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学团体操·广播体操
18045100000002

第2章 团体操:团体操的概述

团体操的简介

团体操是一项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综合性的集体表演项目。它以体操为主体,包括各种各样的体育、文艺形式。动作造型、队形图案和艺术装饰是其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团体操的规模少至几十人多达成千上万人,在大的场(馆)进行表演,堪称广场体育艺术。

团体操是集体表演的、具有一定主题思想的体操。表演者按规定做各种体操或舞蹈动作,或进行队列变化,或组成各种有意义的图案。

团体操表演无论在大型的国际比赛上,还是一般性的文娱表演,都以其多变的形式、优美的旋律而使整个会场变得赏心悦目,焕然一新。

团体操的起源

团体操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如唐宋时代的“字舞”和“花舞”,即可算是团体操的雏形。

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时代,武则天创制了《圣寿舞》,表演人数有140人,表演者头戴金色铜冠,身着五彩画衣。这种舞衣在跳舞时可以迅速变换颜色,而且队形每变一次,即排成一个字。唐代著名诗人王建所写古诗“罗衫叶叶绣重重,金风送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就是对这种“字舞”盛况的描述。

据宋人周密著的《齐东野语》载,当时州郡遇到盛大节日,也往往进行“字舞”表演,可见,在宋代“字舞”已发展成为民间庆祝节日的一种形式了。

随着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字舞”从以歌舞表演为主演变成以徒手或器械体操为主,作为庆祝大型体育比赛开幕的隆重节目。

表演时或者排成富有现代意义的口号或图案,或者表现一种体育精神,起到鼓舞群众、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

中国团体操发展情况

中国的团体操,以队形变化巧妙、图案造型壮丽、内容丰富、组织严谨和背景画面清晰见长。

中国的团体操从20世纪初期就已在少数省、市出现了。但那时的规模小,内容也简单,只限于徒手体操、叠罗汉和组字等。大型的团体操表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兴起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中国一些大城市举办的运动会上和某些重大的庆祝活动中曾组织过团体操表演。以后,在历届全国运动会和其他重大体育竞赛中,又组织了不同规模的团体操表演。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举行的第1至第4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先后表演的《全民同庆》、《革命赞歌》、《红旗颂》和《新的长征》4次大型团体操。

《全民同庆》有8000余人参加表演。《革命赞歌》不仅在规模上扩大到16000多人参加表演,而且主题鲜明、技艺较高,队形图案多变,音乐旋律优美动听,服装道具新颖美观,特别是首次增加了大型看台背景,美化并扩大了场面,使整个表演更加气势磅礴。

《红旗颂》表演人员进一步扩大到23000人,由于看台背景采取表演者不露头的方法,画面更加清晰。《新的长征》有16000人参加表演,由于突出了体育特点,在构思与编排上有新的突破,博得了广大观众的赞许。

从第2届全运会起,拍摄了团体操电影专辑,印制了团体操画册,举办了全国团体操教练员训练班。国家还颁发“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表彰团体操的编导人员。这些对中国团体操的发展和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在各种规模的运动会上普遍组织了规模较大的团体操表演。

团体操在各国的发展

世界上开展团体操活动较早的国家有欧洲的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拉丁美洲的墨西哥,亚洲的日本、中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等。各国的团体操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捷克从1862年成立“天鹰”体育协会以来,就注重普及团体操活动。苏联的大型团体操除有各加盟共和国的民间舞蹈表演外,还以高超的体操技术和难度较大的联合器械表演见称。

日本的团体操分为普及和提高两类,在60年代举行的“东京文化祭”的团体操表演,以华丽的背景和徒手操的规格化,以及高难度的叠罗汉技巧显示了它的特点。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规定团体操为国家比赛项目,普及程度很高,其突出的特点是场次多,注重背景的配合,从多方面反映一个主题。

团体操的分类

团体操发展至今门类丰富,大体可以进行如下分类:

