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为人处世方与圆
1797900000027

第27章 方圆做人的35条钻石法则(6)

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也许会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讲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道:‘让我们坐下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是十分远。我们的意见不同之点少,相同之点多,并且只需彼此有耐性、诚意和愿望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是十分难的。”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减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却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子合同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减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住户也曾经交涉过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将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

“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说如何喜欢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是‘真诚的赞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一年,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

“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说,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心里是多么舒服。’继之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一点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目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去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应该装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别位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也会像别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同情、赞赏的方法。”

有一段关于风和太阳的神话。风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道:我能证明我的力量大,看,地下正走着一个老者身披大衣,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把大衣脱掉。

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他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用手拉紧他的大衣。

最后风筋疲力尽了,停止了,太阳从云彩里走出来,开始对着那老者和气地笑。不久那老者便用手拭他前额的汗并将大衣脱去。于是太阳对风说:“仁慈和友善永远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这个是有趣的寓言,但愿也能给你一些深刻的启示。

25.烧香看菩萨,说话看对象

同样一句话,你对甲说,甲肯全神贯注地听,你对乙说,乙却顾左右而言他。这时候对甲说,甲乐于接受,那个时候对甲说,甲觉得不耐烦。这除了表示甲乙两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也表示甲前后的心情不一样。

当年赵高要陷害李斯,对李斯申说秦二世的行为不对,劝李斯进谏,并约定秦二世有闲时候,代为通知李斯。有一天李斯应约进宫,二世正与姬妾取乐,看见李斯进来。心中很不高兴,而李斯却茫然无所知,正言进谏,二世只好当场敷衍一下。等李斯一退出,二世便开始发牢骚,说丞相瞧不起他,什么时候不好说,偏在这个时候来啰嗦!

李斯的杀身之祸也就是因为如此。可见你要向对方说话,应该注意什么时候最适宜。对方正在工作紧张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焦急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盛怒的时候,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放浪形骸的时候,也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更不要去说话。只要有上述几种情形之一,你去说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说话的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诉也是意料中的事。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和失意的人谈你得意的事,你不但不知趣,简直是挖苦、讥讽他,他对你的感情,只会更坏,不会变好的。和得意的人谈你失意的事,他至多与你作表面的应付,决不会表示真实的同情。有时还可能引起误会,以为你是要请他帮助,他会预先防备,使你无法久谈。所以你要诉苦,应找同情形的人去诉,同病自会相怜,不但能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亦可稍舒胸中不平之气。你要谈得意事,应该向得意的人去谈,志同道合。年轻人涵养功夫不够,稍有得意的事,便逢人就说且自鸣得意,结果招人骂你器小易盈,笑你沾沾自喜,无意中还会惹起别人的妒忌。偶有不如意使你觉得满腹牢骚,如有骨鲠在喉,不免逢人就诉,结果惹人讨厌,说你毫无耐性,甚至笑你活该。

总而言之,你要说话,先要看准对象,他是愿意和你说话的人吗?如果所遇非人,还是不说为好;这个时候,你是要说话的时候吗?如果‘时候不对,还是不说话的好,说话的成功与失败,诚然与你的说话技术有关,而是否得其人得其时,也与你说话的成败有很大的关系。

26.从对方得意的事情说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一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能预先打听清楚,在有意无意之间,很自然的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目前没有其他不如意的刺激,在情绪正常的情况下,他一定高兴听你说的。

你在社交处世时,说话做人要注意技巧,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否则反而会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关键,要慎重提出,加以正反两方面的阐述,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到了这种境地,他自会格外高兴,自会亲自演述,你该一面听,一面说几句表示赞赏的话,如此一来,即使他是个冷静的人,也会变得和蔼可亲,你再利用这机会,稍稍暗示你的意思,为试探,作为第二次进攻的基点。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对于涉世经验不丰富的人,得此成绩,已不算坏,你若想一举成功,除非对方对你素有交情,又正逢高兴的时候,而且你的谈吐又是很容易令人接受的,否则千万不要存此奢望。

