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
17111900000002

第2章 三字经

原文欣赏

人之初[1],性[2]本善。

性相近,习[3]相远。

苟[4]不教,性乃迁[5]。

教之道[6],贵以专。

昔[7]孟母,择邻处[8]。

子不学,断机杼[9]。

注释

[1]初:初生,人刚生下来。[2]性:指人的本性。[3]习:习惯。[4]苟:假如。[5]迁:改变。[6]道:方法,道理。[7]昔:从前。[8]处:交往、居住。[9]机杼:指织布机的梭子。

精彩解说

每个人刚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时候,这种天性人人都很类似,但长大后,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人的性情就有了差别。

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专心致志、坚持不懈。

古时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来教育他学习是不可以中断的。

故事链接

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一看见下葬祭祀的人就跟着他们学各种各样的动作。孟母看见后,觉得这样会影响孟子的成长,就把家搬到菜市场旁。可不久孟子又把小商贩的叫卖声学得惟妙惟肖,仍然不好好儿学习。最后,孟母决定把家搬到一所学校附近,孟子这才开始认真学习了。孟子发愤读书,终于成为一代儒学大家。

原文欣赏

窦燕山[1],有义方[2]。

教五子,名俱扬[3]。

养[4]不教,父之过[5]。

教不严[6],师之惰[7]。

子[8]不学,非所宜[9]。

幼不学,老何为?

注释

[1]窦燕山:五代时人。[2]义方:指好的方法。[3]扬:(声名)显扬。[4]养:生养、培养。[5]过:过错。[6]严:严格、严厉。[7]惰:偷懒。[8]子:这里指为人子女。[9]宜:应当。

精彩解说

五代时,有个叫窦燕山的人,教育子女的方法非常好。后来他的五个儿子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声名远传四方。

为人父母,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同样,老师如果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这就是老师的过错。

孩子不努力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少时不努力学习,等到长大以后,什么都不会做,能有什么作为呢?

故事链接

司马光改过

司马光五六岁时,让姐姐帮他把核桃皮剥掉。姐姐不会弄,就走开了。这时一个仆人走过来,帮他把核桃放进开水里烫了烫,然后用小刀一刮,核桃皮就掉了。司马光拿着剥掉皮的核桃,正巧被走过来的姐姐看到。姐姐问司马光:“你是怎么剥掉核桃皮的?”司马光得意地说:“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坐在书房读书的父亲将屋外发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问司马光:“这核桃真是你剥的吗?”司马光听后,脸红了。父亲要求他把真实情况讲给姐姐听,司马光这才讲了仆人帮忙的经过。

原文欣赏

玉不琢[1],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2]。

为[3]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4]九龄,能温席[5]。

孝于亲,所当执[6]。

注释

[1]琢:雕刻和打磨宝石。[2]义:做人、做事的道理。[3]为:作为。[4]香:黄香,东汉时的孝子。[5]温席:温暖枕席。[6]执:做到。

精彩解说

玉石从矿山里开采出来,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人情、礼仪、道德,就不明白做人的道理。

做儿女的,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应该亲近、尊敬老师和友人,接受老师传授的各种礼仪规范和礼节。

黄香9岁的时候,就知道冬天用自己的身体为父母温暖枕席。孝敬父母,这是每个做儿女的都应该做的事。

故事链接

孔子教徒有方

孔子曾教过一个很没有礼貌的学生。孔子让他去招待客人,他却在院子里做别的事情;客人还没坐,他却坐了下来;到了吃饭的时候,客人还没入座,他已经抢先端起了碗。孔子严肃地批评了他:“你跟客人抢座位、争着说话,真是没有礼貌!你还是出去一会儿吧!去把隔壁的刘先生请过来。要注意礼貌。”客人们都不能理解:“为什么叫一个不懂礼仪的学生去呢?”

孔子说:“刘先生很有教养,他多接触应该能从刘先生那里学到一些待人处事的礼仪。”

后来,在孔子细心的教导下,这个学生变得又谦虚又懂礼仪了。

原文欣赏

融[1]四岁,能让[2]梨。

弟[3]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4],次[5]见闻。

知某[6]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注释

[1]融:孔融,东汉时的文学家。[2]让:谦让。[3]弟:同“悌”,指尊敬兄长。[4]孝弟:即孝悌,孝敬父母,尊敬兄长。[5]次:其次、然后。[6]某:一些。

精彩解说

东汉时,孔融4岁就知道把较大的梨子留给哥哥吃。孔融敬爱兄长的美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应该学习的。

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多见识天下事理,懂得计数计量,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古人造“一”字,表示天、地、阴、阳的分界,是数字的开始,“十”字是数字的终了。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学会基础算法后,才能学习更深奥的算术。

故事链接

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曾任北海相,所以世称孔北海,又任少府、大中大夫等职。他所作的散文,犀利简洁,有较多的讥讽言辞。此外,他又能写诗,颇有名气,被列为“建安七子”之一。后来,他因触怒曹操,被曹操所杀。

