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千奇百怪
17113100000003

第3章 自然界留下的玄奇幻象

罕见的月虹奇景

1987年6月7日子夜,中国新疆乌苏县出现了一条呈乳黄色的夜虹。有幸看到这一奇观的人描述说:“那条夜虹部分地方色彩浓郁,在月光和闪电的映衬下,婀娜多姿,十分动人。”

通常情况下,彩虹一般出现在白天,那么夜间为什么也能产生虹呢?虹是由空中雨滴像三棱镜那样折射分解阳光而形成的,按照常理分析,虹似乎只有在白天有太阳的时候才会出现。所以,夜间出现的又被称为“月虹”的彩虹,肯定不是直接借助太阳直射的光线形成的。但是,月亮分明是不会发光的星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月亮虽然不能发光,却可以反射太阳光,这也正是月光的由来。太阳光是七色光,所以月球反射的光线也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可见的单色光组成的。如果晚上月光足够明亮,而大气中又有适当的云雨滴,同样可以形成彩色的月虹。

不过,由于月光毕竟比太阳光弱很多,所以大多数月虹都被误认为呈白色,因为微弱的光线使月虹显得特别暗,颜色也就自然难以分辨出来了。如果能够将看上去是白色的月虹拍摄下来,结果照片肯定会显示出和日虹一样的彩色。

其实,中国对月虹现象早有记载。在《魏书》中就有一段详细的记载:“世宗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十一月丙子,月晕……东有白虹长二丈许,西有白虹长一匹,北有虹长一丈余,外赤内青黄,虹北有背……”这里所说“虹北有背”,很有可能就是指在虹外侧还有色彩较淡的副虹。中国的古人不仅将月虹的现象记录在了史书里,还用美丽的诗歌描绘着这种奇妙的景象:“谁把青红线两条,和云和雨系天腰?玉皇昨夜銮舆出,万里长空架彩桥。”

现在,人们对月虹的成因了解得越来越清楚,却依然保持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为月光毕竟比太阳光弱得多,所以形成的月虹往往没有日虹那么明亮,有时候人们甚至很难发现。所以,月虹的出现还是格外新奇的,以至于1987年出现在美国克邦斯普敦城的月虹引发了极为壮观的观赏盛况。

多“日”同辉

后羿射日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个古老神话传说,相传天空中曾经出现过10个太阳的景象。这种多“日”同辉的景象是否只存在于传说中呢?

2008年2月,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上空出现了“多日同辉”的奇观。上午,当太阳渐渐升起时,太阳两侧和上方出现了二三团明亮的光晕,由一道彩虹相连,包围着太阳,宛如天空中有三四个“太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午10点左右,随着太阳的升高才逐步消失。

而在此两年之前,中国的大庆地区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景象。那天清晨,在冉冉升起的太阳两侧同时出现了两个“小太阳”,大太阳光环正上方有一道淡淡的彩虹。而在头顶上空,还有一道色彩鲜亮的彩虹,它的旁边也有一个“小太阳”。这样看上去天上好像同时出现了四个太阳一样。由于观测角度的差异,有的人看到的是“两日同辉”“三日同辉”,只有部分居民看到了“四日同辉”的奇观。这个奇特的景观过程持续了大约1小时50分钟,直到上午9点左右才渐渐消失,大庆市区正南方晴朗的天空才逐渐恢复了正常。

这种壮观景象的成因是什么呢?它的出现是否遵循着某种规律呢?

这种景观只有在特定的气候环境或气象条件下才会形成。气象专家解释说,这种现象在气象学中被称为“假日现象”。当气温比较低的时候,空气中水汽充足,水汽在云层中凝结成冰晶,阳光透过冰晶产生折射,会分解成红、黄、绿、紫等多种颜色,从而会出现人们所看到的彩虹。同时,从冰晶中射出来的多条光线会射到人的眼睛中,中间那条太阳光线,是由中间位置的太阳直接射来的,是真正的太阳;而其他光线,则是太阳光经过六角形晶柱折射而来的。这样,人们就看到了多个太阳,其实一般情况下,只有中间那个才是真正的太阳,而两旁的则是太阳的虚像。

“假日”的种类很多,有的呈环形,称为圆晕;有的则呈光斑。这种天文现象看上去虽然比较奇特,但实际上却是一种虽不常见,却很正常的气象现象。

天上掉下来的星星冻

1979年8月10日夜,一道亮光划破天空,坠落到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附近。有人循着光团的坠落方向找过去,发现了三堆紫色的物体,其中一堆已经溶解了,另外两堆则被冷冻起来并被送去研究。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的最著名的星星冻事件。

“星星冻”是指相当奇怪的亮光或流星似的物体从天空飞过之后,落在地面上的胶冻状物质。关于这种现象的最早描述发生在1541年,之后类似的目击事件时常发生。

比如在1819年的某个深夜,一个火球慢慢出现在深邃的夜空中,缓慢移动并最终降落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阿默斯特市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当天晚上,这家人并没有察觉到什么不同,第二天早上,主人在家门口附近发现了一些棕色的奇特物质。

这堆物质是圆形的,直径大约为20厘米,有一层相对坚硬的外壳,掀开之后,露出柔软的中心,并释放着令人恶心的臭味。那家主人本来想把这堆东西处理掉,但发现它的颜色从棕色变成了血红色,并不断地从空气中吸取水分。他觉得有几分奇怪,于是把其中一部分收集到玻璃瓶子里。三天之后,他惊奇地发现玻璃瓶里只剩下一层深色的薄膜,用手轻轻一捏,那些薄膜就变了纤细无味的灰烬。

在威尔士方言里,“星星冻”的意思是“来自星星的腐烂物”,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星星冻和流星、陨星一样,与宇宙中的星球有着某种关系,但是美国的科学家曾经对“星星冻”进行仔细的化验,没有任何迹象证明它们是来自星星的腐烂物。

所以,科学家开始寻找更加现实的解释。有些人认为星星冻可能是鸟类的呕吐物;植物学家却相信那是一种蓝绿色的念珠藻;加拿大的一位教授认为那可能是在腐烂木头上生长出来的一种凝胶状菌类……但上述的任何一种解释,都无法和星星冻被发现之前,天空中出现的亮光联系起来。所以,星星冻的成因至今仍是个谜。

不可思议的晴空坠冰

试想一下,在一个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日子悠闲地行走在郊外,将是多么舒服和惬意,但是假如这时突然从天上掉下一些大冰块。不管是谁,都一定会惊慌失措!

某年1月份的一天,在西班牙南部塞维利亚省的托西那市,一辆轿车停在了路边,车主摇下车窗,看到了一位朋友。朋友朝他招了招手,车主便打开车门走出来朝朋友走去。正在这时,只听见身后传来“啪”的一声巨响,他回头看去,不由得目瞪口呆——他的轿车车顶已经被什么东西砸得稀烂!

