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国之潜龙出渊
17890700000032

第32章 炮

丹阳宛陵,匠人府内

杨景笑吟吟的对张顶打招呼道“哟,好久不见了啊,老张。”

按照东汉礼制,寻常平民是不取字的,所以张顶没有表字。

汉子张顶苦笑回道“杨太守你这可是折煞草民了。”

杨景听到这话,马上纠正道“你现在可不是草民或工匠,是我大汉丹阳郡匠人府的匠首,是官!”

“是,下官一时疏忽,尚未适应,还请大人见谅。”张顶俯首虚拜,回道。

“好了,进去说正事。”杨景摆了摆手,不再纠缠在这个话题上。

张顶的屋子跟东汉绝大多数平民的住所一样,低矮窄梁,只因席地而坐无需太高的空间。

使用高凳和椅子,仅限于杨景的太守府和昨日杨景在聚英楼的特殊布置。

说来也怪,丹阳这么个地界,酒肆、食肆等倒是不少,这种高端酒楼却就这聚英楼一家。

摇了摇头,将杂七杂八的念头甩开,杨景带上樊聪跟着张顶走进了屋内。

屋内布置简单,中央一张宽大的竹篾席上搁了张方形矮桌,桌边是张顶备好的一整壶酒液。

旁边还放了四五个青瓷酒杯,杯子有一寸多长,口子有拳头大小,不似后朝那样容量有限。

东汉没有蒸馏技术,所以酒水都是果酒和米酒,酒精浓度极低,甘甜略辛辣。

所以,读史书看见卢植一日能饮酒一石、张飞能喝完一缸什么的,纯属是误会了。

杨景此时又不得不体验刚来到这个时代的状态,盘坐在了席上。

杨景给樊聪递了个眼色,对方立刻会意,将准备好的一张图纸放到了张顶的面前。

“这是?”张顶抓起图纸开始浏览,疑惑不解。

“上面这个图案,限你于今日内,寻工匠在石碑上雕刻出来。”杨景将杯中的酒一干而尽。

“这应该是米酒,错不了。”杨景舔了舔嘴唇,心道。

张顶将图纸看完,抬起了头,语气坚定道“定不辱使命。”

“恩,另外,负责雕刻这图案的工匠,到时候命他去我太守府上,就说有赏。”

“是”张顶自无不从之理。

图纸上的图案宛陵的一片城区街景,雕刻起来确实费劲,不过算不上技术活。

杨景走上这一遭可不是专门为此而来。

手指敲了敲桌面,杨景问道“我所说的火药和火炮研制的如何了?”

“这……”张顶嘴巴半张,语气颇为无奈,回道“大人所说的火药,我已命工匠加紧调制配试,配置起来倒是不难。”

“只是这火炮,单单是太守大人给出的图纸器具,我们拼尽全力都还为造出。”

杨景眉头一挑,怀疑道“真有如此艰难?”

杨景给出的,乃是后世搭载了车轮,可调节俯仰角度、自由射击的灵活火炮的火炮。

此炮乃是杨景参照明朝火炮所设计,并改用了更为狭长的炮管。

殊不知,杨景此举却是将造火炮的难度大大提高了。

“带我一观”,杨景想了想,对张顶吩咐道。

张顶点了点头,将桌上图纸收好,走在前面带路。

匠人的工作地点就在这匠人府内,走上百步就到了。

这工作地用高墙与外界和府邸隔开,门口还有卫兵把手。

走到里面,喏大的棚房下,裸露的沙地上,各式各样的匠人正在不停忙碌。

杨景往右一看,那里的大批工匠正在为他的新军打造札甲、刀枪和盾牌等等军械,‘砰砰’的金铁交击之声不绝于耳。

收回了目光,杨景跟着张顶继续往前走,直到灰白色的枪毙映入他的眼中。

研制火药和大炮的工匠在最里处的地下室,这是应杨景保密性的要求,而特别安排的。

张顶打开暗门,拿上入口处的火把,顺着石阶往下。杨景也赶紧跟上,并吩咐樊聪留在上面等候。

地下室空间不大,向右一转,墙上插了不少火把,几名工匠有老有壮,正围成一圈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

在他们旁边,安置着一台炉灶,一小堆黑色粉末和一块空心圆柱的黑铁旮瘩,还有一堆木板和其他工具。

张顶咳了一声,打断他们的讨论会。

手掌上挑指着杨景道‘这位是杨太守杨大人,前来视察尔等的工作。’

那围坐的众人闻言一滞,一脸不可置信。

接着才先后跪拜道‘见过太守大人。’

杨景伸出手掌,向上虚顶,示意他们起身。

待七人悉数站起来好,杨景关切的问道“这火药十分危险,诸位可安好?”

七人听到这话,又是一愣,几息后一头发稀疏的老丈才慌忙摆手,颤巍巍道“劳烦太守大人关心,我等无碍。”

杨景一上来没有先问工程完成情况,而是担心他们的安危。

这让七人十分感动,在这里阴暗难耐的寂寞和被火药爆炸弄成轻伤的苦闷,顿时消散了大半。

以往,他们一群不过区区匠籍仆人,见太守一面都不可能。

之前被杨景解放,重获了自由,加上现在杨景释放的善意,让七人下定决心好好干,定要将那大炮研制出来。

“这进展如何了?”杨景一指角落的那堆东西,迫不及待的问道。

大炮这可是重要武器,在这个冷兵器时代,称之为战略物资也不为过。

杨景话说到这,那领头的老者扫了周围的六人一眼,上前俯首,表情尴尬道“连模具都还未造出。”

杨景面色不改,这大炮要那么容易造出来杨景才觉得有鬼。

“这造大炮看来是水磨功夫——急不得了。”

关于造大炮炮体,杨景脑中空白一片,若是炮弹杨景还能插上两句。

“也只能将重任交付面前七人了”。几人搞定了火药,算是有所收获。

象征性的询问了这“技术”难题,又勉励七人一番,杨景便和张顶退了出去。

接下来,张顶陪同杨景巡查了这匠人工场一圈。工匠们工作积极性高涨,做事认真卖力,杨景都看在眼里。所过之处,工匠都热情的与杨景打招呼,脸上洋溢着感恩和喜悦。

杨景一一回应,心中沉思“我这算是救世主了么?”农业王朝残酷的一小部分——官府匠人的多舛命运,就这样被杨景改变了一点。

在临走前,杨景拍了拍张顶的肩膀,称赞他这官当的不错。

今非昔比,昔日少年已成为一方太守,张顶心中感慨的同时连忙恭谨回道“不敢”。

杨景一拂衣袖,和樊聪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