孔融小时候,一次,有人送来一筐梨,让他和几个哥哥自己挑,孔融挑了最小的一个。

父亲问:“你怎么不拿大的呢?”他说:“哥哥年龄大,应该吃大的,我年龄小,应该拿小的呀!”众人听了连连点头称赞。

原文欣赏

三才[1]者,天地人。

三光[2]者,日月星。

三纲[3]者,君臣义[4]。

父子亲,夫妇顺[5]。

曰[6]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7]不穷[8]。

注释

[1]三才:指天、地、人。[2]三光:指日光、月光、星光。[3]纲:纲领。[4]义:合乎义理的原则。[5]顺:顺从、和顺。[6]曰:说到、提到。[7]运:循环、运转。[8]不穷:没有停止的时候。

精彩解说

三才,指的是天、地、人,是三种构成生命现象的基本因素;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三纲,指的是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君主与臣子之间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则要和睦相处。

一年四季,从春天到夏天,再从秋天到冬天,四个季节依着一定的规律,一年一年不断地循环着。

故事链接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就在他大败金兵的时侯,宰相秦桧却害怕岳飞打退金兵回朝后,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让皇帝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回朝。

属下劝岳飞不要听从朝廷的调遣,岳飞却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结果回朝后,被秦桧等人害死在风波亭。

岳飞之死,令世人扼腕叹息。

原文欣赏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1]。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2],本[3]乎数[4]。

曰仁义,礼智信[5]。

此五常,不容紊[6]。

注释

[1]中:中央。[2]五行:就是水、火、木、金、土。[3]本:根源。[4]数:天理。[5]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范畴和价值观。[6]紊:紊乱。

精彩解说

南、北、西、东,称为“四方”。这四个方位,都以中央为基点,两相对应。方向与方位的确立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生活更便利。

水、火、金、木、土是各项事物的总称,大地万物的构成与变化都是由此而来。五行的生灭、变化由数字推算演绎而来。

一个人应该有仁爱的胸怀,应遵守礼节,讲求信用。人们只有遵守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社会才不会失去秩序。

原文欣赏

稻粱[1]菽[2],麦黍稷[3]。

此六谷,人所食[4]。

马牛羊,鸡犬豕[5]。

此六畜[6],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7]。

爱恶[8]欲[9],七情具[10]。

注释

[1]粱:高粱。[2]菽:大豆,也泛指豆类。[3]黍稷:同类异种的谷物。有黏性的叫黍,无黏性的叫稷。[4]食:吃、食用。[5]豕:猪。[6]畜:禽兽。[7]惧:害怕。[8]恶:讨厌、厌恶。[9]欲:欲望。[10]具:同“俱”。

精彩解说

稻米、高粱、豆类、麦类、小米、稷,这六种谷类统称为“六谷”,是人们食用的食物。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统称为“六畜”。六畜原本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类驯服并且饲养,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喜爱、厌恶、贪求这七种情绪,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我们要适当控制,不应随意发泄。

故事链接

神农氏发现六谷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奠基者,生活在原始狩猎时期。他当了部落首领以后,担心捕猎时间长了野兽被捕尽,人们无法生活,就一直想找一种替代野兽做食物的东西。

一次,他用一种野草做燃料烤肉时,忽然从火里蹦出几粒像种子的东西来,一尝香脆可口。受此启发,他把不少植物的种子拿来做实验,最后从中选出一些味道好、易成活的植物加以种植,六谷就这样被神农氏发现了。

原文欣赏

匏[1]土革[2],木石金[3]。

丝与竹,乃八音。

高[4]曾[5]祖,父而[6]身[7]。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8]。

注释

[1]匏:匏瓜。古代用匏瓜做乐器。[2]革:皮革。[3]金:指金属。[4]高:祖父的祖父。[5]曾:祖父的父亲。[6]而:到。[7]身:自身。[8]伦:长幼秩序。

精彩解说

匏瓜、陶土、皮革、木头、玉石、金属、丝弦和竹子是制造乐器的主要原料,古人称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为“八音”。

从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到自己,从自己之后又是儿女、孙子,从儿孙之后还会有曾孙与玄孙。

自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到玄孙就是所谓的“九族”,这表示了亲族之间的尊卑老幼关系。

故事链接

俞伯牙遇知音

俞伯牙精通琴艺,却一直找不到和他一样懂得音乐、能欣赏他美妙音乐的人。一次,俞伯牙出使楚国,突然心血来潮,把船靠了岸,忘我地弹起琴来。琴声传入山中,把正在打柴的钟子期吸引到了江边,他屏息静听,立刻猜出了琴声蕴含的内容。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了好朋友,并且约定好了来年再见。一年后,俞伯牙如约而至,没想到钟子期已经生病去世了。悲痛不已的俞伯牙举起琴狠狠摔在地上,伤心地说:“知音不在,我还弹琴给谁听呢?”