这位车主本以为自己遭遇了坏人的袭击,大惊失色。但是,之后的调查结果更让他后怕不已。他的车居然是被一块重4千克左右的大冰块砸坏的,而且很明显这场事故并非人为,也就是说,砸坏他爱车的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从天而降的。假如当时不是他的朋友把他叫了出来,那么,他将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坠冰的“牺牲品”。

21世纪初的西班牙曾经连续发生过多次“空中降冰”事件,其中的两次出现时间间隔只有七八天!西班牙国家气象局的专家已经否定了“冰雹”的可能性,这些冰块是否来自太空还有待证实,但从很多迹象来看,“坠冰”的可能性相当大。

中国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现象。1955年,一块较大的坠冰碎成三块并落在了浙江省余杭东塘镇的水田中,这些碎冰原重估计约为900克。当时,发现者对它进行了妥善的保护,并及时送到了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的无锡地区也曾受过这种空中坠冰的“青睐”,在1982年至1993年短短11年间,无锡竟然连续发生了5次坠冰事件,这不能不令人感到蹊跷。

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已经初步认定这些晴空坠冰,其中至少有一部分来自太空,就像为人熟知的陨石一样,所以,这些坠冰也可以被称作“陨冰”。陨冰的成因和陨石类似,它最初的母体可能是太空中硕大无比的巨大冰山,原本在太空中绕着太阳而转动,但是某一天却脱离了正常的轨道,受到地球引力的吸引,被迫改变轨道落向地面。但是在经过地球周围稠密的大气层时它们会与大气层产生摩擦,同时,几千度的高温焚烧下使绝大多数的陨落物都消失在了大气中。只有少数原先非常巨大的母体,才可能留下残骸并降落到地面上,成为陨冰(其实,陨石、陨铁的成因也是如此)。

或许,降临到地球上的陨石、陨铁是幸运的,因为只要经受住了地球大气层的高温考验,它们就能在地球上找到自己的“栖息之所”,即使是原始时代坠落下来的陨石,也往往能够被科学家们所发现,但陨冰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它们一旦落下,很快就会融化,如果不能被及时发现和保存,很快就会化成污水而无从辨别。因此,到20世纪末为止,被正式确凿证明的陨冰数量还不到两位数。最早确认的陨冰是1955年落于美国的“卡什顿陨冰”;第二块陨冰于1963年降于莫斯科地区某集体农庄,重达5千克。

还有人认为,这些陨冰可能来自彗星的彗核,并且包含有彗星以及太阳系形成之前的有关信息。不论这种推测是否正确,都说明这些常常令人惊讶不已的陨冰的确是不可怠慢的贵宾。

穿堂入室的球形闪电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发生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来说,人们看到的闪电都是明亮夺目的闪光,球形闪电相对少见得多。

顾名思义,球形闪电形如圆球,有时很小,有时却比足球还大。它的颜色也很多变,有时是鲜红色或淡玫瑰色,有时是蓝色或青色,有时是刺眼的银白色,还有的时候竟然是黑色。球形闪电行进的方向与风向基本一致,常常随风飘游,所以一旦房屋门窗敞开,形成了过堂风,它很可能就会通过开着的门窗或各种缝隙钻进室内。有时它还停止不动,悬挂在人们的头顶上。而一旦碰到障碍物时,它常会爆炸并发出巨响。

1978年8月17日,一团橙色的球形闪电曾经造访了苏联西高加索山区的特拉佩齐亚山。当天夜里,5名登山运动员在这座山上过夜。半夜里,其中一个叫卡乌年科的人突然觉得帐篷内似乎有一团亮光,于是他惊醒过来,然后就看见一团橙色的火球在帐篷中游走,他惊叫出声,那团火焰仿佛也受到了惊吓一般,突然就钻进了一个登山队员的睡袋,并立即发生了爆炸。结果非常惨烈,这名队员当场被炸死,帐篷里的其他人也受了伤。

一般来说,球形闪电的运行速度比较缓慢,有时甚至与人们跑步的速度差不多。人们很容易跟踪、观察它,因为球形闪电出现时往往伴随着轻微的呼哨声、嘁嘁声或咝咝声。

这种球形闪电虽然相对罕见,但相关的历史记载却很早就有。中国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就曾遇见过一次球形闪电。当时,球形闪电从天空进入“堂之西室”后,又从窗间檐下钻出来,雷鸣电闪过后,房屋安然无恙,只是墙壁窗纸被熏黑了。屋内易燃的木架以及架内的器皿都未被电火烧毁,但是一个漆器上镶嵌的银饰却被电火熔化了。更令人费解的是,钢质的宝刀也被熔化成了汁水,但是用竹木、皮革制作的刀鞘却完好无损。沈括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梦溪笔谈》中,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悬案。

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记录了4000多次有关球形闪电的现象。这些发着耀眼的黄色、白色或橙色亮光的球体可以穿过玻璃窗和金属隔板,也可以从电话听筒和电插销座里“钻出来”。它们可能只是在天空中游走一番便会突然消失,也可能会引发爆炸带来灾难。

雷电带来的福音与奇闻

当两根被施加了高电压的电极慢慢靠近时,一旦近到一定距离,它们之间就会出现“弧光放电”现象,也就是人们通常会看到的电火花。雷雨天产生的闪电,与这种现象的成因相似,不过电极之间的火花可以长时间存在,而闪电是转瞬即逝的。

在地球上,雷电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有人曾经这样描述过:“当你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这些频频光临地球的闪电,给人们带来的大多是灾难,但有时候也会给人们带来福音。一天,一位主妇回到家后,发现电冰箱里的生鸭子竟然“变”成了烤鸭。她本以为是自己的丈夫将鸭子烤过了,可是丈夫却说自己一直在公司。这件奇特的事情引发了科学家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科学家告诉这家人这是球状闪电跟他们开的玩笑。当时,闪电可能通过某个缝隙进入到了冰箱里,瞬时间,冰箱就变成了电炉,里面的鸭子就这样被烤熟了。这是发生在美国龙尼昂威尔小城里的怪事。最令人奇怪的是,冰箱竟然丝毫没有损坏!