按结构划分

单场次团体操:单场次团体操是一场完成全部表演内容的团体操,时间较短。

多场次团体操:多场次团体操是由多个表演场次组合而成的团体操。它可以是由一个主题贯穿连接多场次的表演整体,也可以是无内在联系的多场次的表演荟萃。

行进式团体操:行进式团体操是在行进过程中循环重复某种表演的团体操。可以徒手,也可以持道具或在彩车上进行表演。

按规模划分

大型团体操:大型团体操是一般有成千上万人参与,多场次,表演总时间约为一小时或者更长。

中型团体操:中型团体操一般有成百人参与,单场或多场次,表演总时间30—40分钟。

小型团体操:中型团体操是一般有几十人参与,单场次,表演总时约为十几分钟。

按表演场划分

室内团体操:室内团体操是在体育馆、剧场、大会堂等地的表演台或场下表演区表演的团体操。

室外团体操:室外团体操是在室外运动场或广场表演的团体操。

“冰”上团体操:“冰”上团体操是在冰面(天然或人造冰)上表演的如同“冰上集体舞”类的团体操。

水中团体操:水中团体操是在泳池或人式特制的水上表演区内表演的如同“水上芭蕾”类的团体操。

团体操的特点

团体表演性

团体操是一项团体性的操练活动。表演者少则几十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一次性参与活动的人数之多是其他体育项目和文艺形式无法相比的。通常团体操是为了完成某项规模较大的表演任务才组织练习的,是一项典型的团体表演性的项目。

体育艺术性

随着时代和团体操自身的发展,团体操的概念拓宽了,其内容和形式也日益丰富,艺术性也随之增强。团体操以体育尤其是体操为主要表演形式,而能够为团体操采用的体育形式往往都是具有较艺术成分的项目,同时它兼收了大量艺术形式并采用了灯光、背景等舞美手段,从而使团体操不仅具有独特鲜明的体育特色,更具有绚丽多彩的艺术魅力。

宣传教育性

团体操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具有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和强大的艺术魅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运动会或大型活动往往都以它来渲染气氛,同时借此机会宣传本国、本地区的政治、经济、体育、艺术水平,弘扬民族文化和体育精神。

同时,团体操还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表演者可以通过训练和表演,树立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思想,增强集体荣誉感和组织纪律性,培养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体质,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素养。观赏者可以丰富文化生活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团体操的结构

当主题内容确定之后,团体操的结构就是要紧密围绕主题,分成若干场次表现出来。

第11届亚运会闭幕式上,大型团体操的主题内容是:歌颂和赞美亚洲人民团结友谊和进步。因此,团体操就分为四场一《美丽的亚细亚》、《花的海洋》、《我爱你,中国》、《今夜星光灿烂》,每场都是以赞美亚洲人民的纯洁高尚的友谊为主线,贯穿于始终。但每一场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手法,使整个主题得到充分的刻画。每一场又有各自出场、发展、高潮与结尾,独立成篇。每一场有其特点,使团体操主题内容丰富而有变化,互相关联,浑然一体。

团体操的结构犹如人体的骨架。骨架搭好后,团体操的轮廓就已经展现出来了。

团体操的队形

团体操的表现手法多数采取队形的排列、组合的多种变化。团体操的队形比较复杂,常见的队形有直线、垂直十字、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螺旋形。

在常见队形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主题的发展和展开,编排出各种新的队形来。例如:直线变形V形、C形、A形、U形;垂直十字变成X形、Y形、B形、H形;方形可变菱形、圆形;圆形则可变为同心圆、螺旋形、五角形等其它队形。

由于队形的变化,使团体操成为一幅立体的画卷,展现出有色有声的动人场面,甚是壮观,具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