原文欣赏

父子恩,夫妇从[1]。

兄则友,弟则恭[2]。

长幼序[3],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凡训[4]蒙[5],须讲究。

详训诂[6],明句读。

注释

[1]从:顺从,和睦相处。[2]恭:恭敬,表示敬重。[3]序:次序、顺序。[4]训:教育、指导。[5]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6]训诂:仔细研究文字的意义。

精彩解说

父亲与子女之间要父慈子孝,夫妇之间要和睦相处;兄长要做到友爱,弟、妹则要敬爱兄长。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讲信用和义气;君主对臣子要敬重,臣子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们都应当共同遵守。

教导刚入学读书的小孩,要讲究一定的方法;文章的意思、哪一句话该停顿都要讲确切。

原文欣赏

为学者,必有初[1]。

小学终[2],至四书。

论语[3]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4]言。

孟子[5]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6]。

注释

[1]初:开始,基础。[2]终:终结。[3]《论语》:孔子的弟子编著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4]善:好。[5]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孟子》。[6]道德、仁义:泛指旧时的道德规范。

精彩解说

刚入学的时候,首先要学习基本知识,《小学》都读熟了之后,才可以研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经典。

《论语》共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有关孔子言行、教诲的书。

《孟子》这部书由孟轲所著,共有七篇,内容主要是谈论有关品德的修养、人性的善恶以及鼓励仁政、宣扬仁爱忠义等。

故事链接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年轻时曾在鲁国做官。后来他弃官不做,开创了我国私人教育的先河。

传说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者七十二。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政,却没有成功。

后来,他的弟子们把他生前的言论编成了一部书,就是《论语》。后世的君王和文人们对这部书很尊崇,说:“靠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原文欣赏

作中庸[1],子思[2]笔。

中[3]不偏,庸[4]不易。

作大学[5],乃曾子[6]。

自修齐[7],至平治。

孝经[8]通,四书熟[9]。

如六经[10],始[11]可读。

注释

[1]《中庸》:书名。[2]子思:孔子的孙子。[3]中:处事不偏不倚的意思。[4]庸:永不变化的意思。[5]大学:“四书”中的一部书,即《大学》。[6]曾子:曾参。[7]修齐:指修身齐家。[8]孝经:书名。[9]熟:熟练、熟悉。[10]六经:《诗经》《尚书》《周易》《乐经》《仪礼》和《春秋》合称六经。[11]始:开始。

精彩解说

《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作的;“中”是守于正道,没有过与不及;“庸”是依着正道做人做事。

《大学》是曾子作的,该书从自身的修养谈起,一直谈到治理国家和平治天下。

只有读熟了“四书”,再读通《孝经》,之后才可以开始读“六经”。

故事链接

曾子杀猪

曾子教育子女时,重视言传身教。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闹着要一起去。妻子就哄孩子说:“听话,在家让爸爸给你杀猪吃肉。”孩子一听,立刻就停止了哭闹。下午,妻子从集市回来,见曾子正在磨刀,就问他要干什么。曾子说:“杀猪给孩子煮肉吃呀!”妻子一听,忙说:“哄孩子而已,怎么能当真呢?”曾子却说:“我们要给孩子树立好榜样。今天你骗他,将来他就会骗别人。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妻子听了丈夫的话,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原文欣赏

诗书易[1],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2],有归藏[3]。

有周易,三易详[4]。

有典[5]谟[6],有训[7]诰[8]。

有誓[9]命[10],书之奥。

注释

[1]易:指《易经》。[2]连山:书名。[3]归藏:书名。《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现在已失传。[4]详:详细、完善。[5]典:立国的基本原则。[6]谟:治国计划。[7]训:大臣的态度。[8]诰:国君的通告。[9]誓:起兵文告。[10]命:国君的命令。

精彩解说

《诗经》《尚书》《周易》《仪礼》《乐经》《春秋》被古人称为“六经”,应当仔细去理解、去研读。

《连山》《归藏》和《周易》这三部书被合称为“三易”。这三部书主要讲求安身立命的哲学,内容非常完美。

《尚书》用典、谟、训、诰、誓、命这些文体记载周朝的国家大事,道理非常奥妙。

故事链接

儒家六经

“六经”是指儒家的六部经典。

《庄子·天运》篇中的“六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礼记》《乐经》和《春秋》。后世的学者对已经消亡的《乐经》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乐经》是因秦始皇焚书而消失;另一种认为原本就没有《乐经》,所谓的“乐”包括在《诗经》《礼记》二经之中。

原文欣赏

我周公[1],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2],注礼记[3]。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4],当讽咏。

注释

[1]周公:西周著名政治家。[2]大小戴:指西汉的儒家学者戴德、戴圣。[3]礼记:书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解释经书《仪礼》的文选。[4]四诗:国风、小雅、大雅和颂。

精彩解说

周公作的《周礼》把官员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官,六官各司其职,国家就有了运行的体制。

戴德和戴圣二人,都曾给《礼记》作过注解,传述圣人的言论及完备的礼乐制度。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读书人应该经常吟咏“四诗”。

故事链接

周公制礼

周文王的儿子周公,曾为周朝的建立做出很大贡献。周武王去世后,周公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平定了叛乱,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周王朝。

由于当时的国家制度十分简单,为了巩固周王朝的政权,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周公制定了一套制度,这就是后世所说的《周礼》。《周礼》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周公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

