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学会弯腰 懂得迂回
1794300000010

第10章 懂得迂回(2)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有迂回前进的概念,凡事不妨换个角度和思路多想想,世上没有绝对的直路,也没有绝对的弯路。关键是看你怎么走,怎么把弯路走成直路。有了绕道而行的技巧和本领,弯路也就成了直路了。

也许你曾经奋斗过,也许你曾经追求过,但你认定的路上红灯却频频亮起。你焦急,你无奈,你恨天,你怨地,均不如绕道而行。绕道而行,并不意味着你面对人生的红灯而退却,也并不意味着放弃,而是在审时度势。绕道而行,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豁达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理念。只要以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那么你就永远不会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乐观向上的开拓者。

5.迂回前进,深藏不露

弯腰的另一个含义就是隐藏自己。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所以,有了真本事不要到处张扬,要力求把绝技藏在怀里,不让别人识破真机,从而达到既能保全自己又能防范别人的目的。

将韬晦之术应用到最高统治阶层的是韩非子。他主张君主为了保身,绝不可让臣子们看到真心,主张通过法制加强中央集权。他从权臣们的发动政变到君主的防身之策,都深有研究。《韩非子》中有许多关于君主统御术的记载,其中特别强调“君主不应把自己的真心爱憎公开化”。

《韩非子·二柄》中说:“君主如果把自己的所憎所好都溢于言表的话,臣子们就会肆意在你面前显示或隐瞒什么。如果知道了君主的欲望,臣子们就会找到投机的机会。”“君主如果喜怒不溢于言表,臣子们就会显出本色。这样,君主就不会被欺骗。”

《韩非于·外储说》中说:“一定要慎于言,否则就会被人看穿;一定要敏于事,不然就会盲从。如果你显示你有知识,别人就会隐藏起他的无知;要是让人知道了你无知,就会受骗。所以只有无为,方可察知对方。”

本事这东西就像一笔财富,谁拥有这笔财富,谁就会受人倾慕,被人追逐,甚至遭人算计。所以聪明的富人大都不会轻易“露富”。同样,聪明的有本事的人也不可轻易露出自己的真本事。

在许多时候,动物是人类的老师。比如说,人类通过观察动物捕猎的动作,体会到进攻时要注意隐蔽,或装出病态,显示出无能力进攻的样子,来蒙蔽对方。尔后在对方毫无警觉和防范之时,突然出击,置敌于死地。这不止在动物界,就是在人类社会也是最厉害的一招狠棋。

当遇到非常糟糕的情况或者对自己可能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万万不能凭一时冲动办事,而应毫不犹豫地将自己隐蔽起来。切勿逞匹夫之勇,而毁坏自己的前程。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家时只是汉朝宗室后裔。虽说祖上是南阳豪族,但到他这一代已破落了。王莽当皇帝时,刘秀还是个少年。20岁前后,刘秀走上社会,先是到太学学习,结交了一批朋友。直到身边的盘缠用尽,刘秀才回到家乡。无奈他大哥手下的人是群土匪强盗,专干打家劫舍的活动,牵连到他,使他莫名其妙地在牢里吃了一桩冤枉官司。

刘秀出狱不久,他的老乡李通、李轶兄弟找到他,给他看一条神秘的谶语:“刘氏当兴,李氏为辅”。谶语在当时社会有一定的神秘性、权威性,刘秀早就看出这个社会已经又面临着一场震荡的考验,这就是重建汉室的好机会。于是,在和李氏兄弟商议之后,征得他大哥的支持,便纠集了一批人分别在新野、宛县、春陵举兵。然后,他们找到了新市、平林农民起义军的将领王凤、陈牧等人,两支队伍实现了联合。

接着,刘秀成功地指挥了一场极其漂亮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昆阳大战。按理说,这场战役扭转了反莽势力军事斗争的被动局面,把王莽官军的主力消灭殆尽,刘氏兄弟理应受到重用。可是,刘玄和几位农民领袖竟把刘秀的大哥给杀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刘秀表现得极其冷静。他知道,这时他的命运还操纵在人家手里,还不是报仇的时候。所以当他回到宛城后,在刘玄面前连称自己有罪,说是自己没有劝导哥哥,以致犯下死罪。新市、平林那班将领本来估计刘秀会来报仇,想趁机把他也杀了,没想到他前来弯腰请罪,便不再说什么。别人来劝慰刘秀时,他也口口声声只说自己有罪,丝毫不提起他在昆阳大战中立下的战功。

刘秀简单地料理了大哥的丧事,言谈、举止和平时一样。白天对人谈笑风生,夜里却暗中饮泣,把大半个枕头都哭湿了。他手下的冯异有一次看到了这个秘密,劝他节哀,他仍说:“不许胡言。”但冯异对他确是一片真心,对他分析说,刘玄政权已完全失去人心,如果能另拉一支队伍,大业必成。

机会终于来了。刘玄想派一个有能力的大将去河北扩充势力,宗亲刘赐建议让刘秀去。本来刘玄等人对此并不放心,但经刘赐的鼎力说服,刘秀被派往河北。

果不其然,刘秀一到河北一带,就如鱼得水。他每到一地,都以汉朝重建者的身份广揽人心,同时广泛搜罗大小官吏,任用贤士,释放囚犯,因而大得人心,从而展开了中兴汉室的宏图大业。

如果当初刘秀不顾力量大小鲁莽复仇,则仇未报而身已先死。然而他正是凭着韬光养晦术,坚忍等待最佳时机,最终不但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

迂回前进更有利于捕获猎物。欲擒故纵,出其不意,悄悄接近目标,就更容易实现你的目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对手来不及准备,无从防范。你却是有备而来,最有机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6.逆向思维也是一种迂回策略

