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全新升级图解版)
17110900000005

第5章 沉不住气,难免嫉贤妒能生闷气

中国人常说:“别动气,动气就损了精气;别生气,生气就坏了元气;别斗气,斗气就伤了和气;宜忍气,忍气便能神气。”其实,一切情绪都来源于我们自身,要知道,我们自己是一切情绪的创造者,没有你的同意谁也别想让你生气。因此,与其让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还不如给别人台阶下,一笑了事罢了。

心热如火,眼冷似灰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一句名言: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想拥有,是因为占有欲在作怪,如果舍得放弃,就不会如此痛苦了。生活就是如此,有的时候,痛苦和烦恼不是由于得到太少,反而是因为拥有太多。拥有太多,就会感到沉重、拥挤、膨胀、烦恼、害怕失去。

拥有是一种简单原始的快乐,拥有太多,就会失去最初的欢喜,变得越来越不如意。

日本禅师释宗演说:“我心热如火,眼冷似灰。”他立下了如下的守则,终身信守不渝:

(1)晨起着衣之前,燃香静坐。

(2)定时休息,定时饮食;饮食适量,决不过饱。

(3)以独处之心待客,以待客之心独处。

(4)谨慎言词,言出必行。

(5)把握机会,不轻易放过,但凡事须三思而行。

(6)已过不悔,展望将来。

(7)要有英雄的无畏,赤子的爱心。

(8)睡时好好去睡,要如长眠不起;醒时立即离床,如弃敝屣。

人生有关隘

人生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关隘,最难通过的是君子三戒:少年戒之在色,男女之间如果有过分的贪欲,很容易毁伤身体;壮年戒之在斗,这个斗不只是指打架,而指一切意气之争,事业上的竞争,处处想打击别人,以求自己成事立业,这种心理是中年人的毛病;老年人戒之在得,年龄不到可能无法体会。曾经有许多人,年轻时仗义疏财,到了老年反而斤斤计较,钱放不下,事业更放不下,在对待很多事情时都是如此。

三戒如同人生三个关隘,闯过去,便是踏平坎坷成大道;闯不过去,便是拿到了一张不合格的人生答卷,轻则半生虚度,重则一生荒废,甚至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有一座泥像立在路边,历经风吹雨打。它多么想找个地方避避风雨,然而它无法动弹,也无法呼喊。它太羡慕人类了,它觉得做一个人,可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到处奔跑。它决定抓住一切机会,向人类呼救。

有一天,智者圣约翰路过此地,泥像用它的神情向圣约翰发出呼救:“智者,请让我变成人吧!”圣约翰看了看泥像,微微笑了笑,然后衣袖一挥,泥像立刻变成一个活生生的青年。“你要想变成人可以,但是你必须先跟我试走一下人生之路,假如你受不了人生的痛苦,我马上把你还原。”智者圣约翰说。

于是,青年跟智者圣约翰来到一个悬崖边。“现在,请你从此崖走向彼崖吧!”圣约翰长袖一拂,已经将青年推上了铁索桥。青年战战兢兢,踩着一个个大小不同的链环边缘前行,然而一不小心跌进了一个链环之中,顿时,两腿悬空,胸部被链环卡得紧紧的,几乎透不过气来。

“啊!好痛苦呀!快救命呀!”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请君自救吧。在这条路上,能够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圣约翰在前方微笑着说。青年扭动身躯,奋力挣扎,好不容易才从这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你是什么链环,为何卡得我如此痛苦?”青年愤然道。“我是名利之环。”脚下铁链答道。

青年继续朝前走。忽然,隐约间,一个绝色美女朝青年嫣然一笑,然后飘然而去,不见踪影。青年稍一走神,脚下一滑,又跌入一个环中,被链环死死卡住。青年挥动双臂大声呼救,可是四周一片寂静,没有一个人响应,没有一个人来救他。这时,圣约翰再次在前方出现,他微笑着缓缓道:“在这条路上,没有人可以救你,你只能自救。”青年拼尽力气,总算从这个环中挣扎了出来,然而他已累得精疲力竭,便坐在两个链环间小憩。“刚才这是个什么痛苦之环呢?”青年想。“我是美色链环。”脚下的链环答道。

经过一阵轻松的休息后,青年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满幸福愉快的感觉,他为自己终于从链环中挣扎出来而庆幸。青年继续向前走,然而他又接连掉进欲望的链环、嫉妒的链环……待他从这一个个痛苦之环中挣扎出来时已经疲惫不堪了。他抬头望望,前面还有漫长的一段路,他再也没有勇气走下去了。