原文欣赏

诗既亡[1],春秋作。

寓[2]褒贬,别[3]善恶。

三传[4]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穀梁[5]。

经既明,方读子[6]。

撮[7]其要,记其事。

注释

[1]亡:消失。[2]寓:包含。[3]别:区别。[4]三传:指《公羊传》《左氏传》和《穀梁传》。[5]公羊、左氏、穀梁: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公羊高、左丘明和穀梁赤三人。[6]子:诸子百家的著作。[7]撮:选取。

精彩解说

周王朝日渐衰败,“风”“雅”“颂”逐一消亡,于是孔子修订了《春秋》一书,内容有褒有贬,寓意各有不同,对忠、奸、善、恶做出了明确的分辨。

三传是《公羊传》《左氏传》和《穀梁传》,《公羊传》是公羊高所作,《左氏传》是左丘明所作,《穀梁传》则是穀梁赤所作。

把四书、六经、三传等经典都了解透彻之后,才可以去研读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研读“子书”,应选取精要所在,记住每一件重要事实。

故事链接

董仲舒与《春秋繁露》

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是汉代的重要著作。《春秋繁露》现存有《玉杯》《竹林》等篇。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它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上的神;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春秋繁露》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

原文欣赏

五子者,有荀[1]扬[2]。

文中子[3],及老庄[4]。

经子通,读诸史[5]。

考[6]世系,知终始。

自羲[7]农[8],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9]。

注释

[1]荀:荀况,战国时人。[2]扬:扬雄,西汉人。[3]文中子:隋代人。[4]老庄:老子和庄子。[5]诸史:历代流传下来的史书。[6]考:考证、考察。[7]羲:指伏羲氏。[8]农:指神农氏。[9]上世:上古时代。

精彩解说

“五子”就是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术著作称为“子书”。

通晓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的著作后,再去读各朝代的历史书。读史书要研究历代皇帝传承的次序,明白朝代的兴衰。

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被后人称为“三皇”。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上古时代。

故事链接

司马光砸缸

史学家司马光年幼时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冷静和智慧。

有一天,司马光正和邻近的孩子们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一个小孩儿突然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水缸很高,缸里的水也很深。孩子们都吓坏了,有的还哭了起来。司马光看见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他赶紧跑过去,把大石头抱过来,用力砸向水缸。“咣当”一声,水缸被砸开了一个大口子,缸里的水倾泻而出,那个孩子得救了。从那以后,伙伴们不管有什么问题都会找司马光帮忙。

原文欣赏

唐[1]有虞[2],号二帝[3]。

相揖逊[4],称盛世。

夏有禹[5],商有汤[6]。

周文武,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注释

[1]唐:指唐尧。[2]虞:指虞舜。[3]二帝:指尧、舜两位皇帝。[4]揖逊:将王位让给别人。[5]禹:因治水有功,人们尊称他为“大禹”。[6]汤:商代的开国君主成汤。

精彩解说

唐尧和虞舜二人,被人们称为“二帝”。这两位皇帝在位时,先后禅让帝位,传下了太平盛世。

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武王都是有才能与品德的好君王,因夏、商、周称为三代,所以古人尊称他们为“三王”。

禹年老时,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天下被一个家族专有统治,代代相传。夏朝共经历了十七位君主,直到桀结束,历时四百余年。

故事链接

大禹治水

在远古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尧和舜几次治水,但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人推荐了禹。据说,禹一心治水,为治水费尽了心思,几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刚生下了儿子启,婴儿在哇哇地哭。禹和同伴们正好经过家门,大家都劝禹回家看看妻儿老小,禹却坚决地说:“等我把水治好了,再回家吧!”禹凭着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终于治服了洪水。

原文欣赏

汤伐[1]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2]亡。

周武王[3],始诛[4]纣。

八百载[5],最长久。

周辙东[6],王纲[7]坠[8]。

逞干戈,尚游说[9]。

注释

[1]伐:攻打。[2]纣:商朝最后一个国君,因残暴闻名。[3]周武王:名姬发,西周第一代帝王。[4]诛:杀。[5]八百载:八百年。[6]周辙东:指周平王把国都从西北东迁到洛邑。[7]王纲:王朝的统治。[8]坠:衰败、堕落。[9]游说:凭口才说服别人。

精彩解说

汤率领军队讨伐残暴的夏桀,将桀放逐到南巢。灭夏之后,汤建立了一个新王朝,国号商。商朝历时约六百年,最后一位国王是纣王。

周武王灭了商朝,杀了纣王,建立了新的国家,取名“周”。周朝延续了约八百年,是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

周平王把国都从镐京迁到洛阳以后,周王朝的统治就崩溃了,诸侯之间战争频繁,不受周朝君王的约束,而谋士、政客崇尚以口才说服诸侯。

故事链接

夏商的灭亡

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他很残暴,百姓都恨透了他,背地里诅咒道:“我们情愿与你同归于尽。”

这时,商部落在首领汤的带领下,渐渐强大起来。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桀的残暴统治,也都纷纷离开了夏朝。这时,汤起兵讨伐夏朝,建立了商朝。

