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精明人办事的135个小技巧
1734600000012

第12章

37、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才可以让我们出奇制胜。

林肯在法庭上的机智是出了名的,有一次,竟一言不发就击败了原告律师。

在法庭上,那位原告律师先发言,他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复去讲了两个多小时,讲得那些听众都不耐烦了。台下一片交头接耳的嗡嗡声,有人甚至睡着了。接着是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只见他走上讲台,却许久一言不发。台下的嗡嗡声没有了,大家感到很奇怪。林肯等了一会,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一口水,然后把玻璃杯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把外衣脱下,又喝水,这样重复了五六次。台下的听众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他们被林肯的哑剧逗笑了,有的竟笑得直不起腰。而林肯竟始终一言不发,在一片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就这样被笑输了。

作为律师,一言不发打赢官司是十分罕见的。原告律师已经把听众搞得不耐烦了,林肯如果再长篇大论,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他的高明之处,即在于能随机应变,不时调整了策略,以哑剧的方式攻击对手的弱点。

“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也能战胜飞扬拔扈。

38、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才能使成功的机率增大。

许多时候,我们会有很好的目标和方法,也会去努力学习先进者、成功者的经验、技术,但往往只是大处着眼,而忽略了在细节之处严格要求自己,把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置于脑后而去建筑美丽的空中楼阁。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人也好,成功的经验有千条万条,但都离不开这一点——大处着眼,小处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加强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克服自身的各种惰性和小毛病。惟有如此,才能具备成功者的基本素质,可以征服各式各样的困难。

我们时常想:“平时可以放松一点,到了关键的时刻再发挥好一点不就行了?”我们对自己说:“等到真正比赛的时候,我一定会怎样怎样,我一定会如何如何!”

不知有多少人见过以往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训练,曾经有外籍教练这样评价当时的中国队:“这是一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队伍。”因为中国国家队的队员在平时训练的时候非常懒散,往往是练一会儿就休息半天。不认真听教练的指导,一个人摆些花架子,尽练些不实用的技术。这种平时懒散的作风已经在队伍里蔚然成风。即使是打一些教学比赛,也总是看到国家队的队员无精打采地在场上“走动”,一旦有一个球稍微传得大了一点,就懒得去追。当教练责怪他们的时候,他们常说一句话:“这又不是真正的比赛,干嘛那么正式呢?”

不错,这确实不是正式的比赛,但是平时的训练就不重要了吗?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没有平时兢兢业业的千锤百炼,上了战场怎么能够对抗实力强大的敌人?反观其他足球发达国家的训练,都是高强度,高对抗,尽量能够使每场训练和比赛都符合真实比赛中的状况。

我们私底下的每一次训练和准备都是为我们的成功作准备,成功并非垂手可得,需要我们在成功的过程中抛汗水,撒热血,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那些轻视平时训练的人,在比赛真正来临的时候只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那些在平时训练和准备过程中认真对待的人则相反,由于一直接受了高强度的模拟训练,他们更容易在关键的比赛中在关键的时刻表现出镇定的姿态,因为,在他们心中这无异于平时的一场简单的比赛和训练。

平时懒散惯了的人,重要场合让他紧张十分钟他就会难以忍受。相反,如果平时就已经很严格地要求了自己,那么在一些紧要关头,他会比平时更认真。因此,我们一定要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

39、说“不”的技巧

拒绝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掌握方法和技巧。

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向中国历史上最暴戾的皇帝秦始皇说“不”,却获得了赏识。历史传说小甘罗十二岁拜上卿,秦始皇对他的评价是“孺子之智,大于其身”。这些都或许源自一次他跟秦始皇关于“公鸡下蛋”的辩论。

秦始皇听信方士吃公鸡蛋能长生的话,便命令甘罗的爷爷前去寻找。

“爷爷,您有什么心事吗?”甘罗看到愁眉不展的爷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便上前问道。

“唉,皇上听信了方士的话,要吃公鸡蛋以求长生。现在命令我去找,要是三天之内找不到,就得受罚。”

甘罗一听,也着急起来。不过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爷爷,你不用再为此事操心,三天后我替你上朝去,我有办法应付皇上。”听了甘罗的话,一向信任他的爷爷也就放下心来。

期限已到,甘罗不慌不忙地随着一班大人走进宫殿。

秦始皇看到他,暗想一个小孩跑进宫殿来简直是无礼,便生气的问:“你来干什么?是不是你爷爷找不到鸡蛋不敢来了?”

