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我报道,报道我
16951800000003

第3章 河套的希望

——内蒙古河套商品粮基地建设纪事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每当提起这个古老的民谚,人们不禁关心地问:千百年为害的黄河已在各处除害兴利,得天独厚的内蒙古河套地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河套灌区的建设,早已动手了。二十多年来,“唯富一套”的有利因素,经过逐步改造,已扩大运用起来。过去,这里黄河无堤无坝,多口引水灌溉,水涨易涝,水落易旱,灌溉面积始终局限在二百几十万亩,粮食总产长期是三亿来斤。现在,黄河沿岸有了防洪大堤,控制住了河水泛滥。河套前沿建设了黄河大型引水枢纽工程,实行“一首制”引水,由此往东兴修了灌水总干渠和多座分水枢纽工程,用水调节自如:套内修了十三条干渠、四十条分干渠和二百多条支渠,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灌水渠系。灌溉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前扩增一倍多,粮食总产上升到九亿斤左右。近三年来,排水沟系的骨干工程,总长二百多公里的总排水干沟、套内的十二条干沟和多数分干沟也基本挖通。

但是,河套灌区又处在盐碱化的严重威胁中,每年几乎有十六万亩耕地发生次生盐碱化。现有耕地的半数以上已成为盐碱化程度轻重不同的低产田,其中捉苗率在百分之三十以下的重盐碱地,约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一。粮食单产多年在二百斤上下波动,林牧副渔也因碱害上不去。目前,这里灌排配套的工程量还很大,而且地多人少,机械化程度低,要在短期内根治这么大这么重的盐碱地,困难很多。

那么,怎样克服目前的困难,发挥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使建设河套商品粮基地的希望变成现实呢?这就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摸清盐碱化的成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根治,以趋利避害。

河套的自然特点本来很明显:一是气候干旱,常年降雨量一百五十毫米左右,春小麦等主要作物生长期内的有效降雨量仅二三十毫米,只有靠人工灌溉,才能保种保收;二是土地多是黄河冲积而成的草甸沙土,在年蒸发量高达二千二百毫米以上的情况下,土壤中的盐分很易随水上升到地表,只灌不排,就会积少成多,造成次生盐碱化;三是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易灌难排;四五百个流量的河水,十天左右就能沿着渠道灌遍几百万亩耕地,而排水则因地下水的比降非常平缓,要到枯水季节才能慢慢退入黄河。

新中国成立以前,河套的耕地面积小,引水量有限,而且是利用天然河道灌水排水。水涨时引水灌田,水落时余水退入底深土实的渠道内,顺着地势流向西北的乌加河,经过乌梁素海退入黄河。河套灌区由于自然地形成了灌排基本平衡,虽然有了上千年的灌溉历史,仅有三四十万亩盐斑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急于扩大灌溉面积,既没有摸清河套的自然特点,又不研究历史上的灌排经验,也不倾听群众意见,领导机关一声号召,主管部门一个决定,就轻率地大量引水灌溉,同时在原来起排水作用的乌加河上筑坝淤田,一下子把整个河套的退水出路堵死了。加之各地普遍实行大水深浇漫灌,盲目扩种水稻,使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在这二十年的时间内,平均每年引水量三十八亿立方米,每年蒸发量十三亿立方米,其余二十多亿立方米的水统统渗漏到地里,土地盐碱化逐年加重。据三次土壤普查统计,1957年的盐碱地占耕地的13%,1965年增加到31%,1973年达到56%。群众很不满意,说乱干了二十年,换来个难治的“水鼓症”。

“水鼓症”分明是违背客观规律所造成的,但迟迟不能“对症下药”,问题在哪里?这里有外因,也有内因。外因是近十年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和干扰。1965年冬天,河套灌区曾经动手挖总排水干沟,可是,大多数富有水利经验的领导干部,不久就被他们那股“打倒一切”的妖风打下了台,排水工程也随之被迫下了马。1970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以后,河套排灌配套的问题又提上工作日程,又因“四人帮”把路线、政策、作风、方法都弄乱了,使得广大干部和群众陷于欲干不能的处境。直到1974年冬天盟里启动,特别在1975年秋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鼓舞下,巴彦淖尔盟四级干部带领十几万群众一举疏通和扩建了总排水干沟,还被诬蔑为“搞唯生产力论搞上去的”。这样一来,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各级领导干部更是束手束脚,长期下不了根治河套的决心。

然而,内因毕竟是起主要作用的。长期以来,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的有些同志,坐在办公室里打“嘴官司”,就以灌为主还是以排为主的问题争论不休。一方老是把盐碱化单纯归之于大水深浇漫灌,生怕触及他们过去那种重灌轻排的片面思想;一方以为只要能排水就万事大吉,不去正视过去为什么不能科学用水的原因。这种就事论事的争论,掩盖了河套盐碱化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林彪、“四人帮”那条假左真右路线所造成的思想上和工作上的内伤: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被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败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为强迫命令、独断专行取代了;民族政策,干部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也被那种“只要路线对头、不怕政策过头”的谬论歪曲了;等等。当时,有这些精神枷锁套在头上,根本统一不了思想认识,也不可能拿出治理河套的正确方案来,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甚至继续搞瞎指挥,劳民伤财。

粉碎“四人帮”以后,外来的干扰因素排除了,经过深入揭批林彪、“四人帮”和今年春天的实地调查,内部的不同意见也在实践第一的标准下统一了。大家都看到河套的潜力很大,根治盐碱就是个排的问题,只要能灌能排,排灌配套,科学用水,建设商品粮基地的规划也就顺利制订出来了。

现在,实施规划的各种工作正在加紧准备,已分东西两个会战区开始进行。东部是灌区下游,盐碱化严重,自流排水不畅,建设的重点是打通排水入黄河的出路,同时注意排灌配套,打竖井提取地下水,视水质好坏,实行井渠双灌或者井沟双排,将地下水位降到二米到二米五以下。现在已建立了三个沙石厂、六个井管预制厂,五十台打井钻机正在昼夜运动,争取封冻前打井一千眼。西部是灌区上游,自然排水条件好,将以排灌配套为重点,实行渠、沟、田、林、路综合治理,努力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到8月底,三个旗县已建成高产稳产田六十二万亩。

今年春天以来,在农林部、水电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巴彦淖尔盟委组成考察组,对河套重新进行科学考察,制订出以排水治碱为中心的河套建设规划,使河套地区向着建设商品粮基地的目标前进。巴彦淖尔盟各族人民的决心很大,力争用三五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因地制宜地彻底根治盐碱,一定要迅速完成把河套建成商品粮基地这一大有希望的事业。

(新华社呼和浩特1978年10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