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百诫
1776800000024

第24章 识人于微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我们认识人不可能都看清,而且人人都会掩饰自己,很多人不会让你认识清他的。因而,认识其本质是很难的。但是,人的本质又一定会通过表象有所反映。因此,通过观察人的行为上的蛛丝马迹,就能在相当程度上认识其本质。生活中有许多人,他们的外貌和本质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有表面庄重严肃而行为却不检点的,有外表温良敦厚而偷鸡摸狗的,有貌似恭敬而心怀轻谩的,有外表廉洁谨慎而内心虚伪的,有看似真诚专一而实际无情无义的,有貌似品性忠厚而并无诚意的、有看起来足智多谋而实际上缺乏主见的,有表面上敢作敢为而实质上什么也不敢做的,有貌似诚恳而不讲信用的,有表面上迷糊不清而实际却忠实可靠的,有貌似奇异偏激、言行悖离常理,而实质上能建功立业的,有表面勇敢而内心怯懦的、有貌似威严而实质上却是容易应付的,有表面严酷而内心却谨慎真诚的,有外表虚弱、其貌不扬,但出外却什么都干,而且,什么都如愿以偿的。天下人所看不起的,却为圣贤之人所看重,原因就在于一般人不了解其中奥妙,没有极强的洞察力,是看不到边际的。

一些高明的领导者,能从对方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每一种司空见惯的习性中,窥一斑而知全豹,分辨人的本质和心志。

俗话说,一叶落可知天下秋,任何事情在局势明朗之前,肯定都会有其前兆。达尔文在剑桥神学院读书时,是个平庸者。植物学教授汉罗斯却看出达尔文有着特殊的才能,并力保他随贝格尔舰进行环球科学考察,从而使一个“平庸”者,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家。可见具有慧眼的人会根据这些细微之外,正确判断出事态的发展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曹操晚年曾让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司马懿提醒他说:“王必嗜酒性宽,恐不堪任此职。”曹操反驳说:“王必是孤披荆棘历艰难时相随之人,忠而且勤,心如铁石,最是相当。”不久,王必便被耿纪等叛将蒙骗利用,发生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许都城中的大骚乱,几乎导致曹氏集团的垮台。司马懿从王必嗜酒这一习性而预见此人日后将铸大错,以一斑而窥全豹。曹操在任用王必一叶障目,与司马慧眼识全机,有高下之分。

在生活中认识他人,需要人有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所以,一些有心人在实践中总结出用生活细节法识别人的三条规律:

一表情。好经常皱眉的人,一般都心思较重,心事较多,总好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好经常用眼角看人的人,一般都心胸狭窄,心怀叵测,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恐惧感;经常用手挠头的人,一般都心情烦躁,心神不宁。

二动作。总好掰手指节的人,一般工于心计,总在动脑筋;坐下就翘起二郎腿的人,一般都自命不凡,高人一等;走路总是驼背低头的人,一般都心事较重;没事就两眼发直的人,一般都思想迟钝。

三言词。说话总是好加上“我认为”、“我感到”、“我想”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说话总好加上“可以吗?”、“行不行?”等字眼的人,一般都自信心不强,拿不了大主意;说话总是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人,一般都是老奸巨滑,老于世故:说话总好夸大其词,声张作势的人,一般都好吹嘘,好夸张。

总之,从生活细节上识别人需要敏锐的眼力,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特点,能在转眼即逝的言行中发现某个人的隐蔽特征。一个领导者,只要他在平时能够注意锻炼自己观察细节的能力,就不难发现每一个人在生活中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掌握其内心世界的秘密。

日本著名企业家永守重信利用人们进餐的细小动作鉴别人才,准确率可达95%以上。他认为人吃饭的时候,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再高贵的人,在吃饭时,也会显露出他的人品来。”如他用吃饭的机会分辨聚会的经理是第一代经理还是第二代经理。作为一般的区分方法,是因为创业经理都经历了相当的劳苦,上的菜多是一点不剩都吃光了,而且吃得也快。总的说,吃饭时会刀叉乱碰,喝汤时会吱吱作响,不太讲究宴席上的礼节。可是一到了第二代经理,就爱挑剔,剩菜也多,总是先挑爱吃的。

曾国藩当年和太平军打仗,他招收士兵很有自己的见解。他善于从应征士兵的身体上,辨别其出身。他的湘军士兵,几乎无一不是黑脚杆的农民,这些朴实的农民,既能吃苦耐劳,又很忠勇,一上战场,则父死子代,兄代弟继,义无反顾。曾国藩招募兵勇有自己的条件,年轻力壮,朴实而有农夫气者为上。其油头滑面而有市井气者,有衙门气者,概不收用。