雷击会使人丧命并不奇怪,有趣的是,有些身患不治之症的人竟会因为受到雷击而得到治愈。1980年夏天,一位患白内障双目失明的印度老人在家中遭到了雷击。当时,他感觉到脑子震动了几秒钟。第二天一觉醒来,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竟然重见光明。和他有同样遭遇的还有一位70多岁的西班牙老人,他在遭雷击后也复明了,而且视力不断增强,到最后不戴眼睛竟能阅读书报。此外,还有一位法国人,手脚因患风湿病而不能动,但在被雷击昏苏醒后却发现自己已经康复如初。

与雷电带来的福音相比,其带来的怪诞不经、奇闻逸事更胜一筹。

1.在苏联某个集体农庄,两个在牛栅屋檐下躲雨的孩子突然发现一个橙黄色的火球,它缓慢地朝他们移动过来,一个孩子好奇地踢了它一下,火球轰隆一声便爆炸了,其实,这个火球本是球状闪电,孩子们被它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2.法国的一座小城下了一场雷雨。雨后,路人看到有3名士兵一直站在树下一动不动,便上前同他们搭讪。哪知这三个人竟然毫不理睬,路人好奇地推了其中一个人一下,哪知这个人顿时倒地,化成了一堆灰烬。原来,这3名士兵已经被与雷雨相伴随的闪电击毙了,他们只是“若无其事”地保持着死前的站姿而已。

3.1973年夏季,在中国河南省的一个小村庄里,突然下起了暴雨,狂风夹杂着豆大的雨点。阴郁的天空突然出现了一个球状闪电,它先是游走到了村东头,把一棵粗壮的钻天杨拦腰击断,然后,它又破墙而入,在一户农民家里发生了爆炸,牲口房里的驴子被当场击死。

4.1962年9月,美国艾奥瓦州遭受一场雷雨袭击。雨后,一位市民在家中的餐厅里发现了一幕奇怪的景象:餐桌上放着的一叠盘子,共12个,表面看上去它们依旧完整地叠放着,但实际上每隔一个被雷击碎了一个,同时,餐桌也是完好无损的。至今也没用人能对这种怪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5.“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空中爆炸之后,美国航天史上又出现了一次罕见的事故,这场事故也与雷电有关。当时,位于美国弗吉尼亚州瓦罗普斯岛发射场的5枚小型试验火箭即将升空,却遭遇了雷电的突然袭击。被雷电击中的3枚火箭自行点火升空。其中两枚升空后飞行了大约4千米,之后在预定轨道上呈75度角并最终坠毁;而另一枚射出100米左右后便坠入了大西洋。

6.1982年9月的一天傍晚,中国河北省保定西郊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当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突然,一户农民家里遭到了雷电的袭击,巨大的火光在东屋房顶升起。这个屋顶被击出了一个直径约40厘米的窟窿;同时,一名33岁的妇女在相隔两个房间的西屋倒地身亡。

7.1987年夏季的某一天,在加拿大的红鹿公园,雷电袭击了一名7个月大的男婴。当时,数百万伏特的高压加到了男孩占美的身上。他的母亲嘉丽被吓得几乎晕了过去,在路人的帮助下,她把儿子送到了附近医院抢救。出人意料的是占美只是受到一点儿惊吓,皮肤略有烧伤。两天之后,嘉丽把占美接回到家中,晚上熄灯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占美的身体一直闪闪发光,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3个月。医生解释说,这种情况可能是由雷击到造成的。当时雷击带来的电力可能被储存在了占美的体内,而后来恢复正常可能是因为电力完全外泄了出去。

这些由雷电带来的奇怪事件,有的得到了破解,有的仍然是未解之谜,它们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而人类自身也希望有一天能够将雷电的秘密彻底研究清楚。

可怕的“火雨”

大约100年前,一场火雨袭击了亚速尔群岛地区,在这场灾难中,整整一支舰队被火雨完全摧毁。“火雨”又称干雨,很早的时候,火雨就被人发现过,当时这种现象还相对罕见,近些年来这种现象出现得越来越频繁。火雨曾经在非洲的萨凡纳引发了火灾,还曾经使德克萨斯的草原陷入了火海。这令很多人深感不安。于是,全世界天体物理学家都将注意力集中到了与火雨有关的研究中。

一般来说,火雨产生的火灾很难被扑灭。因为火雨引发燃烧时会产生瀑布式倾热,所以灭火时不仅要扑灭燃烧着的物质,还要对付高达2000℃的雨热。这个时候,水并不是最有效的灭火手段,因为对这种雨热来说,水只是一种“清凉淋浴”。所以,灭火时除了用水,还要使用特殊的硅质粉,以使热源无法接触到氧气。

而关于火雨现象的成因主要有这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火雨现象产生于散落的彗星,是由落到地球的某些散落的特质引起的。一般来说,火雨会在彗星散落到地球之后的2~6年内出现。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在最近6~15年内将会出现一些火雨。这是因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彗星散落到了地球,所以,6~15年后,火雨引发的火灾数量将达到每年8起,而50年后甚至会升至每年30起左右。

另一种观点认为,火雨现象是人们尚未认识的一种对文明的破坏活动。虽然很多人认为火雨同宇宙中的彗星有关,但是化学家对火雨的光谱分析结果显示,这种现象似乎与彗星的化学成分没有什么关系。坚持火雨与彗星有关的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很多物质在大火之中被焚毁了,但反对者又说火不可能消灭掉所有的物质成分。

两种说法都各有道理,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东京下起“蝌蚪雨”

日本东京的雨季刚刚开始,位于日本中部石川县能登半岛上的滨海小城七尾市却下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蝌蚪雨”。

当天,一位公司职员在停车场停车时,突然下起“雨”来。不同寻常的“噼里啪啦”的声音让他感到诧异,紧接着他便在车的挡风玻璃和地上看到了很多黑色的物体,仔细辨认后竟发现,都是蝌蚪的尸体,大概有100多只。

这场诡异的“蝌蚪雨”影响范围很大,不断有市民向气象部门反映自己也看到了这一奇特现象。这种“天降异物”的现象曾经出现在世界各地。1876年,美国肯塔基州曾经下过一场肉雨,如同雪片一样大小的肉块“唰唰”地落了下来;197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天空,曾经落下几百只半死不活的鸽子;还有一些小动物,如水母、青蛙和蛇偶尔会出人意料地从空中落下,有时甚至在离水域数千米远的地方。

对这种现象,科学家们一直解释说动物雨很可能是龙卷风造成的。因为当龙卷风急速地经过湖泊或海洋上方时,可能会把水以及水里的一些东西带进云层中。

它们会随着暴风云中的强风翻山越岭,漂洋过海,进行长途穿行,最后,随着风力的减弱,它们便会从云端坠落下来,有时可能伴随着雨水,而有时落到地面的可能只有这些动物的尸体。

七尾市的“蝌蚪雨”出现后,一时间议论纷纷,很多人也认为蝌蚪可能是由龙卷风带到空中,而后又甩向了地面,但一名气象局官员却称这种可能性非常小,他说:“人们猜测是海上龙卷风将这些蝌蚪带到空中去的,但从气象学角度来讲,我认为这不可能。我们已经调查了上周的气候报告,的确有旋风经过了这里,但并不强烈,没有造成任何破坏。”按照这种说法,这种连人都没有感知的旋风级别很小,不大可能把蝌蚪带到空中去。

还有另外一种更加奇特的说法,日本鸟类保护联盟的专家认为,很可能是苍鹭等鸟类进食后,在飞行中受到了惊吓,所以将刚刚吃进腹中的蝌蚪吐了出来。显然,这种观点更加经不住推敲,因为虽然大型的苍鹭一次进食可能达到100多只蝌蚪的数量,但是其经过消化后的呕吐物,只可能是模糊的团状物,而不可能是整只蝌蚪。

这场“蝌蚪雨”究竟是怎样开始的,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人们所感兴趣的或许并非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是这样奇特的现象所带来的格外有趣的故事。

