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生活总是杂乱无章
17961500000159

第159章 高考以后

高考以后,多少人迷茫了?前路未知,留下了很宽泛而长久的空白。

即便有人已有短期目标(哦,祝福你们,很幸运),也多少会有不踏实的感觉吧?大学会不会是自己想象中或者期待着的模样呢?

但想象与期待,最好别仅限在校园,而要着眼于更远的将来。

因为大学,注定不会是最终的目的地。

所谓大学,是为了从学校生活跨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的学习场所。可以说,这里是学习着如何去面对往后生活的预演场地。

无论是为了今后的工作继续认真学习,还是经历十几载学习后短暂地放纵快活,这些选择的权力,如今到了这地步,基本上也都交到了大家各自的手上了。

但希望大家都能抽抽空,认真想好以后的出路,避免于安逸中沉沦。至少能确保在大学毕业前,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想法确定一个尽量长远的目标。

毕业后,不管是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都将不再是和以前一样的按部就班。大家都要从此走入不同的生活轨迹里。

很多人按部就班习惯了,到了大学后,都要慢慢地去改。

小学、初中、高中,可能大家都只知道上学是大势所趋,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过程。因为不管是否喜欢读书,为了融入社会中的同龄群体,都必需且无法逃避,没得选择地去上学。

可能,有那么一段时间会怨学习难,但怨归怨。到了大学乃至以后,相信绝大多数情况下,你们都会为此感激的。

我是期望大家都上大学的。

因为大学真的是目前从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最为稳妥的过渡渠道。

我会这么期望,主要是因为我哥。

我哥和我前后上学间隔两年,所以可以拿来当作参照。他没进大学读书,只是匆匆做了些准备就直接进入社会工作,对比之下,我能明显感觉到其中的差异。

我能感觉到他为了融入社会生活,所承受艰难困苦的程度,和我上大学后融入社会生活的程度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文凭、见识、心态都有需要克服的障碍)

即使相处于同一时代背景,相同的社会环境,他所承受的也远比我所知道的还要多,这一度让我难以释怀(因为其中一部分压力是我造成的)。

所以,还请大家千万珍惜,尽可能地把握住机会,过好在大学的生活。

为什么要进大学?

除了毕业文凭之外,最重要的不单单是为了今后的工作,而且还能帮大家提前熟悉一下生活本来的面目。

要带着看未来生活的眼光,来看待和学习大学的知识。

因为你们在大学所面对的和所看见的,将不仅仅是学习,还有未来的工作生活的轨迹。

或许,你们会偶尔有预感到些许自己未来的生活的模样。而且在接下来的未来的某一时段,可能这些预感会成为现实。

到时候你们应该会明白,你们的工作生活将与你们在大学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努力息息相关(正相关)。

大学时是什么样,出来社会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近乎是一样的结果。

除非其间发生了重大变故能促使人有比较大的转变,否则很难有人能脱离这诡异的规律。

高中以前的学习,只需要你关注自己。大学以后,你的学习是要关注更多的,不管是周围的人还是环境,这些都将影响到你自身未来的选择和结局。

因为你往后的生活,能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只有一部分。另一部分(一般来说比例更大,有时甚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掌握在他人手里。环境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你。

所以在大学,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学习与他人还有环境的相互适应的方法(这需要有意识地去学、思考、分析和掌握,而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从而让你自己摆脱单纯和表面化的消遣与娱乐,充实生活。

毕业后进入社会,不管性格怎么样,希望大家有机会了都能多试着为他人着想。

可能大家会奇怪,我顾着自己的生活都很难了,还要我为他人着想?

简单来说,如果你不为他人,他人怎么甘愿为你?他们帮你?凭的又是什么?

付出是有收获的。虽然这有些理想化。

但面对现实生活,至少你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你的精神层面是可以选择并保持理想化的。

而物质层面的生活里,你可以多从现实的角度出发考虑,两者并不冲突。

不过话说前头,为他人着想,不是一味地共情。而是在共情的时候,也要适当给他们以刺激(可以骂、劝诫、或者关注的同时保持理性冷静——尽管这样显得冷漠,但绝对不是弃置不顾)。

适当的刺激,能让他们拿出勇气,学着靠自己去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残酷一面。

让他人学着独立自主地生活,这也是为他人着想。所以在必要的时候,用言语或行动刺激他人成长锻炼他们心志,不必抱有愧疚,应当机立断。

有人说最可怕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为你好。

其实不对。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不能忽视的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

倘若这个前提条件是可怕的,那这句话就有千钧之力,那确实是很可怕。

不过,若因这一句话,就否定所有前提条件,有时候得不偿失。

如果真是为他人好又不想说这句话,可以多说一句:你自己再好好想想。

是不是真为了他人好,到头来其实还是要让他们自己领悟其中的利害。所以,只需要你把客观的现实摆在他们前面,剩下的选择,请交给他们自己!

就像一年一度的高考以后,考生们真正需要的,不是鼓励,也不是放松懈怠。而是要一个他们可以自己选择的清晰的目标,一个可以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这个目标绝对不会仅仅停留在进入哪一所大学,而是更长远的、能给自己带来勇气与希望还有动力去面对未来生活的东西。

而且是即便自己在前往这目标的途中倒下了,也足以心满意足的存在。

说起来,人的一生,如果永久地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不为接下来的时间再作安排,那就真的活到头了。

前路迷茫了,那就去摸索、去找、去趟出一条路来。

这些你可在书里、在新闻里、在历史中、在日常生活的遭遇中,甚至是在影视上去寻找、验证、对照和感知。

然后找一条适合你自己的路。以及思考接下来,你自己将要走的路会有怎么样的结果。

因为很多人所寻找和追求的东西,根源都来自于自身的心理或者生理需求。

而这些,就在他们的周围,以传统形态的人事物或者其他各式各样的事物存在。只是人们一开始没发现或者没意识到而已。

时间在不停地往前走,人也应该往前走走看看。因为我们是活着的,是有生命的个体。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为了见证未来——生命的未来。

在生命没到达尽头前,人若停下来了(特别是精神层面,除非物质层面结束了生命),一切自然就到此为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