商朝持续了不到六百年,最后一个王叫纣,他也是一个暴君,只顾自己享乐,不顾人民的死活。纣曾大兴土木,建造华丽的宫殿,并且宠爱美色,乱用酷刑,残害忠良。人民恨透了这个荒淫的国君,最后推翻了他的统治。

原文欣赏

始[1]春秋,终[2]战国。

五霸[3]强,七雄[4]出。

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5]汉[6]争。

高祖[7]兴,汉业建。

至孝平[8],王莽篡。

注释

[1]始:开始。[2]终:结束。[3]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4]七雄: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5]楚:西楚霸王项羽。[6]汉:汉王刘邦。[7]高祖:西汉王朝的创建者刘邦。[8]孝平:汉平帝,西汉的末代皇帝。

精彩解说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有五位称霸中原的诸侯。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大强国。

战国末年,秦国吞并了其他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秦朝。由于施行严刑峻法,秦国传到二世就被推翻了。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彼此争天下,互不相让。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故事链接

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经常发生战争。一次,吴国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勾践被逼得没有退路,只好跪地求和。吴王夫差十分傲慢,根本瞧不起越国,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

勾践回国后,发誓要报仇雪恨。为了牢记耻辱,他让人搬走舒适的床铺,睡在柴草上,并在睡觉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天都尝一尝,以此激励自己。

后来,在勾践的不断改革图新下,越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并最终灭掉了吴国。

原文欣赏

光武[1]兴[2],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3]。

魏蜀吴[4],争汉鼎[5]。

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

注释

[1]光武:刘秀,东汉王朝的创建者。[2]兴:创立。[3]献:汉献帝,名刘协,东汉最后一个皇帝。[4]魏蜀吴:指魏王曹操、蜀主刘备和吴主孙权。[5]鼎:这里指王位。

精彩解说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汉朝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东汉末年,魏国、蜀国、吴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相争的局面。后来司马睿建立晋朝,结束三国分裂的局面。晋朝又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

晋朝王室南迁以后,不久就衰亡了,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代。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原文欣赏

北元魏[1],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

迨[2]至隋,一[3]土宇[4]。

不再传,失统绪[5]。

唐高祖,起[6]义师[7]。

除[8]隋乱,创国基。

注释

[1]元魏:指北魏。[2]迨:等到。[3]一:统一。[4]土宇:相当于“天下”。[5]统绪:指皇室一脉相承的世系。[6]起:发动。[7]义师:为了正义起兵作战的军队。[8]除:去除、平定。

精彩解说

与南朝同时期的北朝,有拓跋氏的北魏、孝武帝的西魏,以及宇文觉建立的周国、高洋建立的齐国。

到了隋朝,天下又被统一,但是,由于政权混乱,隋炀帝荒淫无度、残暴专横、穷兵黩武,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皇位没传两代就又失去了。

隋朝末期,义军蜂起,李渊统一天下,即为唐高祖,开创了大唐帝国的基业。

原文欣赏

二十传[1],三百载。

梁[2]灭之,国乃[3]改[4]。

梁唐[5]晋[6],及汉[7]周[8]。

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9]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注释

[1]二十传:唐朝传位二十位君王。[2]梁:公元907年,朱温篡位称帝,史称“后梁”。[3]乃:于是、才。[4]改:改变。[5]唐:指“后唐”。[6]晋:指“后晋”。[7]汉:指“后汉”。[8]周:指“后周”。[9]炎宋:公元960年,由赵匡胤所创建的宋朝。

精彩解说

唐朝共传了二十位皇帝,历时近三百年。安史之乱后,又发生了藩镇割据。黄巢之乱后,朱温立哀帝,后夺王位自立,改国号为梁,历史上称为后梁。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为“五代”。五代的开国君王都是篡位才当上皇帝的,都有迹可循。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传了十八个皇帝之后,北方的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结果又成了南北混战的局面。

故事链接

唐太宗与魏徵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各方面都很有成就的朝代,为大唐江山打下稳固基础的就是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唐太宗很善于用人,在辅佐他的大臣中,魏徵是最知无不言的一位。他只要见到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总是直言不讳地提出来,弄得唐太宗一听到魏徵求见,便会不知不觉地整理衣冠,生怕魏徵又要直言劝谏些什么了。

有一回,有人送给唐太宗一只美丽的鹞鹰,唐太宗经常让鹞鹰站在手臂上,玩赏逗弄。魏徵认为一国之君沉溺于嗜好,很容易玩物丧志、荒废国政,又想上前力谏。只是唐太宗远远看见魏徵,就把鹞鹰藏进了袖子里,装作没事一般接见了魏徵。魏徵其实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了,便故意长篇大论,说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告退。魏徵一走,唐太宗赶忙把鹞鹰从袖子里拿出来,才发现鹞鹰早已死了。

后来魏徵病逝,唐太宗唉声叹气地对人说:“唉!朕失去了一个难得的人才呀!”