有些团体操则借用各民族遗留下来的民间艺术,像我国的腰鼓、花鼓、太平鼓、秧歌、队形的变比就更为丰富多彩、美不胜收了。

团体操的图案

为了让团体操产生特殊的“语言”,使观众对表演的内容有较为深刻的理解、领会,应该重视团体操图案的编制。

团体操的图案是通过表演者本身的服装、道具以及背景台的各种颜色,根据科学的编排而产生的。

表演团体操的人、个论是帽子、头巾、衣服、裤子、鞋子以及手中的各种道具,都必须统一,按规定的程序形成不同的队形或姿势。由于队形本身就表示出一种图案,再加上各种仰、俯、卧、蹲、立的姿势,又使颜色起了不同的变比。这样,可以根据需要排列出各种各样的图案。这种图案本身就是“语言”,使观众对所表现的主题一目了然。

同时,背景台又与表演者默契地配合起来,及时地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或文字,遥相呼应、融为一体,使图案语言显得生动而又通俗,气氛则会更加活跃、热烈。

团体操的音乐

团体操的音乐是必不可少的,它能渲染气氛,又能指挥整个团体操有节奏地进行。

音乐的表现力最强,喜怒哀乐。轻快、热烈、庄重、严肃、都能借用音乐的手段来表现。因此,在选择团体操音乐伴奏时,必然要考虑到团体操的主题,使音乐语言能充分表达主题思想。

另外,音乐具有强烈的节奏,这节奏正好是指挥团体操统一协调的信号。表演者应该根据音乐的展开、主题的再现来从容地完成各人规定的动作,从而使团体操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般情况下,团体操的编导应在主题确立、结构分好之后,就应该寻找合适的音乐,或者创作团体操的音乐。

音乐具有“启、承、转、合”的特点,这个特点又恰好与每一场的“开场、发展、高潮、结尾”吻合。所以,精细的编导是十分重视对音乐的选择的,因为音乐在团体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时,为了进一步发挥音乐在团体操中的作用,还编了插曲(或者主题歌),表演者载歌载舞,使主题得到升华,这种手段在大型团体操里屡见不鲜。

团体操队员组织

由于团体操是一个较大规模的集体表演,参加的人员众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把参加表演团体操的人员明确分工,加以组织。

团体操的组织者应该先确定好团体操规模的大小,以此决定参加入员的数目,按照结构分成若干场次,每一场次中有若干个基本队形,每一个形队就是一个小组。假如某个团体操分4块,每一场次又有6个基本队形。那么第一场次的第一个队形这个个组可编为A1、第四场次的第六个队形就编为D6……,以这种编排方法把参加团体操的人员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的管理,方才能够避免混乱、有秩序地进行指挥调度。

队员分到每一个小组后,仍应以小组为单位,再一次进行编排号码,以男、女、高矮分别排列,使队形显得匀称、整齐。

每一个小组是一个基本单位,要统一服装、统一动作、统一道具。当队形变比,重叠后,会使几个小组汇成一个大组;一日还原队形时,每一个小组又重新独立进来。

每一个小组应配备一个领队。教练、召集人。排练时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等参加人员掌握好动作、队形变化的要领之后,可以让几个小组合练。这时,就是队形的交叉变换了。

团体操的剧本

当参加团体操的全体人员组织好后,组织者则应把团体操的剧本分发给表演者

团体操的剧本内容应该包括人员的分工、人员的分组、道具的类型及颜色、服装的设计、团体操的场次结构。团体操的音乐伴奏,队员的队形图等。其中,尤其详细的是队形图、队形变化的时间(即与音乐伴奏的配合)以及队员动作及姿势的要求。

剧本分总谱、分谱两种。总谱是编剧、导演对整个团体操的规划,它能够直接反映出该团体操的总貌。分谱以按场次、按小组为对象的个别要求,它只是表示了某个小组的具体要求。分谱是按照总谱的整体规划和这个小组在团体操中的位置、成分而详细地分比出来的总谱的某一部分。它反映了某组的动作,但不能纵观全局。

参加表演的人员应该按剧本(分谱)的要求严格而不乱,一个统一、协调的团体操就会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团体操动作技术