常见的面对人生关隘的态度

1.悲观失望

悲观的人,意志薄弱,生命力脆弱如蛋壳,即便遭遇如失恋、失业之类的关口也过不去,他们把活着看成一种无法承受的负担,只顾自己一了百了,全然不管这样做对生命勃动的亲人的影响。

2.怨天尤人

不管面临的关隘大小,有些人一律怨天尤人。怨命不好,怨他人不好,怨生不逢时……唯独不检讨自己。这种人即使迎战关隘,也是以失败而告终。

3.乐观迎战

乐观的人其实也惧怕关隘,但他们会在惊惧之后立马从容迎战,即便结果无法预料,也是百折不挠,绝不向命运屈服。

人生苦短,关隘重重,退却或迎战,战胜或战败,全在于自己。

“智者!我不想再走了,你还是带我回原来的地方吧!”青年呼唤着。智者圣约翰出现了,他长袖一挥,青年便回到了路边。“人生虽然有许多痛苦,但也有战胜痛苦后的欢乐和轻松,你真的愿意放弃人生么?”“人生之路痛苦太多,欢乐和愉快太短暂、太少了,我决定放弃做人,还原为泥像。”青年毫不犹豫地说。智者圣约翰长袖一挥,青年又还原为一尊泥像。“我从此再也不用受人世的痛苦了。”泥像想。然而不久,泥像被一场大雨冲成了一堆烂泥。

人的一生需要迈过的坎很多,稍不留神,我们就会栽在其中一道坎上。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或许最重要的是迈过金钱、权力与美色三道坎,就像孔子所说的“人生三戒”一样。

其实,无论你处于什么阶段,这“三戒”的内容,都应当牢记于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以“礼”约束,用理性的缰绳约束情感和欲望的野马,达到中和调适,便能顺利走过人生的几个关隘。

欲过度则为贪

贪婪,在佛教教义中,被列为第八大恶行。由此可见人类对于贪婪的无比厌恶。

贪的邪恶力量是无穷的,它会让人迷失本心,从而在追逐欲望的深渊中不能自拔。

贪婪往往要付出代价。有时候,有些人为了得到他喜欢的东西,殚精竭虑,费尽心机,更甚者可能会不择手段,以致走向极端。他付出的代价是其得到的东西所无法弥补的,也许那代价是沉重的,只是直到最后才会被他发现罢了。

贪婪的人,被欲望牵引,欲望无边,贪婪无边;贪婪的人,是欲望的奴隶,他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忙忙碌碌,但不知所终;贪婪的人,常怀有私心,一心算计,斤斤计较,却最终一无所获。

古时候,有一个国王非常富有,但他还是不满足,希望自己更富有。他甚至希望有一天,只要他摸过的东西都能变成金子。

结果,这个愿望实现了,天神给了国王一种神力。国王非常高兴,因为只要他伸手摸任何物品,那个物品就会变成黄金。他开心地用手触摸宫中的每样东西,顿时每样东西都变成了黄澄澄的金子。

此时,国王心爱的小女儿高兴地跑过来。国王一伸手拥抱她,立刻,活泼可爱的小公主就变成一尊冰冷的金人。他傻眼了。

的确,有很多事情,做到何种程度是由我们自己来控制的。成功的人往往适可而止,而失败的人不是做得太少就是做得太多。但是,多并不一定会带来快乐,太多有时也是一种麻烦。

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

清朝时,山西太原有一个商人,生意做得很红火,长年财源滚滚。虽然请了好几位账房先生,但总账还是靠他自己算。钱的进项又多又大,他天天从早晨打算盘熬到深更半夜,累得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夜晚上床后又想到第二天的生意,一想到成堆白花花的银子就兴奋激动得睡不着。

这样,白天忙得不能睡觉,夜晚又兴奋得睡不着觉,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他隔壁靠做豆腐为生的小两口,每天清早起来磨豆浆、做豆腐,说说笑笑,快快活活,甜甜蜜蜜。

墙这边的富商在床上翻来覆去,摇头叹息,对这对穷夫妻又羡慕又嫉妒。他的太太也说:“老爷,我们要这么多银子有什么用,整天又累又担心,还不如隔壁那对穷夫妻活得开心。”

金钱并不是唯一能够满足心灵的东西。虽然它能为心灵的满足提供多种手段和工具,但在现实生活中,你却不能只顾享受金钱而不去享受生活。

享受金钱只能让自己早日堕落,而享受生活却能够使自己不断品尝人生的幸福。享受金钱会使自己被金钱的恶魔无情地缠绕,于是自己的生活主题只有“金钱”两字。整天为金钱所困惑,为金钱而难受,为金钱而痛苦,生活便会沦为围绕一张钞票而上演的闹剧。