“启禀陛下,我爷爷来不了啦。”甘罗冷静地说,“他在家生孩子呢,所以只有我替他来上朝了。”

“胡说!”一句话把秦始皇逗乐了,“你这孩子,男人怎么会生孩子?”

“既然公鸡能下蛋,为什么男人就不会生孩子呢?”甘罗反问道。

秦始皇一听,自然知道自己错了。同时也看出了甘罗不简单,便破格录用他为上卿。

小甘罗利用归谬法使秦始皇发现自己的观点自相矛盾,他再狠也是一个明理人,当然不会拒绝甘罗的“不”。

丰臣秀吉是日本幕府时代权倾朝野的摄政大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没有人敢对他说个“不”字。

有一次,丰臣秀吉突然心血来潮命令下属准备一下,次日随他上山采蘑菇。

这可让他的一帮部下急坏了。如今已过了采蘑菇的时节,山上的蘑菇早没了。但若是明天采不到蘑菇,老虎一发威,可不是闹着玩的。

下属们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他们到附近村落里紧急收购了一批蘑菇,并把它插到了丰臣秀吉要来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丰臣秀吉便带着下属们来采蘑菇了。

“啊呀!这蘑菇真好,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好的蘑菇!”丰臣莠吉赞叹道。

“其实这蘑菇是他们怕大王您采不到而降罪,昨晚连夜插上去的。”其中一个下属乘机“告密”。

丰臣秀吉点了点头,叹了一口气说:“农民出身的我,怎么会看不出其中的蹊跷。大家为了我而辛苦了一夜,这份苦心,我又怎么会怪罪呢?为了感谢大家,这些蘑菇就分给你们去品尝吧!”

面对这个没人敢说“不”字的人物,聪明的下属们巧用心机,让他自动放弃了自己不切实际的需要。属下的所作所为,使丰臣秀吉明白了属下的一片苦心。这份苦心又是对丰臣秀吉无声的赞美,赞美他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因为他有支配下属生死的地位,所以他们才会不遗余地地来满足他的意愿。想到这些,丰臣秀吉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

当你的上司向你提出了你不可能做到的要求,只要你做出竭尽全力为他的要求忙碌的样子,虽然你拒绝了上司的要求,但同样会博得他的好感。

40、不寻求他人赞许

牛鼻子被穿上绳子,牢固地系在木桩上,无论它怎么走,它都是绕着木桩子在转,走不出一条自己的路。不要让心被别人所俘去。请记住一句话:走自己的路,任他人评说。

在你的一生中,你可能花费了大量时光竭力赢得他人的赞许,或因得不到他人赞许而忧心忡忡。如果寻求赞许已成为你生活的一种需要。那么你现在就该做些事了。首先,你应该认识到:寻求赞许与其说是生活之必需,不如说是个人的欲望。当然,我们都愿意博得掌声、听到赞扬或受到称颂。谁不愿意如此呢?毕竟在精神上受到抚慰会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而且也的确没有必要在生活中放弃这种享受。事实上,受到赞许是十分令人惬意的。寻求赞许的心理只有在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愿望时,才成为一个误区。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仅仅是乐于得到他人的认可,但如果你需要赞许,那么你在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沮丧。这正是自我挫败的因素之所在。同样,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别人的赞许。假如这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你就会产生服从心理——在这种情况下,你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拔高或贬低。只有当他们决定给你施舍一定的赞许之辞时,你才会感到高兴。

需要得到他人的赞许已经就够糟糕的了,如果你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得到每一个人的赞许,那就更糟糕了。如果是这样,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大量的痛苦和烦恼。当你得不到他人赞许时,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自我否定心理。