标准化团体操的动作大致可以分为器具、武术、表演、舞蹈等几大类。

器具类动作是借助于球、绳、圈、根或其它道具,有规律、有节奏地表演。这方面的标准动作是可以借鉴艺术体操的基本动作,难度不应该太大,变比不宜过多,编导可以把艺术体操中的“韵味”掺进动作里,也就是说,应有艺术体操的“神”,但不必贪求过多、过难。要考虑到“普及”。其它道具也应该要反映出主题内容,起到烘托、补充主题内容的作用。器具类动作应该整齐划一,严格地控制变化的节奏。

武术类动作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太极拳、长拳、南拳、猴拳中节选出来的基本动作,加以综合的编制,适当地运用刀、棍、枪、剑等器械加以辅助,可以增加场面的动感,丰富民族文化的气氛。武术类动作中难度较大的内容,可以安排一部分演员领操。领操的队员应选择动作们熟,水平较高的演员。在集体操练的小高潮之后,插入一段领操,可以使高潮迭起,引人入胜,更可以增加团体操的变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表演类动作一般是引用舞蹈语言来表达的。例如大型团体操《革命赞歌》中的“丰收舞”、亚运会开幕式上的“碧水清荷”,都是在舞蹈的基础上编排标准统一的动作。优美的舞姿本身就是一首清秀的散文诗,配上动人的音乐伴奏,效果是极佳的。

不论是哪一类的动作,都必须建立在统一的部署下进行。统一的部署就是音乐、就是节奏。

在排练动作的一开始,导演和教练就必须在口喊:“一、二、三、四”的同时,让演员熟悉音乐伴奏。音乐伴奏每一小节的拍数应该与每一组动作的拍数一致。假如动作每一组是4拍或8拍时,音乐伴奏应选择4/4拍的为宜。如果每一组动作是3拍、6拍的,则应选择以3/4,6/8拍的伴奏为好。每一个表演者只要抓住音乐伴奏的节奏,每一个动作的发生和变化都按节奏点进行,整个团体操就会井井有条。反之,则是杂乱无章,支离破碎。

团体操队形标准化技术

团体操的队形是构成团体操的骨架。由于组成队形的每个队员之间的距离、角度的变化,可以组成各种队形。

不论何种队形的转变,都要紧紧抓住关键——走动方向、距离。导演和教练应该从易入手,先易后难,操练熟练后,再可把几种队形的变化综合起来。

团体操图案标准化技术

团体操图案是决定队形变化的根据。剧本中应该把每场次的图案确立好,由美术设计人员把该图案分成若干个的系列,也就是分解成各种简单的图案,由这些简单的图案组成总的图案。当简单的图案分解好,再应考虑好如何从原来的队形改变位置和角度,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把这些因素提出来后,就把这个简单图案的变化落实到某一个小组中去。这个小组每个成员的剧本上就应该写上这些成员队形变化的位置和角度。这样,就由一个图案形成一个新的图案。

图案的形成还借助于各种色彩。因此,在考虑图案的组成时,还要事先设计好图案的色彩,可以在同一个队形里安排不同的颜色,以显示出特定的图案。

图案的逼真、细腻,必须要求纵、横位置多密。如电视机荧光屏一样,扫描的点越多,图象的粒子就细腻形象就逼真。

当然,在一般的团体操中,因为人数较少,条件受限制,对图案的要求不能过高,应选择结构简单、规模较小的图案。

团体操叠罗汉

叠罗汉是一种游戏、体育活动或表演,由二人以上的人层层叠成各种样式。

人上架人,重叠成各种形式,是体操、杂技表演项目之一。一般常出现于马戏团特技表演、啦啦队表演以及舞蹈表演等之中。

在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将叠罗汉视为民族体育活动,传说古代与法国战争时,曾以此法扔炸弹至敌方城墙内,为纪念此举,因此一直是当地重要的表演活动。

