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华名医名方薪传:肾病
17194700000003

第3章 肾病综合征

(一)概述

肾病综合征,简称肾综。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大量蛋白尿(目前我国定义为≥3.5/d,国外大部分定为3.5/1.73m2.24h),常伴有低蛋白血症(≤30g/L)、水肿、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是肾小球疾病的常见表现。对于肾病综合征的分类首先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引起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分类很多,以微小病变肾病、系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及肾小球局灶节段性硬化五种临床病理类型最常见。其中:儿童及少年以微小病变肾病较多见;中年以膜型肾病多见。国内资料分析:系膜增生性肾炎(IgG、IgA或IgM等为主要免疫病理沉着物)占25%,微小病变肾病占19%,膜性肾病占17%,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14%。南京军区总院报告123例肾病综合征中,系膜增生肾炎占31.8%。第二位为局灶性节段性硬化15.4%。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靠排除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常见为糖尿病性肾病、肾淀粉样变、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新生物、药物及感染引起的肾病综合征。一般于中青年应着重除外结缔组织病、感染、药物引起的继发肾病综合征;小儿应着重除外遗传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过敏性紫癜引起的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老年则应着重考虑代谢性疾病及新生物有关的肾病综合征。虽然肾病综合征作为一组临床症候群具有共同的临床表现、病理生理和代谢变化,甚至治疗方面亦有共同的规律,但是,由于这是由多种病因、病理和临床疾病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所以其表现、机理和防治各方面各有特点。肾病综合征和“发热”、“贫血”等名词一样,不应被用作疾病的最后诊断。祖国医学将其归于“水肿病”、“水气”等其病因当属脾肾气虚,湿浊潴留所致。盖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虚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摄精气,又未能排泄湿浊。清不升而浊不降,渐致血清蛋白偏低,胆固醇反高,尿蛋白大量丧失。此虽结合中医学说推论,然《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谓:“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水热穴论》亦云:“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更明确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于是知浮肿乏力等证,确实与脾肾同病、湿浊中困有关。由于蛋白尿大量流失,可造成真阴亏虚,故中医又将其归属于“虚劳”篇证治。治疗拟疏滞降浊,清热解毒,益气健脾,滋阴补肾等法,且采用活血化淤、控制蛋白摄入量的饮食,对不同病情,也常取效。

(二)名医妙方

1.陈景文温肾通利汤

【方药】附子片9g,党参12g,茯苓9g,猪苓9g,炒白术9g,仙灵脾9g,荠菜花30g,生大黄5g,泽泻20g,肉桂2g,生地黄9g,牡丹皮9g。

【用法】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20min,附子片须先煎40min,纳诸药再煎20min,每剂煎2次。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效】温肾、通利、活淤。

【案例】杨某,男,4岁。患肾病综合征7月余。曾服强的松每次5mg,每日4次。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量。呈轻度柯兴氏面容,易感冒,咳嗽,舌苔白,脉濡细。感冒咳嗽期先予宣肺解表剂以祛表邪,再以上方治疗,共用此方约17个月,病情渐趋稳定。治疗期间强的松逐渐减掉。各项化验均逐步好转。嘱再服此方4个月,随访l年未复发。

【按语】肾病综合征,多属中医“水肿”范畴。水肿有内外因之分,外因多属风湿稽留、内因多为脾肾失司。朱丹溪谓水肿之发,为肾水泛溢,浸渍脾土,故治疗当以脾肾为主。方中:附子片、党参、白术、肉桂等,补脾肾;猪苓、茯苓、泽泻,行气利水。因水湿停聚,气血之道均不通利,反更致水湿不利,故加生大黄、生地黄、牡丹皮,以活血行淤、推陈出新。由于本病病程长、病机错综复杂、寒热虚实交错,故方中寒温并用、攻补兼施,以图全功。

2.颜德馨铁医一号方

【方药】何首乌、山药、黄芪、太子参、甘草、胎盘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净选后共研细末。每服3g,每日2~3次,温水送服。

【功效】益气补血,温阳益阴。

【案例】应某,男,12岁。患肾病综合征2年,长期尿蛋白不消失,久经激素治疗无效。呈满月脸,全身虚肿,具柯氏征,后经投本方并递减激素,症状逐渐好转,各项实验即相应见好。凡半载,尿蛋白消失,肝肾功能正常。随访10年,健如常人。

【按语】本方适应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本方为自拟方,以纯补气血阴阳之品组成。方中各药含有很多活性物质,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但无副作用,且功效持久;停药后没有反跳,治愈后不易复发,故肾病综合征可单用本品治疗。已用激素治疗的病例,用本方后可逐渐递减用量。慢肾炎,可用本方配合其他方剂作辅助治疗。本方对青少年的疗效优于成人,成人可酌加用量。

3.高辉远新加春泽汤

【方药】太子参10g,黄芪15g,茯苓10g,猪苓10g,泽泻10g,白术10g,桂枝8g,川附子8g,熟地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气温阳,补肾健脾,化气行水。

【案例】韩某,男,42岁,干部,1991年6月4日初诊。患者腰酸乏力,面部及双下肢浮肿,气短自汗,小便不利,食纳不佳,便溏。尿常规检查:蛋白(++++),24h尿蛋白定量7g,血总蛋白40g/L,白蛋白28g/L,球蛋白12g/L,胆固醇11.84mmol/L。经口服强的松40mg/d等药物治疗2个月,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4.5g,胆固醇7.89mmol/L,血浆白蛋以3L,球蛋白22g/L。西医诊断为:肾病综合征1型。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弦。证属脾肾阳虚,气化不利,治拟益气温阳,补肾健脾,化气行水。药用太子参10g,川附子8g,熟地黄15g。守方连用36剂后,强的松减至20mg/d,尿蛋白(+),尿蛋白定量为0.6g,血浆白蛋白4.5g/L,球蛋白26g/L。继服50剂后,强的松已减至5mg/d,尿蛋白(-),血浆白蛋白、球蛋白、血胆固醇均正常,浮肿等诸证消失,体健纳佳,临床治愈出院。

