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经典音乐故事
1755100000036

第36章

近年来,有一些介绍《芬格尔岩洞》序曲的文章,把这首序曲与爱尔兰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芬格尔联系起来,进一步说明门德尔松的这段音乐具有英雄史诗的意味。但这是缺乏根据的,至少是牵强的。这种说法的逻辑过程如下:芬格尔是民间史诗中的英雄,他的儿子莪相(又译作奥西安)是吟唱诗人,他的诗歌记叙了芬格尔的英雄事迹。莪相诗歌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版。歌德读过莪相诗集,他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人公就是莪相的崇拜者(歌德的小说中只写出维特读莪相,并未见得是崇拜者)。门德尔松是歌德家座上客,可能也受过歌德的启发,所以,当他游览芬格尔洞时,联想到战斗中牺牲的英雄和他们的英雄业绩,于是,推导出这首序曲中有英雄崇拜的内容。这个过程迂回得太遥远了,而且以主观测度作为导向,很难令人接受。门德尔松就是门德尔松,他无须用任何音乐以外的东西来装饰。尤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1762年前后出版的由苏格兰诗人詹姆斯·麦克弗森“发现”的“莪相的史诗”,原来却是伪作。那里面把爱尔兰英雄都说成是苏格兰人,曾激怒了爱尔兰学者。

19世纪是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启蒙运动的推动,欧洲的文学、艺术、音乐全面进入浪漫主义运动。浪漫主义艺术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对大自然的迷恋。在浪漫主义音乐里,大自然景物不再是简单朴实地被描绘,而是音乐家获取灵感和力量的源泉。作曲家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之间形成一种亲缘关系,产生出无拘无束的艺术个性。门德尔松的交响序曲《芬格尔岩洞》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作品。音乐不仅描绘自然景物,更寄托着作曲家的主观抒情,而感情的抒发,又主要是个人化的。把握住这一特点,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情感内容。

柴科夫斯基:关于一个可爱地方的

美好回忆(旋律)

小提琴曲集《一处可爱地方的怀念》共包含三首乐曲:《沉思》、《谐谑曲》、《旋律》。关于这“一处可爱的地方”,要从柴科夫斯基与他的保护人梅克夫人之间的友谊谈起了。

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履历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音乐大师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他没有自幼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没有从小表现出聪慧的音乐才能,更没有在青年时期便在音乐界一鸣惊人。直到22岁以前,他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柴科夫斯基生在一个采矿工程师家里,8岁开始学钢琴,在音乐方面没有表现出非常的才华。他14岁进法律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司法部谋了个差事。在此期间,他一直没有放下热爱的钢琴,也学着作几首小曲。22岁时进了安东·鲁宾斯坦的彼得堡音乐学院,一边做着司法部的小官,一边学着作曲。一年后辞去官职,专心从事音乐。同时与贫困做着斗争。这对于柴科夫斯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他的父亲已经80高龄,还经历过一次破产。他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正在上学,家庭需要他。后来,他到莫斯科在尼古拉·鲁宾斯坦的音乐学院里任教。那个时候的音乐学院教授,绝不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他连上课穿的体面衣服也没有,穿的是维尼亚夫斯基在莫斯科演出时丢下的礼服。由于贫困,他几乎要回去当一个肉类检察官,为弟弟妹妹们挣面包。

柴科夫斯基优美的音乐引起了热爱艺术的冯·梅克夫人的注意。经梅克夫人家的音乐教师小提琴家柯切克从中联络,梅克夫人开始以委托作曲的名义给柴科夫斯基优厚的酬金。后来,经尼古拉·鲁宾斯坦向梅克夫人详细介绍了柴科夫斯基的情况,引起梅克夫人对一个年轻音乐家的扶掖之心,允诺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她与柴科夫斯基建立了通信联系,并用这种方式结成了长达14年的友谊;而且,两人同居一城,竟彼此约定互不谋面,这种友谊也堪称世所罕见。

1877年,柴科夫斯基在事业、生活、精神三方面发生了危机。音乐学院教授的职务妨碍了他的创作,使他感到厌倦。他草率地与米留科娃结婚,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九个星期,在大吵大闹中结束。他的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精神几近崩溃,两次企图自杀。这时的柴科夫斯基几乎要走到人生的尽头了,也就是在这时,梅克夫人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替他清偿了债务,并在精神上安慰他,和他谈音乐、谈创作,使他得以恢复,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音乐创作上。

1878年春天,在瑞士养病的柴科夫斯基回到俄国,先在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小住一段儿。5月,应梅克夫人的邀请,住到了布莱罗夫梅克夫人的乡间别墅。梅克夫人这时正携家人住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是布莱罗夫别墅里唯一的居民。

