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现代散文鉴赏(中国经典名作鉴赏系列)
1803500000042

第42章 往事(二)

冰心

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

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了。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壮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一切言词文字都丧失了。几乎不容凝视,不容把握!

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那从骑杂沓,传叫风生,会踏毁了这平整匀纤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铁甲,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燃枝野餐——火光中的喧哗欢笑,杯盘狼藉,会惊起树上稳栖的禽鸟;踏月归去,数里相和的歌声,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凄意已足,语音已微,而抑郁缠绵,作茧自缚的情绪,总是太“人间的”了,对不上这晶莹的雪月,空阔的山林。

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纵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寻,有佳音可赏,而一片光雾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

我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

今夜的青山只宜于这些女孩子,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

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寂,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话……

山中的千百日,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世事从头减去,感悟逐渐侵来,已滤就了水晶般清澈的襟怀。这时纵是顽石钝根,也要思量万事,何况这些思深善怀的女子?

往者如观流水——月下的乡魂旅思:或在罗马故宫,颓垣废柱之旁;或在万里长城,缺堞断阶之上;或在约旦河边,或在麦加城里;或超渡莱因河,或飞越落玑山;有多少魂销目断,是耶非耶?只她知道!

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

天国泥犁,任她幻拟:是泛入七宝莲池?是参谒白玉帝座?是欢悦?是惊怯?有天上的重逢,有人间的留恋,有未成而可成的事功,有将实而仍虚的愿望;岂但为我?牵及众生,大哉生命!

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澈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辜?……

【鉴赏】古人云:“仁者爱山”,我们现在也许还不理解古仁人那种超凡不拘世俗的立身处世之法缘何而来,可是我们是否也有过纵情山水的难忘经历呢?当我们饱餐山林秀色后,心有所感,想要将自己心中的感受倾注于笔端而又无从写起时,我们心中是否平添了几分惆怅呢?读过这篇散文,我们也许又有了抒发当时感受的欲望。

作者的这篇《往事》并非是追忆昔日友朋抑或感怀旧事之作,而是作者记录了自己先前在月下看青山的感受。文章开头作者写道:“今夜林中月下的青山,无可比拟!仿佛万一,只能说是似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这段话作者直接抒了了自己心中对于月下青山的感受,“无可比拟”把月下青山的景致描写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作者又将其比作“静女”更引发了我们对于月下青山那份空灵静谧的遐想,提高了文章的审美情趣。可是月下的青山真的静吗?作者接着写道:“流动的光辉之中,一切都失了正色:松林是一片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无边的雪地,竟是浅蓝色的。这三色衬成的宇宙,充满了凝静、超逸与壮严;中间流溢着满空幽哀的神意”,在这里上文中的“静女”竟然拥有了一份流动之美,而此时松林是浓黑的,天空是莹白的,雪地竟是蓝色的,这在我们常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潭”,但在作者细致入微的描绘下,它竟然是一幅“凝静,超逸与壮严”的画图,其中还“滚流着满空幽哀的神意”。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如此丰富和惊人的想象力!作者并没有满足她细致的描述,反而认为这独特的景致是不能用言辞来表达的,自己只不过“勉强一试”而已!

作者接着为我们描写了月下青山不应有的四种景致,平添了几许惆怅之情。“今夜的林中,决不宜于将军夜猎”,因为这会“缭乱了静冷的月光”;“今夜的林中,也不宜燃枝野餐”,因为这会叫破了“这如怨如慕的诗的世界”;“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爱友话别,叮咛细语”,因为这会“对不上这晶莹的雪光,空阔的山林”;“今夜的林中,也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因为这“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点缀”。这四段排比,让我们领略了作者清新、婉约的文笔,也读懂得了作者笔下那一丝“淡淡”的忧愁,作者“倚枕百般回肠凝想,忽然一念回转,黯然神伤”之际,才发现“今夜的青山只宜这些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其实这句话正是作者此时内心的真实写照,作者也只有在病中凝神遐想时,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

作者接下来将自己的思绪扩散开,“假如我能飞身月中下视,依山上下曲折的长廊,雪色侵围阑外,月光浸着雪净的衾绸,逼着玲珑的眉宇。这一带长廊之中:万籁俱寂,万缘俱断,有如水的客愁,有如此的乡愁,有幽感,有澈悟,有祈祷,有忏悔,有万千种语……”,从这里我们才了解到作者远离故土而病卧在床上时,以她独有的情怀,将历历在目的往事呈现于脑海,不断地追溯着,以致于作者希望能有一番“幽感、澈悟、祈祷、忏悔”。作者又接着写了自己对于来日的遐想,“来者如仰高山,——久久的徘徊在困弱道途之上,也许明日,也许今年,就揭卸病的细网,轻轻的试叩死的铁门”,作者“也许会欢悦,也许会惊怯,也许是未成而可成的事功,也许是将实而仍虚的愿望”。作者收获了这么多的遐想之后,才得出“这一切,融合着无限之生一刹那顷,此时此地的,宇宙中流动的光辉,是幽忧、是澈悟,都已宛宛氤氲,超凡入圣”这一感悟。作者最后写道:“万能的上帝,我诚何福?我又何幸?……”,这可以算是作者为自己所作的祈祷,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作者万千思绪的终结,还可以理解为作者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将由我们自己来解答。这另有意蕴的结尾,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回味。

总之这篇散文是一篇写景抒情都极致的散文,作者用清新婉约的语言不加雕琢地为我们展示出月下青山的意境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那一份有“淡淡的忧愁”的复杂的心境。情真意切,发人深省,给我们以无限哲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