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钢琴艺术文化认知与音乐风格研究
16953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结果。作为在西方已经辉煌发展200年的艺术形式,钢琴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体制的引入而逐渐被中国民众认识并接受,并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成为各类音乐院校中音乐学生学习的重要乐器,从而使得这一艺术形式得到广泛流传和运用。最终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和教育手段,使西方钢琴音乐在中国得到很好的传播。

中国的钢琴音乐钢琴是适应欧洲音乐的需要而产生的,到今天为止,最伟大的钢琴音乐也是由欧洲人创造的。当克里斯托弗里制造出第一台钢琴的时候,不会想到他的乐器与中国有什么关系。当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等作曲家写下他们的钢琴曲的时候,他们想到的是欧洲听众,却未必想到中国人。然而,后来,出乎意料,钢琴与中国人的音乐生活却发生了日益密切、有增无减的关系。这是中西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中,最令人惊奇、意义深远的现象之一。其中,有三个因素起着根本性的作用。第一,钢琴不愧为“乐器之王”,它的无比强大的艺术功能,使它竟能适应远离它的诞生地的中国音乐发展的需要。第二,伟大的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为欧洲人写的音乐,同时也具备了超出欧洲的全人类的审美意义。第三,中国音乐凭着自己深厚的传统,而具有吸收其他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巨大能力。没有这三条,钢琴就不会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留下来。中国作曲家在这个时期对钢琴音乐开始了初步的创作探索,尽管技术还不成熟,风格还没有形成,但这是中国风格钢琴音乐的萌芽期。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1915年)、萧友梅的《哀悼引》(1916年)、赵元任的《偶成》(1917年)、《小朋友进行曲》(1919年)、李荣寿的《锯大缸》(1921年)、萧友梅的《新霓裳羽衣舞》(1923年)、黄自的两首《创意曲》(1930年)等作品。此外,还涌现了一些优秀的钢琴伴奏作品,这是钢琴创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如青主的《大江东去》(1920年)、萧友梅的《问》(1922年)、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1926年)、黄自的《春思曲》(1932年)等作品。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的特征是构思简单、曲式短小,专业技巧程度还较浅,且都是能在钢琴和风琴上弹奏的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