享受生活的人则不在乎自己有多少金钱,多可以过,少一样可以过,问题是自己处处能够感悟到生活。享受金钱的人最后会被金钱妖魔化,绝对没有好的下场。享受生活的人会感到人生是无限美好的,于是越活越开心。

对待金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赚钱是为了活着,但活着绝不是为了赚钱。假如人活着只把追逐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目标和宗旨,那人将是一种可怜的动物,他将会被自己所制造出来的这种工具捆绑起来,并被生活遗弃。

心中不染铜臭

金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很重要,但我们必须明白的是金钱并不是万能的。挣钱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所以钱不是神,而是仆人。如果一个人成为金钱的奴隶,那么,对他而言,钱多并非是一件好事。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即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获取。

对于金钱要用之有度,花钱要有节制,对于其用途要分轻重缓急,能够节省的要节省。

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唐代德宗时的王锷是个赳赳武夫,凭着血气之勇打了几次胜仗,最后一步一步升迁。此公生性吝啬贪鄙,凡是他经手的工程建设,哪怕琐屑小事也要躬亲。不过,这完全不是出于对工作的谨慎负责,而是怕肥水落入外人田。每次公家设宴请客的剩菜剩饭,他要么自己全部带回家,要么全部当下卖掉,反正不会白白便宜了手下人。

他多年的一个旧友,看到他这样富贵了还见钱忘命,便善意又委婉地对他说:“相爷要把身外之物看淡一点,对于金钱要有聚有散,好让社会上知道相爷重义不重财。”几天后那位旧友又去见王锷,王锷十分诚恳地对他说:“前天你的劝告太及时了,我已按你的意思把钱财散了。我的每个儿子各人分得万贯,每个女婿各人分得千贯。”

听着王锷的话,那位老友两眼睁得又大又圆,心里暗暗地说:“原来如此!”王锷这种散财方法的结局会很可悲。因为,留给儿孙的家业太多了,反而养成了他们不想自食其力的懒惰。

的确,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把握和控制金钱,那么,钱越多,对于我们而言则害处越大。因此,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金钱的奴隶。要知道,金钱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有比金钱更贵重的东西。

怒气会恶性传染

动辄发怒是放纵和缺乏教养的表现,而且一旦“愤怒”与“愚蠢”携手并进,“后悔”就会接踵而来。所以,血气沸腾之际,大脑不太清醒,言行容易过分,于人于己都不利。

有一位经理,一大早起床,发现上班快要迟到了,便急急忙忙地开着车往公司赶。

一路上,为了赶时间,这位经理连闯了几个红灯,最终在一个路口被警察拦了下来,给他开了罚单。

这样一来,上班迟到已是必然。到了办公室之后,这位经理犹如吃了火药一般,看到桌上放着几封前一天下班前便已交代秘书寄出的信件,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把秘书叫了进来,劈头盖脸就是一阵痛骂。

秘书被骂得莫名其妙,拿着未寄出的信件,走到总机小姐的座位,同样是一阵狠批。秘书责怪总机小姐,前一天没有提醒她寄信。

总机小姐被骂得心情恶劣之至,便找来公司内职位最低的清洁工,借题发挥,对清洁工的工作,没头没脑地也是一连串声色俱厉的指责。

清洁工底下,没有人可以再骂下去,她只得憋着一肚子闷气。

下班回到家,清洁工见到读小学的儿子趴在地上看电视,衣服、书包、零食,丢得满地都是,刚好逮住机会,把儿子好好地教训了一顿。

儿子电视也看不成了,愤愤地回到自己的卧房,见到家里那只大懒猫正盘踞在房门口,一时怒由心中起,狠狠地踢了一脚,把猫儿给踢得远远的。

无故遭殃的猫儿,心中百思不解:“我这又是招谁惹谁了?”

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尤其是坏情绪。按照上面这则事例中怒气蔓延的逻辑,再传递下去,最终会将全世界闹个鸡犬不宁。此故事虽略显夸张,但不无道理。其实,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只要心平气和地面对别人的怒气,然后合理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怒气就不会传播得这么广,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受怒气影响而情绪变坏。

莫生气

一位西方学者曾经说过:“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幸福。”人要获得某方面的成就,必须学会忍耐,从某种程度上说,忍耐是成就一项事业的必要条件,忍耐能让你在清净沉寂中体会生命的幸福。

为人要学会忍耐,如果一点小事都不能容忍而发脾气,就只会坏事。只有下定决心耐住性子,才能做成事。只需忍耐,明天就一定会有阳光。一心忍耐,百炼钢也会化为绕指柔。

性格急躁、粗心大意的人,难以办成大事;性情温和、内心安详的人,必然万事顺利。不善于掌握自己情绪的人,必定要被命运所捉弄。

古时,有位妇人经常为一些琐碎的小事生气,她也知道这样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为自己谈禅说道,开阔心胸。

高僧听了她的讲述,一言不发,把她领到一座禅房中,上锁而去。妇人气得跳脚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转而开始哀求,高僧仍不听。妇人终于沉默了。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

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到这个地方来受罪呢?”