叠罗汉属于技巧运动的一种。它由若干人互相配合,组成造型动作,专门术语称为“技巧造型”。叠罗汉的集体性强,可由3人到多人组成1个罗汉造型。分为男子做、女子做、男女混合做几种。简单的叠罗汉对参加者的身体素质要求不高,一般不受场地条件的限制,适合在广大城乡中、小学开展。参加练习者必须紧密协调配合,因此对培养青少年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有良好作用。叠罗汉常常被穿插在团体操中进行表演,以丰富团体操的内容,活跃表演场上的气氛。

历史起源

叠罗汉是义乌民间一项集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表演艺术。主要分布在华溪、王店、何宅、如甫、大元、西山下、新厅、油碑塘、八里桥头等地。

叠罗汉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跟随戚继光平倭的义乌兵,在平患作战、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而成的一种练武取乐的游戏。当时义乌民情“俗近秦风,喜习戈矛”,百姓平素喜练南少林派的罗汉拳,十里八乡民间常以传说中的十八罗汉皈依成佛故事为题材,组成罗汉班,每班几十人,在每年重阳庙会迎神时作护卫队,于路过村落择地表演叠罗汉、滚狮子、练拳棍刀枪等。春节元宵时也在本村或附近村落进行表演。因而这种习武娱人的游戏很快就在义乌一带流传,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一套较完整规范的表演内容和形式。

罗汉班自明至清,同治年间最为盛行,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叠罗汉大多由一个村或一个族组班表演,一为逢年过节,寺庙开光,丰年庆岁求热闹渲染喜庆气氛;二为显示本村(族)团结齐心,炫耀力量使外人不敢欺侮,故常有三代同阵,四代同班的现象。较上档次的罗汉班就有十多个,每年重阳节都要举行赛事,类似于戏班斗台,一比高下。

大陈镇八里桥头村罗汉班始建于清末,当时政局动乱,八里桥头人为了防匪强身,由蒋小洪(1911年)、蒋朱洪(1917年)、葛世财(1938年6月)领头创办了罗汉班,取名“迎春会”。八年抗战期间曾间断,抗战胜利后重新恢复。1949年后时有间断,1981年正月(农历),村里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蒋小洪等人的倡导下,重新组建了罗汉班。整理恢复了传统的表演形式,并在服装、道具、表演程式上提出修改,把原来较为散乱的形式进行程式化。

目前,主要表演形式有:

1.走阵(长蛇阵、蜈蚣阵、龙门阵、梅花阵、盾牌阵、叉盾阵);

2.滚叉(单手滚、双手滚、甩高滚);

3.拳术、刀棍术、操盾牌(单人打、双人打、大刀花、双刀花、单棍、双人棍、三人棍、操盾牌等);

4.叠罗汉(叠牌坊、叠塔、叠十殿、叠荷花、过人桥等);

5.其他还有:哑背疯、懒头滚打、慈航普渡等。

基本特征

表现的惊险性 叠罗汉表演一般要叠4至5层,最上层的观音或小罗汉由6—8岁儿童扮演,手持道具做出多种花样动作,十分惊险。又如滚叉表演,要把滚叉抛到几丈高的空中,不偏不倚的落到身上还能滚动自如,精彩绝伦。

体现出团结性 罗汉班表演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表演中必须团结协调,思想必须高度统一,行动必须高度一致。如走阵,须按不同阵图,服从指挥循序渐进,才能演变阵式,否则就有走不出阵式的可能。尤其是叠牌坊、叠塔、叠十殿、叠荷花、过人桥等造型表演,十八个人参与,四层五层高度,大家必须团结心齐、协调协力,共担份量,才能完成其精彩的表演。

表演艺术的综合性 罗汉班表演集戏剧、舞蹈、武术、杂技、造型等为一体,整个表演过程都有先锋、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表演走阵、滚叉时,人们手舞足蹈、穿插跳跃、循环滚动,整个场面奔放与严整,粗犷与细腻巧妙地融为一体。

表演的群众性 过去是每年重阳节举行,现在由于重阳节淡化,而每逢过年过节或重大庆典时,如寺庙开光、大桥竣工、文化节、博览会踩街等。