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你是自己的全世界
17403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从讨好型人格到受人瞩目的你

前段时间,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战胜“讨好型人格”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讨好型人格”成了全网热词,很多人都表示自己已经“对号入座”,并且深受其害。在节目上,蒋方舟举了一个她亲身经历的比较典型的例子:

谈恋爱的时候,男朋友给她打电话,在通话过程中因某事责骂她,然后她一直道歉,整整两个小时一直在道歉。但对方认为这个道歉很敷衍,挂了电话后仍然一直打一直打。她看着密密麻麻的来电显示吓得浑身发抖,但却不敢说“你不要再给我打电话了,我很生气”这样的话。过了一段时间,她再回想起这个经历觉得很恐怖,因为即使在如此亲密的两性关系中,她好像都不会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不会跟对方争吵,害怕起冲突,害怕让别人不高兴。

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常见了。你身边肯定有一类人,或者你就是这样的人,总被人评价“这人挺好”,但其实你自己并不想这样。不好意思拒绝别人的请求,却经常让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心思敏感,不自觉地去猜测对方的想法,担心被别人讨厌……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讨好型人格”,或者叫作“取悦症”。

具备讨好型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过得很累,明明自己也不愿意这样,但却总是下意识习惯性地去迎合对方、取悦别人。简言之,就是逆来顺受,自我纠结。因而时常觉得自卑,甚至讨厌自己,造成极大的心理包袱和社交压力。

实际上,习惯性的取悦别人是不自信、依赖他人的表现。具有这个特征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抬高对方、贬低自己,使自己处于弱势地位,认为这样别人才不会攻击自己,心里才能感到踏实、有安全感;在说话的语气和行为举止上也处处小心,致力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满足他人的要求,以取悦于对方,让对方配合自己制造缓和的气氛。

这类人群在处理事情的时候经常被强势的、个性突出的人意见所左右,从而不经思考直接听取对方的意见。讨好型人格给人的感觉往往是温和、舒服的,但同时会让人觉得懦弱,没有原则和态度,主动放弃探索和发现客观真相的权利,放弃与别人争论的机会。所以一般来说,“老好人”很少真正得到他人的信任、认同和尊重。

很多人都以为讨好型人格在人际关系中会很受欢迎,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事实恰好相反,取悦关系是最劣质的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最受欢迎的往往是那些我行我素、态度鲜明、坚持做自己的人,而最容易受伤害的却经常是习惯性迎合对方的“绿叶”。因为他们精力时常集中在他人身上,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部潜力,并且习惯让他人感到满意,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实际上内心一直是受伤害的状态,事后也需要更多精力去修复。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把讨好型人格的病性心态说得一针见血:“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其实,别人不拿我们当回事,都是从我们不拿自己当回事开始的。

事实上,生活中有讨好型人格倾向的人非常之多,这与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环境有着极大关系。但对于具备完善认知的成年人来说,想纠正和远离这种消极人格并不复杂,我们要完成的其实只是一个问题:找到自我本位。

这本书将从四个层面与你一起探讨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

一、取悦别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我们费心取悦每个人实际上是浪费时间。你不是人民币,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而你作为一个独立的人首先需要的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感受。有人对你不满甚至生气是很正常的,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情绪,也就是说别人的情绪与你无关,不必把别人的错误背负在自己身上。

二、认识自己比讨好他人更重要。

深入地去了解自己的内心,你喜欢怎样去与人打交道,你希望得到什么回馈,你想达成什么样的结果,你最渴望自己成为如何的样子。当你清晰地认识自己之后,你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而以此为基础,你才能不再盲目和懦弱,做最真实的自己,做最有力量的自己。

三、学会说不。

当别人提出一项请求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不必马上进行承接,而是要先做思考。你需要考虑的是做这件事对于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你是否发自内心地想做,并要计算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你要清楚一件事——你有权利拒绝任何自身责任以外的要求。另一方面,学会拒绝本身就是一门做人的艺术。

四、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

讨好型人格常常压抑自己的内心感受,而要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定要学会在各种关系下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求。说得通俗一点,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只有当你自己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别人才会真正关注到你。

这本书希望能帮你成为这样的人:不讨好,不将就,不敏感,不看脸色;会拒绝,会说服,会争辩,会发脾气。当然,改变需要时间,你必须认可这个事实,你不会在读完这本书后马上就能有所改变,你也不会在按书中的方法尝试几次后就能立刻华丽转身,但你也要坚信,你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且正越来越好。

“做我自己!”当你把这句话奉为人生第一信条时,你才不是为别人活着,你才是为自己活着,你才是一个独立的人、大写的人,你才不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