【按语】肾病综合征,属中医“水肿”、“肾虚”等范畴。高氏认为,本病的病机要点是本虚标实,对此虚实夹杂之病,主张以肾之阴阳为本,益肾健脾则开阖有度,水邪有制而肿可自消的学术观点,并创制了“新加春泽汤”,临床应用10余年,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确切。春泽汤出自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五苓散加人参而成。高氏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再加川附子、熟地黄、生黄芪组成。方中:附子,以温补肾阳;熟地黄,以滋补肾阴;太子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桂枝,化气行水。全方共达扶正固本,益肾健脾,化气行水之功效。上验案运用本方治疗则是其例。

4.高辉远桂附地黄汤加味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怀山药10g,云茯苓10g,建泽泻10g,山萸肉10g,炒牡丹皮8g,川附子8g,桂枝6g,金毛狗脊15g,川萆薢10g,炒酸枣仁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肾温阳,扶正固本。

【案例】陈某,男,33岁。1972年8月11日因面浮足肿,少气乏力,腰腿酸软,小便不利而住院。实验室化验:尿蛋白(++++),血浆蛋白35g/L,胆固醇4.08mmol/L。临床诊断:肾病综合征。用强的松、地塞米松、消炎痛、环磷酰胺、氮芥及中药肾炎丸等治疗,历时1年多,效果不明显。1973年9月20日,患者要求出院疗养。出院化验: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20.24g,血浆蛋白和胆固醇同前。2个月后(1973年11月25日)第2次住院,检查所见:面部及下肢浮肿加重,面色白,神疲乏力,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13.35g,颗粒管型1~3个,胆固醇3.55mmol/L,再用强的松、环磷酰胺、氮芥、消炎痛、潘生丁加青霉素和肾炎片,中药汤剂偏方等,效果仍不明显。至1974年3月,患者竟出现黄疸,恶心呕吐,腹胀,腹水和少尿症状。肝功能检查:总胆红质15.5mmol/L,麝絮(++),谷丙转氨酶82.5IV/L。尿胆红质阳性,尿蛋白(++++),非蛋白氮5lmmol/L,经中药和白蛋白静脉点滴等对症疗法,1个半月后腹水见退,亦不呕恶,肝功和转氨酶正常,肝脏虽已缓解,但肾脏病情更见加重,尿蛋白定性和定量丝毫不好转,且易感冒,身体日渐衰弱,腰腿痛、浮肿尚显,睡眠极差,纳减,便溏,尿少,伴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症状,卧床不起,于1975年2月17日请高氏会诊,舌质淡、苔呈地图状、色白而微腻,脉象两寸尺俱弱、两关独弦、时有结象。分析病情,已由肾损及肝,兼累心脏,正虚阳微,治宜益肾温阳,扶正固本,先用桂附八味丸加味。药用:生地黄、熟地黄各10g,怀山药10g,云茯苓10g,建泽泻10g,山萸肉10g,炒牡丹皮8g,川附子8g,桂枝6g,金毛狗脊15g,川萆薢10g,炒酸枣仁10g。连服45剂,患者精神好转,浮肿减退,腰腿酸痛亦轻,食欲进步,大便不溏,尿量每日600~800ml,睡眠尚差,脉虽沉细、关已不弦、亦没有结代脉,地图舌已平、舌苔薄白,尿常规检查:尿蛋白(+),24h尿蛋白定量4.95g。患者开始下床,要求出院治疗。按脉证心肝证候不显,仍宜以肾病为主,方用新加春泽汤主之。药用:猪苓10g,云茯苓15g,建泽泻10g,炒白术10g,桂枝8g,党参10g,生地黄、熟地黄各10g,生黄芪10g,川附子8g,怀山药10g,生薏苡仁10g,车前子10g。带药院外服,每日l剂。坚持服至1977年7月13日,患者体力增强,活动增加,精神较好,面色荣润,食欲佳,二便能利,除睡眠多梦外,无其他不舒。检验结果:尿蛋白定性、定量均阴性,非蛋白氮和肾功能、肝功能均正常。血象:血红蛋白154g/L,血小板159×109/L,血浆蛋白68g/L,舌质色正、舌苔薄白,脉象沉缓、律齐。据此,肾病综合征已获临床治愈。随访10年,未复发。

【按语】本例为顽固性难治之肾病综合征。在病情发展过程中,累及肝脏和心脏,出现黄疸和心律不齐,增加了复杂性。虽经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其效不彰。高师审时度势,紧扣病机,故于病情垂危之时,先以桂附地黄汤加味益气温阳,化气行水、滋肝养心,扶正固本,俟病情一有转机,始用新加春泽汤为主以竟其功。由此可见,医者既要探寻行之有效的主要方剂,而且要严格掌握“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5.李少川小儿肾病合剂

【方药】嫩苏梗9g,制厚朴10g,广陈皮6g,炒白术6g,肥知母9g,云茯苓9g,抽葫芦10g,炒枳壳9g,麦门冬9g,猪苓5g,泽泻10g,甘草6g。

【用法】将上药放入容器内,先用冷水浸泡20min,然后用微火煎30min,取120~150ml,分2次温服。

【功效】健脾化湿,调整脾胃。

【案例】王某,女,13岁,学生,1984年5月20日来诊。自1984年4月15日感冒,低热、咽痛,继之面及全身浮肿,4月20日诊为“急性肾炎”、“小儿肾病综合征”。经某医院用中、西药与强的松10mg,每日3次,尿蛋白自(+++)降至(+),后持续下降,但经常呕吐,面部及腿仍有浮肿。于5月20日来诊,患者面色苍白,舌苔薄腻,脉象稍滑。随嘱其递减停用强的松,处方:太子参20g,苏梗9g,云茯苓15g,猪苓10g,泽泻12g,白术10g,白茅根10g,每日煮服1剂。服用10剂后,浮肿消失,食欲转佳,尿蛋白微量至(-)。前方加藿香10g,佩兰10g;又服7剂,先后复查3次尿蛋白(-),而治愈。

