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景仰红色记忆
16957800000002

第2章 “平北红色第一村”的形成与发展

高英

2005年5月16日

平:是指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夕,从中华民国1928至1949叫北平。

北:指的是北京以北,张家口以东,承德以西的三角地区。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所辖昌平、延庆、怀来、赤城、张北、多伦、沽源等14个县。

红色:象征着激昂、热烈,是指革命性、先进性和早期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事业的丰富性决定了红色的特殊内涵。

第一村:延庆县大庄科乡沙塘沟村是平北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

一、沙塘沟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的历史背景

(一)从“七七”卢沟桥事变说起

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西南宛平县的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宛平县城区搜查,中国军队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日军即向宛平县城内射击,并开炮猛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影响下,奋起还击,从此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了。

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全国人民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一致要求对日作战,7月底,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二)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计划

第一步是占领华北和上海;第二步是占领中国的其他区域。由于中国的抗战当时还限于单纯的政府和军队的抗战,到了1937年10月25日仅3个多月的时间,日寇已取得河北、察哈尔(察哈尔原来是一个省,1952年撤销,原辖地区划归河北、山西两省)、绥远(原来是一个省,1954年撤销,原辖地区划归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山西亦在危急中唯有实行民众和政府一致的抗战,才能挽救这个危局。

(三)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行动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

1937年7月15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共两党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并且派周恩来等人同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国共两党合作前不久,即1937年8月,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当时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下辖三个师,115师师长林彪,120师师长贺龙,129师师长刘伯承,八路军立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对日作战。

在八路军成立后不久,即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成立,早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五个游击区的红军和游击队,坚持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后,他们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同国民党进行谈判,要求停止内战,开赴前线抗日,根据国共两党谈判达成的协议,大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合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第四军,沙家浜当中18个伤病员说的就是新四军),1937年12月新四军成立军部,1938年挺进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从此中国对日本的抗日在全国全面展开。

2、建立抗日根据地。

根据地是随着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而来的。毛主席说:“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现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主要强调了根据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根据地和游击队还是有区别的,在四周被敌人占领但中间未被敌人占领,或是虽占领而已经恢复的地区就是根据地。游击战争在开始时期还不能完全占领该地,只能经常去游击,游击队到时属于游击队,游击队走了又属于伪政权,这一的地区就还不是游击战争的根据地,而是所谓的游击区。当摧毁了伪政权,发动了民众的积极性,组织了民众的抗日团体,发展了民众武装,建立了抗日政权,游击区就转化成了根据地,将这些根据地增加到原有的根据地里面去,就叫做发展了根据地。

八路军115师一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29师创立了晋鲁豫抗日根据地,120师创立了晋绥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创立了苏南和皖东抗日根据地,陕甘宁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日中心,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所在地。

毛主席当时要求,在游击根据地组成一个军区,其下分为几个军分区,军分区下分为几个县,县之下分为几个区。军区司令部、军分区司令部、县政府、区政府的系统是隶属关系。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内容是:今天抗战的形势急需要有一个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府,才能有利于领导抗日民族革命战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就准备参加这样的政府,即直接公开担负政府的行政责任,并在其中起积极作用,然而今天没有这样的政府,今天有的还是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府,在全中央决定参加中央政府以前,共产党一般不得参加地方政府,并不得参加中央的及地方的一切附属于政府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会议及委员会。这段话就说明了当时共产党和政府的关系了。

(四)平北抗日根据地发展过程及与第一村的联系

1938年5月17日,八路军总部电令115师邓华率领的一个支队和120师宋时轮率领的一个支队合编,即为八路军第四纵队,这个第四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李钟奇任参谋长,任晋南为政治部主任,这个第四纵队受聂荣臻直接指挥,宋时轮支队从平西斋堂经青龙桥——铁炉——东三岔进入冀东(唐山一带)。邓华支队从平西斋堂经康庄——延庆——永宁——四海——怀柔,宋时轮支队的34大队于1938年6月15日(农历五月初八)打大庄科伪警察分所,开始强攻,连长闫道池和排长王学占牺牲,后用政治攻势,伪警察将三个日本兵打死投城,30余人全参加了八路军,打胜仗后,还扩大了队伍,然后进入怀柔地区。