逆向思维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不循规蹈矩,显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马上迂回到新的方向,巧妙组合,从而找出新的突破点。

北宋政治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机智过人。有一天他和几位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水缸,小朋友们一时都慌乱了起来:有的大喊:“来人啊,救命啊!”有的拼命地想把落水的小伙伴拉出来;司马光急中生智,拿起一块石头,将水缸砸破,水流走了,那位小朋友也得救了。

我们不难看出,孩子掉下水缸后,大多数孩子是按常规思维救人的,即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用的是另一种非常规思维,即使水离开了人。至于事情的结果,即砸破水缸是否遭来大人的打骂,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

实际上,我们与其说是“非常规思维”不如说是“逆向思维”更贴切些。也正是凭着“逆向思维”,司马光才得以化险境为安全,其事迹也成为千古流传的教育精品。

逆向思维明显的特点就是不按常规,不循规蹈矩,显示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当思维在一个方向受阻时,马上迂回到新的方向,巧妙组合,从而找出新的突破。而那个“新的方向”往往正是常规思维的“死角”。因为常规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定势,墨守成规,按常规处理,往往只有一个思维角度,一个常规方向。

这显然是两种旗帜鲜明的对立,然而,逆向思维往往只有当它被诉诸语言文字时,才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通常是,离开语言文字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时,便又很快把它给忘了。现实生活就像一台庞大的消化机器,逆向思维一放进去,就容易被消融得一干二净。对于逆向思维,常规思维似乎有着极强的同化作用,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完成。

常规思维有着那么强大的力量,作为一种“定势”、一种“常规”,其本身就证实了它的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它绝非只是个体的问题,而往往与整个民族,与整个社会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那些常规定势,往往正是世代传统的沉淀,而这,也正是其具有强大力量的根源,正因为这强大的社会历史后盾,使得它的地位坚固得难以轻易动摇。

而我们仔细探寻那些世代相传的纽带时,便发觉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传送工具。所以,我们这些经过教育与社会磨练的大人才会不时惊奇于孩子的睿智,由此便以为自己又发现了一个天才。而事实上,又有多少孩子成人后能继续以其神奇的智慧而著称于世?

可笑的是,司马光这一被公认为思维奇特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保守派,极力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其反差之大,着实让人惊奇。而曹操的小儿子曹冲,小时虽令人称奇地将那头大笨象的体重给称了出来,然而长大后却也无所传奇作为。

所谓的超常、逆向思维,在孩子步向成熟时,反而神不知鬼不觉地萎缩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不要为我们的社会辩护,我们并没有对社会谴责什么。作为一个社会,它无法不拥有一系列的秩序规范,而这,便是“常规”的社会基础,便是所谓的“框框”。而我们的“逆向思维”就是要在这严密的框框中寻找立足之地。无疑,这是一件难度极大的工作,若不是刻意追求,我们难脱“常规”之手的掌心。

所以,具有“逆向思维”的人往往就会在社会中有所成就、有所名声。但这种人在社会中却又寥寥无几,因而其轶事便易于为人们所传说。

伦琴发现伦琴射线后,收到一封信,写信者说他胸中残留着一颗子弹,须用射线治疗。他要求伦琴寄一些伦琴射线和一份怎样使用伦琴射线的说明书给他。

我们注意到:伦琴射线是无法寄的,这不仅是无知,而且带戏谑成分,求人帮忙,却不庄重,居然开玩笑。换作常人,实在应该好好教训他一顿,阐述一下道理、原理。但伦琴却回信道:“请你把你的胸腔寄来吧。”以谬还谬,显然比怒斥一通效果好得多。他不为不敬重的来信而感情用事,这是一种受辱不惊的超常感情,而正是这种感情,才使他作出了不同一般的应对办法。

一反常规的反击往往让对方感到惊奇而无言以对,再来看一个著名的例子:苏格兰诗人彭斯,一次凑巧见到一个富翁被一位穷人从水中奋力救起。而那个富翁却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说,留下一枚铜钱后便扬长而去。围观的人都非常气愤,要求将那可恶的富翁重新扔到河里去。而彭斯却上前说:“放了他吧,他自己也了解他的生命的价值。”围观的人们听了都为之哄堂大笑。

彭斯于不动声色中,极大地讽刺了那位爱财如命的吝啬鬼。尽管这其中似乎有阿Q式的自我胜利法,却仍然无法掩盖住那睿智之光。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要是你面前一边是金子,一边是正义,你选择哪一样?”阿凡提居然出乎意外地回答:“我愿意选择金钱。”国王大为惊奇:“金钱有什么用?正义可是不大容易得到的呀!”阿凡提接着说:“谁缺什么就想得什么,我缺的是钱,所以我要钱;你缺的是正义,所以你要正义。”

那种出其不意的思维,让本想愚弄阿凡提的国王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其地位已经逐渐地由“主”向“客”靠拢,及至阿凡提故作姿态地作出解释时,我们就不禁“可怜”起那位被反主为客的君王了。

逆向思维就像天空绚烂的彩虹,无论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出现,扯起的都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赞叹与向往。

所以,逆向思维在为人处世当中有着独特而巨大的价值。启发自己的逆向思维,无疑使自己的思想更加丰富,为人处世也更加灵活。

7.以屈求伸,知耻而后勇

“弯腰”是一种智慧,汉代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人生亦是如此,当形势不利于自己时,以屈求伸是最明智的选择。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累力量,企图东山再起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万般无奈只好答应。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侯。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弯腰做“孙子”时就做“孙子”,目的是为日后成功地挺直腰板做人。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如果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屈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