骇人听闻的“五彩雨”

1891年11月2日,在比利时的布兰肯伯格地区下起了一场特别的大雨。这场雨的不同之处在于雨水都是红色的。

经验告诉人们,雨水应该是无色无味的,但是这场红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或许是因为龙卷风带起的红沙混杂进了雨水中吧!人们抱着这样的想法对雨水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与他们的设想并不吻合。他们对144盎司红雨水进行了试验,当雨水减少至4盎司时,仍然没有发现任何红沙。但是,在进一步的分析中,人们发现了一种叫抓化钻的物质。然而,这个发现也并不能解释红雨的成因。

无独有偶,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也曾经下过各种色彩的雨。1955年7月的某一天清晨,在美国俄亥俄州,爱德华·姆茨先生像往常一样来到花园中,但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只见花园中的桃树和树下的草皮都死掉了,树枝上挂满的桃子也已经干瘪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突然,他的目光被草皮上的一个塑料袋吸引住了,因为那个塑料袋上有一些红色的水滴。于是,他想起了前一天下午那场奇怪的红色雨水。

当时,他正在花园里工作。突然,他感觉到一滴温暖的水滴滴落在他的胳膊上。“下雨了!”爱德华·姆茨先生一边想着一边抬起头看了看天,他发现天空的云层中居然有一块奇特的云团,因为那团云呈现出暗绿、红色和粉色,颜色非常诡异。他再低头看自己的胳膊,才发现胳膊上的雨滴居然是红色的。

雨越下越大,不断地从那团云彩中落下来,正好落在花园里的桃树上。爱德华·姆茨先生并没有急于进屋,这场红色的雨让他感到非常奇怪,于是他又抬头望望天,但这时他突然感觉到疼痛,之前被雨滴淋湿的双手开始有被烧灼的感觉。这让爱德华非常害怕,他赶快跑回屋子,用清水和肥皂仔细地清洗了双手。清洗的过程中,疼痛感一直没有消失,就像是松节油涂在了割破的伤口上一样。他隔着玻璃看向外面,红雨已经下得很大了,那些“雨”水就像鲜血一样红。

第二天,爱德华先生就在自己的花园里看到了之前的一幕,他没有预料到,这场雨的杀伤力竟然如此强大。后来,美国科研机构的人取走了桃树果实和草坪的样品。不过,最后他们并没有公布研究的结果。或许他们也没有搞清楚这种有颜色的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邻居们开玩笑地对爱德华先生说,是不是当时恰好有一架飞机从天空中经过,并倾倒下了这些红色的液体。爱德华·姆茨先生却斩钉截铁地表示他抬头看了很久,除了那团诡异的云彩,他并没有看到其他值得注意的现象发生。美国航空局也证实了当时那一带没有飞机经过。有的专家则表示那些红色雨水和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造成的污染似乎也没有什么关系。

那么,这些奇怪的“雨”究竟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至今也仍然没有人能说清楚。由此看来,这种雨水的来历还真是有些奇怪。

为何会天降怪雪

“六月飞雪,必有奇冤”,中国人素来爱用这样的说法形容怪异的气候现象。2006年8月2日,中国深圳市气象部门发布了台风即将来袭的警报,但是某小区的高层居民还没迎来台风,却先看到了“八月飞雪”的奇异现象。

深圳市在中国南方,冬季都很少会降雪,更何况是炎热的8月。空中飞舞的雪花大约有黄豆大小,在风中仿佛像是飘飞的柳絮,一旦落在树木或碰到墙壁,便会迅速地消融,同时,空中还飘着毛毛细雨。“飞雪”的现象仅仅持续了两分钟,不久之后,风力逐渐加大,雪也就渐渐消失了。

其实,深圳市民们所看到的飞雪并不是真正的“雪花”,而是一种叫“霰”的天气现象。所谓的“霰”,是一种固体颗粒,呈白色,不透明,形状像是球形的米粒一样,由于形成机理与冰雹一样,也被称为“软雹”。霰的外形虽然和雪相似,但却和雪有着本质区别,它形成于气团上升、气层较不稳定的条件下。这种天气现象在中国的北方比较普遍,但在南方却很少出现,这是它在中国深圳的首次“现身”,因此对深圳市民来说,显得格外稀奇。

除了“霰”之外,还有另外一种类似雪花但又迥然不同的“降雪”天气。2005年1月4日夜间,在中国西北部的兰州市西固区、七里河区曾天降大雪,但让人惊异的是,落到地上的米粒状雪花就像一粒粒塑胶泡沫,它们落到地上后不仅长时间不融化,甚至还会随风滚动。其实,这种类似于降雪的现象是“米雪”,又被人们称为“米糁”,它是从高度较低的云层中降落下来的,有时也可能出现于浓厚的雾中。

除了以上这些神奇的降雪现象之外,还有些地方曾经发生过天降“彩色雪花”的神奇现象。比如俄罗斯远东地区就曾经降过一场粉色的大雪,当时大雪把地面笼罩成了粉色。与俄罗斯的“粉雪”同时,韩国首都首尔及其全国多地都降下了黄色的雪花。

那么,这些有颜色的雪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气象专家解释说:初春以来,蒙古东部荒漠地区气候非常干燥,地上的浮尘颗粒被大风卷到高空,并随着风向俄罗斯及韩国境内移动。一旦这些浮尘颗粒与来自北太平洋的冷湿气旋相遇,就会与水蒸气发生微小的化学作用,夹杂着浮尘的雪花便呈现出了粉色或黄色。

会跳舞的北极光

“极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伊欧斯”一词,传说伊欧斯是希腊神话中“黎明”的化身,是希腊神泰坦的女儿,是太阳神和月亮女神的妹妹。极光是一种大自然的天文奇观,颜色以绿、黄、白、蓝居多,偶尔也会呈现艳丽的红紫色,形态可以分为带状极光、弧状极光、放射状极光和幕状极光等多种。

一般来说,只有在严寒的秋冬夜晚,在高纬度地区,才会出现曼妙多姿又神秘难测的极光。尤其是北极地区的夜色里,那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动态极光,简直像是在舞蹈一样。多年来,动态极光的成因一直没有定论。

极光产生于太阳向外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与地球大气原子的冲撞。但是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极光都极其微弱,人类很难用肉眼观测到。那么,动态极光是怎么产生的呢?