“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她:“还生气吗?”

“不生气了。”妇人说。

“为什么?”

“生气也没有办法呀!”

“你的气并没有消,还压在心里,爆发后,将会更加剧烈。”高僧又离开了。

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生气。”

“还知道不值得,可见心里还有衡量的标准,还是有‘气根’。”高僧笑道。

常生气的危害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事情让我们愤怒,尤其脾气暴躁的人,更是时不时就会热血上涌。我们都听过“气大伤身”这句话,究竟生气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1.伤心脏

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心脏血流量比平时增加了一倍,大量的血液涌向心脏,心脏则需要加倍工作,这就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以及胸闷的情况,非常容易诱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塞。

2.伤皮肤

人的精神状况决定着一个人的衰老情况,当人生气时血液大量涌向脸部,这时的血液中氧气少,毒素增多。而毒素会刺激毛囊,引起色斑和皮肤炎症等症状。

3.心理疾病

人在生气的时候思维状况会受到影响,如果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下,会引起一些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等。

当高僧的身影迎着夕阳立在门口时,妇人问他:“大师,什么是气?”

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到地上。

妇人看了一会儿,突然有所感悟,于是,她叩谢而去。

“气”,便是一种需要上的失落。生气就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的一种蠢行。既然如此,又何必生气呢?

莫生气,因为生气伤身又伤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要学会控制,否则,有些过分的语言和行为会误事,更会伤人。稳定情绪,解脱自己,乃当务之急!

心灵从容方富足

嫉妒心是美好生活中的毒瘤,是修行者悲心与慧命的绊脚石。

一棵树看着一棵树,

恨不得自己变成刀斧。

一根草看着一根草,

甚至盼望着野火延烧。

这是著名诗人邵燕祥的一首短诗《嫉妒》。寥寥四句就把嫉妒之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揭露得淋漓尽致。

在果园的核桃树旁边,长着一棵桃树。桃树的嫉妒心很重,一看到核桃树上挂满的果实,心里就觉得很不是滋味。

“为什么核桃树结的果子要比我多呢?”桃树愤愤不平地抱怨着,“我有哪一点不如它呢?老天爷真是太不公平了!不行,明年我一定要和它比个高低,结出比它还要多的桃子!让它看看我的本事!”

“你不要无端嫉妒别人啦,”长在桃树附近的老李子树劝诫道,“难道你没有发现,核桃树有着多么粗壮的树干、多么坚韧的枝条吗?你也不动动脑子想一想,如果你也结出那么多的果实,你那瘦弱的枝干能承受得了吗?我劝你还是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地过日子吧!”

自傲的桃树可听不进李子树的忠告,嫉妒心蒙住了它的耳朵和眼睛,不管多么有理的规劝,对它都起不到任何作用了。桃树命令它的树根尽力钻得深些、再深些,要紧紧地咬住大地,把土壤中能够汲取的营养和水分统统都吸收上来。它还命令树枝要使出全部的力气,拼命地开花,开得越多越好,而且要保证让所有的花朵都结出果实。

它的命令生效了,第二年花期一过,这棵桃树浑身上下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桃子。桃树高兴极了,它认为今年可以和核桃树好好比个高低了。

充盈的果汁使得桃子一天天加重了分量,渐渐地,桃树的树枝、树杈都被压弯了腰,连气都喘不过来了。它们纷纷向桃树发出请求,赶快抖掉一部分桃子,否则就要承受不住了。可是桃树不肯放弃即将到来的荣耀,它下令树枝与树杈要坚持住,不能半途而废。

这一天,不堪重负的桃树发出一阵哀鸣,紧接着就听到“咔嚓”一声,树干齐腰折断了。尚未完全成熟的桃子滚满了一地,在核桃树脚下渐渐地腐烂了。

人生就像一场比赛,不管多么努力,技术运用得多么高超,总会有相对于第一名的落后者。享受欢呼的,仅仅是那成千上万名中第一个冲到终点的幸运儿。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相对于那些在某一领域中因出类拔萃而获得万众瞩目的人来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是那些在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中默默尽力的人。况且,人生风云变幻,又有多少人没有品尝过世事沧桑的滋味呢?

