阳五行”之外的另一个焦点问题。就大脑与五脏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肾主骨生髓,大脑是髓之海、心之器,心脏为人体一身的主宰、君主。现代医学认为“人脑是人的中央政府”。传统的死亡观念是心脏停止跳动,现代医学的死亡观念是“大脑死亡”。

我们常从脑外伤导致成为“植物人”的例子看到,只要心脏还跳动,就有可能恢复健康。而心脏停止跳动只要4分钟,人脑就会死亡,全身就会很快腐烂发臭。我的一位同学车祸,头部被撞瘪进一块,医院检查脑已死亡,但心跳一周才停止,这期间人就像睡觉一样。从二者谁先死亡的现实意义看,心脏是生命体征存在与否的关键,“心为君主之官”在这一意义上说是成立的。

(一)脑为心之器

1.以大脑为核心的完整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