2008年7月,借助美国宇航局5颗“西弥斯”卫星及北美地区的20个地面观测站,美国科研人员解开了北极光会“跳舞”的谜团,他们认为动态北极光的成因是磁重联,它发生在地球和月球间距地球大约1/3处。

由于太阳风把地磁场磁力线向远离太阳的方向“拉扯”,从而改变了地磁场磁力线的分布,磁力线突然的重新排布也就是磁重联现象。在距地面约13万千米处,地磁场磁力线就像一条被拼命拉扯的橡皮筋,一旦发生断裂,就会向着地面方向“弹”过去,而后再重新连接。在这个过程中,磁能就会转化成动能和热能,促使北极光闪烁起来,配合着深邃的夜色,看上去就像在跳舞一样。

海上燃烧着的光轮

在印度洋或印度洋邻近海域,很多人都曾经目睹到神奇的“海上光轮”,但这种现象在其他海域却鲜有发生。

“海上光轮”是一种神奇的光圈,出现在夜里,看上去就像是在海平面以上的空中奔驰的轮子一样,它的出现往往还伴随着其他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

英国的一艘轮船曾经在海上遭遇了“燃烧着的砂轮”。当时,船员们看到两个巨大的光圈从远处“奔跑”而来,它们旋转着靠近了船只。就在光圈即将触到轮船的一刹那,桅杆倒了,随后,船员们闻到了一股强烈的硫黄气味。

美国的“帕特纳”号轮船也曾在波斯湾海面遇到过类似的现象。那是1880年5月的一个黑夜,轮船正按照正常的航向和航速行驶,两个直径500~600米的圆形光轮突然出现在船的两侧。这两个奇怪的光轮,跟随轮船旋转前进,几乎擦到了船舷。所有人都惊呆了。大概过了20分钟,光轮才逐渐消失。当时,美国作家查尔斯·福特恰好也在船上,他亲眼见证了这个现象,并收录到了自己的书里。

在此后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人们做了种种推论和假设去解释这类奇怪的现象。有人认为,两组海浪相互干扰时,会使海洋浮游生物产生某种运动,而有些海洋浮游生物是可以发光的,从而会导致海水泛起美丽的光芒,并形成旋转的光圈;还有人认为,航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的结合可能会产生旋转的光圈;还有人猜测,这种现象是由于球形闪电的电击而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其他物理现象造成的。

虽然人们做出了多种假设,但似乎都存在一些疑点。起码上述任何一种猜测,都不能解释为何这些海上光轮出现在海平面之上的空中,而不是在海水表面。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理还没有得到破解,海上光轮却仍然不断出现在海航者的视野中。

1909年6月深夜,在马六甲海峡,一艘丹麦汽船正在航行。突然,前方不远处与海面相接的天空中突然出现了一个圆形光轮,在空中旋转着。船长宾坦被吓得目瞪口呆,随即命令减速前进,就在汽船渐渐靠近光轮的时候,它突然消失不见了。

荷兰“瓦伦廷”号轮船在中国海域航行时,也遭遇了一个与“马六甲光轮”类似的光轮。不同的是,这个光轮的出现使船员们产生了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海洋这个奇妙的世界,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故事。虽然人们不断地向海洋进军,试图去解释一些神奇的现象,但总有一些谜团难以破解。变幻莫测的“海上光轮”就是其中之一。

“粘”船的海水

在航海史上,曾经屡次发生海水像胶水一样“粘”住航行船只的事故。当船只进入到“死水”区之后,会陷入一种几乎静止的状态,渔船的渔网可能会被拧成一缕,船舵会失灵,船只甚至会因迷航而葬身大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般来说,在不同的地方,海水的密度是有差异的。在海岸附近或者江河入海口处,水流的盐度和密度显著降低,形成“冲淡水”。如果“冲淡水”下面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那么在两者之间就会形成“密度跃层”。这种密度跃层有的就像一条线一样,上下海水的密度迥然有异;还有的可能厚达几米,它会把海水分成两种水团,一旦风、海流的摩擦力或者月亮、太阳的引潮力等外力作用在两团海水的相邻界面上,就会形成波浪。由于波浪发生在海面以下,人们通过肉眼很难观测到,所以又被称为“内波”。内波正是粘住船只的罪魁祸首。

1893年,挪威著名探险家南森的“弗雷姆”号就曾经在大海上遇到了被海水“粘”住的怪事。

当时南森带领船员驾驶“弗雷姆”号从奥斯陆港出发前往北极,此行的目的是为了证实北冰洋里有一条向西的海流经过北极再流到格陵兰岛的东岸。但是,当船只行驶到泰梅尔半岛沿岸时,“弗雷姆”号突然走不动了,好像被海水“粘”住了一样。

船员们惊慌失措,以为遇到了海怪。但南森凭借多年的探险经验,沉着地观察着周围的环境:海面上没有一丝风浪,船只离岸很远,不可能是搁浅,也没有触礁。难道遇到传说中的“死水”了?这个发现甚至让南森有几分激动,他开始认真测量并记录一些相关的数据,包括船只的航向、航速、海面的景象、附近的海水深度、密度,等等。

当南森认真地整理观测结果时,海上刮起了大风,“弗雷姆”号的船帆鼓了起来,并开始缓缓移动。船员们欢呼雀跃,庆祝着自己的死里逃生。

三年之后,南森终于结束了这次探险,他不仅弄清了北冰洋中心区的冰层和极地冷水下面,确实有大西洋流来的一条海流,还总结了浮冰的规律。但是回到挪威的南森,依然牵挂着自己亲历的“死水”之谜,于是他着手同海洋学家埃克曼一起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

在研究过程中,南森根据当时的观测记录发现,当船被困住时,附近的海水有些奇怪:靠近海面是一层不深的淡水,下面才是咸咸的海水,也就是说海水是分层的。当然,“弗雷姆”号遇到的情况不同于海岸附近的“冲淡水”现象,而是因为夏季的到来,寒冷地区海上浮冰发生了融化,含盐低的水层会浮动到高盐高密度的海水之上,从而形成了“密度跃层”。

一旦船只进入这个区域,船只的吃水深度又恰好等于上层水的厚度,螺旋桨的搅动就会在“密度跃层”上产生内波,内波的运动方向同船航行方向相反。如果船的航速比较低,巨大的内波阻力就会迫使船只减速,甚至停下来。这时候,船员们就会感觉到船只像是被海水粘住或者被海上的某种神秘力量吸引了一样,寸步难行。

如今,航海技术发展迅速,舰船速度大大超过可能产生的内波的速度,所以,海水“粘”船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几乎不可能再发生。

海火带来的灾难信号

1975年9月,中国江苏省近海地区发生了一次地震。在地震发生之前,附近郎家沙一带海面上曾经出现过神奇的“海火”。海火是一种会随着波浪起伏跳跃的亮光,像燃烧的火焰一样,它在海面上整整翻腾了一个晚上,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第三天……海火持续出现,直到第七天,海面上涌出了很多泡沫,水中甚至出现了珍珠般闪闪发光的颗粒。几小时以后,地震就发生了。

大约一年之后,这种海水发光的现象出现在了中国河北的唐山市,也就是震惊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发生之前。7月27日晚上,也就是大地震发生的前一天,秦皇岛、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出现了这种“海火”。

从上面的事件中不难看出,海火常常出现在地震或海啸前后。那么,海火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观点主要统一为两种:岩石爆裂发光和生物发光。