当时八路军沿途所到之处,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待人和气。路过永宁时为百姓打扫街道,人民群众无不欢欣鼓舞。

这支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后,宋时轮的支队留下36大队(唐家礼任队长、詹大南任特派员,钟辉琨任教导员),在四海、汤河口、潮白河一带展开游击战争,同时就地征粮、征款、扩军,宣传抗日救国,发动群众,组织救国会,这时随着部队留下的还有刘国梁。1938年6月,留下这些部队到东三岔建立了滦(平)昌(平)密(云)临时联合政府,由张书彦任县长,刘国梁为工委书记,县政府工作人员给本村付德玉一张写好的抗日布告,贴在村东头的庙墙上,布告内容:朱彭总司令成立一路精兵,宗旨救国救民,可恨日本鬼子,久怀歹毒野心……人民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枪出枪,誓把日本鬼子赶出鸭绿江……。布告的落款是:滦昌密临时县政府,县长张书彦,并盖有政府大印和县长印章。

成立滦昌密临时政府后,又去往冀东,到1938年10月,支援冀东暴动的部队相继撤回平西整训,留下一个排及地方工委的刘国梁、张书彦、史克宁(四纵队民运科长、史克宁后来当了延庆县第二任县委书记)等10个人,以后七村(铁炉、沙塘沟、慈母川、景而沟、里长沟、霹破石、董家沟,原属昌平九区,俗称后七村)为基地,常驻沙塘沟村,也到周围的村活动,发动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主要是宣传毛主席的《论持久战》(1938年5月),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共产党员,12月刘国梁、陶元庆介绍张福、张仆(这两人是沙塘沟人)入党,不久张福、张仆奉陶元庆指示,又介绍张瑞、张银、张殿、胡殿鳌入党,这6名党员由张福负责。他们是延庆县农村最早的共产党员。

从1938年5月至1938年年底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第一,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发动群众,组织救国会,建立游击队,发展了十几名共产党员,发展和培养了一批当地的抗日积极分子,为地方干部的成长和选用准备了条件。如沙塘沟的张福、张瑞等,董家沟的邓守明和董学达,为后来开辟平北根据地准备了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干部条件。

第二,做了一些争取伪军和土匪的工作。比如把柳沟和高山寺据点的伪军给争取过来,同情抗日,当时南北山的土匪很多,很多的伪军都给争取过来了,改编成了抗日武装。

第三,为平西到冀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过去,从平西到冀东多走北路,即从康庄到铁路,绕道延庆北山,过白河堡往冀东。后来,从平西出发,经康庄过铁路直达马场川(二道河一带)经后七村到冀东,这就缩短了路程,减少了时间,为平西、冀东、平北实现“三位一体”,创造了较好的地理条件。当时八路军及其地方工作人员暂时撤回了平西,但他们在昌延地区播下了抗日的种子,唤醒了人民的觉悟,抗日的烽火在人民心中燃烧。

(五)昌延抗日根据地的创立

1、建立昌延抗日根据地的必要性。

1938年年底,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中央决定,冀热察(属于晋察冀军区所辖的一个地区,即冀热察区委下辖平西、平北和冀东三个军分区)游击战争要大发展,晋察冀中央分局决定,冀热察游击战争应采取巩固地向前发展的方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领导机构于1939年1月在平西成立,马辉之任党委书记,肖克任挺进军司令员,这时的冀热察区党委和冀热察挺进军经过讨论确定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平北地区成了平西和冀东向热河发展的前进阵地,是平西、冀东的交通要道,是开展冀热察游击战争所必须开辟的重要地区,平北是发展冀东的战略依托点。

