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临床肿瘤外科疾病治疗与护理
1727300000011

第11章 口腔颌面部肿瘤(2)

3.MRI:MRI上,舌癌的软组织肿块信号在T1加权像上多和周围舌肌组织信号相等,在T2加权像上多为混合信号或高信号。

通常,MRI在显示软组织的影像方面比CT更具优势。

(二)活体组织检查

对于临床上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而活检不支持,应重复活检,直至组织学诊断证实。

取材要取足量的、有代表性的组织,最好在肿瘤边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取0.5~1cm的一块楔形组织,不要在坏死部位切取;如取材量太少或太表浅,可能会漏诊侵袭性病变。

三、鉴别诊断

1.舌创伤性溃疡:有残根、锐利牙尖、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摩擦,凹陷性溃疡,边缘隆起,下方有炎性浸润块,基底部较软,有自发疼痛。去除刺激物,抗感染治疗后逐步好转。

2.舌结核性溃疡:浅表、微凹的溃疡,表面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呈潜掘状。边缘有时可见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基底部可见红色桑葚样肉芽肿。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X线胸片有时可见结核灶,活检可确诊。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逐步好转。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尽早发现,及早确诊,行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等综合治疗。

(二)治疗方法

1.T1~2N0M0:原发灶可以采用手术切除,间质内放疗或低温治疗。间质内放疗主要适用于舌背、舌侧缘或舌腹部较小的(直径2cm)病变,瘤体越小,效果越好。低温治疗适用于舌尖、舌背和舌侧缘部分的小而分化良好的肿瘤。

颈部淋巴结的处理有密切随访观察,颈淋巴清扫术和放疗3种方法。目前,临床上除了T1N0可考虑密切随访观察外,一般应在原发灶切除的同期做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其预防性治疗的效果可能要比淋巴结出现转移再行颈淋巴清扫的效果更好。另外,舌癌易发生颈深中群淋巴结转移,故一般不建议采用肩胛舌骨上颈淋巴清扫术式。肿瘤位于中线或累及双侧,原则上应行双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也可以选择主要侧手术,而对侧留待二期进行。

2.T3~4N0M0:原发灶、下颌骨切除±单(双)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肿瘤位于中线或累及双侧,原则上应行双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也可以选择主要侧手术,而对侧留待二期进行。

3.T1~4N1~3M0:N1、N2a~b、N3,原发灶、下颌骨切除+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对侧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N2c行原发灶、颌骨切除+双侧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

上述情况中,对原发灶、下颌骨切除,同期行颈淋巴清扫术者称为舌颌颈联合根治术,有利于保持淋巴通道根治的连续性。T3~4、切缘阳性或邻近切缘、神经血管或淋巴管受侵犯、有1个或多个淋巴结阳性、包膜外扩散者应辅助放疗、化疗或化放疗。辅助放疗在术前或术后都可进行,但术前放疗会影响组织愈合等,一般常用术后放疗。辅助化疗可以在术前或术后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切除的范围和切缘必须与放疗或化疗前相同。由于放疗或化疗容易造成瘤体边缘界定不清,在放疗或化疗前,一定要将瘤体边缘标记清楚。术中切缘要常规做快速冰冻切片检查,避免切除不干净造成肿瘤残留。

4.M1或无法手术切除者:主要采用放疗、化疗、低温治疗、生物治疗等姑息治疗。近年来,将放射性粒子如125I植入组织内进行近距离治疗,一般创伤小,目前在临床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近期疗效。

5.下颌骨切除的原则

(1)肿瘤未侵犯口底者应保留下颌骨。

(2)已侵犯口底,但未侵犯下颌骨舌侧黏骨膜者,行下颌骨帽檐式或矩形切除,以保持下颌骨的连续性。

(3)已侵犯下颌骨舌侧黏骨膜者,下颌骨不应保留,应做颏孔(或中线)至下颌角部的下颌体切除术。

(4)舌癌侵犯口底者口底应连同病灶一并切除。

6.舌、下颌骨缺损的修复:切除舌体或侧缘小范围缺损,仅做创缘直接拉拢缝合即可,不做舌再造。通常,大于1cm以上的舌缺损直接缝合会影响患者的吞咽、进食和语言功能。舌缺损较大者,一般用组织瓣修复来恢复舌的外形和体积。