【按语】本方“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为治水肿之宗旨。医家治水肿之法,多遵《内经》此古训化裁而成,故其源一也。开鬼门即发其汗,方中苏梗能开腠疏表以发其汗,远比麻、桂辛温过燥为妥;洁净府即利其便,方中抽葫芦、泽泻皆有甘淡利湿之功,又比过投栀子、木通苦燥伤阴为佳;去菀陈莝即是涤肠胃之郁,使脾胃得以维持正常的受纳腐熟,俾浸渍之水可以归经。方中:厚朴、陈皮、白术、枳壳,借其辛香苦燥,以调达脾胃升降枢机;加知母、麦门冬者,一则可佐白术之燥,二则又可以顾胃阴之功。动物实验表明,此六者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蛋白尿及胆固醇均有一定的效果。小儿肾病综合征所致水肿,证情比较复杂棘手,且湿性黏腻,难获速效。故选用此方,还须通权达变,方可收到满意效果。小儿肾病乃因脾受湿困为病,但感受时邪,或湿邪蕴久化热,也可以多出现变证,故在治疗中,均不可“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一成不变。既要掌握健脾化湿的原则性,又要考虑到见是证用是药的灵活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确切,庶不致误。临床运用时,若感受风热,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时,可以去苏梗、白术,加薄荷、荆芥穗、连翘、金银花;感受风寒、身热、肢冷者,可以加羌活、防风、苏叶;正气偏虚、兼受时邪者,可以加太子参、葛根、柴胡,仿人参败毒散,以扶正祛邪;病久气阴两虚,或久服激素,出斑、面赤上火、阴虚阳亢时,可以去白术、猪苓,重用知母、麦门冬或配生地黄,以之甘润滋阴。

6.邹云翔健脾固肾宣肺方

【方药】枸杞子12g,菟丝子15g,潞党参15g,绵黄芪12g,净芡实9g,怀山药12g,云茯苓9g,全当归9g,防风3g,玉桔梗3g,炙甘草3g。

【用法】水煎服,每日1次,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肾固摄,健脾补气,宣肺化痰。

【案例】孙某,女,15岁。1967年患肾病综合征,全身浮肿,有胸水、腹水,经治疗,浮肿向退。但多年来蛋白尿不退,而于1975年5月22日来邹老处门诊。患肾病已8年,夜间尿多(解溲3次),下肢微肿,微咳、痰少,胃纳一般,脉细,苔白。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少,脓细胞少。血压:13.9/9.33kPa(100/70mmHg)。肾虚不固,脾虚下陷,肺气失宣。治从益肾固摄,健脾补气,宣肺化痰法着手。枸杞子12g,菟丝子15g,潞党参15g,绵黄芪12g,净芡实9g,怀山药12g,云茯苓9g,全当归9g,青防风3g,玉桔梗3g,炙甘草3g。服上方40剂后,夜尿减少,量多1次,下肢肿退,咳止,尿蛋白稳定在(+)。皆属佳象,效不更方。再服20剂后,自觉症状消失,尿检蛋白稳定于微量,余项皆正常。续服原方,巩固疗效。

【按语】水肿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调整和恢复其功能,是治疗水肿病之关键。治疗须有恒心,有效方药可常服以缓图,水到渠自成,欲速反不达。邹老之健脾固肾宣肺方,紧扣水肿病机,着重调理肺脾肾三脏之功能;三脏功能健旺,水肿自消。临床应用,效果颇佳。

7.邹云翔越鞠丸加减方

【方药】制苍术5g,生薏苡仁9g,合欢皮24g,法半夏6g,橘皮、橘络各6g,制香附子9g,广郁金9g,川芎5g,六神曲5g,白芍药9g,云茯苓9g,糯稻根须12g,鲜芦根60g(去节)。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疏滞泄郁,化湿通络。

【案例】夏某,女,14岁,1971年4月7日初诊。1970年9月,在学农劳动中皮肤过敏而起红疹,抓破后感染化脓。1971年1月19日发现颜面明显浮肿,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6~7个,脓细胞5~8个,而住入某专区医院。入院后,尿检:蛋白(+++),并见颗粒管型。血浆蛋白低,胆固醇升高,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用青霉素、维生素C、双氢克尿塞等西药治疗,因获效不著,加用激素,并输血浆6次,每次100ml后,血浆蛋白有所好转,但尿检仍差,精神软弱,胸闷,不知饥饿,浮肿溲少。3月12日,患者呕吐,13日查,非蛋白氮120mg;至15日,又发生抽搐。经中西医两法治疗,非蛋白氮下降,但症状未得改善,尿检如故。因激素副作用明显而于4月7日自动出院,即转邹老处诊治。初诊时,全身浮肿,精神委靡,头晕欲倒,步履艰难,面白无华,食欲不振,汗多、溲少,腹胀不舒。服激素后致药物性柯兴氏综合征,满月脸,水牛肩,围裙腹,腹部及大腿内侧有紫纹,关节酸痛,经闭8月,脉细,苔白腻。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细胞0~3个,细细胞3~4个,上皮细胞(+),颗粒管型(+)。血胆固醇374mg%,血清总蛋白4.6g%。气、血、痰、湿郁滞经隧,从逐滞泄郁,化湿通络法治疗。方用:制苍术5g,生薏苡仁9g,合欢皮24g,半夏6g,橘皮、橘络各6g,制香附子9g,广郁金9g,川芎5g,六神曲5g,白芍药9g,云茯苓9g,糯稻根须12g,鲜芦根60g(去节)。服上方1周后,激素全停;服20剂后,精神渐振,腹胀已除,关节酸痛也止。再以上方加减,佐以健脾补肾,养血调治之品调治,6月15日月经来潮,10月份浮肿向退。至1972年下半年,精神好,自觉无所痛苦,面色红润,月经正常,浮肿全消。尿常规检查:蛋白少许,脓细胞1~2个,上皮细胞少。非蛋白氮36mg%,胆固醇181mg%。血常规检查:红细胞35×109/L,血色素68%,白细胞6.2×109/L,即入学读书。直至1977年高中毕业,病未反复。

