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杜比对自己的潜能毫无认识,因此他对自己的能力一点信心也没有。他变得愈来愈紧张,而随着这种情绪而来的是他的工作表现显著地退步,他犯错的次数也日益增加,他不能处理分内的工作,最后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
后来杜比不得不在精神疗养院中过日子。若是有人在他面前轻声说一声“工作”两字,就可以把他吓得半死。
杜比是个不了解和不接受自己潜能的特殊例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自己潜能不充分了解而因此自限的人。假如这些人能够充分了解并利用自己的潜能,那他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更丰富更美好的人生,请看下面的这个例子:
有一个人自小就非常喜欢绘画,他常梦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可是他的父母认为以绘画为生是一件很不稳定的工作,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去劝阻孩子发展绘画的潜能。
他们对孩子所画的图画不但不欣赏,还诸有多批评。他们告诉孩子:“你完全没有绘画天分。”渐渐地孩子开始相信自己对绘画真的没有天分,他对绘画失去了兴趣,他放下了画笔。再过一段时期,他发觉自己根本不懂得作画。不久,他甚至一提到绘画便露出憎恶的神色。
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做了一名中学教师,这份工作他也算称职,但他总是提不起劲,常常意志消沉得想完全放弃工作,不过基于对父母及自己家庭的责任感,他咬着牙一直干下去。
一次,他被邀请替一本教科书画插图,他一拿起画笔便再也不能放下。他对妻子说:“我的父母强迫我放弃心爱的嗜好,我错误地听从了他们,而因此浪费了我的潜能。我决不能重复这个错误了。”
不久,他辞去了教书的工作,专职替人绘画各式各样的插图。他不停地绘画,后来还举行了个人画展。他说:“现在我才觉得在真正地生活。”
那么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呢?你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我有什么素质是其他人没有的?我有什么嗜好?我做什么事情可以做得特别好?这样就可以找到你的兴趣所在,在这些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努力,你才可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
许多时候,父母、老师及其他人,会为了我们将来有安定的生活而替我们选择一条安稳有保障的路。可是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往往忽略了我们的潜能。因此当我们觉得未能发挥潜能时,不妨问问自己:“他人为我们所创造的自我形象是否有问题?”如果你觉得确有问题的话,那就表示你的生活方式未能将你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你需要改变。
另外,当别人说:“你最在行是做……”“这件事找到你办就确保无误”,“我早知道你对此事的反应会如此了”等话时,你可以将这些话详细地用笔记录下来。你会发觉原来你一直在别人面前有着自己某方面的兴趣及才华。这些兴趣及才华很可能是你自己以前从未意识到的,不过如果你相信“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这句话,你就不会对这些发现掉以轻心,因为它们会带领你发掘到自己真正的潜能所在。
8、面对不如意的事不垂头丧气
只有不垂头丧气的人才能克服困难,取得胜利。
谁不希望事业成功、身心健康,可是人生总有不如意的事。有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就容易垂头丧气,殊不知,消极颓废的情绪正是影响你成就大事的障碍。其实,有时候,我们跨越暂时失意的障碍,回过头来就会觉得只是“小事一桩”,不值得大伤脑筋,那么当初我们又何必垂头丧气呢。
当不如意的事出现时,注意自己脑袋里冒出的第一个想法是什么,将它不加修饰地如实记录下来。然后,回过头来这个想法是对还是错,要是这个想法拉你后腿,必须立即剔除这种想法,坚持尝试一番积极的行动。比如某一项工作出错了,消极反应是“我真笨”,积极反应是“我学得不够扎实”,积极行动是马上找业务书学习,抓住一切机会参加业余培训,并付之实践。
要消除垂头丧气的情绪,具体来说,以下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1.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
补偿心理是一种心理适应机制,个体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偏差,所以力求得到补偿。从心理学上看,这种补偿,其实就是一种“移位”,即为克服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或心理上的自卑,而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走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正是由于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自卑感就成了许多成功人士成功的动力。
美国总统林肯,不仅出身低微,面貌丑陋,而且言谈举止缺乏风度,他对自己的这些缺陷十分敏感。为了补偿这些缺陷,他力求从教育方面来汲取力量,拼命自修以克服早期的知识贫乏和孤陋寡闻。他读书,知识的营养对自身的缺陷作了有力的补偿。他最终摆脱了自卑,并成为有杰出贡献的美国总统。
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自卑感具有使人前进的推动力。由于自卑,人们会清楚甚至过分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就促使其努力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使其性格受到磨砺,而坚强的性格正是获取成功的心理基础。
著名人道主义学者威特·波库指出,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维持个性、对抗外来侵犯的力量。它就是人的“尊严”和“人格”。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人格,就要求自己克服自卑,战胜自我。因此,令人难堪的种种因素往往可以成为发展自己的跳板。
心理补偿是一种使人转败为胜的机制,如果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在实际运用应注意不可好高骛远,追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实际运用时只有积极的心理补偿,才能激励自己达到更高的人生目标。
2.用乐观态度面对失败
扫除沮丧的情绪,还须正确面对失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者少,曲折坎坷者多,成功是由无数次失败构成的,但失败对人毕竟是一种“负面刺激”,总会使人不愉快甚至沮丧。那么,如何面对、如何自我解脱就成为能否摆脱沮丧情绪的关键。
面对挫折和失败,惟有乐观积极的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其一,做到坚韧不拔,不因挫折而放弃追求;其二,注意调整、降低原先脱离实际的“目标”,及时改变策略;其三,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其四,采用自我心理调适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世界充满了成功的机遇,也充满了失败的可能。所以要不断提高自我应付挫折与干扰的能力,调整自己,增强社会适应力,坚信失败乃成功之母。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乃成《史记》,就是因为他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气馁、不自卑,都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了这一点,就会挣脱困境的束缚,走向人生的辉煌。若把每一次失败当作成功的前奏,那么就能化消极为积极,变沮丧为自信。
3.用实际行动打破沮丧情绪
消除沮丧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去做自己该做的事,直到获得成功。具体方法如下:
(1)突出自己,挑前面的位子坐。敢为人先,敢上人前,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就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和胆量。当这种行为成了习惯,人生的态度就变得自信起来。另外,坐在显眼的位置,就会放大自己在领导及老师视野中的比例,增强反复出现的频率,起到强化自己的作用。
(2)睁大眼睛,正视别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个人的眼神可以折射出性格,透露出情感,传递出微妙的信息。不敢正视别人,意味着胆怯、自卑、恐惧;躲避别人的眼神,则折射出阴暗、不坦荡心态。
(3)昂首挺胸,快步行走。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行走的姿势、步伐与其心理状态有一定关系。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是情绪低落的表现,是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对别人不愉快感受的反映。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缺乏自信。反过来,通过改变行走的姿势与速度,有助于心境的调整。
(4)练习当众发言。不论是参加什么性质的会议,每次都要主动发言。发言是有参与意识的表现,这比一个人默默承受痛苦和苦闷要有意义得多。并且,有许多原本木讷或有口吃的人,都是通过练习当众讲话而变得自信起来的,如肖伯纳、田中角荣、德摩斯蒂尼等。
(5)学会微笑。大部分人都知道笑表示一个人心情愉快,它是医治信心不足的良药。笑不但能治愈自己的不良情绪,还能化解别人的敌对情绪。如果你真诚地向一个人展颜微笑,他就会对你产生好感,这种好感足以使你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