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职场百诫
1776800000080

第80章 正视你的弱点,要虚心讷谏

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正视自己的弱点虚心纳谏,定能走向成功。

唐太宗是个有“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美名的皇帝。他曾问魏征:“人怎样才能不受欺?”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太宗深以为然,但太宗在纳谏的过程中,自我中心意识也时时露头,例如他最喜欢的小女儿出嫁时,其嫁仪排场要超过大女儿。为此魏征直言谏阻,太宗到后宫见到长孙皇后发狠道:“总有一天杀掉这个乡下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当众侮辱我!”皇后不敢多话,马上换上朝服煞有介事地向太宗祝贺:“古语说得好‘君明臣直’。魏征的直是陛下英明的缘故,妾特向陛下祝贺”。太宗这才消了怒气。

其实皇后用的还是巧妙的恭维话解决了问题。

唐太宗到了晚年,批评性的话语也不大听得进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常是夸夸其谈,务必压倒对方为止,他刚强高傲,日胜一日,以致生活上好色自戕,竟服食方士丹药,政事上又有多处缺失,如大修宫殿,对高丽穷兵黩武;特别是在接班人问题上严重失策,让平庸无能的儿子李治(唐高宗)接位,导致后来武后专权。唐太宗在虚心纳谏方面,虽有“善始”,却没能有“慎终”。

在人的自我中心意识中,包括了对自我评价的提高和对自身弱点、缺点规避缩小的倾向。人们在许多事物面前都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客观的态度,但是,当人们面对恭维和奉承,或是一点小小的赞誉,就很难不陶醉。

伊索寓言里乌鸦经不住狐狸恭维自己“羽毛美”、“嗓子动听”,竟张开嘴唱歌,结果失去了嘴里的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这种自高自大,容易上马屁精的当的弱点,普通人物听到赞誉之词飘飘然,大人物亦在所难免。地位越高,权柄越重,越容易受阿谀奉承的包围,许多小人正是利用人性的这一弱点以售其奸的。

清代的乾隆皇帝,应当说是一个比较有知识和修养的皇帝了,但他同样自恃清高、自命不凡。他几下江南,遍游名山古刹,所到之处不是题字就是赋诗,然而他那些诗,没有一首是值得传之后世的。御用文人纪晓岚看透了他的这一弱点,便在主编《四库全书》时,故意在惹眼的地方留下一两处错漏之处,上呈御览,有心让乾隆过过“高人一等”的瘾,乾隆当然发现了这些错误,发下谕旨加以申斥,心里十分得意,他甚至还召见纪晓岚,当众指正他的谬误,纪晓岚乘机对乾隆的“学识”倍加赞颂,此后他一直在乾隆手下官运享通。

像纪晓岚这样圆滑的人物深深懂得,没有人喜欢别人比自己更高明,当一个人自以为处在居高临下的境地时,他的宽容心会更多,他的权力给人带来的私利也会更多,因而奉承会产生其独特的效应,这可称之为“马屁效应”。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局长刚刚走马上任,头一桩事就是找人谈话,了解情况。这个机关的一位处长出差归来,主动找局长,恳请局长对自己提意见,局长便根据反映,向他指出:“不少同志提到你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不敢秉公直言,有点阿谀奉承的味道,希望你能注意改进。”那位处长急忙解释道:“局长,你真不知道,前任局长有多主观,多自信啊!他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我只能顾全大局,违心顺从,如果领导都像您这样谦虚随和,善于纳谏,那该多好!”

“这倒也是的。”这位局长莞尔一笑。

这件事情耐人寻味,奉承手段居然能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而人性的弱点又是如此愚昧可笑。人们普遍喜欢溢美之词,对批评和指责有一种本能的,甚至是顽固的反抗心理,这可称为“言错效应”。

虽然中国历代朝廷常设有谏官,但真正虚心纳谏的皇帝却屈指可数,史书上有许多君王听不得大臣的谏言,甚至杀戳大臣。殷代的贤臣比干,因为对纣王的荒淫无道进谏而被杀,其尸体被剁成肉酱。春秋时期,吴国的贤臣伍子胥因为屡谏吴王夫差,夫差恼羞成怒,逼伍子胥自杀,抛尸长江。我国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但史官一旦记下诸候贵族的丑恶,便难有容身之所。春秋时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太史照实记录:“崔杼弑其君。”崔杼只凭此一条,下令杀了太史。太史的两个弟弟先后继任史官,仍然这么记,崔杼先后又把他们杀了。

忠告有助于和他人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其作用不可轻视。不能给予他人忠告的人,不是真诚的人;不接受他人忠告的人,则是一个失败的人。

尽管许多人深明其中道理,但是许多人都厌恶他人的忠告,因为忠告听起来总不那么顺耳。究其原因,就在于一般人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即使心里有理性的认识,但仍易受反感情绪的影响而难以接纳他人给予的忠告。

只有那些正视自己的弱点,肯于接受别人的忠告,对任何事情都抱有客观态度的人,在事业上、工作中才能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