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关注2014:民生热点面对面
16949900000003

第3章 延迟退休政策需全面审慎

——聚焦中国延迟退休政策

延迟退休作为涉及多群体切身利益的政策,需要全面审慎的研究,不仅需要回应公众的关切,讲究策略,更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兼顾不同群体感受,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符合我国实际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符合我国实际。

“渐进式”包含多层含义

胡晓义说,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和老龄化程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参考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我们对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初步学习和理解,‘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包含着多层含义。”胡晓义说,“一是要提前若干年预告,不能今年宣布明年就实施,而要让公众、特别是相关群体有必要的准备期。”

二是要分步走,比如先从退休年龄最低的群体开始,从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系数低的群体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类群体。

三是要迈小步,比如每年只延迟几个月,小步徐趋,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

四是要多措并举,在延迟退休的同时,严格控制提前退休,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等,以最大限度降低对相关群体的不利影响。

延迟退休确需提上日程

“退休年龄是一项重大社会经济政策。”胡晓义说,“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蕴含矛盾看,确有必要将研究延迟退休年龄问题提上日程。”

权威声音:

综合分析我国劳动力供求和老龄化程度等经济社会发展因素,参考国际经验,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现状和诉求,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采取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方式,既能确保政策调整前后平稳过渡,也不会对当期的就业状况造成太大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胡晓义说,目前我国城镇人均预期寿命达75岁以上;加上劳动条件改善,平均劳动强度比以前大大降低。如果继续维持较低的退休年龄,一方面不利于调动中青年人劳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也得不到持续、合理提高。

同时,我国总的就业形势依然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2012年首次出现劳动力资源总量绝对下降的现象,比上年减少345万人,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预示着未来我国劳动力将逐步进入供给总量减少时期。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源供给做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滥用青壮年劳动力的粗放方式,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胡晓义说,“加强技能培训、适当延迟退休年龄等都是增加扩大劳动力供给量、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

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加速到来。从全国劳动力资源与老年人口的比值看,2007年为6.85:1,5年后急剧降到4.83:1。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前的抚养比(缴费者与领取待遇者之间的比例)为3.03:1。据预测,2030年前后,养老保险抚养比将提高到2:1以下。

“保证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总体平衡、制度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增收减支措施,如扩大覆盖面、增加财政投入、多渠道筹资、提高结余资金收益率等。”胡晓义说,“但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减缓抚养比迅速提高的趋势,也是重要举措之一。”

这位副部长也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不断延长并形成起始工作年龄普遍推后的格局,如果退休年龄仍维持较低水平,将限制中老年人力资源特别是女性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并影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许多专业技术岗位(医生、教师、科研人员等),五六十岁正是经验丰富、技艺纯熟的阶段,而且这种高端人力资源的替代弹性较低。如果早早退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决策具有三大特点

胡晓义说,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角度出发,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

“全局性,即这项政策涉及多个领域,是综合性很强、又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胡晓义说,“长期性,即这项政策不是只考虑一两年、十几年,而是涉及相当长时间的制度安排;战略性,即这项政策关系到我国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发挥优势,增强国力。”

我国现行职工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这是在上世纪50年代初《劳动保险条例》和有关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政策规定的,至今仍在执行。

“建国初期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只有40岁左右,依据当时的劳动条件、健康水平和男女生理特点等因素,规定这样的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胡晓义说,“目前,我国人民健康水平大大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达到74岁(城镇更高),而企业职工男女平均实际退休年龄只有54岁,明显偏低。”

这位副部长介绍,目前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中,正常退休年龄,男性集中在60岁和65岁,女性集中在60岁。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间,有65个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由60.01岁提升至61.01岁;女性由57.87岁提升至59.38岁。凡是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已实施或准备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看来已成普遍趋势。

国际视野下的退休年龄

延迟退休近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记者对国际上的退休年龄进行了梳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世界上170个国家和地区中,正常退休年龄,男性集中在60岁和65岁,女性集中在60岁。

1989年至2009年的20年间,有65个国家提高了退休年龄;男性平均退休年龄由1989年的60.01岁提升至2009年的61.01岁,提高了1岁;女性由57.87岁提升至59.38岁,提高了1.51岁。

另据了解,凡是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都已实施或准备实施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各国政府都是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做出理性选择。

具体到个别国家,记者了解到,2010年11月9日,法国总统萨科齐签署了退休制度改革法案,将男女法定退休年龄都由60岁上调到62岁,领取全额退休金的法定年龄则由目前的65岁上调到67岁。

改革受到了法国各大工会和反对党强烈不满,2012年新任总统奥朗德部分调整了这一做法。根据新法令,从18岁就开始工作并缴纳41.5年养老金的人群可以提前至60岁退休,而现行退休制度为62岁。针对妇女和老年失业者,则增加两个季度视同缴纳养老金的优惠。