原文欣赏

辽[1]与金[2],帝号纷。

迨[3]灭辽,宋犹存。

至元[4]兴,金绪歇[5]。

有宋世,一同灭[6]。

并中国,兼戎[7]狄[8]。

九十年,国祚废。

注释

[1]辽: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建辽国,即位称帝。[2]金: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金国,即位称帝。[3]迨:等到。[4]元:元朝,由蒙古族统治者忽必烈(元世祖)所建。[5]歇:停止。[6]灭:灭亡。[7]戎: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谓。[8]狄: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谓。

精彩解说

宋朝时,契丹人和女真人都曾先后建国,自称皇帝。契丹所建立的国号为辽,女真所建立的国号为金。后来,等辽国灭亡以后,南宋还依然存在。

最后,蒙古人不但灭了金,也灭了南宋,建立了元朝。

蒙古人所建立的帝国,版图横跨欧、亚两洲,可是,因为连年征战,民生困苦,大帝国只维持了九十年便瓦解了。

原文欣赏

明太祖[1],久亲师[2]。

传建文,方四祀[3]。

迁北京,永乐嗣[4]。

迨崇祯[5],煤山[6]逝。

清世祖[7],膺[8]景命。

靖四方,克[9]大定。

注释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字国瑞。[2]亲师:亲自掌握军队。[3]祀:祭祀。[4]嗣:继承。[5]崇祯:明朝的末代皇帝。[6]煤山:今北京景山。[7]清世祖:顺治皇帝。[8]膺:肩负、承担。[9]克:能够。

精彩解说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多年征战,建立了明朝。到了建文年间,惠帝才当了四年皇帝,祭祀了四次祖先,就被他的叔叔朱棣推翻。

明成祖朱棣的年号为永乐,1421年他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帝位传至崇祯皇帝时,皇城被农民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最后于煤山(今北京景山内)自尽而死。

清军入关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位,平定了各地的混乱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故事链接

刘基劝谏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非常信任刘基。刘基不仅谋略高,对天文地理也很有研究。有一年,江南发生了旱灾。朱元璋很着急,就询问刘基。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是因为牢狱里关押的很多人有冤案。”朱元璋相信了刘基的话,便派人去查,然后平反了不少冤案。

没过几天,就下了一场大雨。其实下雨和平反冤案一点儿都不相干,只是刘基懂得天文,他预测到不久就会下雨,便趁此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

后来,刘基得罪了开国元勋李善长,感到自己处境危险,就请长假回老家过起了隐居生活。

原文欣赏

由康[1]雍[2],历乾[3]嘉[4]。

民安富,治绩夸。

道[5]咸[6]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7]。

同[8]光[9]后,宣统[10]弱。

十二传,满清殁[11]。

注释

[1]康:康熙皇帝。[2]雍:雍正皇帝。[3]乾:乾隆皇帝。[4]嘉:嘉庆皇帝。[5]道:道光皇帝。[6]咸:咸丰皇帝。[7]鄙:边远的地方。[8]同:同治皇帝。[9]光:光绪皇帝。[10]宣统:清朝最后一个皇帝。[11]殁:灭亡。

精彩解说

顺治帝以后,分别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位皇帝,在此期间,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国家也比较强盛。

道光皇帝和咸丰皇帝年间,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既有内乱,又有外患。

同治、光绪皇帝以后,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即位,此时,清朝已是名存实亡。清朝共传了十二位君主,于宣统三年灭亡。

故事链接

机智的纪晓岚

清朝的纪晓岚不仅学问渊博,而且机智风趣。

纪晓岚怕热,因此他总喜欢打赤膊。有一天,他正光着上身读书,忽然皇帝驾到,纪晓岚慌乱中钻到桌下。乾隆皇帝进来没看见纪晓岚,便坐了下来。过了一会儿,纪晓岚问仆人:“那老头子走了没?”见仆人惊恐的表情,纪晓岚只好爬出桌子,跪在皇帝面前。

乾隆皇帝故意问:“‘老头子’是谁呀?”纪晓岚连忙回答:“万寿无疆曰‘老’,天下万民主宰曰‘头’,上天的子孙曰‘子’,所以‘老头子’便是万岁天子您哪!”这番话把乾隆皇帝逗得哈哈大笑。

原文欣赏

古今史,全在兹[1]。

载[2]治乱,知兴衰[3]。

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

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

注释

[1]兹:这儿、这里。[2]载:记载。[3]衰:衰亡。

精彩解说

历代官修的各部正史,都记载了这些历史事件。在这整个历史体系里,翔实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太平盛世与动乱局势。在研读过程中,我们可以得知兴盛与衰亡的原因,从而获得宝贵的教训。

史书虽然很多,但应依照一定的顺序去读。首先要读司马迁的《史记》,其次是班彪、班固、班昭合著的《汉书》。

然后是《后汉书》和《三国志》,研读这几本史书时,要参考《资治通鉴》。

故事链接

李陵与司马迁

秦朝末年,匈奴的势力大增。汉高祖即位后,御驾亲征,没想到自己差点儿被俘,吓得高祖只好改用和亲政策安抚匈奴。武帝即位后,主动出击,攻打匈奴,战果丰硕。天汉二年,李陵率领的五千步兵与匈奴王亲率的十万大军相遇。几番激战,终因实力相差悬殊,李陵被俘,投降匈奴。

