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周咸鱼王
17564500000051

第51章 王大年

赵希安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吴县令解释道:“无论是置换还是计提损耗,都要在秋后新粮收上来以后才进行的,如果现在就算损耗,有心人一看就明白其中有问题。”

“何况,那些损耗计量,本就是官仓内庾吏负责的事……。”后面的话吴县令没说,不过这种程度的暗示,赵希安完全能理解。

你把人家本身应得的福利取走了,还要人家冒险为你办事,谈何容易?

更别说,这其中还要分润相当一部分给县衙诸房,这事又如何瞒得住?

传出去,只怕吴县令都要吃挂落。

不过这点,赵希安早就想过了。

“关于这些老父母不必担心,学生早就算过了,并非是直接拿了他们的好处。等秋后新粮收上,学生必定能筹措到足够的银钱,不会让大家吃亏的。”

到时候赵希安早就有钱了,几十石的粮食,哪怕是运气不好碰上荒年,撑死了也不过百贯。

这点钱他现在都能拿出来,只是实在没必要而已。

罗师爷见赵希安说的干脆,便在吴县令耳边密语数句。

回过头吴县令便和颜悦色道:“今日你所说的,本县就当没有听到过。”

说罢转身便回了后堂。

见赵希安还有些愣神,罗师爷便笑道:“大人也想做好官啊,只是这事牵扯甚广,小郎君你若要积阴德做好事,便请自主行事,出了事也同大人无关,明白了吗?”

呸,原来是要推卸责任啊。

想想也对,吴县令本就没理由牵扯到这么麻烦的事里去,何况能默许自己行事,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只是自己空口白牙上门去,人家一脚就得踢出来。

“还请罗师爷领路。”赵希安恭恭敬敬躬身行了一个大礼:“学生代表那些可怜的流民,祝罗师爷万福万寿,福泽无穷!”

没有罗师爷引介,只怕庾吏根本就不会理自己一个穷书生。

但这样一来,就等于将罗师爷拉下了水。

果然,罗师爷有些犹豫,不过最后还是一咬牙一跺脚,点了点头。

“罢了,今日便随你走一遭。”

赵希安面色,重新绽放开了笑容。

这年头,是无情的岁月,也是有情的人间。

…………

王大年在庾仓外,找了处能享受到阳光的所在斜躺着。

背靠着柱子,闭着眼哼着小曲儿,悠闲的很。

虽说庾吏是个不入品级的小吏,不过工作清闲,油水又不差,在他心里真是给个县太爷都不换。

今日又是如此,照例巡了一遍仓储之后,他便在此躲清静了。

属下的那几个懒鬼,今日更是连影子都找不到。

眼睛眯上不过片刻,突然便听到有人砸门。

王大年清闲的心境被打破,自然很是气恼,好在他也知道,平时可没人来这仓廪,一旦来人了那必定是正事。

慌忙起身跑去开了大门。

门口站着四个人,为首的那位他可不陌生,居然是县衙的罗师爷。

那是县太爷面前的红人,今日来这里作甚?

“罗师爷,今儿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快请进,请进。”一面说,一面把人迎了进来。

“老王啊,你这里还真够清闲舒服的,连我都想来你这里做事了。县衙那么多烦人的勾当,真想躲几日啊。”罗师爷笑着打趣,他身后的赵希安、印子李等人也鱼贯而入。

王大年见罗师爷态度和蔼,心就放下大半。

他们这些做庾吏的,账面上实在是经不起细查,只好每年都将大半的好处上下打点,但心下多少总有些没底。

听口气,罗师爷不是来找麻烦的,那就太好了。

“瞧您这话说的,也只有罗师爷这等大才,才能替老父母排忧解难啊。老父母舒心了,这巨野县的百姓们才有好日子过,这可都是罗师爷的功劳啊!”熟练的拍着马屁,就到了官仓的正厅,王大年招待众人坐下,便准备去沏茶待客。

罗师爷拦住了他:“甭客气了,我坐一会儿就要走,今日我特地带了赵家小郎君来,和你商量个事儿。”

“莫非是那‘碎诗会’上一鸣惊人的赵大郎吗?”王大年虽说待在官仓里无所事事,但消息可不落后。

说完上下打量着唯一符合年龄的赵希安,心中也是赞叹不已。

果然是个俊俏的小郎君。

不知一天要吐槽多少次大郎这称呼的赵希安,如今渐渐也有些麻木了。

除非他身份今后有所变化,否则这个称谓,只怕要跟着他一辈子了。

罗师爷既然已经将他介绍给了这个庾吏,他便已是做到极致了,剩下的,就只能靠自己了。

好在王大年听说过自己的名声,这对之后的谈判就相对有利许多了。

“王……王大叔好!”想了半天,赵希安也只好装嫩,憋出来这么个称呼。

“可不敢,可不敢!”王大年连声推托,对方可是文曲星下凡的大才子,如此称呼要折寿的,慌忙道:“赵大郎叫我老王,或是王大年都可,就是千万别这么叫,当不得!”

“那就老王吧。”

咦?感觉也不怎么对啊,赵希安一头黑线。

好在王大年似乎没听出什么不妥来,还一脸的高兴。

赵希安暗道,莫非是发现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老王啊,不瞒你说,今天过来我是有事相求的。”

“好说,只要老王我力所能及,一定帮赵大郎你的忙!”胸脯拍的响,可这话里也是有所保留的。

两个人一见面,就成了生死之交?

开玩笑,想多了。

力所能及,能帮就帮,帮不了,那便是力所不能及咯。

小人物有大智慧,赵希安自然也不以为杵。

主角模板啥的,不存在。

“老王,你可知县门外,那数百流民的遭遇?”这是上来就动之以情了。

老王的神色也有些黯然:“当然知道,我家就住在城外,这几日来每日里进出城门,都看见那伙儿可怜人。家都没了,逃亡出来连口热食都吃不上,大人还好些,那些小孩子……,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