从2012年1月1日起,德国开始实施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的法规。根据新规定,德国将在2012至2029年,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如果不到法定退休年龄退休,将拿不到全额退休金。新法规针对1947年以后出生的人。对于1947年出生的人,2012年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1个月。1948年出生的人,退休年龄将再增加1个月。1958年出生的人,退休年龄提高到66岁。1958年以后,每晚出生一年退休时间延长两个月。这样,到1964年及以后出生的人,法定退休年龄将提高到67岁。

新法规特别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对于参加养老保险达到45年的人,依然可以在65岁退休领取全额养老金。对于参加养老保险达到35年的人,未来可以在63岁开始申请提前退休,但必须承担一定比例的养老金损失。根据距离法定退休年龄相差的月数,每个月养老金将被扣除0.3%。对于所有1963年以后出生的人,如果63岁退休意味着,他领取的养老金将被扣除14.4%,并且这个领取比例一直有效。

渐进+公平+弹性——“延迟退休”的中国算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其中第12项45条指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体力劳动者声音:

当被问及愿不愿意延迟退休多干几年的时候,一直在寒风中埋头整理电动三轮车上邮包的郑师傅抬起头干脆地说“不愿意”。

四十岁的京东商城快递员郑师傅来自山东聊城,他说,工作很累,不想延迟退,“现在农村合作医疗挺好的,老了以后我想早点回家种种地,安度晚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延迟退休在中国社会已热议多年,《决定》透露出其将成为社会发展必然的信号。

中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为男性职工、干部60岁,女性职工50岁,女性干部55岁,从事有害健康特定工种的除外。随着中国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这一以1952年初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为蓝本的规定逐渐暴露出诸多不合理之处,如对养老保障制度造成负担、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运用等。

“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提法尚属首次,是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的一次全新尝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鉴于中国国情,延迟退休要兼顾渐进、公平和弹性,为了可持续性,不一定一步到位。”

记者采访调查发现,此番关于延迟退休的争论焦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影响年轻人就业,二是养老双轨体制的差异,三是高低收入群体延迟退休的差异。

截至2013年11月25日17时,在参加新浪网发起的“延迟退休年龄引发热议”调查的56408名参加者中共有52593人表示反对延迟退休年龄,占总数的93.2%。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关信平指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大的思路应是“渐进式”的。“比如可以以3个月、半年为单位逐步延迟,避免退休时间拥挤,也便于公众接受。”他说。

域外经验:

从欧洲多国提高退休年龄的经验来看,“小步慢跑”是普遍采取的做法,如何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但又能做到有效延长“人口红利”,策略上要讲究拿捏平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

“有那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老同志早点退是应该的。而且退休了,做老人的还可以帮忙带带孩子。”70岁的退休干部周阿姨说,十多年前她退下来的时候有些不情愿,但现在看看社会形势和家里的需求,觉得早点退也不是坏事。

据悉,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经历了“史上最难就业季”。中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的大量涌入也使得城市就业形势严峻。

早退还是晚退,在职工中也有不同声音。调查显示,普遍支持延迟退休的多为公务人员,而很多企业员工尤其是没有职务和一技之长的普通员工不愿意延迟退休。

中国当前实行“退休金双轨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职工,个人无须缴纳社保,由财政统一支付,企业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

因此,对于企业职工而言,延迟退休意味着迟拿养老金和多交几年钱。不过,在这一部分人中,那些不喜欢原工作或者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的员工又另当别论。

此间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表示,延迟退休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尤其是在中国养老金缺口较大的当下,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保障社会公平才是关键。

关信平建议,要逐步缩小当前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退休金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延迟退休的过程中充分照顾到困难群体的利益诉求。此外,还要考虑其弹性,如让人们自由选择是否延迟退休。

“但是最根本的依然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他说。

延迟退休政策需全面审慎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延迟退休作为涉及多群体切身利益的政策,需要全面审慎的研究,不仅需要回应公众的关切,讲究策略,更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兼顾不同群体感受,寻求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延迟退休首先要回应好公众关心的多重问题。延迟退休是否会加剧青年就业难?延迟退休的初衷是不是仅仅为了弥补一些地方的养老金缺口?延迟退休之后个人缴纳保险的时间延长了,养老金会怎样多少体现“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原则?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做好解释,解公众之忧。

延迟退休也需要讲究策略。提前预告、小步徐趋,以减少对公众尤其是即将退休人群的冲击力,顾及劳动人口的实际感受。从欧洲多国提高退休年龄的经验来看,“小步慢跑”是普遍采取的做法,如何用较长的一段时间完成平滑过渡,但又能做到有效延长“人口红利”,策略上要讲究拿捏平衡。

延迟退休还要坚持公平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不同群体的诉求,根据不同群体的工作性质、工作年限、人力资源替代弹性等因素做出不同的安排。重体力劳动者是否能借鉴瑞典等国的经验不被“一刀切”?女性退休年龄是否应和男性一致?体制内外的延迟退休是不是同步进行?这些都需要做出合理安排。

此外,延迟退休政策需要一系列配套方案改革的配合,进一步强化养老保险长缴多得的激励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更多适合中老年人又不与青年人争夺工作机会的岗位,加强中老年人技能培训,并研究支持中老年人就业的扶持政策等等,全方位做好“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