布莱罗夫别墅坐落在乌克兰喀尔巴阡山脚下,有12000英亩森林土地,约合72800多中国市亩。这里气候宜人,草木繁盛。柴科夫斯基来这里时正值春天,鸟语花香,万物复苏,可以尽享大自然的抚慰。柴科夫斯基独自住在这里,躲开了许多他在城市里不得不面对的事情。一些给他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强烈刺激的事情,有彼得堡和莫斯科的朋友们出面代他处理。在这里,他的身心健康得到很好的恢复,心情非常舒畅。除了休息和每天给梅克夫人写信之外,他完成了三首小提琴曲,编成一集,题名《一处可爱地方的怀念》献给梅克夫人。

这个曲集中的第一首《沉思》,原本是当作《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慢乐章写的。写成后发现与前后两个乐章的音乐风格不相搭配,于是,另写了一个慢板,这一首就标题为《沉思》,成了一首单曲。《沉思》比另两首小品写作时间略早,也许,那时柴科夫斯基还没有从精神逆境中完全摆脱出来,所以,这首曲子更能反映作者内心忧郁愀怆的一面。作者当初写这首曲子又弃而不用,是嫌其过分冗长,过于严肃深沉。然而,作为单曲拿出来,这方面的缺憾并没有因此而减轻,与曲集里另两首小品相比,仍显过于沉重,正因为如此,这首《沉思》的演出频率要远远低于另外两首。

曲集的第二首是《谐谑曲》,谐谑曲是管弦乐里一个乐章的名称,一般是交响曲或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也有的用于第二乐章。谐谑曲这个词在17世纪已经出现,它是指活泼轻松愉快的音乐。谐谑曲成为交响乐结构中的固定乐章以后,它的音乐特质也发生了变化,并不一定是轻松愉快的,有时甚至只用来提示演奏速度。作曲家也用谐谑曲这一形式为独奏乐器写音乐小品,柴科夫斯基在这里为小提琴写的就是一首典型的谐谑曲。音乐活泼愉快,情绪极为舒畅,很能表现作者经历过一场精神危机之后,投身于布莱罗夫美好的自然风光里,心情为之一振,豁然开朗。

曲集的第三首是《旋律》,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曲,在许多演奏家的小品集里都可以找到这首曲子。它也被改编成其他乐器的独奏曲。这首曲子旋律优美,非常抒情,富于浪漫色彩。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有一位享誉世界的芭蕾舞演员芭芙洛娃,最擅长表演芭蕾舞独舞小品。她喜欢从音乐里寻找舞蹈题材。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里的《天鹅》,就是由她第一次搬上舞台的。芭芙洛娃对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曲《旋律》的浪漫抒情气息很感动,便请人把它改编成管弦乐曲,并编创了芭蕾小品。芭芙洛娃是一位巡游演员,她的演出足迹遍及世界,这首《旋律》也随之传播四海。

《一处可爱地方的怀念》里的三首乐曲情调各不相同,三首曲子依次听下去,可以体验到柴科夫斯基到布莱罗夫庄园前后的情绪变化,布莱罗夫是他命运旅途中的一次转折。

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1790年岁末,海顿告诉莫扎特说自己要去英国。莫扎特听后惊讶地睁大了眼睛说:“啊,亲爱的老爸爸!你对那个世界一无所知,你对那儿的语言也所知无几,你到那儿去干什么?”海顿的确一点儿英语也不懂,但是,他回答说:“我的语言全世界都能听懂。”这也许就是今天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音乐无国界”的最早版本。

1791年1月,海顿启程去伦敦。这是当时59岁的海顿一生中第一次获得行动的自由:接受英国的邀请,去旅居演出和作曲。在此之前,海顿在匈牙利大公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乐队供职达30年之久。埃斯特哈齐王太子尼古拉斯酷爱音乐,拉一手很好的中提琴。埃斯特哈齐家族的音乐爱好者很多,分布在欧洲各地的家庭成员曾雇佣过很多音乐家。海顿在尼古拉斯手下担任乐队长,薪俸不菲,地位却如同奴仆。每天要穿上仆人的制服,戴假发、扑香粉,在大公府前厅里垂手站班,听候调遣。我们今天心目中的“交响乐之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就是这副模样。尼古拉斯自恃精通音律,刚愎自用、性情乖张。海顿在他府里忍受了不少凌辱。但是,为了家人的生活保障,海顿忍气吞声,没有像莫扎特和贝多芬那样拂袖而去。1790年尼古拉斯病故,他的继承人解散了埃斯特哈齐乐队,只留下海顿空挂一个乐长的名衔,但却保留了他的厚俸;并且,允许他自由来去。尼古拉斯去世的消息传到伦敦,伦敦的乐队首席兼音乐会经理人萨洛蒙立即赶到维也纳,聘请海顿前往,酬金1200英镑,条件是写一部歌剧、六部交响曲和二十首短曲,外加指挥演出。这在当时是很优厚的条件,海顿允诺前往,并很快成行。这次的伦敦之行长达一年半,海顿受到很高的礼遇,演出和创作都很愉快顺利。重要的是海顿在这里不必再以奴仆的身份进行音乐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这次伦敦之行后,1794年他再次赴伦敦。这两次旅居伦敦,海顿根据合同共写了12部交响曲,后来被称作“伦敦交响曲”或“萨洛蒙交响曲”。这12部交响曲标志着海顿一个新的创作阶段,感情饱满、真诚欢乐是其集中的特点。乐观开朗的情绪说明海顿离开保守的哈布斯堡王朝来到新兴资产阶级大都市的热情感受。他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就是在伦敦期间写的,是“伦敦交响曲”中的一部。

