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普通高等学校管理探微
17197700000008

第8章

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与社会互动,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人和社会的互动推动了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这种发展既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不同时代全面发展的内涵不同

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人类社会存在着诸多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政治上的不平等、人口、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本身就代表着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问题的解决与否,都会影响人和社会的整体存在及可持续全面发展。

在农业经济时代,人们以土地为本,由于战胜自然危害的能力低下,只有身强力壮,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经验和道德也能成为人战胜危害的力量。这个时代人们重视体力、经验和道德,体力、经验和道德是推动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而也就成为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工业经济时代人们以物(机器和资本)为本,人的体力已不再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是通过物(机器和资本)发挥作用,机器和资本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生存在这一时代的人,用自身的知识和人文素质去创造机器和资本,围绕着创造机器和资本所需要的因素,构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这一时代注重人的知识、智力、创造能力和人文素质;知识经济时代则以人为本,以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为本。如果说在农业经济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主要是体力的依赖,工业经济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主要是物质的依赖,那么,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就是综合素质的依赖。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世界化本身意味着全面发展的必然性要求,而私有制的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的是生产利润的最大化,人和社会的发展成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明得不到张扬,造成了人和社会发展的畸形。资本主义社会到目前还能平稳发展,其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注重整体性思维,采取了价值观允许内的最大限度推动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改革,把生产、环境、经济等矛盾转嫁到后发达国家。但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的根本危机并没有得到实质上的解决。

二、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全面发展理念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才的国际化倾向,标志着人的交往已经超出传统的经济交往而成为全面交往,交往的各方面都在吸收有价值的东西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保持自己的主导强势,这是当前各方面交往的根本目的所在。交往过程,是互补过程,又是竞争过程。当今国际形势,在交往中既有共赢的一面,又有竞争的一面。要在竞争中达到取胜的目的,必须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强我国高新技术的含量,促进制度创新和民主建设,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只有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当前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方式。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一精辟的论述,无疑是对我国当今全面发展理念最全面的总结。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是时代的呼声。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而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人的精神文化是以利已为核心的,因而形成了社会文化领域的种种危机,物质文明成了统治者用来奴役人们精神的物质力量,使物质文明失去了应有的光环。物质文明给人们带来快慰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幸,这就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推动了精神家园,看不清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在物质文明面前显示出的只有空虚、孤独、烦躁等痛苦。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新社会形态。正如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整体上创造关于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文化。文化领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反映,对整个社会生活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其中,先进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前进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科学揭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共同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人的本质关系,揭示人和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的各种关系,各种素质,各种利益,各种能力,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人与社会的整体关系,揭示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良性互动、整体全面发展的规律,真正完成人和社会发展文化模式的转换,创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整体性为核心范畴的新文化。在加强文化研究和创新的同时,还要加强文化的传播和占领,使其成为在社会精神生活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人从落后的精神文化中解脱出来。

在我国,官本位、人身依附、抹杀个性等封建文化还严重存在,这是影响社会主义社会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将批判、借鉴和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新文化的构建中,还必须抓紧社会体制的改革,从整体上构建适合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机制。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应该围绕人的发展而进行,全面确立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精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围绕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围绕人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充分体现;围绕人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主人翁地位的全面保证。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民主制度、文化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有根基,才能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属于人的,其发展才是全面、快速的和可持续的。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忽视人的民主权利,忽视人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事业就会因为绝大多数人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成为少数人的事业,就会因多数人的没有参政议政,而使管理国家事务成为少数政治人物的事情,就会因人们崇高理想的动摇而导致社会行为的失范,使社会变得无序。这些问题曾经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是我们建设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的新社会的宝贵财富,它使我们从深层次意义上懂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国加入WTO以后,意味着经济领域更深地融入世界经济的体系之中。我们当前面临的是与经济相伴而来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理念、文化理念、生活方式,交往的范围更广,经济、政治,文化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要在比较中发现发达国家人和社会发展的成就及难以克服和解决的问题,要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发展的社会和人的真实性及虚伪性,发现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差距,特别是一些我们严重脱离人和社会全面发展实际的观念,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全面和一些不合时宜的做法。通过全面比较,使我们具有人的眼光、世界性的眼光、全面性眼光、发展性眼光,而不是物的眼光、地域性的眼光、片面性的眼光、停止的眼光。只有这样,才能具备人和社会真正全面发展的整体眼光,才能取长补短,把交往对象的优势转化为自己的优势,真正用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标准去处理人和社会环境、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人在社会中获得最大的自由;真正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标准去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使人和社会获得共同的全面发展,使人在社会中获得最大的自由;真正用最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标准去处理人与文化的关系,使人和先进文化在相互创造中同步发展,使人在现实的文化关系中获得个性。

三、加强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走向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人与社会由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其发展既是由低级向高级、片面向全面的渐进过程。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达到发展的过程。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达到发展的目的,不断提高我们综合国力就要主动自觉地推动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既是人类社会历史剧的作者,剧中人,又是它的观众。因此,“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体发展,促进了社会发展,而社会在为个体发展提供条件的同时,其发展水平又必然制约着个体发展。所以,教育必须也必然应该是全面适应时代文明进步的教育,是不断促进个体完善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还注重人的和谐统一,把人看作是身体和精神的统一。人的才能与品质应当多方面发展,必须“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造就“全面发展的,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胜任一切工作的人”。

我国高等院校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主要阵地,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让他们“既具有优良思想政治素质,又具有过硬的科学文化本领,既有强壮的体魄,又有健全的心智”。这是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科学阐述,也是我党对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大的理论贡献。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目的还强调“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大学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从能力到责任的转换”,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目标定位,切实扭转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智轻德”的现象,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比翼双飞的目的。新中国的教育史曾出现过“重德轻智"和“重智轻德"的方向偏差,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历史教训,也尝到了切肤之痛。“德”与“智”无论哪一个方面出了偏差,都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害,都不是合格的教育“产品”,更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20世纪中叶以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把培养创造性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了迎接新形势的挑战,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着力寻求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并提出:放大了的教育目标的新定位,并提出:“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该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生活的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培养创造者、改革家,而不是只会踩着别人的脚印走路的人。”我国已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国,要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大力开发创新精神这个源动力,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努力挖掘、培养和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我们高等院校应该培养的是会学习、会生存、会创造,有利于民族心理健康的人。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个性教育已经日趋法律化。因此,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我们要研究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在尊重他们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切实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终生的,因而教育也必须是终生的。凭借一种固定的知识或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终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局面也早已被打破。我们要实现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制度,从提高学习能力、学习热情、弘扬学习精神等方面入手,引导受教育者在完成基础和高等的国民教育后,树立先成人,后立业,树立就业-择业-创业-立业观念,树立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适应社会的要求,不断促进自我完善,保持自己个体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72.5。

(2)《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北京,1963.7。

(3)扈中平等:《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5。

(4)“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5)《皮亚杰教育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