(1)舌缺损达1/2者,可采用前臂皮瓣修复;如伴有口底缺损者,亦可用胸大肌皮瓣、背阔肌皮瓣修复。

(2)舌缺损达2/3以上伴口底缺损者,宜用胸大肌皮瓣、背阔肌皮瓣或带状肌皮瓣修复。

(3)舌缺损达2/3以上伴下颌骨体大部缺失者,可选用肋骨—背阔肌皮瓣或肋骨-胸大肌皮瓣修复。如有条件可用双瓣修复。功能性舌再造术常将支配皮瓣肌肉的运动神经与舌下神经吻合。

§§§第四节颊癌

颊癌是常见的口腔癌之一,颊癌90%以上来自口腔黏膜上皮,少数可来自颊黏膜下的小涎腺。颊癌主要是指原发于颊黏膜的癌,UICC的规定颊黏膜癌的区域包括上下龈颊沟之间、磨牙后区和唇内侧黏膜。颊黏膜癌多为分化中等的鳞癌,其发生与咀嚼烟叶、槟榔嗜好,残根、残冠或不良修复体的刺激,颊部白斑、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有关。颊癌多见于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

颊癌好发于磨牙区附近,早期多为溃疡型,出现颊黏膜糜烂、破溃,基底不平,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肉芽,生长较快,容易向四周及深层组织浸润。

颊癌早期可无张口受限,以后随着肿瘤向颊肌、咀嚼肌侵犯,逐渐出现张口受限,甚至牙关紧闭。晚期颊癌可以越过龈颊沟,侵及牙龈和上、下颌骨,并向软硬腭、口底、口角等处蔓延,甚至向外穿破面部皮肤。

疣状癌作为颊癌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多发生于颊黏膜前部,呈乳头状或疣状突起,基底浸润程度较轻,分化程度佳,生物学行为较好。

颊癌的淋巴结转移多为同侧转移,转移率52%~91%,主要向下颌下和颈深上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肿瘤的部位有关:颊后方者多先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还可发生耳前、腮腺下极或腮腺内淋巴结转移;颊前方者主要转移至下颌下或颏下淋巴结,有时可发生面部的颊淋巴结和颌上淋巴结的转移。颊癌远处转移较少见。

二、辅助检查

颊癌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和取材活检获得的病理结果,临床检查采用双指或双手合诊可以明确颊癌浸润厚度。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X线曲面体层片检查上下颌骨受侵、破坏情况。

2.CT:CT检查颊癌多为颊间隙区软组织肿块形成,偶见其为不规则增生形态。

3.MRI:MRI上,病变在T1加权像上为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混合信号或高信号,边缘不规则。颊癌可向颌面深部的颞下间隙侵犯,也可破坏上下颌骨的后缘和前缘,咬肌和翼内肌常有受累表现。

(二)活体组织检查

属定性检查,也是肿瘤治疗前的关键一步。

三、鉴别诊断

临床上要注意鉴别颊部白斑、扁平苔癣等癌前病变是否癌变。白斑的癌变率为5%左右,白斑发生溃疡、皲裂、出血和基底变硬为可能癌变的征象。扁平苔癣的癌变率约为1%,颊部各型扁平苔癣中,糜烂型、萎缩型及斑块型较易癌变。对于癌前病变应严密随访,一旦发现可疑癌变,应及时取材活检明确诊断。

颊癌还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颊部创伤性溃疡:颊部受到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长期机械刺激引起的溃疡,多呈凹陷性,边缘隆起,下方有炎性浸润块,但基底部较软,有自发疼痛。当去除刺激因素和积极抗感染治疗后逐步好转,如2周仍无愈合趋势,有可能癌变,应予取材或切除活检。

2.颊部结核性溃疡:多为浅表、微凹的溃疡,边缘微隆,呈鼠啮状,向中央卷曲,呈潜掘状,边缘有时可见黄褐色粟粒状小结节,基底部可见红色桑葚样肉芽肿。结核性溃疡容易误诊,其常并发于活动性肺结核。X线胸片有时可见结核灶,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后逐步好转,活检可确诊。

四、治疗

(一)治疗原则

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等的综合治疗。

(二)治疗方法

1.T1~2N0M0:原发灶多采用手术切除,早期较表浅且系来自癌前病变的局限性T1病例也可考虑行放疗或低温治疗。颈部淋巴结行选择性颈淋巴清扫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