不过对方得意的事情要从哪里去探听,那当然要另谋途径,试就你的朋友之中,有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的,向他探听当然是最容易的。你如能留心报纸上的新闻,或其他刊物,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到时便可以应用。此外随时留心交际场中的谈话,像这些时候谈到对方得意的事情,也是很平常的事。但是必须注意,对方得意的事情,是否曾遭某种打击而消灭,如有这种情形,千万勿再提起,以免引起对方不快,反而对你不利。因为对方在高兴的时候,你的请求,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是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比方他新近做成一笔发财生意,你去称赞他目光准,手腕灵,引得他眉飞色舞,乘机稍示来意,也是好机会。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全在于你随时留心,善于利用。

不过当你提出请求时,第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第二说话要不亢不卑。过分显出哀求的神情,反而会引起对方藐视你的心理。你的心理尽管十分着急,说话表情,还是要表示大方自然,并且要说出为对方着想的理由来,而不是为你自己打算。

27.含含糊糊意义大

一切透明化,并不是不好,而是绝对化的结果,势必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困扰。合理的含含糊糊,实在比绝对不含含糊糊要好得多。

曾经有一位长辈,叮咛过这么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什么时候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弄明白了,也就差不多了。”当时年纪轻,实在摸不着底细,不知道其所交代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四十岁以后,逐渐领悟到“清清楚楚的含含糊糊”和“含含糊糊的清清楚楚”各有其说不出来的奥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含含糊糊是我们清清楚楚的一种明朗态度。我们觉得他含含糊糊,事实上他已经表达得清清楚楚。最基本的思考点,应该是摆脱“二分法”,不要把“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当作两个对立的名词看待。再采取“二合一”的观点,体认“含含糊糊中含有清清楚楚的部分,而清清楚楚之中,同样包容含含糊糊的概念”。这样一来,含含糊糊和清清楚楚相辅相成,自然融合在一起,而不彼此排斥和抗拒。

“近来如何?”

“马马虎虎。”

就第三者而言,这两个人一问一答,无不含含糊糊,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然而,站在他们这两人的立场,有问有答,各人获得清清楚楚的讯息,哪里算浪费?第三者看不懂、想不通,那是他们的事,何必为了他们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吃饱了没?”

“还早得很,像你那么好命!”

听的人更是含含糊糊,而说的人却清清楚楚。

“这一件事,我并不放在心里。不过我十分怀疑,怎么有人弄得这么清楚,显然是我们自己人捣的鬼。可是我们这些人自始至终都聚集在一起,根本没有捣鬼的机会,可见并没有内奸。但是,愈想愈不对劲,到底是什么人搞的鬼?”说来说去,显得含含糊糊,其实相当清楚。

“人死之后,究竟如何?”

“还没有解决生的问题,何必急于了解死后的问题?”这种答案,算是清清楚楚,还是含含糊糊?

总经理把李经理请到办公室,先把门关上,再拿出好几张影印的东西,说:“我对你是绝对信任的,不然我也不会跟你明说。我知道你的信用没有问题,但是想不到还是有人告你,而且不止一次。我是不会相信的,所以拿给你,你自己看一看,到底写的是什么事情?看完之后,不必交还给我,把它烧掉算了!”

如果你是李经理,会认为总经理说得清清楚楚呢,还是含含糊糊?究竟他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社交上的对话,经常出现“说了老半天,不知道在说些什么”,以便配合必要时“我说是说得不少,但是我真的没有说什么”的推托之词。对精明人而言,学习说得含含糊糊,好像是一门必修的课程。

但是身为精明人,必须明辨,“含含糊糊”绝对不是“糊糊涂涂”。

“差不多先生”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含含糊糊型的,凡事差不多,究竟差多少却心里有数。另一种则是糊糊涂涂型的,凡事差不多,根本不知道到底差多少。前者大家颇为喜爱,后者却众人皆厌恶。

一句“差不多先生”,就要概括所有精明人,这种人应该明白,自己就是属于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哪里够资格嘲笑其他的精明人?

听见“差不多”,马上警觉是真的差不多,还是客气的、给人面子的差不多。这种人大概不至于随便嘲笑差不多先生,是属于喜欢含含糊糊的君子。

为什么含含糊糊却可以称为方圆做人呢?