【按语】(见9)

8.邹云翔越鞠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方

【方药】越鞠丸9g,全当归6g,白芍药9g,单桃仁9g,杜红花9g,云茯苓9g,南沙参6g,冬瓜子12g,川芎3g,法半夏6g,广陈皮9gg,佛手片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疏泄通络。

【案例】孙某,男,7岁,1971年4月29日初诊。患儿于1971年2月19日起,发现两下肢有淤点和紫癜,且轻度浮肿。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0~1个,脓细胞极少,颗粒管型0~1个。血小板计数16×109/L,出、凝血时间均为lmin。诊断为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型,于2月22日住入某医院治疗。入院后,经用去氢化可的松、青霉素、中草药等治疗,效不佳,紫癜反复出现,阵阵腹痛。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有颗粒管型。激素治疗副作用已出现,尿蛋白未获减少,以为预后不良,4月29日至邹老处诊治。刻下:浮肿面圆,腹大如鼓,腹壁静脉怒张,小溲量少,紫癜已隐,脉细数,苔白。尿常规检查:蛋白(+++~++++),红细胞(++),脓细胞(+),颗粒管型(++),血胆固醇400mg%。痰湿郁滞,气血不畅,从疏泄通络法治疗。方用:越鞠丸9g,全当归6g,白芍药9g,单桃仁9g,杜红花9g,云茯苓9g,南沙参6g,冬瓜子12g,川芎3g,法半夏6g,广陈皮6g,佛手片9g。后因咳嗽,原方加三拗汤,咳止痰少。治疗2个月,病情好转,浮肿消退,面色红润,腹部平软,形体正常自觉无不适。尿检查结果蛋白微量,血压12/9.4kPa(90/70mmHg),血胆固醇180mg%,血尿素氯24mg%。血清总蛋白6.4g%,白蛋白4.239%,球蛋白2.21g%。之后,间断服药至9月份,病情稳定,尿检正常而完全停药,入学读书。

【按语】(见9)

9.邹云翔越鞠丸化裁方

【方药】制苍术6g,生薏苡仁12g,云茯苓9g,法半夏6g,广陈皮6g,合欢皮15g,糯稻根须15g,川续断6g,红花9g,白蒺藜9g,越鞠丸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l次。

【功效】疏泄郁滞。

【案例】孙某,男,16岁,1972年6月26日初诊。1972年2月因浮肿就医,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细胞(+),红细胞1~3个,找到颗粒管型及透明管型。3月份:查胆固醇264mg%,血浆白蛋白2.7g%,球蛋白2.4g%。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于4月20日收住院治疗。用激素治疗2个月,因激素副作用已较明显,而于6月20日出院,26日至邹老处专服中药治疗。刻下见症:腰腹胀痛,头痛不舒,脱发汗多,形体肥胖,周身浮肿,尿量减少,脉弦,苔腻。尿常规检查:蛋白以(+++)为多,并见脓细胞,上皮细胞、红细胞,颗粒管型少许。气血痰湿郁滞,宗疏泄法治疗。方用:制苍术6g,生薏苡仁12g,云茯苓9g,法半夏6g,广陈皮6g,合欢皮15g,糯稻根须15g,川续断6g,红花9g,白蒺藜9g,越鞠丸12g。气短,加用太子参、黄芪、潞党参、大枣;贫血,加当归、白芍药、枸杞子、磁石、全鹿丸;口干,加天花粉、川石斛、沙参、玄参、生地黄;纳少、便稀,加用炒山药、芡实;腰痛明显,加用十大功劳叶。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时,加用白茅根、西血柏、墨旱莲草、女贞子。

按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浮肿渐退,溲量每日1000ml左右,尿常规检查:蛋白(+~++)。治疗5个月,尿蛋白微量,精神恢复,尿蛋白极微,尿比重1.012,血压14.6/9kPa(110/68mmHg),血肌酐1.35mg,肠酚红排泄试验67%(2h),胆固醇155mg%,遂停止服药,入学读书。追访至1977年夏季,未曾反复。当时已任驾驶员工作。

【按语】邹老根据《内经》升降出入的理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矣。”“升降出入,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到矣”(《素问·五常政大论》)。同时指出:四者分之为升降、为出入,合之则一气字而已,夫百病皆生于气。又据《丹溪心法》云:“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百病生焉。”郁则气滞,气滞则升降出入之机失度,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出者不出,当入者不入,清者化为浊,行者阻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不顺的理论认为:激素引起的柯兴氏综合征,即表现为人体的升降出入功能紊乱,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变气血精微为湿浊痰淤,阻于脏腑络脉肌腠而成。《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邹老根据《内经》之理论,对肾病综合征,药物柯兴氏综合征的治疗,创造了疏郁泄浊法,方用:苍术、薏苡仁、香附子、郁金、合欢皮、半夏、陈皮、当归、红花、川芎、桃仁、神曲、茯苓、芦根等疏之泄之,疏其气血,泄其湿浊痰淤,使失常之升降出入功能得以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气短,加用太子参、黄芪、潞党参、大枣;贫血,加当归、白芍、枸杞子、磁石、全鹿丸;口干,加天花粉、川石斛、沙参、玄参、生地黄;纳少、便稀,加用炒山药、芡实;腰痛明显者,加用十大功劳叶;尿常规检查:红细胞(++)时,加用白茅根、西血柏、墨旱莲草、女贞子。