这是因为禀性不同,如山僻之民多悍,水乡之民多浮滑,城市多浮情之习,乡村多朴拙之夫。善用兵者,常好用山乡之卒,而不喜用城市近水之人。这种从细节识人的方法确实十分特别。

在生活中,领导者为了考察和了解一个人的某方面的能力,以及内心的想法,通常也会在很小的细节检验他的能力和心灵的诚实与否。

宋神宗年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他的政敌弹劾下狱。宋神宗以及太后都知道苏东坡可能是因为才高而被忌妒了,于是他们就想一个方法来试探苏东坡。

一天夜里苏东坡正要入睡,忽有一人走进囚室,放下一箱子做枕头,倒地便睡。

东坡以为他是新来的囚犯,未予理会,只管安睡。不料在天快亮时,那人推醒东坡,对他说:“恭喜,你安心吧,不用愁了。”原来那人是皇上派到狱中观察东坡的太监,他回宫里禀报:“苏轼很安静,夜间睡得很沉。”

神宗点头说:“我知道他问心无愧。”

不久,苏轼就被释放出狱了。

宋神宗从苏轼安然入睡的小事上,得知他内心无愧,可谓有识人之明。

英国曼彻斯特市有位医生,想在他的学生中找一名具有敏锐观察力的人当助手。一次在临床带学生时,当众用指头沾一下糖尿病人的尿液,然后用舌头舔其“甜”味,接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跟着做。大多数学生都愁眉苦脸地用同样的方法舔尿液,只有一个女学生发现自己的老师用来沾尿的是一个指头,舔的却是另一个指头,她也如此仿效。这位医生认为这个女学生具有他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于是就让她当自己的助手。

一个人的学问、修养、情操、喜好,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反映出来,小到随地吐痰、排队夹塞儿,大到政治倾向,人生追求等等。福尔摩斯可以从一个人的发式或皮鞋上判定他的职业和处境。

通过观察其所交朋友的类型,就可知其人是否贤明。生活中人们也常说:“告诉我你的朋友是谁,我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所有这些都尽可说明观友在知人中的作用。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与朋友之间,一般都有着某种共同的兴趣、追求。或者其脾气相投,或者其目标一致,或者其工作性质相同,这些共同点使他们有条件凝聚在一起。

这一现象实质上就是人才科学上讲的“共生效应”原理。所以,通过其朋友识别的品质能力是比较科学的方法。

三国时期,姜维曾求教于诸葛亮,可诸葛亮开始并不看重他。于是,姜维私下就虚心好学,每天挑灯夜读,这些都让诸葛亮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后来,诸葛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给了姜维许多知识,如八卦阵法、连弩箭法等,姜维由此成为了一名骁勇战将,立下了不少战功。姜维能与诸葛亮交朋友,便可知为人的不一般了。

所谓看书知人法是指看一个人经常读什么书,就知道他的品行为人。一个人读不读书,大约是最不好装假的事情,有人视读书为享乐,有人视读书为畏途,也有人把读书当安眠药。有人外表可以打扮得如绅士,谈吐也可以很堂皇,但是,拿起书来就有如举千斤般费力。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读什么书,更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造作。

作为一名领导者,通过对下属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品行和修养。

据说国外有公司招聘员工时,主试者会突然要求应试人随手写下自己喜爱的几本书的书名,通过此途径来判断这个人以决定取舍。但是,看书知人要求识人者具有分析的全面性,要把对方看的书与他的行为结合起来考察,不能因他在研究“八卦”而视为封建迷信。否则,就会失去人才。

当然,见微知著察人,自有它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领导者带有感情色彩来看人的。

用有色眼光识人,就是带着固有的感情色彩,也就是带着成见去识别人才。虽然这是识人中的大忌,但这种看人,在古今中外的识人史上都是屡见不鲜的。

用带有感情色彩的眼光识人,首先体现在对没有出名的“小人物”起初的轻视上。

法国年轻的数学家枷罗华,把17岁时写出关于高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

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去,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想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地说道:“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好在贝尔并没有相信这家伙的一派胡言,凭着高度的自信将实验坚持了下去,而最终取得了成功。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是用有色眼光看人。

1868年,英国皇家学会为研究碰撞问题而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文章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后来,他的论文被法国赏识,在法出版,他本人当上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在科学上赶超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考察人物的诀窍就是能从表面形象和外部行动中看出入的真才本性,这也是识人高手与低手的区别。但人才是变化的,对人的识别不能停留在若干年之前的印象中。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时,一个人变化之迅速与彻底,是超乎人们想像的。在人的变化中,有先不能干后能干的,先廉洁后腐化的,有先邪恶后善良的,先平和后傲慢的。考察识别人才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