首先,应该确立含含糊糊的基本原则,那就是“不应该含含糊糊的时候,绝对不能含含糊糊”。任何时刻都要“站在不含含糊糊的立场来含含糊糊”,而不是随时随地都随意含含糊糊。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这时候我们不知道“差不多”的意思是含含糊糊还是糊糊涂涂?必须等到二十天之后,从结果上面来分辨。二十天果真完成,证明属于含含糊糊型;二十天还没有完成,当然是糊糊涂涂型。

结果呈现出来的时候,才能够断定真假。时间一去永不回头,可能造成无可弥补的悔感。

回答“差不多二十天”的人,如果一向信用良好,我们信得过他,可以相信他只是答得含含糊糊,内心却清楚得很,二十天必定能够完成。若是过去的信用欠佳,我们就会怀疑,他可能是位糊糊涂涂的差不多先生。对于初次接触的人,我们实在容易判断差不多到什么程度。

不管什么情况,我们对于“差不多二十天”的说法,总是相当费猜疑,特别是现代工商社会,大家更不愿意承受这种多余的压力。

然而,这并不表示一定不能说“差不多二十天”这样的话。不过它的真正用意,应该是“二十天左右,还可以商量”。

“这件工作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够完成?”

“差不多二十天。”

“十二天可不可以?”

“没有办法,最少要十五天。”

“那么,就十五天如何?”

“好,没有问题。”结果不是十分清楚吗?

差不多二十天,目的在替自己留下一些余地,不要每一件事都计算得那么精准,把自己逼得透不过气来。

听得懂的人,自然知道进一步讨价还价,把所需要的时间确定下来,既不必埋怨对方含含糊糊,也不必因为厌恶对方的语气而懊恼。

再说,应该明白含含糊糊的运用技巧,那就是“先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赶快去追究真相,务求弄清楚,才能罢手”。抵挡一番,暂时保留自己的面子;不赶快去弄清真相,终究会没有面子。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说得肯定而明白,也够诚实。但是听的人感受如何?不是觉得“不负责任”,便是认为“迷迷糊糊”。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我并不清楚,我去问问看。”同样明白而诚实,加上一些补救的动作,如果在场没有外人,当然勉强可以接受,若是当着外人的面,请问如何交代?

“那件事进行得怎么样?”

“已经快要完成了。”含含糊糊地抵挡一番,保住大家的面子,事后赶快查明,并且具体地提出数据,才会长久地有面子。事后自己认为反正已经抵挡成功,一直含含糊糊下去,就会变成糊糊涂涂,不再是含含糊糊了。

人要面子乃是常隋,有了面子,应该设法保持,以免失去面子。

还有,应该掌握含含糊糊的真实诚意,那就是“为了更大的和谐,把伤害减轻到最低限度”。

“听说小李的父亲拿商人的回扣,有没有这回事?”

“我不太清楚。”明明知道得十分清楚,只是不愿意一传再传,对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多次伤害,这是慎言积德,并不是糊糊涂涂。

“老王那一天大发脾气,要把他的儿子送到派出所去关起来。”说话的人其实不清楚事件的真相,只想借此套出内情。

“事情差不多就是这样。”含含糊糊的答语,就不会活活被套进去,成为是非的传播者。

“不是这样。是他的儿子偷窃邻居的钱,邻居把前次被偷的珠宝也算在他身上。老王一气之下,才把他儿子送到派出所,控告邻居诬赖。”若是清清楚楚地陈述事实而对老王造成伤害,就必须考虑有否必要。

在某些场合,把事实说清楚,可能助长某些人的扭曲力量,清楚的陈述容易为有心人所利用,不如含含糊糊来得妥当。

精明人喜欢含含糊糊,因为正当而合理的运用,时常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在我们的经验当中,有很多事情根本讲不清楚,也有很多事情愈讲得清楚,问题愈多。

我们的倾向好像是:大家含含糊糊,自己吃一点小亏也就算了。如果要说清楚,那就要说得清清楚楚,丝毫都不肯让步。

28.人话鬼话都要说得潇洒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话,一般是用来批评别人的油滑、投机、不诚恳的,可以说是一句骂人的坏话。

方圆做人要你重新看待这句话。

“见人说人话”,就可以和“人”沟通。

“见鬼说鬼话”,就可以和“鬼”沟通。

见人说鬼话,见鬼说人话,那么就不通了。

所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是“沟通”的秘诀,也是和人相处、交朋友、给人好印象、了解对方的秘诀,这是一种技巧、一种艺术,那是油滑、投机、不诚恳呢?

这句话也就是说:和对方交谈时,应尽量使用对方能够认同的语言,并说对方熟习、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