毫无疑问,你要在生活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完全消除需要得到赞许的心理:它是精神上的死胡同,绝不会给你带来任何益处。

41、要有良好的生活态度

世界上有无数的人靠着他们良好的生活态度,做到了处事顺利、事业有成。

我认识一位年轻英俊的清洁工,他每天早晨拉着垃圾车经过楼下时,都会晃动他手上的摇铃。当我提着垃圾袋走向他时,他总是微笑着,在垃圾车旁,优雅地做个“请”的姿势,就像在说“欢迎光临”。

他总是打扮得很整洁,干干净净的,像是在做一件很体面、骄傲的事。有一次,我还看见他用扫帚对准了地上的一个烟蒂,摆出打高尔夫球的姿势,一杆把烟蒂挥入距离二三步远的畚箕内……

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他正值青春年华。原先他在省城一家宾馆里当迎宾先生,后来因为父亲重,便回老家照顾老人,同时兼做了一名清洁工。

在与垃圾打交道中,他总能抱着一颗感激的心,因为有事做是最重要的。被他优雅、自信、有礼的言行所感动,每次倒垃圾时,我都不忘说声“谢谢”。因他说他永远不会看轻自己。他把“劳动”两个字演绎得尊贵无比。他不仅帮我们带走了生活垃圾,也净化了我们日渐蒙尘的心灵。

42、不随意模仿别人

如果每一个人办事时都能把自己的独特才能发挥到极点,就会使自己既显得与众不同,又具有说服力。

在一次公开演奏会上,当著名钢琴家潘德列夫斯基弹奏肖邦的一首马祖卡舞曲时,一位年轻小姐听得很入神。她也对着曲谱在看。从她的面部表情来看,她感到很困惑,因为她无法理解:她与这位钢琴家曾弹奏过同一首舞曲,而且所敲击的音符也完全一样,然而,他们俩的表现力却有天壤之别,她的表现极为普通,而这位钢琴家则表现得如此吸引人。她终于明白他能将此曲子弹得引人入胜,其关键并不仅在于是否弹对了音符,而在于他所弹奏的方式!这位钢琴家之所以能将同一首曲子弹奏得如此感人,主要是因为在弹奏时加进了自己的感觉,体现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和鲜明的个性。

一次,俄国大画家布鲁洛夫对一名学生的习作进行了些微的修改。当学生看到修改了的图画后非常惊奇,竟情不自禁地大叫道:“呀!你才动了那么一点点,整幅画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呀!”布鲁洛夫回答说:“艺术不就是开始于那么一点点吗!”

以上演奏和绘画的例子,向我们讲述了保持个性的道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们在说话时的表现。

“所有的福特轿车从性能到款式完全相同,”它们的制造商曾经这样说过,“但是,对于它的使用者来说,我们却找不出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他们都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存在。在诞生之日起,他或她就是上帝的一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年轻人更应该寻求独特的个性,使他自己与众不同,并且挖掘出自己的价值。社会及学校可能企图会改造他,它们习惯于把每个个体放在同一模式中,但我们自己决不能让内心所潜藏的那点充满个性的火花消失。因为这是我们作为一个人之所以具有重要性的惟一而且真实的凭证。”

在这个世界上,你找不出另外一个人与你相同的。是的,数以亿计的人确实都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和一张嘴,但他们之中是没有一个人与你完全相同的,从他们之中也找不出一个人具有和你完全相同的思想及想法。也很少有人以与你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谈话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换句话说,你所表达的观点完全是个人化的,是十分独特的。身为一名演说者,这种独特性就是你最宝贵的财产。抓住它!珍惜它!发挥它!正是这点火花将使你的演说产生无穷的力量千万别把自己装入某个被设计的模子里,而使自己失去了个性。

前面提到的那位罗斯爵士的演说之所以表现得与众不同,因为他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他说话的态度,就是他个人特点的基本组成部分,就如同他的胡子与秃头是他的独特“商标”一样。相反,我们设想一下,如果他企图模仿哪一位演说家,那么他的表现将是虚假的,他也将注定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