消息传来,朝臣纷纷痛骂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仗义执言,为李陵说话。这让武帝颇为生气,下令判司马迁腐刑。腐刑的屈辱,促使司马迁发愤著书,五十三岁那年,他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

原文欣赏

读史者,考[1]实录。

通古今,若[2]亲目[3]。

口而诵,心而惟[4]。

朝于斯[5],夕[6]于斯。

昔[7]仲尼[8],师项橐[9]。

古圣贤,尚勤学。

注释

[1]考:考察。[2]若:好像、仿佛。[3]目:看见。[4]惟:思考、思想。[5]斯:此,这里。[6]夕:晚上。[7]昔:以前。[8]仲尼:孔子。[9]项橐:鲁国的神童。

精彩解说

研读历史的人要注意多方收集历代实录资料,并加以考察,才能明了整个事实真相。厘清了其中古往今来的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对历史事件有透彻的了解,有如身临其境,目睹整个历史过程。

知道研读史书的顺序后,接下来就要讲究读书方法了。读书时,不仅要出声诵读,心里也要反复思考,白天要这样做,晚上也应该这样做。

春秋时期的孔子,曾向鲁国的一位神童项橐学习,像孔子这样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平凡之辈更应该努力。

故事链接

孔子师项橐

有一回,孔子的马车被一群在路上玩耍的孩童挡住了去路。别的小孩儿看见马车立即散开了,只有一个小孩儿坐在前方一动也不动,这个小孩儿便是项橐。

孔子只好下了马车问项橐:“小朋友,你为什么不避开马车呢?”项橐理直气壮地回答:“为什么我要避开呢?我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而行,从来就没听过城给车子让路的。”孔子一看,原来项橐的面前用泥土做了一座土城,他不由得佩服项橐的机智:“孩子,你说得对,车应该绕城而走。”

原文欣赏

赵中令,读鲁论[1]。

彼既仕[2],学且勤。

披蒲编[3],削竹简[4]。

彼[5]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6],锥刺股[7]。

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

[1]鲁论:由鲁国人所作,《论语》即是根据此书编订的。[2]既仕:已经做官。[3]蒲编:用蒲草做的书。[4]竹简:用竹子削成竹片,用来写字。[5]彼:他们。[6]悬梁:悬挂在屋梁上。[7]刺股:以尖锐物刺大腿。

精彩解说

宋朝太宗的宰相赵普,非常喜欢读《论语》,即使他后来已官拜宰相,仍勤学不倦。

西汉时的路温舒没钱买书,就把《尚书》抄在蒲席上经常翻阅,而公孙弘则把《春秋》抄写在自己削成的竹简上阅读。他们两人都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晋朝时的孙敬怕自己念书时打瞌睡,便把头发吊在屋梁上。战国时的苏秦,困倦时用锥子刺大腿让自己清醒。他们不用督促就能勤奋学习。

原文欣赏

如囊萤[1],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如负薪[2],如挂角[3]。

身虽劳,犹苦卓[4]。

苏老泉[5],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

注释

[1]囊萤:袋子中的萤火虫。[2]负薪:背着木柴。[3]挂角:将书本挂在牛角上。[4]苦卓:刻苦自立。[5]苏老泉:苏洵。

精彩解说

晋朝的车胤,夏夜借萤火虫的光读书;晋朝的孙康,冬夜借雪光学习。他们虽然家里贫困,却不中断学习。

汉朝的朱买臣背着木柴还在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他们虽然生活艰苦,却能刻苦自立。

宋朝的苏洵,直到27岁才决心研究学问,最后终于成为知名的文学家。

故事链接

苏洵苦读

苏洵小时候很聪明,但读书不认真。他二十七岁时,哥哥考中了进士,给全家争了光,苏洵一下子有了觉悟,开始发愤学习。学了一年多,苏洵认为差不多了,就去参加考试,却没考中。这使他知道学习是件不容易的事,必须下苦功才有收获。于是,他把自己过去所有的文章全部烧掉,决心从头开始。

从那以后,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没日没夜地刻苦攻读。这样过了五六年的时间,他一下笔就能洋洋洒洒写几千字的文章。

后来,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原文欣赏

彼既[1]老,犹[2]悔迟。

尔小生[3],宜早思。

若梁灏[4],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5]。

莹[6]八岁,能咏诗。

彼既成,众称异。

注释

[1]既:已经。[2]犹:尚且。[3]小生:小孩子。[4]梁灏:北宋人。[5]魁多士:在众多读书人中夺第一。[6]莹:北齐人祖莹,字元珍。

精彩解说

苏洵年纪不小了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年轻一辈的人,一定要早早开始学习。

梁灏从年轻时就参加科举,一直到82岁那一年才金榜题名。当他和许多读书人一同接受皇帝面试时,对答如流,见解远远胜过其他人。

北齐时的祖莹8岁就能吟诗,当他作出诗句时,大家都感到很吃惊。

原文欣赏

尔小生,宜立志。

泌七岁,能赋棋。

彼颖悟[1],人称奇[2]。

尔幼学,当效[3]之。

蔡文姬[4],能辨琴[5]。

谢道韫[6],能咏吟[7]。

注释

[1]颖悟:聪明且领悟力强。[2]奇:惊奇。[3]效:效仿、仿照。[4]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的女儿蔡琰。[5]辨琴:辨识琴音音阶与琴的好坏。[6]谢道韫:晋朝宰相谢安的侄女,小时候就能吟诗作对。[7]咏吟:吟诵朗读。

