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达斯·贝恩:毁灭之路
16940600000002

第2章 作者序

《星球大战》在全世界的风靡程度一直都令我惊叹。多年以来,我收到过来自美国、欧洲和澳大利亚各地星战迷寄来的好多邮件。而现在,受益于出版方的努力,中国星战迷也将有机会欣赏到我的作品。

我很久以前就爱上了星战(但不是在一个很远很远的银河系)。我最早在影院看星战正传时只有六岁。从那时起,《星球大战》就成了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开始收集所有的星战人偶和玩具。我和朋友们都有塑料光剑,我们会在假期跟放学后进行光剑大战。《帝国反击战》上映后不久,我曾在操场跟一帮小孩打架,争论达斯·维达到底是不是卢克·天行者的爸爸。我的一些朋友不相信,说达斯·维达在骗人。

但我不只相信,而且特别希望它是真的。尽管达斯·维达是反派,但却是我喜欢的人物。我对这个纯粹邪恶的化身非常着迷,很想加深对黑暗面的了解。神秘的西斯——黑暗绝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而电影里对他们的刻画并不多。我读了那个时期出版的很多星战图书,尽管也很喜欢,但它们并没有满足我对西斯的好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兴趣开始偏离《星球大战》。我阅读了许多恐怖小说。显然,我还是乐于探寻邪恶的本质,即便不是在星战宇宙里。与此同时,我也产生了自己讲故事的兴趣。我写过一些短篇小说,其中一部分在发行量较小的杂志上发表。最终,我还卖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长篇作品,然后开始在Bio Ware公司担任编剧。当时,这家游戏公司正在开发一款名叫《博德之门》的游戏,而我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踏上了重返星战宇宙的第一步。

卢卡斯游戏公司找到我们时,我已经在生软工作了大约一年。因为《博德之门》系列的成功,对方想委托我们开发一款星战题材的角色扮演游戏。我们当然乐于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我也幸运地被选为这个项目的首席编剧。后来开发出来的游戏叫作《星球大战:旧共和国武士》,简称KOTOR。它后来得到了玩家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赢得过“2003年最佳游戏”大奖,至今仍被很多人视为史上最佳游戏之一。

KOTOR跟大多数星战系列产品有很大不同,因为它关注的是旧共和国时期。那个时代远在电影故事之前数千年。尽管大部分技术是一样的——这个时期也有爆能枪、星际飞船和光剑——但还是有一些非常关键的区别。在电影里,绝地武士的死敌——西斯——是一个规模极小的秘密组织,只有两名成员:一名师父,一名徒弟。而在旧共和国时期,西斯却是军容严整,跟绝地武士一样人多势众。原力的黑暗面和光明面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

KOTOR的成功给生软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我的创作生涯也从中受益良多。我继续从事游戏工作,参与了《质量效应》系列的编剧。但同时我也得到了创作星战小说的机会。KOTOR促使更多人对旧共和国时期产生了兴趣,所以我顺理成章地把小说背景设定在旧共和国时期,而没有写发生在电影时间线里的故事。但是,我并不想把游戏的内容重新讲述一遍。我把这本书的创作当作一次机会,来满足自己孩提以来探索黑暗面奥秘的夙愿。我要站在反派的视角讲一个全新的故事。

我选中了达斯·贝恩作为主角。他是一位强大的西斯领袖,就是他彻底改造了西斯一派,将其从巨大的军队变成了电影里的秘密组织。他重塑了西斯,也由此改变了整个星战宇宙的历史轨迹。但对他本人,人们却知之甚少。他从哪里来?是什么促使他投身黑暗面?他是怎样想到了后来的二人法则?又为什么认定这要比西斯大军更为成功?

这些就是我在《达斯·贝恩:毁灭之路》中打算回答的问题。在我脑子里,这本书的副标题应该是“恶魔的诞生”,因为它的主要内容就是讲一个普通人如何一步步演变成整个银河历史上最可怕的大坏蛋之一。我想要展示的,是黑暗面如何在一开始显得合乎理智,富有诱惑力,而到后来却扭曲了他的心灵,把他变成一个极为可怕的家伙。我想让这个心路历程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并且理解主角为什么走上那样一条道路。

《毁灭之路》得到了读者的认可,他们想要了解贝恩及其徒弟后来的经历。于是,我又创作了两部续作《二人法则》和《邪恶王朝》把贝恩的故事补全成了三部曲。考虑到三部曲在星战宇宙中的重要意义,这样还挺合适的。

希望你们喜欢达斯·贝恩的故事。拥抱黑暗面吧!

德鲁·卡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