持前种观点的主要是美国学者,他们对圆柱形的花岗岩、大理岩、玄武岩等多种岩石试样进行破裂试验。结果发现,如果压力足够大,这些试样便会爆炸性地碎裂,并在爆裂的瞬间释放出一股电子流,从而激发周围的气体分子发出微弱的光亮。如果这些岩石发生碎裂的环境是水中,那一瞬间产生的电子流也会使水面发出亮光。也就是说,当地震发生时,大量的岩石爆裂可能造成海火现象。

然而,反对者提出,海啸并不像地震一样能够造成大量岩石爆裂,如果按照上述观点,海啸时就不应有海火的出现。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些光亮来自水中的生物。他们列举出了自己的证据:拉丁美洲大巴哈马岛的“火湖”里有大量甲藻,当水面因船桨摆动而受到震荡时,这些受到刺激的甲藻就会发光。所以,海火的出现可能就是因为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地震或海啸来临之前的扰动而发光所致。一些甲壳类、多毛类的水生动物,以及许多细菌和放射性虫、水螅、水母、鞭毛虫,都会在受到刺激的时候发光。

当然,这种观点也没有得到最终的证实,因为还有一些研究者持有异议。他们提出,这些发光生物并不会因为狂风大浪扰动了海水而受刺激发光。所以,这种解释也依然存在疑点。

还会有人将这两种观点统一起来,认为海火的出现可能存在不同的成因。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可能成立,生物发光和岩石爆裂发光只是这种奇妙的自然景观形成的两种可能机制而已。

会“报时”的怪石

在澳大利亚中部阿利斯西南的茫茫沙漠中,有一块怪异的石头:早晨,太阳升起时,阳光照射在石头表面,它呈棕色;中午,烈日当空,沙漠中的温度急剧增高,这块石头呈灰蓝色;傍晚,太阳渐渐落山,它又变成了红色。

每天,这块怪石都遵循着固定的规律,通过改变颜色的方式来告诉人们时间的流逝。从发现这块石头开始,当地居民就把它看成了“标准时钟”,根据它一日三次的颜色变化来安排日常生活,甚至安排农事。

“报时”奇石表面上看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高348米,周长约8000米,密度比较大,仅露在地面上的部分就可能有几亿吨重。但它为何会具有“报时”的功能呢?这究竟是源于怪石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还是与怪石的结构成分有关?

对怪石的研究持续了多年。近期,古学家和地质学家才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温度极高,而天空终日无云,空气稀薄。这块怪石所处的地方十分平坦,怪石表面又非常光滑,简直像是一面镜子。在这种情况下,当阳光均匀地照射在怪石表面时,怪石就会反射太阳光,这样一来,从清晨到傍晚天空中颜色的变化能相应地呈现在怪石上,而怪石也就拥有了神奇的“报时”功能。

其实,这块石头除了会随太阳光强度不同而改变颜色之外,还会随着太阳光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换形象:有时候它像鲨鱼的背鳍,有时候像一艘半浮在海面上的潜艇;还有时像一位穿着青衣、斜卧在床上的巨人……

对这种现象,科学家们也给出了解释: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太阳光活动产生反射、折射的数量及角度是不同的,当这些被巨石“处理”过的光线反映到人的眼睛中时,就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看上去就好像巨石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一样。

虽然科学家的解释还不能令所有人信服,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奇观,是一个完全可以依靠科学破解的谜团。

冰雪世界里的热水湖

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之一,这里终年冰雪茫茫,95%的大陆被冰层覆盖,冰层厚度达到2000米,平均气温低达零下几十度。然而,就是在这片素有“白色大陆”之称的地方,却有一个叫作范达湖的热水湖。

这个湖泊最早是由美国人发现的。当时,美国航天卫星在大西洋南部南极洲沿海的威德尔海发现了这个人类从未见过的巨大的“湖”。冬季的大部分时间,它都会出现,但有时又忽隐忽现,通过卫星图像很容易忽略它的存在。

1960年,日本学者鸟居铁也通过测量资料,对范达湖的水温和所含物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发现,范达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左右。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会不断地增高。到15~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左右。到了40米以下,水温升高的幅度会渐渐缩小。但是,在50米处,水温升高的幅度又突然加剧。至68.8米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与中国东海的夏季表面水温相差无几。在寒冷的南极大陆竟然有这样的热水湖,不得不令人感到惊讶。

南极大陆冰层的年平均温度一般在-25℃左右,而范达湖的最高温度达到了25℃,这将近50℃的温差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个深陷在茫茫冰原之中的热水湖,留给极地考察科学家们一串串难解的谜团。

由于很难对这种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由于观测错误造成的,又或者是某种偶然的因素使然。为了批驳这种偶然论和观测错误论,科学家们又进行了多次测试,结果依然证明这个热水湖确实存在,而且其温度变化规律和鸟居铁也的观点吻合。

既然事实已经确定,那么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对其进行解释。为此,新西兰、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国的南极考察队纷纷加入了研究队伍中,他们从不同角度予以说明,彼此争论不休。最后,地热活动说和太阳辐射说成为最受关注的两种观点。

支持地热活动说的专家认为,南极大陆上有很多火山,其中不乏目前仍在喷发的活火山。火山喷发时,地底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岩浆也会不断上涌,受地热影响,湖水的温度就会出现上冷下热的现象。范达湖距罗斯海只有50千米,而墨尔本火山和埃里伯斯活火山就在罗斯海附近,这是两座活火山,所以很可能就是它们直接影响了范达湖的水温变化。这种解释似乎是最容易被人们接受的。但是,国际南极干谷钻探计划实施后,人们了解到范达湖所在的赖特干谷区中并没有地热活动,这就彻底否定了地热活动说。

如此一来,太阳辐射说便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

太阳辐射说也曾经引起很大的争议。最初,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南极地区夏季日照时间长,湖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多,湖面水温会升高。但由于冬季结冰,湖面水的盐度增高,密度就会变大。因此,即使夏季水温升高,由于表面水的密度仍维持较大的数值,导致温暖的表面水下沉,所以湖底的水温反而会变高。可是,反对者却指出,南极夏季天气终日阴沉,即使日照时间长,能够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仍然很有限,况且冰面会反射太阳的辐射能,反射幅度甚至可以达到90%以上,到达地面的辐射能就更少了,不可能使表面水温升得很高。况且,暖水下沉后,必然使整个水层的水温升高,而不可能仅仅使底层的水温增高。这样一来,太阳辐射说便很难成立。

为了进一步论证太阳辐射说的合理性,美国学者威尔逊和日本学者鸟居铁也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论点。

他们认为,按照反对者的观点,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确实少得可怜。但是,具有一定透明度的冰层对太阳光有一定的透射率,所以湖面以下的冰层也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的太阳辐射的能量。范达湖所处地区风很大,冬天大风肆虐的时候,积雪都会被风吹走,岩石便裸露出来,使得夏季地面吸热增多,气候较为温暖。长年累月,表层及以下的冰层的温度便有所上升,最后甚至会渐渐融化。由于湖底水的盐度比较高、密度较大,所以底层水不会升至表层,结果,就使高温的特性保留了下来。同时,表层冬季有失热现象,底层则依靠其上水层的保护,失热微小,因而底层水温特高。