精彩解说

你们这些年轻人,也应该早早地确立志向才对,殊不知,唐朝时的李泌7岁时就以“棋”为题作出一篇赋来。

祖莹和李泌二人,小小年纪就表现杰出,大家都觉得很奇特,称他们为神童。你们这些才刚起步的年轻学子,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效法他们才是啊!

东汉末年的蔡文姬在音乐方面有特别的造诣,能精确分辨琴音。晋朝的谢道韫才华横溢,能出口成诗,而且善于答辩。

故事链接

咏絮才女

东晋宰相谢安的侄女谢道韫,是出名的才女。

有一天,大雪纷飞,谢安带着一家人到花园里观赏雪景,也是想和孩子们对诗玩儿。谢安说:“大雪纷纷何所似?”听完上句,孩子们都认真思考起来。一会儿,一个孩子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安摇摇头:“把雪花比作盐吗?不合适。”孩子们也都被逗笑了,可是又说不出更合适的来。正在大家抓耳挠腮的时候,谢道韫站出来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一听,惊喜地说道:“好!写出了雪花的轻盈。”从此,谢道韫的名声便传开了,大家都叫她“咏絮才女”。

原文欣赏

彼女子,且聪敏[1]。

尔[2]男子,当自警[3]。

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4]。

彼虽幼,身已仕[5]。

尔幼学,勉而致。

有为者,亦若是。

注释

[1]聪敏:天资聪明灵敏。[2]尔:你(们)。[3]自警:自我警醒。[4]正字:翰林院中主管文字校正的官员。[5]已仕:已经做官。

精彩解说

蔡文姬和谢道韫二人都是女子,尚且如此聪明过人。你们身为男子,看看她们杰出的表现,实在应该自我警惕,努力充实自己才对呀!

唐朝的刘晏,7岁就被选为神童,被皇帝任命为正字官,负责全国书籍文字的刊正工作。他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担任官职。你们这些读书的孩子,只要刻苦学习,同样能取得成就。希望自己有所作为的人,应该以刘晏为榜样,勤勉好学。

原文欣赏

犬守夜,鸡司晨[1]。

苟[2]不学,曷[3]为人?

蚕吐丝[4],蜂酿[5]蜜。

人不学,不如物[6]。

幼而学,壮[7]而行。

上致君[8],下泽民[9]。

注释

[1]司晨:报晓。[2]苟:如果。[3]曷:如何、怎么。[4]吐丝:指蚕吐丝做茧。[5]酿:发酵酿造。[6]物:东西,这里指动物。[7]壮:壮年,指长大后。[8]致君:尽力辅佐君王。[9]泽民:使百姓得到福利。

精彩解说

狗会在夜间看守门户,保护主人一家安全。公鸡每天都会在清晨高声啼叫,催促人们起床。我们如果不肯好好学习,那怎么还有资格称为人呢?

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蜜给人食用。人若不用功学习,那就会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啊!

人要趁着青春年少,好好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这样长大成人后,才能发挥所长,上为国君效力,下为全国百姓谋求福利。

原文欣赏

扬名声,显[1]父母。

光于前,裕[2]于后。

人遗[3]子,金满籝[4]。

我教子,惟一经[5]。

勤有功[6],戏无益。

戒[7]之哉,宜勉力[8]。

注释

[1]显:显耀。[2]裕:富裕,这里指使……得到富足恩惠。[3]遗:留。[4]金满籝:指庞大的财富。[5]一经:一本经书,指《三字经》。[6]功:成果。[7]戒:警惕。[8]勉力:辛勤努力。

精彩解说

如果你为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人民就会赞扬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荣耀,既给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给后代留下了恩惠。

许多人疼爱子女,想方设法希望能留给子孙享用不尽的金银财宝。但是我的想法和一般人不一样,我留给子孙的只有这本《三字经》。

凡是勤奋上进的人,必然有成功的那一天;凡是游手好闲、不知上进的人,将来必定一事无成。因此,我们应该自我警惕,勤勉努力,切莫辜负了学习的大好光阴啊!

《三字经》全文诵读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穀梁。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

周文武,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炎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国祚废。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清世祖,膺景命。

靖四方,克大定。由康雍,历乾嘉。

民安富,治绩夸。道咸间,变乱起。

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

十二传,满清殁。古今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史虽繁,读有次。

史记一,汉书二。后汉三,国志四。

兼证经,参通鉴。读史者,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莹八岁,能咏诗。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惟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