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驰骋疆场名震词坛的辛弃疾
17177400000005

第5章 壮岁拥旌 起义南归

大约在辛弃疾第二次赴燕山应试那一年(1157年)或稍后,他的祖父辛赞不幸去世,祖父没能等到自己期待已久的揭竿反金那一天,没能实现自己恢复故土的愿望,这种愿望只能落在辛疾弃身上了。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亲率六十万人马南侵,宋金之间烽烟再起。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又喜欢同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在汉文化的熏陶下,他羡慕中原的文物制度,比较熟悉封建王朝的政治思想。所有这些,都为他后来执政时大力推行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完颜亮年轻时“英锐有大志”,想干一番事业,这从他年轻时所写的“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以及“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中可以反映出来。其诗笔力雄浑,气象恢弘,鸿鹄之志,跃然纸上。

完颜亮称帝后,迁都中都,使金国逐步汉化,大批起用渤海、契丹、汉人人才,以扩大政权基础,巩固统治。天德三年(1151年)扩建燕京城(今北京),又以都城“僻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为由借以摆脱反对派的牵制,于天德五年(1153年)让女真贵族们离开白山黑水间的上京来到南京,此举加速了女真的封建化及与汉族的融合。

完颜亮在熙宗改革的基础上对职官制及刑法做了一系列的变革,政治上的辉煌并不能掩盖他私生活的疯狂,大肆兴建宫殿,极尽奢华之外,他最为人诟病的就是疯狂地猎取女色。据说他曾对大臣说起自己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帅师伐远,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意思是说,我有三个梦想:一是国家大事都由我说了算;二是带兵讨伐别的国家,指着那个国家领导人的鼻子训话;第三就是要让天底下最美的女人都成为我的老婆。他通过发动政变登上皇帝宝座,第一个梦想算是实现了。上台之后,疯狂地猎取女色,把自己亲外甥女在内的一些美女都收进了皇宫,这第三个梦想也算实现了一半。为什么说一半呢?因为还有南宋那边的美女不能让他尽情拥有。

当然,完颜亮不仅爱南宋的美女,更爱南宋的江山。北宋大词人柳永有首词叫做《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把西湖的风光、杭州的景致、钱塘的繁华描述得淋漓尽致,完颜亮读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景色产生了无限向往之情,于是秘密派遣画工偷偷地把杭州及吴山、西湖的风景画下来,做成寝宫的屏风,然后又画自己骑马立于吴山的最高峰,并且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意思是说,我们中原都统一了,你们江南怎么还能另立一国呢?我终有一天要率领百万雄师,到西湖去驻军,我要骑着马立在吴山的最高峰上,俯视天下。

绍兴三十年(1160年)十月,南宋派使臣虞允文到金国去祝贺新年,完颜亮曾发狂言:“我将看花洛阳。”(《宋史·虞允文传》)东都洛阳的牡丹名满天下,有“天下九福,洛阳花福”之称。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作诗赞曰:“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完颜亮洛阳看花和吴峰立马的含义是相同的,都是要挥师南进,统一天下。

完颜亮根本就没把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看在眼里,在战前动员大会上他曾自信地夸下海口:“百天之内,一定灭掉宋国。”然而他显然低估了汉族百姓对苛政的反抗和对宋朝的感情,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大者连城邑,小者保山泽,或以数十骑张旗帜而行,官军莫敢近”(《金史》卷五《海陵本纪》)。

在这些起义队伍中,声势最大的是济南府耿京所领导的军队。耿京本来是个农民,因为不满金人的横征暴敛,他带着几十个人聚义起事,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等地。不久蔡州贾瑞领众来归,耿京将部众分为诸军,义军迅速发展,不久即聚众数十万人。是时,王友直起兵大名,也表示愿意受其节制。耿京遂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诸路抗金义军,一时声势浩大,给金人以很大威胁。

这样的局势在辛弃疾心头燃起了强烈的希望,他觉得时机到了,便率领十几位家人和早就串连好的二千多人辗转各地,广泛联系起义军民,游击作战,有力地打击了金军的势力。不久,他率兵投奔到耿京部下。

耿京非常欢迎辛弃疾的到来,因为他当时虽然高举义旗,四处招兵买马,但只是在农民中有号召力,而当地的汉族军人和读书人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是农民出身,没有见识,没有文化,而把听从这个“泥腿子”指挥看成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所以响应的人寥寥无几。正如辛弃疾后来在《美芹十论》中所说:“东北之俗尚气而耻下人。当是时,王友直辈奋臂陇亩,已先之而起,彼不肯俯首听命以为农夫下,故宁婴城而守,以须王师而自为功也。”

意思是说,河北、山东的习俗是崇尚义气、争强好胜,而把给别人打下手当成是耻辱的事。当时,耿京、王友直等人已经率先举起起义大旗,而这一带的起义武装力量却不肯屈服在农民的手下,宁可据守孤城,等待南宋的军队到来后开城投降以邀功请赏。因此,当官宦世家出身又满腹文墨的辛弃疾带着自己组织起来的人马去投奔耿京时,耿京非常高兴。他对辛弃疾也非常器重,让他做义军的掌书记,类似于现在领导身边的高级秘书,掌管义军的大印、机密文件等。

辛弃疾一方面与耿京部下的其他将领一起招人,迅速将起义队伍扩大到数十万人,同时又深谋远虑,劝说耿京归附南宋,齐心协力共图恢复大计。有了辛弃疾这个高级智囊,耿京起义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先后攻下了兖州、东平府(郓州)两个城市。耿京占领东平府后,自封为天平军节度使,手下的队伍发展到二十多万人马,山东、河北一带的起义军都愿意听从他的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