近年来,范达湖底层水温呈现缓慢升高的趋势,而科学家们也发现远远多出海水的氯化钙之类的盐类溶液能有效地蓄积太阳热,这些新发现都为太阳辐射说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尽管太阳辐射说的支持者似乎提出了充分的理论和事实依据,但持地热说者仍然不能信服。他们提出了很多疑问,比如十几米厚的冰层究竟能透过多少阳光?而这些有限的阳光又如何能使冰层融化并使水温升达如此高的程度?更何况如果太阳辐射说成立,那么南极大陆上应该会有很多像范达湖一样的热水湖,但事实却并非如此。质疑者仍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他们认为(南极干谷钻探计划)虽然提出在范达湖附近并没有地热活动的报告,但实际上这可能是因为钻孔数量有限,深度也不够,导致该地区的地热活动尚未被发现而已。

热水竟然比冷水先结冰

把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进冰箱,哪杯水会先结成冰块?

很明显,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冷水先结冰,但事实并非如此。1963年的一天,坦桑尼亚一名中学生的偶然发现,证实在某些情况下,热水会比冷水先结冰。这一实验彻底打破了人们的惯性思维,这种现象以这个学生的名字命名为“姆佩巴效应”(Mpemba Effect)。

当时,老师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做一些冰品。埃拉斯托·姆佩巴想做冰激凌。他担心等到自己的热牛奶变凉之后,别的同学可能已经把冰箱占满了,于是他在热牛奶里加了糖后就直接放进了冰箱。当他打开冰箱时,其他同学用冷水做的冰激凌还没有结冰,而自己的那杯热牛奶却已经变成了冰激凌。姆佩巴感到很奇怪,他左思右想也找不到答案,于是就去请教奥斯博尔内博士——达累萨拉姆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虽然奥斯博尔内教授相信姆佩巴的描述是真实的,但这种有悖“常理”的事情依然让他感到困惑。按照常理来讲,如果把一杯20℃和一杯50℃的水同时放入冰箱,假设20℃的水凝结成冰需要10分钟,那么,50℃的水必须先耗用一段时间降到20℃,然后再在10分钟之后结成冰。冷水和热水结冰的某一个阶段是重合的,所以热水结冰应该比较慢才对。这种假设似乎没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热水先结冰的状况呢?

带着疑问,奥斯博尔内教授按照姆佩巴的叙述又进行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与姆佩巴的描述完全吻合:在低温环境中,热水比冷水先结成了冰块。奥斯博尔内的实验迅速引起了其他科学家的关注,这种现象逐渐被人们所熟知。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可能包括以下四种:

1.对流

在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了热顶现象和水的对流。所谓“热顶”,就是指水的表面比水底部热一些,这是由于在冷却过程中,水会形成对流和不均匀的温度分布。如果温度上升,水的密度就会下降,较热的水就会聚集在表面。如果水的失热主要在表面进行,那么,“热顶”的水失热会比温度均匀的快。所以当热水冷却到冷水的初温时,它会出现热顶,因此与平均温度相同,但与温度均匀的水相比,它的冷却速率会较快。

2.蒸发

热水逐渐冷却的过程中,会由于蒸发而失去一部分水。水的质量就会减少,从而导致水较容易冷却和结冰。所以,热水就可能较冷水早结冰,不过整体的质量却会较少。这个解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似乎能够揭开“姆佩巴效应”的奥秘,但是,当实验在一个封闭的容器内进行时,水蒸气不可能离开,而热水依然先结成了冰。所以很明显,蒸发的确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原因。

3.溶解

与冷水相比,热水中的溶解气体比较少。因为在加热甚至沸腾的过程中,大量气体都会从水中逃脱。水的性质因为溶解气体而发生改变,或许会更容易形成对流(因而较易冷却);或许沸点会发生改变;或许单位质量的水结冰所需的热量会减少。这种解释得到了一些实验结果的支持,但目前还没有实际理论数据的支撑。

4.周围的环境

两杯水放在了形状一样的杯子里,有着相同的体积,除了温度不同,似乎一切都没有差别。其实,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它们周围的环境可能因水温的差异发生了变化。例如,如果这杯水放在了一层霜上面,霜的导热性能很差。热水可能会把这层霜熔化,为自己创立了一个较好的冷却系统。所以,那杯热水可能就是以这种复杂的方式,改变了它周围的环境,从而影响到冷却过程。

虽然科学界已经肯定了姆佩巴效应的存在,但并不是在任何的初始温度、容器形状和冷却条件下,都可看到这种情况。比如一杯99.9℃的热水和一杯0.01℃的冷水,自然是后者先结冰。

至今,姆佩巴效应仍然是个谜,以上的各种推测可能都产生了影响,但都有破绽,仍不能完整全面地解开其中的谜团。

千年石棺涌现“神奇药水”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附近有一座小村庄。村里的警官加贝斯·希沙的妻子患了感冒,一直未愈。一天中午,他们的儿子带回来一瓶水,对妈妈说是从阿尔·修·提休石老教堂求来的神奇之水。加贝斯·希沙的妻子喝了这些水之后,身体竟奇迹般地痊愈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1000多年前,神奇之水来自法国南部阿尔·修·提休石老教堂内停放的一具奇特的“清泉”石棺。石棺每年滴出的水量多达700升,但没有人知道石棺里的水来自何处。

村民发现这座石棺渗水大约是在公元960年。一开始,人们发现从石棺中滴出来的水即使放进没有盖子的容器也不会蒸发,长期装在密封的瓶子里也不会发臭变浊。后来,他们又发现这奇迹之水对治疗湿疹、慢性胃病及肝病颇有神效,甚至连村里的内科医生安德鲁·欧利尔也承认,奇迹之水具有令人不可思议的药效。

从这之后,村民们长年在这里汲取奇迹之水治病。但是石棺里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传说,石棺的主人是两位修道士,分别叫阿普顿和歇诺。当年,两人的遗骨被埋葬在这里的时候,教民们别出心裁地在棺盖上安了一根铜管。谁也没有想到,数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有清水从棺内向外滴出,开始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湿气所致,但时间久了,人们发现滴水一直不断,年复一年,昼夜不息。

难道水是教堂里的神职人员放进石棺里的?研究者们派人日夜看护,但除了求水治病的居民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和研究人员外,很少有人接近这座神奇的“清泉”石棺。

莫非是雨水滴落到了石棺里?为了证明这个猜想,1971年,研究者曾连续两周用塑料布包裹石棺,阻绝雨水及其他外来水源。但是,水仍然一滴一滴地掉落下来,并没有因此而间断。

还有人认为,奇迹之水是地下水流入石棺所致。于是,两位法国工程师将石棺垫高,期望找到地下水的源头,仍然没有任何发现,泉水一如既往地长流不息。人们还将整个石棺悬吊在半空中,经过几天仔细的调查,没有发现任何暗藏的沟、管或是夹板之类设施。

