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百诫
1776800000048

第48章 学会忍耐

忍一时,争千秋。忍也是一种学习和磨炼。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向邓小平请教复出的“秘诀”,邓小平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凭着这个“秘诀”,他三次被打倒,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获得更大成功,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忍可以顶得住任何砖石的磨砺,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雨的冲击。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战斗的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险恶的有利武器。

正是这个“忍”字,使一度被打倒的邓小平再度复出,也正是这个“忍”字,教会了加拿大那位前总理人生的秘诀,使他在下野以后又重新焕发了政治生机,重新获得了总理的宝座。

在中国,“忍”字更成了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别人的胯下之辱,最终度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战国时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国的范睢,因家境贫穷,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睢的辩才,叫人赏给范睢各十斤黄金和酒,但范睢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睢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赠送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睢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假装死了,被人用箔卷起来,丢在厕所里。

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了,轮流朝范睢身上小便。后来,范睢设法逃出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定之辱,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无奈的逻辑。譬如,某些人的性格带有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生活的环境将充满火药味,于健康何益?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可能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三分”,从自己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争吵。这使我们想起了歌德的“一则笑话”。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有了歌德这样的“一笑”,就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竟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斗拼搏,也许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检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对待,以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偏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那么在职场中如何才能达到“忍”的最佳境界?

①经常明确地意识到目标的存在,使自己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断提高运用头脑思考的能力。

②理解自己做过的每一件事的意义。一旦能够理解了以后,对工作抱持的态度,就会从“应该做”进入“必须做”这种积极性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必能减少工作时的紧张感和压迫感,而愉快地完成工作。否则,一味的强迫自己去做不喜欢的事情,非但会增加不少的麻烦和痛苦,而且,精神上很容易疲劳而变得毫无效率可言。

③做到安于困境。一个人在面对困难的情境时,常常会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但是为了能够作自我控制,就必须忍耐这种困境所带来的痛苦。那么时间一久,自然会在不知不觉间,培养出一种安于困境的耐力,而能够全神贯注在自己的工作上。

④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件事乍看之下,似乎很难。但是,只要我们稍微冷静的加以分析,很容易便可以发现,要抑制冲动的情绪,事实上是很简单的。不过,对于比较强烈的冲动或欲望,还是应该选择一个适当的时机,使他们有机会尽量地发泄出去,比较妥当。

忍是一种大智慧,学会了忍,就能在处于劣势或不得志时谋求发展,就能趋吉避凶。忍也是职场中圆融无碍的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