伦敦给海顿带来激情,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一生创作的高峰。

关于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轶闻,说海顿在伦敦演出时,发现观众席上有些贵妇人总爱打瞌睡。他决定用音乐戏弄她们一下。于是,在这部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里先用一个温柔缠绵的旋律催人入睡,然后用乐队的最强音把昏昏欲睡的观众惊醒。这样的传说有三种不同的版本流行,传播者都宣称得自于海顿亲口讲述,但其实都无法证实。这个小故事被传得活灵活现,甚至,没有接触过海顿交响乐的人却先听说这个传说,如果以为海顿的这首交响曲因这段逸话而着名,这就大大委屈了海顿,因为,这首交响曲的艺术成就是很高的。

海顿的“伦敦交响曲”每一部都有独自的特色,《惊愕》是以其独具特色的第二乐章而出名的。以今天的耳朵来听《惊愕》交响曲中的惊人之处,会令人感到微不足道而失望。因为,我们已经听到了古典乐派以后的音乐,尤其是浪漫派音乐。海顿的时代乐队的规模尚不齐备,没有使用更多的铜管,尤其是音乐上匀称优雅的形式不可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和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在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乐队从极弱奏接着全奏的最强音,会使当时的听众愕然;但这样的力度对比,在今天的听众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不必说现代音乐,就是稍晚于海顿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里的“暴风雨”场面就不知要比《惊愕》强烈多少倍。但是,《惊愕》交响曲毕竟给伦敦的音乐会带来一份惊喜。演出第二天,伦敦各报都刊出了对这部交响曲的赞誉,有一篇评论文章说,“第二乐章是这位巨擘的最愉快的构思,‘惊愕’可以很恰当地和这样一幅情景相比:一位美丽的牧羊女被远处瀑布潺潺水声催入梦乡,出其不意的鸟枪声又把她惊醒。”

海顿在去伦敦之前声誉已遍及欧洲,伦敦的观众也期待着领略他的风采。在伦敦的演出果然不负众望,他为伦敦写的几部交响曲当之无愧地受到热烈的赞扬,伦敦之行大获成功。

海顿8岁进入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如果从这一年算起,他一生的音乐活动长达近70年。他是一位丰产的作曲家,仅交响乐这一体裁,可以证实的作品就达104部之多。他从30多岁起,已经进入创作的全面成熟期。由于,他长期寄人篱下,过着仰人鼻息的生活,创作上也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得不按照主人的趣味作曲。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因为海顿做过宫廷仆人,并以一个作曲家的身份为那些阔绰的领主们写了许多嬉游曲;他一生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和力图保持受人敬爱的地位。所以,他被看作唯命是从、卑躬屈膝的人”。瓦格纳的这几句话虽有些过分,却也道出海顿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未能进入尽善尽美的境界。只有在脱离贵族庇护之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创作了,他的艺术成就,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他的12部“伦敦交响曲”是他创作的顶峰,堪称不朽之作,为古典交响曲留下了以示后人的典范。

舒伯特:《圣母颂》

舒伯特一生共创作各类音乐多达1500首,其中有603首是艺术歌曲,因此有人说舒伯特是“歌曲之王”,其实这个说法是不够准确的。在艺术领域谈某某之王,或是几大名曲、几大协奏曲,这些划分的准确性先不必说,这种说法本身就很不艺术。舒伯特只活了31岁,他从14岁开始作曲,到他去世,18年间写了8部半交响曲、17部歌剧。他的钢琴奏鸣曲总量甚至超过了以丰产着称的莫扎特。从写作数量上看,舒伯特并不是一位歌曲音乐家,他的器乐创作更为主要。但就整个19世纪欧洲音乐史看,艺术歌曲是舒伯特能独领风骚的领域。

艺术歌曲是19世纪有代表性的音乐体裁。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和沃尔夫等作曲家在艺术歌曲中,达到了音乐与诗的水乳交融的境界。这与19世纪音乐与文学的亲和现象是分不开的。19世纪许多作曲家表现出对文学的高度兴趣,而且很擅长文字表达,而诗人、小说家对音乐也总是充满热忱。歌德、拜伦、巴尔扎克等一大批作家都对音乐有详尽的描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小说家霍夫曼本人就是一位成功的歌剧作曲家。音乐家韦伯、舒曼和柏辽兹在文字方面有很好的功力。瓦格纳不仅是作曲家,也是诗人、散文家。文学和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彼此吸收营养,两者直接的交汇点就是艺术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