会是由于湿气渗入了石棺中吗?这个猜想很快就被人们否决了,因为这座教堂所处的比利牛斯山脉是法国最干燥的地区之一,更何况每年700余升的水量也实在太多了!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教堂准备了1000枚金币,作为对揭秘者的奖赏。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人将这1000枚金币领走。1970年,英国《泰晤士报》也悬赏数万英镑,鼓励人们探访揭秘,慕名而来的学者和专家络绎不绝,但基本都无功而返。

美丽可怕的杀人湖

喀麦隆素有“中部非洲粮仓”之称,在这个国家的西部,有着葱绿的重峦叠嶂和悬崖峭壁,还有几十个高原湖泊,这里的风景美得惊世骇俗。但是,在这美丽的表象背后,却潜伏着恐怖的致命“杀手”——尼尔斯湖,它有一个令人谈虎色变的绰号——杀人湖。

1986年,尼尔斯湖附近发生了一起震惊世界的特大惨案。一夜之间,至少有1200多人离奇死亡,还有人统计说最后的死亡数字达到了1800人。事后,喀麦隆政府和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组织了大量科学家深入到尼尔斯湖地区。“这是科学家们调查过的最令人迷惑的灾难之一,湖水没有泛滥竟然就夺取了上千人的性命!”美国密歇根大学生态科学家乔治·柯灵这样说道。

在这场灾难中侥幸逃生的幸存者说,事发之前,天空布满了阴霾,所有人都认为可能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于是,尼尔斯湖附近的村民们都早早地进入了睡梦之中。就在半夜,一股强风吹过,有人闻到了阵阵恶臭,那味道就像腐烂的臭鸡蛋一样,还有人闻到了火药的味道。一些人就这样因窒息而死亡,还有一些人惊醒之后非常恐惧,他们想要逃离这里,出门之后却只看见一团白色的迷雾,于是就在一片热烘烘的感觉中迅速地失去了知觉。还有些距离尼尔斯湖很近的村民,看到一股巨大的气柱从湖中升起,然后开始弥漫散开,转眼间就吞没了视野以内的所有民房。

在部分幸存者的身上,科学家们发现他们身体表面出现了烧伤和水疱的伤痕。

他们带着种种疑问进行实地调查,终于揭开了“杀人湖”的神秘面纱。

实际上,尼尔斯湖是一个火山湖,多年以来,湖底深部的熔岩中不断向外释放着二氧化碳,这些气体渐渐溶入湖底深层的湖水中,密度不断增大,但由于湖水的巨大压力,这些气体不会上升到湖面。平静的尼尔斯湖湖面就像是一个神奇的盖子,将这种可能致命的可怕气体笼罩在下面。

灾难发生之前,湖底地壳深处可能发生了地震;或者尼尔斯附近出现了滑坡,大量岩石涌入湖中破坏了湖水的平衡结构;飓风和暴雨的袭击也可能是导致气体喷涌而出的原因;还有一种可能,便是湖水各层间温度发生了骤变。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总之,尼尔斯湖受到了强烈的“刺激”,于是,湖水中聚积多年的气体像“囚禁在小瓶中的魔鬼”一样被释放了出来,其成分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为主,这些有毒气体快速向周围扩散,包围了附近的村庄,并酿成了惨剧。

在正常情况下,二氧化碳可能并没有什么威力,但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却足以导致窒息,这便是很多人在睡眠中丧命的原因。那么,幸存者身上的烧伤和水疱又怎么解释呢?

参与调查的英国医生彼得·巴斯特经过仔细调查发现,这些烧伤与一般的烧伤有明显区别,更像是溃疡。在后来的研究中,他终于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尼尔斯湖释放出的气体中还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这种气体能让人昏迷,昏迷的人们因不能翻身,皮肤中的体液循环减少,氧气供应不足,最终就会出现水疱性溃疡反应。另外,这些毒气本来是无色无味的,而村民们闻到的臭鸡蛋味和火药味很可能是窒息之时产生的幻觉。

尼尔斯湖杀人之谜虽然真相大白,但这些发现也令喀麦隆政府非常不安,因为这些发现意味着,如果尼尔斯湖中的有毒气体累积到一定程度,在某种外力刺激下,它随时都可能会再次“发威”,即使将尼尔斯湖畔的居民全部迁移,也并不一定能够完全杜绝惨剧。所以,如何从根本上制伏这美丽而残忍的杀人湖,可能需要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探讨。

能起死回生的“圣泉”

传说1858年,圣母玛利亚突然降临。玛利亚告诉一个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在她玩耍的岩洞后面有一眼清泉,涌出的泉水能治百病,玛莉正要到泉水旁边洗手洗脸,玛利亚便消失了。这眼传说中的清泉位于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一个叫劳狄斯的小集镇上。

1963年,一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的意大利青年长途跋涉,来到劳狄斯寻访神秘的“圣泉”。当时,密查利身患绝症,医生预言他最多只能再活一年。当时,癌细胞已经破坏了他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在X光透视下,医生可以看到在他的左腿与盆骨相连处,几乎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仅靠一些软组织来维持。

为了继续自己的生命,密查利在母亲和护理人员的陪伴下,拖着左侧从腰部至脚趾被打上厚厚石膏的身体,从意大利出发,经过16个小时的跋涉来到了劳狄斯。

到达小镇之后的第二天,密查利便到圣泉沐浴。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他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进入冰冷的泉水中,打着石膏的部位无法浸入水中,只能用泉水进行冲淋。就这样,他在圣泉里泡了几乎一整天。

奇迹从那天晚上就开始了。那天回到宾馆之后,密查利就对母亲说他觉得很饿,想要吃东西。其实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疾病的折磨,密查利已经因没有食欲而很少主动进食了。母亲听了非常高兴,为他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密查利那天的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

回到意大利之后,密查利依旧长时间卧床休息。但某一天,他突然很想站起来走一走,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艰难地从病榻上爬了起来,并开始在屋内行走,虽然走得有些踉跄,竟能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了另一头。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他坚持每天在屋子里来回走动,并且饮食也逐渐恢复了正常。到了年底,癌症带来的疼痛感竟然全部消失了。

从法国归来的第九个月,医生们为密查利除去了左腿上的石膏,并进行了仔细的检查。X光透视结果令医生们大吃一惊:片子上清晰显示那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了。

两个月之后,密查利完全康复,不久之后还重新开始工作。这一病例,令现代医学无法解释,而密查利自己却常常说,这都归功于“圣泉”的神奇疗效。

就是这眼圣泉,每年吸引着大约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身患疾病、甚至病入膏肓。但是这些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却在这眼泉水中得到了救治,他们有的人病情得到了减轻,有的回家之后不久便神奇地痊愈了。在短短的100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多达64例。

虽然现代医学仍然无法解释泉水“起死回生”的秘密所在。但是100多年以来,劳狄斯的清泉不停地流淌,以神奇的治病功效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成了闻名全球的神秘“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