10.高辉远补脾养胃方

【方药】生黄芪15g,太子参10g,炙甘草5g,连皮茯苓15g,鸡内金10g,石斛10g,陈皮8g,建曲10g,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l次。

【功效】健脾益气,养胃生津。

【案例】孙某,男,40岁,干部。病近1年,自感心慌气短,动则喘促,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腰膝酸软,腹胀,手足心热,口渴,双下肢浮肿。肝功能与转氨酶异常,乙肝五项均阳性,尿蛋白(+~+++),透明管型(++),血浆白蛋白26g/L。西医诊断: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肾炎,肾病综合征。应用保肝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已久,效果不满意。前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已久,开始自感口渴,手足心热等症稍减,久服渐之腹胀更甚,食欲全无,精神、体力极差。因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慕名而来求治于高师。前症俱在,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高师改弦易辙,用健脾益气、养胃生津之法。按上方服12剂后,自感腹胀减轻。守上方继服18剂后,诸症基本消失,饮食倍增,精神大振。尿蛋白(+),肝功能与转氨酶正常,乙肝五项中只有HBsAg(+),余均转阴,血浆白蛋白46g/L。继续调治3个月而愈。

【按语】本方养胃生津、益气健脾,重在调理脾胃,以助生化,脾胃健,化源足则功能易复,临证辨证准确,效如桴鼓之应。如:本案西医诊断为乙型肝炎、免疫复合物肾炎、肾病综合征,中医可归于虚劳范畴。患者病证复杂难治,既有口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等阴虚之候,又有神疲、心慌气短、无力、腹胀、纳差等脾肺气虚之证。前医只着眼于阴虚,久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结果使本来虚弱的脾胃又受阴药遏制,则更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所以用后反使病情更甚,高师审证求因,取“上下交虚治其中”的原则,用健脾益气、养胃生津之法,重在调理脾胃,以助其生化功能,施治得法,终使顽症得瘳。

11.赵绍琴四逆汤加味

【方药】淡附子片30g(先煎),淡吴茱萸10g,淡干姜10g,肉桂6g,炒川花椒6g,细辛6g,茯苓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

【功效】温阳散寒。

【案例】王某,女,68岁。自诉:患者病水肿已3年余,时轻时重,经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服中西药无效,近2月来水肿加剧,下肢尤甚,几乎难以行走,由其女搀扶前来就诊。患者面目一身悉肿,按之窨而不起,下肢肿甚,面色白虚浮,眼睑难以开启,两眼如线状,肚腹肿胀如鼓,自觉胀满,小便不利,大便艰涩难下,诊其两脉沉迟涩滞,如病蚕食叶状,关迟脉虚微若无,舌胖、质嫩色淡、苔白腻滑润有液。一身关节沉重,动则作痛。检视其前所用方,不外五苓、五皮、肾气丸之类,然均无效验。综合脉、舌、色、证分析,其病全属中阳不足,其元大伤,寒湿阻络,失于温化,经脉闭阻,三焦不畅,其病已延久,阳微阴盛,非大剂温通不足以解其寒凝。必俟寒解阳回络脉疏通,方克有济。故拟四逆加味温阳以散寒凝,方用:淡附子片30g(先煎)、淡吴茱萸10g、淡干姜10g、肉桂6g、炒川花椒6g、细辛6g、茯苓10g。服药3剂后,患者自己步行前来就诊,既不人搀扶,也不需扶手杖。观其肿势已消其大半。患者自述:服前方1剂后,至午夜腹痛作泄,下如稀水,连续3次,其势如注,总量约5000ml。因其泻势甚猛,家人甚为担忧,竟欲前来急诊,后因见其泻后自觉舒适,且精神尚佳,遂较放心观察,泄后安然入睡。次日服第2剂后又泄3次,约3500ml,3日之内,水肿日见消退,精神日增,饮食知味,已能自主活动,遂来复诊。再诊:其脉已由沉脉涩滞变为沉缓濡滑,按之已觉力增,舌白水没之象已减。说明三进大剂温热,阳气已得振奋,驱逐阴寒水湿之邪由大便泄出,此为三焦畅通之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仍以前法继进,拟温阳益气、崇土制水之法,方用:淡附子片30g、吴茱萸10g、淡干姜10g、川桂枝10g、炒川花椒6g、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0g、茯苓10g,5剂。服药后,水肿全消,面色渐渐转润,精神日增,饮食、睡眠均佳,二便如常,行动自如,能协助家人干些轻活,脉象沉软濡滑,舌白、苔润。寒湿虽去,恐其复来,为拟丸药处方,常服以资巩固:黄芪60g、党参60g、附子片60g、干姜10g、肉桂10g、当归30g、白芍药30g、熟地黄60g、川芎30g、白术30g、陈皮60g、炙甘草10g、鹿角霜20g、鸡内金30g;上方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每早、午、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如遇感冒、发热,可暂停。上药服完后,身体日渐强健,水肿未再反复。

【按语】本方为赵氏治疗肾病综合征水肿之常用方,适用于阴寒水肿之患者。其立方原则本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其方用淡附子片、淡干姜、淡吴茱萸,三者合用,名三淡汤,最善温阳散寒,是师门口授心传之经验方,为治疗阴寒内盛,元阳衰微之阴寒证之要方。再合辛甘大热之肉桂温阳化气,配窜行水湿之椒目,温经散寒之细辛,健脾利水之茯苓,故能振奋脾肾之阳气,而泄寒湿之壅盛。诸药配伍,共奏温阳散寒之功。

12.赵绍琴清化湿热淤邪方

【方药】荆芥2g,白芷2g,苏叶3g,丹参5g,生地榆5g,白茅根、芦根各6g,赤芍药6g,茜草6g,焦三仙各6g,水红花子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2次。症状缓解稳定后,改隔日1剂,早晚分服3次。