从社会的需要说,只要每个人能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维持物质的丰厚,铸造社会的繁荣,他就应该自豪。若从生活的价值来说,能够体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做了自己所喜欢的事,没有虚度这百岁年华的生命,心灵从容富足就算这一生“功德圆满”了。

不嫉妒,得救赎

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这便是嫉妒心。嫉妒别人其实是一种委实难受的滋味,虽然明白自己可能永远得不到对方的成果和美誉,但是嘴上不肯承认,还试图从对对方的藐视或者打击中获得平衡,这种酸酸的心理百害而无一利。

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卓越才能的反感;是一种啃噬人的内心,让人欲罢不能的疾病;是一种与人有害、于己无益的消极情绪。

不论你是高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有可能被嫉妒这种病菌侵袭,且一旦沾染,就成为损害身体的毒。

在远古时代,摩伽陀国有一位国王饲养了一群象。象群中,有一头象长得很特殊,全身白皙,毛柔细光滑。后来,国王将这头象交给一位驯象师照顾。这位驯象师不仅照顾它的生活起居,还很用心地教它。这头白象十分聪明、善解人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已建立了良好的默契。

有一年,这个国家举行大庆典。国王打算骑白象去观礼,于是驯象师将白象清洗、装扮了一番,在它的背上披上一条白毯子后,交给国王。

国王在一些官员的陪同下,骑着白象出宫看庆典。由于这头白象实在太漂亮了,民众都围拢过来,一边赞叹,一边高喊着:“象王!象王!”这时,骑在象背上的国王,觉得所有的光彩都被这头白象抢走了,心里十分生气、嫉妒。他很快地绕了一圈,然后就不悦地返回王宫。

如何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夹杂着焦虑和愤怒的感情,是一种缺少正能量的表现,那么这种心理要如何消除呢?

1.不要和别人比较,和自己比较

如果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我们就应该感到快乐,因为我们正在自我实现的路上不断前进。

2.正视别人的成功

拓展自己的心胸,正视别人的成功,善于发现和欣赏别人的优点。

3.将心比心

当嫉妒之火燃烧时,不妨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扪心自问:“假如我是对方又该如何呢?”运用心理移位法,让自己体验对方的情感。

一回王宫,他问驯象师:“这头白象,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艺?”驯象师问国王:“不知道国王您指的是哪方面?”国王说:“它能不能在悬崖边展现它的技艺呢?”驯象师说:“应该可以。”国王就说:“好。那明天就让它在波罗奈国和摩伽陀国相邻的悬崖上表演。”

隔天,驯象师依约把白象带到那处悬崖。国王就说:“这头白象能以三只脚站立在悬崖边吗?”驯象师说:“这简单。”他骑上象背,对白象说:“来,用三只脚站立。”果然,白象立刻就缩起一只脚。国王又说:“它能两脚悬空,只用两脚站立吗?”“可以。”驯象师就叫它缩起两脚,白象很听话地照做了。国王接着又说:“它能不能三脚悬空,只用一脚站立?”

驯象师一听,明白国王存心要置白象于死地,就对白象说:“你这次要小心一点,缩起三只脚,用一只脚站立。”白象也很谨慎地照做。围观的民众看了,热烈地为白象鼓掌、喝彩。国王愈想心里愈不平衡,就对驯象师说:“它能把后脚也缩起,全身飞过悬崖吗?”

这时,驯象师悄悄地对白象说:“国王存心要你的命,我们在这里会很危险。你就腾空飞到对面的悬崖吧。”不可思议的是,这头白象竟然真的把后脚悬空飞起来,载着驯象师飞越悬崖,进入波罗奈国。

波罗奈国的人民看到白象飞来,全城都欢呼起来。国王很高兴地问驯象师:“你从哪儿来?为何会骑着白象来到我的国家?”驯象师便将经过一一告诉国王。国王听完之后,叹道:“人的心胸为什么连一头象都容纳不下呢?”

真正的王者绝不会容不得他人光芒的存在,就像自己是一颗钻石一样,周围的珍珠只会衬托它的雍容、高度,而不会削减它的魅力。

嫉妒是一种危险的情绪,它源于人对卓越的渴望与心胸的狭窄。嫉妒会使天才被流言、恶意和唾液编织而成的网绞杀,也可能令智者陷入个人与他人利益的冲撞中而寻不到出路。它不但伤害他人,也毁灭自己。

产生了嫉妒心理并不可怕,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正视嫉妒,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与其让嫉妒啃噬着自己的内心,不如升华这种嫉妒之情,把嫉妒转化为成功的动力,化消极为积极,做一个“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虚怀若谷、包容万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