2、昌延根据地的创建。

根据“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冀热察区党委和挺进军委员会决定派小部队到平北地区活动,站住脚跟。1938年底,在平西重建中共平北工委,由王五任书记,史克宁任组织部长,李熔旭为宣传部长,同时昌(平)延(庆)联合县政府的班子也已组成,县长胡瑛,民政科长张子丰,财政科长杨俊廷,决定在南山区(今大庄科乡)建立根据地,于1940年元旦刚过,部队及地方干部立即从平西出发,经过几天的艰苦行军,于1940年1月5日夜到达现大庄科乡的霹破石村,即宣告昌延联合县政府正式成了,这是决定开辟平北根据地时建立的第一个联合县政府。

二、建国前老党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1、抗日战争时期老区人民的贡献是巨大的。

战争之最雄厚的威力存在于民众之中,兵民是胜利之本,民众乃力量源泉,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延庆人民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的牺牲,仅大庄科乡就有岳坦、卫兴顺、赵起等近百名烈士为国捐躯。

沙塘沟,1938年还是一个有20几户人家的山区村,八路军刚来就扎了根。刘国梁、张书彦组织游击队,本村伙会的19条枪全献出来,又有13名青壮年参加了游击队,当了八路军,其中有9人在战争中牺牲,有1人为二等伤残。当年八路军工作人员在村里和老百姓同睡一个炕,同吃一锅饭,即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八路军吃饱,甚至把自己仅有的鞋、被子送给战士用。伪满洲军把沙塘沟看成是八路军的“安营地”,1940年10月进行大扫荡,把全村300多间民房完全烧毁,敌人走后,群众赶回来才救下六间半,无处居住,只好在山坡上搭窝棚,直到1953年,才由人民政府补助盖起新房。

东三岔,从1943年起被成为八路军的保险仓库,桥沟、火龙沟、杏树岔各有一个地下粮仓,帮助八路军藏粮。在三道岩还有一个军火库,存放着大批枪支弹药、军鞋、布匹及其他军需物资,伪满洲军知村里存着军粮军火,三天两头来扫荡,不是烧房,就是打人,但不管敌人如何迫害,大人小孩谁也不露一个字,军粮未丢一颗,军火未失一件。

东三岔被县政府誉为支前模范村,曾奖给耕牛一头。

水泉沟村民兵中队长岳坦,共产党员,为保护二区区长刘文科英勇牺牲,时年32岁。

沙塘沟妇女为部队做军鞋,当时没有布匹,就把自己家盖的被子拆了当布做鞋用了,由于时间紧,白天做军鞋做不出来,就晚上加班做,由于当时没有电灯,也没有灯油,就用柴燃火,借助柴的火光做鞋,妇女们为做军鞋脸和额头都烤红肿了,也不在意,确实令人感动。

县委敌工部干部任民得了重病,小庄科甲长杜春林在伪满洲军的眼皮子底下,把他藏在花构的山沟里,小心照护,后住在董家沟邓福家里,邓福母亲烧水做饭,精心服侍,当敌人扫荡时,抬上山去,邓福母亲冒着危险送水送饭,使任民恢复健康,重返工作岗位。

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人民不仅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援军队、支援战争,而且直接参加军队、参加战争,这就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基本条件。

2、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为革命取得胜利也历尽艰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了,蒋介石想摘桃子,派军队向全国各个城市进军,抢夺革命胜利果实。当时大中小城市的仍驻守这日本鬼子留下的警察、特务、汉奸,他们妄想投奔国民党反对派。八路军根据党中央的命令,要和国民党反对派“寸土必争”,亦迅速进攻解放区的各大中小城市,平北抗日根据地和全国各解放区一样,也和国民党反对派进行了争夺战。

支援解放战争前线。为了前线物质供应及时,大庄科人民组织了运输力量。仅1948年出动马车350辆,平均每人每月出工15个,供应粮食20万斤、战柴180万斤,战草20万斤。当时车辆运输不够,干部、群众就爬山涉水,背着粮食运往前线,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延庆县建国前老党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带领全县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战争时期,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为建立新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建国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又建立了新的丰功伟绩,他们的实践行动靠的是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是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追求,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让我们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大力弘扬他们的高尚品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