【功效】清热化湿,佐以凉血化淤。

【案例】房某,女,2.5周岁,于1989年10月30日初诊。患儿自1989年4月因感冒后全身浮肿去医院就诊,经检查发现尿蛋白(++++),并伴有大量管型,以肾病综合征收住入院治疗。用激素治疗后,浮肿见轻,尿蛋白仍持续在(+~++),现症面色白,全身轻度浮肿,尿量较少,智力较差,激素已由每日30mg减至每日7.5mg,尿蛋白(++),指纹色紫,舌红、苔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蕴郁于内,治拟清热化湿方法,方用:荆芥2g,白芷2g,苏叶3g,丹参5g,生地榆5g,白茅根、芦根各6g;服药7剂后,浮肿消失,尿蛋白(-),夜啼不安。大便干结,舌红、苔薄白,湿郁渐化,热郁未清,仍以前法,佐以凉血化淤,递减激素。药用:荆芥2g,防风2g,生地榆6g,丹参6g,赤芍药6g,茜草6g,芦根、白茅根各6g,焦三仙各6g;服药7剂,尿蛋白(-),饮食、二便正常。又按此方服药20余剂后,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而停服激素。调整方为:荆芥3g,生地榆6g,焦麦芽6g,水红花子6g;改隔日1剂,连服4周。

【按语】肾病综合征,是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以及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为其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属于中医水肿,虚劳的范畴。临床治疗多以利水、行水甚至逐水等方法,治疗方剂如五苓散、五皮饮以及疏凿饮子等。而赵师从几十年临床观察和实践中,认为肾炎、慢性肾病的水肿,并非利水一途,因为利水的疗效不尽人意,往往是越利尿水肿越甚,尿蛋白反复不降。其病的实质是湿热郁滞,邪气不去,正气难复。而用清化湿热的方法,往往收到比较满意的疗效。治水肿不用利水剂,而收消肿之效,所谓不治之治是也。

13.赵绍琴三焦并调方

【方药】荆芥6g,防风6g,白芷3g,槟榔3g,大黄6g,独活9g,生地榆9g,炒槐花6g,丹参6g,茜草9g,焦三仙各9g,水红花子6g,大腹皮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凉血化淤,清化湿热,疏调三焦。

【案例】张某,男,22岁,大学一年级学生。1988年秋季参加军训后出现浮肿,经多次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尿蛋白持续(+++)。住某医院治疗,先用激素冲击疗法,未见效果,反见严重的激素副作用症状。后加用环磷酸胺等免疫抑制剂,也无效。患者的父母都是医务工作者,深知肾病综合征的调养法宝。因此,他们为其子精心安排了高蛋白饮食谱,每天的饮食鱼、虾、肉、蛋、奶不断,平均每2~3天就要进食l只鸡,以补充营养,并强制其卧床休息,不得下床活动。他们为儿子做了他们认为应该做的一切。如此治疗1年有余,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尿蛋白定性检查(++++),24h尿蛋白定量高达20g多,同时,其浮肿加剧,面色惨白,体力衰弱,几至不能下床行走。百般无奈之中,于1988年春请赵师会诊。视其舌红、苔腻、垢厚,切其脉濡滑数,按之有力,证属湿热蕴郁,热入血分,络脉淤阻,因其食补太过,致使三焦不畅,气血壅滞。其诸般虚弱之证,非真虚也,乃“大实若羸”之象也,治当凉血化淤、清化湿热、疏调三焦方法。遂令其停止进食一切蛋白食物,每天的主食也减量至90g,并要求患者进行户外活动,每天散步1~2h,逐渐增加至3~4h,当患者和父母明确表示能够做到时,赵师始为疏方如下: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大黄,水煎服,每日1剂。2周后,尿蛋白开始下降,浮肿也开始渐渐消退。继之依上方随症加减治疗3个月,在患者的密切配合下,其尿蛋白完全转阴,浮肿全消,体力也大大增加。继续巩固治疗半年,停药观察,至今未复发。

【按语】凉血化淤、清化三焦、疏化湿热配合禁蛋白及运动疗法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成功经验,经赵老近20年的临床验证确实是治疗肾炎蛋白尿的法宝之一。

14.茹十眉五倍子粉胶囊

【方药】五倍子粉0.3g。

【用法】五倍子粉0.3g入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

【功效】清除尿蛋白。

【案例】陈某,男,26岁。1975年8月起病,全身浮肿,尿蛋白(+++),住外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经用强的松、环磷酰胺、苯丙酸诺龙等治疗2个多月,效果仍不显著。后自服云南白药,尿蛋白有所下降。出院不久,尿蛋白(+++~++++)以及管型。来我院门诊仍未能控制,由于肾功能试验明显减退,收入病房。初诊:眼面及四肢浮肿,小便短少,困倦无力,头晕腰酸,面时升火,口干不欲多饮,血压偏高,脉弦细,舌质偏红、苔薄腻。脾肾两虚。脾虚则水湿逗留,肾虚则肝阳易亢。拟平肝利尿,益气健脾。方用:生地黄12g、生牡蛎30g(先煎)、黑大豆30g、白术9g、茯苓12g、牡丹皮9g、车前子12g(包)、金樱子15g、石韦30g、黄芪片3g(分吞)、鲜茅根30g。服药7剂后,四肢浮肿渐退,尿较清长,尿蛋白(+++),仍有管型可见。血压下降,头晕减少。脉弦细,苔薄腻。再拟前法出入。原方去牡丹皮,加牛膝9g。继服,浮肿已退,唯晨起眼胞肿未消,头晕腰酸均见好转,肾功能正常,唯尿蛋白仍停留在(+++)。脉弦细数。拟前法添用清热解毒。白花蛇舌草30g、蛇莓30g、蛇六谷30g、生地黄12g、茯苓9g、白术9g、石韦30g、车前子12g(包)、黄芪片3g(分吞)。服药7剂后,诸症悉减,尿蛋白仍不下降。此后除上方加减外,控制尿蛋白曾用金樱子、石龙黄、怀山药、桑螵蛸,蝉蜕等效果均不显著。十诊起,改用五倍子粉0.3g入胶囊,每次1粒,每日3次,第2日尿蛋白显著下降,每次化验均(+)或见痕迹,5日后一直正常,观察2个月左右未见反复,始出院。服五倍子粉以来无不良反应,副作用只见便秘,隔日加润肠片6片,大便即转正常。

