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全面战争一帝国
17041200000017

第17章 备战

从杨嗣昌入城开始,宣大军上下便笼罩了一层难以言明的压抑。

经过了魏长文的解释,陈浩才知道卢象升和杨嗣昌高起潜二人的矛盾……

原来从今年年初起,杨嗣昌就在朝堂上提出要结束两面作战先打流寇的战略主张,即“与清言和”“先灭中原群盗”,同时他又主张“扩军”“加赋”来完成自己“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剿匪计划,因为群臣以“祖制”“不议和”来反对,所以他只能暗中联合高起潜私下里与皇太极谈议和。

此事被御史捅出来过,但因执行的人是个太监,所以没让他受罪。

但没有料到的是,清军在与明朝秘密议和过程中却没和明朝讲信义。

满清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之第八子皇太极知道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战争正到关键时刻,又因为满清此时处于小冰河气候带来的生存压力下,于是悍然破关并大肆掳掠,一为获取生存资源,二为削弱明朝,三为巩固自己的新生帝权。

当九月末清军长驱直入直扑京师之际,崇祯皇帝即刻下旨给刚刚卸任宣大总督一职、在家丁忧的卢象升“督天下援兵”“赐尚方宝剑”代陈新甲暂行宣大总督职权,火速集结军队,入卫勤王。

而杨嗣昌或许是出于“激怒奴酋将阻碍议和”“明军不堪野战”的顾虑,有意不让明军主动出击,只允许入援军队固守。

同时他先让监军高起潜领关宁军“南下勤王”,又亲至卢象升军中劝卢象升“毋浪战”,随后以军粮短缺为由,不足额提供粮饷给卢象升所部,以至于卢象升部在京师以北不足百里的顺义坐守五天之久。

所以宣大军对于杨嗣昌的到来都抱有一种悲观的态度——因为他来了,他们又得挨饿了。

末了魏长文忧虑的说道:“不知杨阁部此来又是为何?”

也感到不妙的陈浩声音低沉道:“耐心点,就快见分晓了!”

这日午时三刻,杨嗣昌带人离去。

………………………………………………

卢象升幕府未时初发出准备开拔的命令,同时通告了各部主官“清军分兵南下”的军情,但具体几路,主将分别是谁,兵力战力几何等重要情报都一片空白。

令人吃惊的是,原来的保定密云等地总兵的营头,俱都提前开拔,开南门径直往京师方向去了。

随即陈浩就听说卢象升闭门谢客。陈浩嗅到了这不同寻常的气息,他暗暗想到:“这场宿命之战终究要开始了么?”诸葛达也建议陈浩早做准备。

有感于今日发生之事,陈浩当即决定给新兵下发作战装备——

300支毕氏火枪全部拆封,在确定“一人一枪,一枪一剑,枪在人在,枪亡人亡”原则后,下发至个人手中。

这批火枪启封时个个用细密的油纸包裹的严严实实,除了留下一部分油纸留作他用外,余者皆送去后勤赞画那里做成了定装子弹,约三千发,以“十发”为一个基数作为训练用弹药配发至各人,而系统随枪附赠的优良子弹三千发则作为实弹,仅在战斗中使用。

装枪支的箱子也被废物利用起来,改造成了车板,加上各处买的车轮,用四匹骡子牵引,作了二十多辆板车,用来装载士兵的个人物资和粮饷以及局旗财产。

在诸葛达的指导下,全局每人消耗了五发训练弹,所有士兵基本掌握装填步骤,可以达到一分半钟一发的速度,最优秀的两个新兵吴锴威和刘新阳分别能达到三十四秒装填和四十秒装填,理所当然的,陈浩让成绩优秀的他俩分别当了五个旗总之二,一人给了套铁甲,两人激动之情自不必说。

训练用弹药的威力经实测,也就在30步左右能破甲杀人。

跟配套附送的弹药一比,陈浩瞬间觉得明军的后勤也真是烂的可以,但他倒是没想到此时明军火器用的火药配方还是百年前的老配方,所以火力弱。

后勤方面经过卢象升的授意确实全力以赴地支持了他这三千发子弹。

名为“龙刀枪”的普通长枪全局人手一支,刺刀只用作备用武器,因为清军的许多重兵器对火枪的伤害太大了,不到必要时候,肉搏还是这种两米多的短长枪耐用。

从局中选优秀的新兵30名,授代队长之职,每人授予鸳鸯战袍一套,若战时有突出表现或战后名副其实的,则给予转正。

这些事务在天彻底暗下来之前都被积极主动的骑步局士兵们完成了。

………………………………………………

“我给我们三百人设计了一种新编制:即,将十人一队、三队一旗、三旗一司、三司一局的戚家军“三三”编制简化成十人一队、六队一旗、五旗一局的三级新编制”(一旗相当于一个连队)

陈浩顿了顿,看了看戚威、白鹰和诸葛达并无不解,接着说道:“我计划每旗以数字命名小队,从一至六,行军时,1、2、3队在前4、5、6队在后,14为一路,25为一路,36为一路,衔尾前进以1、2、3队队长为龙头,为排长;以4、5、6队队长为龙尾,为副排长,排长死则副排长接替指挥,三个排依次顶替。

各旗间隔十到十五步,当行军中遇到左右来敌时可立定,而后分别向左或向右转,列20人横阵齐射,遇到前方来敌时,可全军向右转弯走后立定,向左转,列密集横阵齐射!”

陈浩眼中亮晶晶的:

“我的目的就是充分发挥我局火器上的优势,以我毕氏火枪的威力,60步内中弹者人马皆碎,而清军的弓弩在这个距离上则普遍没有足够杀伤力,我局即可取得优势,甚至仅以火器便可退敌!”

戚威闻言沉声道:“主公,我们不能将希望寄托于火器,关键还是在于肉搏战。”

“老戚你说的很对,战场胜负的决定权掌握在刺刀手里!

但是我们的士兵仅仅经过四天的训练,还是队列训练,送他们去与长期征战的鞑子短兵相接,是让他们送死!”

戚威闻言默然,他并不能反对陈浩的话。

陈浩停了停,咬牙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若事不可为,我也不会拘泥于此,但是……”陈浩换上了坚定的语气:

“我将带头冲锋!”

………………………………………………

整个大军都忙碌起来,在得知北直隶数镇军队被调走后,卢象升在晚饭前通告余下各部“二十六日辰时末必须完成一切出战准备”、“我部将伺机寻敌一战”。

此时的明朝上下根本没有足够的情报来分析清军的实力,关于这一点后世的《明史》等史料里对清军人数都是虚夸之数,甚至连清军的主将都搞不清楚。

卢象升身为明末军事家,本不应该在“知己之弱不知彼之强”的情况下出兵,但是他急于证明其“主战”主张的正确性,在被杨嗣昌高起潜等人“分兵”、“控粮”等手段排挤下失去了平常心。

陈浩也想借着卢象升青睐他之时用他假托“猜测”的后世史实请卢象升三思,但当卢象升告诉他“圣上斥我畏战”“……拥兵自重”等旨意之后,陈浩放弃了劝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驴卢象升,转而全力投入到备战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