【按语】五倍子粉胶囊治肾病综合征蛋白尿,是茹氏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如上例,值得讨论的是在服西药及中药期,尿蛋白并无下降。添用五倍子粉后,第2日开始见效,第5日后即一直恢复正常下降。考五倍子过去多作为外用收敛药,很少内服。《和剂局方》以此配合茯苓、龙骨制丸服,治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如膏,名为“玉锁丹”。《金匮要略》治糖尿病的“文蛤散”,一云“文”即五倍子。余曾用治胡某(女),因糖尿病住院,病情顽固,日久不愈,内服甲磺丁脲、苯乙双胍等均无效,拟用中药治疗,经用益肾、健脾及治糖尿病新方1个多月仍难控制。又改用胰岛素注射,仍未及时控制。试用五倍子粉1份,每日3次入胶囊服,第2日开始,尿糖化验3次,均阴性;血糖亦得下降,观察20多天出院。五倍子在现代药理上认为只含有鞣质的一般作用,通过临床实践竟有新的发现,值得进一步研究。

15.徐嵩年滋阴清热解毒汤

【方药】白花蛇舌草30g,炙龟板15g,熟地黄24g,知母、黄柏各12g,怀山药30g,大蓟30g,熟附子9g(先煎),野料豆30g,补骨脂15g,石龙黄30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2g。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早晚各服1次。

【功效】滋阴清热。

【案例】曹某,男,14岁,1974年6月10日初诊。患者自1974年4月患肾病综合征,伴氮质血症及腹膜炎收入病房,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浮肿已退,尿蛋白始终(+++~++++),红细胞3~10个,白细胞(+~++++),颗粒管型2~3个,胆固醇626,非蛋白氮30.1,肌酐1.5,CO2CP44.8%,血压10.7/5.2kPa(80/40mmHg),血清总蛋白4.6mg%,白蛋白3mg%,球蛋白1.6mg%,初诊时曾迭进益气、健脾、清热诸药无效,自1975年2月11日改用下方。白花蛇舌草30g,炙龟板15g,熟地黄24g,知母、黄柏各12g,怀山药30g,大蓟30g,熟附子9g(先煎),野料豆30g,补骨脂15g,石龙黄30g,生薏苡仁、熟薏苡仁各12g。药后,尿蛋白逐渐减少至(++)又徘徊不前。4月7日进投下方:当归12g,知母、黄柏各12g,熟地黄24g,龟板15g,扦扦活30g,菟丝子15g,玉米须30g,桑葚子15g,石韦30g,锁阳15g,赤石脂30g。药后,尿蛋白(++~+~-)。迄今已3年,未曾复发。

【按语】(见17)

16.徐嵩年温肾益气解毒汤

【方药】升麻9g,党参12g,蝉蜕9g,益母草30g,石韦5g,黄精15g,补骨脂15g,制金毛狗脊30g,覆盆子30g,核桃肉15g,大蓟30g,天葵子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益气补肾。

【案例】刘某,女,16岁,1977年9月20日初诊。患者于五六岁时患过猩红热,病后未加重视,3年后因面部浮肿。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红细胞(+++)。当时作尿路感染治疗,用红霉素后红细胞消失、发现尿不瘥,且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尿检始终异常,迄今已六七年,尿蛋白(++~+++),红白细胞少许,偶尔见管型;面部轻度浮肿,咽部微红,下肢无凹陷性浮肿,肾区无叩痛,血压14/9.7kPa(106/74mmHg),胆固醇100mg/L,血沉11mm/h,肾功能正常,24h尿蛋白定量1.32g。投以下方:升麻9g,党参12g,蝉蜕9g,益母草30g,石韦15g,黄精15g,补骨脂15g,制狗脊30g,覆盆子30g,核桃肉15g,大蓟30g,天葵子15g。药后,尿蛋白(+++~+~-),2月13日,因感冒尿蛋白又呈(+),投清利方剂后,尿蛋白转阴,仍以原方巩固至3月23日,停药至今未复发。

【按语】(见17)

17.徐嵩年温肾滋阴解毒汤

【方药】白花蛇舌草30g,一枝黄花30g,扦扦活30g,玄参15g,龟板15g,知母、黄柏各12g,野料豆30g,石韦30g,仙灵脾15g,补骨脂15g,火鱼草30g,灯芯草4.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1次。

【功效】清热解毒,滋阴补肾。

【案例】俞某,女,40岁。患者患蛋白尿已七八年,尿蛋白维持在(+~++),红细胞多时至(+),透明、颗粒管型偶尔见0~2个,长期服药病情反复颇多,肾功能尚佳,自1976年9月8日开始服下方:白花蛇舌草30g,一枝黄花30g,扦扦活30g,玄参15g,龟板15g,知母、黄柏各12g,野料豆30g,石韦30g,仙灵脾15g,补骨脂15g,火鱼草30g,灯芯草4.5g。药后,尿转正常,一直稳定到现在,已2年余未复发。

【按语】蛋白尿是泌尿系统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许多疾病过程中,而以肾炎为最多见,肾炎蛋白尿也可因不同类型,治疗各异:例15,是采用滋阴清热而取功;例16,以益气补肾取胜;例17,却是清热解毒和补肾药配伍恰当而获效。3例蛋白尿的治验案看来似有不同,实际上是有其共同特点的。从方剂组成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即滋阴清热和温肾固涩同用。滋阴清热,如熟地黄、龟板、黄精、桑葚子、玄参、知母、黄柏等;温肾固涩,如附子、仙灵脾、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锁阳、赤石脂等。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以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以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对蛋白尿治疗主要在肾,治肾的根本方法就是按“阴阳互根”的原理,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求取“阴平阳秘”恢复功能为目的。治蛋白尿的方法,以补益脾肾、清化湿热主要手段,方用:怀山药、野料豆、石龙黄、生薏苡仁、熟薏苡仁、玉米须、石韦、火鱼草、灯芯草等,这是处方组成的主要方面,临床再按不同情况作相应处理。例如:晨间尿蛋白少、活动后蛋白多者,为肺脾气虚不能统摄,加升麻、党参、黄芪、怀山药之类益气举陷;晨间尿蛋白多、下午尿蛋白少,则重用补骨脂、覆盆子、赤石脂之类温肾固涩;经常感冒反复发作,则治在上焦,用清热解毒消炎、控制上呼吸道感染,药如蝉蜕、白花蛇舌草、一枝黄花等。其他如七叶一枝花、蒲公英、板蓝根、苍耳子等,亦常选用。为了增强肾的血流量,保持肾功能不趋衰竭,则以活血化淤、消肿散结的方法,亦常配合应用,药如当归、益母草、大蓟、扦扦活、天葵子等,这些都是治疗蛋白尿的基本观点,使用得当,常能获效。

(三)述评

肾病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清蛋白总量降低、血胆固醇增高。临床辨证,仅见浮肿、乏力,脉常濡细,舌苔多薄腻、舌淡、微胖,脉症相参、分析其病机,归属脾肾两虚,水湿潴留所致,属中医的“水肿”、“虚劳”等范畴。综上所述,本节各名老中医对肾病综合征的治法有:益气温阳,补肾健脾,化气行水;益肾温阳,扶正固本;健脾化湿,调整脾胃;益肾固摄,健脾补气,宣肺化痰;疏滞泄郁,化湿通络;健脾益气,养胃生津;温阳散寒;清热化湿,活血化淤,疏调三焦;滋阴清热,益气补肾等法。临证之时,灵活运用,辨证施治,每获桴应。

1.标本虚实论:高师认为,肾病综合征的病机要点是本虚标实,对此虚实夹杂之病,主张以肾之阴阳为本,益肾健脾则开阖有度,水肿有制而肿可自消的学术观点,并创拟“新加春泽汤”,以达扶正固本、益肾健脾、化气行水之功效,临证应用,疗效显著。对肾病综合征累及他脏的患者,高师审时度势,紧扣病机,辨证施治,待病情转机,用创拟新加春泽汤为主以竟其功。

李师认为,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应明其证情棘手又难治,了解小儿的生理特点,察其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应用小儿肾病合剂,须通权达变,灵活用药,才能辨证确切,庶不致误。李师提出,治疗小儿肾病的中心环节,即益气健脾,维护脏腑升降气化作用,调和阴阳,增强体质,防止继发感染。李师依据《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平治权衡,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治水肿之法,自拟小儿肾病合剂,动物实验表明:此方对提高血浆蛋白,降低蛋白尿和胆固醇均有一定效果。

邹老认为,肾病综合征长年不愈,水肿不消,乃与肺脾肾水液代谢失调有关,故调理肺脾肾三脏,恢复其功能,是治疗水肿病的关键,辨证无误,则应用有效方药常服以缓图,最终达到治疗效果。邹老用疏滞泄浊法,治疗肾病综合征,因运用激素而发生药物性柯兴氏综合征,即运用激素后蛋白不消,或因无效且激素副反应较明显而停药者。主要症状为:浑身疲乏无力,胃纳减少,妇女经闭,脉细,苔白腻,有药物性柯兴氏综合征,邹老认为,上述诸症乃人体升降出入功能紊乱,气、血、痰、湿郁滞,阻于络脉肌腠所致。治以越鞠丸加减。

2.健脾助运论:高师认为,肾病综合征病情复杂,有阳虚之候,又有心脾肺气虚之证,应审证求因,取“上下交虚治其中”的原则,重在调理脾胃,以助其气化功能,最终使顽症得愈。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生化足,脏腑百脉得养,功能自复”。

3.通畅三焦助气化论:赵师认为,肾病综合征审其病因,属寒凝阻络,真元大伤,三焦不畅,病久阳微阴盛者取其温阳为先,以振奋阳气,则寒湿自去。其理即如《伤寒论》所云:“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水肿消退后,调理而愈。肾病综合征属湿热郁滞而致水肿、蛋白尿等特征者,赵师信为肾炎、慢性肾病的水肿,并非利水一途,反致水肿更甚,蛋白反复不降。总结出用清化湿热的方法,使郁滞通、邪气去,而收消肿之效,所谓不治之治是也。赵师对肾病综合征高蛋白者,审其属脉症不符,即症虚脉实,取“舍症求脉”,实属湿热蕴郁,热入血分,络脉淤阻,乃“大实若羸”之象也,治当凉血化淤、清化湿热、疏调三焦的方法,严格控制进食蛋白食物,进行户外活动,达到蛋白转阴,浮肿全消。提示忌食蛋白食物对于治疗慢性肾病消除蛋白的重要性。

4.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徐嵩年治疗肾病综合征,自拟温肾解毒汤,主要从滋阴清热和温肾固涩两方面同用,治肾按“阴阳互根”或“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求取“阴平阳秘”,以达恢复功能为目的。治蛋白以补益脾肾,清化湿热为主要手段。临证时,灵活运用,视不同情况加味用药。若晨间尿蛋白少,活动后蛋白多,为肺脾气虚不能统摄,药用益气举陷之类;若晨间尿蛋白多,下午尿蛋白少,药用温肾固涩之类;经常感冒反复发作,治在上焦,药用清热解毒消炎之类,控制上呼吸道感染;为了增强肾的血流量,使肾功能正常,徐师则用活血化淤、消肿散结之类药物,指出是治疗蛋白尿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